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 毫秒
1.
目的观察巴氯芬结合运动疗法对颅脑外伤后偏瘫患者肌痉挛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颅脑外伤后的偏瘫住院患者20例,分别予巴氯芬口服并结合运动治疗3~6个月。服药前、服药中每2月检查1次血尿常规及肝、肾功能。按修订Ash-worth评分评定肌张力,改良的巴氏指数(MBI)评定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20例患者中显效1例(5.0%),有效9例(45.0%),好转8例(40.0%),无效2例(10.0%),总有效率为90.0%。MBI从(29.91±7.63)上升为(58.18±8.32)(P<0.01)。未见明显的毒副作用。结论巴氯芬结合运动治疗对控制颅脑外伤患者的肌痉挛有效,治疗时机以早期为宜。  相似文献   

2.
巴氯芬对脑血管病康复期的疗效观察(附20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萍  龚玲  孙萍 《现代康复》1998,2(5):514-515
本组20例脑血管病康复期病人在神经肌肉促通运动方法治疗基础上配合肌松剂巴氯芬治疗。肌张力改善为87.5%.运动机能提高Ⅱ级以上为87.5%,服药8周后生活自理能力较服药前有显性差异P<0.05认为脑血管病康复过程中的痉挛期、共同运动期适当选用巴氯芬有助于运动机能向脱离共同运动独立站立期、近于正常期的顺利发展。  相似文献   

3.
本组20例脑血管病康复期病人在神经肌肉促通运动方法治疗基础上配合肌松剂巴氯芬治疗,肌张力改善者为87.5%,运动机能提高Ⅰ级以上者为87.5%,服药8周后生活自理能力较服药前有显著性差异P<0.05。认为脑血管病康复过程中的痉挛期、共同运动期适当选用巴氯芬有助于运动机能向脱离共同运动独立站立期、近于正常期的顺利发展。  相似文献   

4.
肉毒杆菌毒素治疗中风后肌痉挛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肌痉挛(spasticity)是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后脊髓反射活动性增高引起以速度依赖性的牵张反射增强为特征的肌肉张力异常。尽管肌痉挛可以利用来帮助患者的站立和行走,但它仍然可妨碍患者行走、移动和护理.除非大剂量应用,口服药物的疗效多不理想,并可产生不良反应;手术治疗具有一定的风险性,且临床疗效并不持久;而硬膜内巴氯芬治疗虽然疗效肯定,但并不适用于局部肌痉挛的患者,尤其对手部肌痉挛,巴氯芬容易扩散到对其耐受性很差的脑部。物理疗法(包括运动疗法和物理因子疗法)可一过性降低肌张力,但长期疗效不肯定,目前尚无安全有效地治疗肌痉挛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强化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痉挛状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目的:研究强化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痉挛状态的治疗效果。方法:将44例脑卒中后肢体痉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常规康复训练组,一组为强化康复训练组,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剂量巴氯芬121服。采用Ashworth分级法(ASS)、Fugl—Meyer评定法(FMA)和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法(MBI)对2组患者治疗前、后肌张力,肢体运动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肌张力较治疗前均有明显降低(P〈0.01),肢体运动功能和ADL能力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P〈0.01),强化康复训练组疗效明显优于常规康复训练组(P〈0.05)。结论:强化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所致偏瘫肌痉挛有更加显著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6.
影响巴氯芬缓解脑源性肌痉挛效果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分析影响巴氯芬缓解脑源性肌痉挛效果的原因,探讨巴氯芬应用中的注意事项。方法:选择2003-01/2004-07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收治的30例服用巴氯芬缓解脑源性肌痉挛效果不佳的病例进行分析,服药前后以改良Asworth评分测定肌张力,运用SPSS 11.1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同时分析其可能原因。结果:治疗前评分(4.33&;#177;0.66)分,治疗后评分(4.23&;#177;0.77)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表明服药前后痉挛缓解不明显。分析其原因为:①重度中枢神经系统损伤。②挛缩。③骨折。④脑积水。⑤副反应过强。⑥异位骨化。⑦癫痫。⑧深静脉血栓。结论:巴氯芬对较重的痉挛效果不理想,而轻、中度痉挛效果较好,故痉挛治疗应综合进行,早期合理体位摆放,减少痉挛出现,预防挛缩,防止异位骨化,早筛查发现骨折,尤其对脑损伤患者应及时监测脑室压力变化。另外不要忘记治疗原发病,改善脑功能状态。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巴氯芬联合综合康复疗法治疗脑外伤及脑卒中后偏瘫肌痉挛的效果。方法 将34例脑外伤及脑卒中所致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巴氯芬综合治疗组(治疗组)和康复治疗组(对照组),每组各17例。对照组采用综合康复治疗方法,包括正确肢位摆放、被动运动、持续牵张运动、手法按摩、石蜡疗法、肢体空气压力治疗、站立训练、患者教育等;治疗组在综合康复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口服巴氯芬治疗。采用修订的Ashworth分级法(MAS)和改良的巴氏指数评定法(MBI)对2组患者治疗前、后肌张力及生活自理能力进行评定。结果 治疗后, 2组患者肌张力较治疗前均有明显降低(P<0. 05 ),生活自理能力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P<0. 01),且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 05)。结论 巴氯芬联合综合康复疗法对脑外伤及脑卒中所致偏瘫肌痉挛有显著的改善作用,可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8.
中药熏蒸结合巴氯芬治疗脑卒中偏瘫痉挛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中药熏蒸结合巴氯芬治疗脑卒中偏瘫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5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巴氯芬)和治疗组(中药熏蒸结合巴氯芬),每组各25例,并给予相应治疗,疗程30 d。观察痉挛临床疗效、经修改的Ashworth量表痉挛程度评定变化。结果治疗组患肢肌张力改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熏蒸结合巴氯芬治疗法能有效减轻脑卒中偏瘫肢体痉挛。  相似文献   

9.
巴氯芬治疗痉挛型小儿脑性瘫痪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5,自引:6,他引:9  
李林  林萍 《现代康复》2000,4(8):1174-1175
目的探讨巴氯芬治疗痉挛型小儿脑性瘫痪的效果。方法对确诊的50例患儿按年龄给药,剂量为每日40~75mg,逐渐增量,10~15d为1疗程,分级标准采用改良的Ashuorth评分法。结果显效3例,有效12例,好转20例,总有效为35例,总有效率70%。并且1~3岁与4~6岁两年龄组间存在显性差异(P<0.001)。结论巴氯芬是目前降低痉挛型脑瘫患儿肌张力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且年龄越小,效果越好,同时应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下肢康复机器人结合运动疗法治疗脑卒中患者下肢肌痉挛的近期疗效.方法:将34例脑卒中所致的下肢肌痉挛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7例.观察组应用下肢康复机器人结合运动疗法,对照组仅应用运动疗法.两组均给予常规剂量巴氯芬口服.4周后根据改良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MAS)、简式Fugl-Meyer运动量表(FMA)和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法(MBI)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下肢肌张力、运动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下肢肌张力较治疗前均有明显降低(P<0.05),下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P<0.01),且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下肢康复机器人结合运动疗法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肌痉挛有显著的改善作用,可提高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且近期疗效优于单纯的运动疗法.  相似文献   

11.
路峰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22):5318-5319
目的:观察巴氯芬治疗脑卒中并发顽固性呃逆的疗效。方法:选取脑卒中并发顽固性呃逆患者37例,对照组18例,用甲氧普胺针或爱茂尔肌注或穴位注射治疗;治疗组19例,口服巴氯芬治疗。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54.6%,治疗组总有效率100%,两组疗效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巴氯芬是治疗脑卒中并发顽固性呃逆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12.
用巴氯芬片剂治疗肌痉挛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肌痉挛是中枢神经损伤后常见的并发症,它可使四肢关节肌张力平衡失调、活动障碍,对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影响较大。巴氯芬能有效地抑制脊髓神经终末突触,有效地控制肌痉挛,降低肌张力,是目前治疗肌痉挛的主要药物[1-2]。它的有效性和毒副作用直接关系到康复治疗的效果。我们从1998年4月—1998年8月,对云南产巴氯芬片剂治疗痉挛性瘫痪的疗效、毒副作用进行临床研究。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本试验的病例选择在北京解放军总医院、中国康复研究中心、西安红会医院截瘫治疗中心住院,自愿参加的截瘫患者135例,脑卒中偏瘫患者20例,年龄在20—70岁之间,…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影响巴氯芬缓解脑源性肌痉挛效果的原因,探讨巴氯芬应用中的注意事项。方法:选择2003-01/2004-07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收治的30例服用巴氯芬缓解脑源性肌痉挛效果不佳的病例进行分析,服药前后以改良Asworth评分测定肌张力,运用SPSS11.1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同时分析其可能原因。结果:治疗前评分(4.33±0.66)分,治疗后评分(4.23±0.77)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表明服药前后痉挛缓解不明显。分析其原因为:①重度中枢神经系统损伤。②挛缩。③骨折。④脑积水。⑤副反应过强。⑥异位骨化。⑦癫痫。⑧深静脉血栓。结论:巴氯芬对较重的痉挛效果不理想,而轻、中度痉挛效果较好,故痉挛治疗应综合进行,早期合理体位摆放,减少痉挛出现,预防挛缩,防止异位骨化,早筛查发现骨折,尤其对脑损伤患者应及时监测脑室压力变化。另外不要忘记治疗原发病,改善脑功能状态。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巴氯芬治疗痉挛型小儿脑性瘫痪的效果.方法对确诊的50例患儿按年龄给药,剂量为每日40~75mg,逐渐增量,10~15d为1疗程,分级标准采用改良的Ashuorth评分法.结果显效3例,有效12例,好转20例,总有效为35例,总有效率70%.并且1~3岁与4~6岁两年龄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巴氯芬是目前降低痉挛型脑瘫患儿肌张力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且年龄越小,效果越好,同时应严密观察其副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中国新药杂志,2000,9(5): 333-335. 80例顽固性呢逆病人随机单盲分为2组,其中治疗组42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脊舒(巴氯芬-摘者注)治疗,剂量 10 mg至 15 mg,每日 2次至 3次,疗程 2日至 6日,平均3.2日;对照组38例给予苯妥英、山莨菪碱(654-2)、氯丙嗪、颠茄等常规药物和针灸治疗。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8%,其中治愈38例。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8%,其中治愈10例。仅1例出现虚弱和眩晕、1例头痛,均不影响治疗。巴氯芬是治疗顽固性呢逆较为满意的药物。脊舒治疗顽固性呃…  相似文献   

16.
偏瘫患者痉挛状态的康复护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康复护理对偏瘫患者痉挛状态的效果。方法对37例偏瘫痉挛状态患者采取康复护理,包括运动疗法、抗痉挛体位应用、使用巴氯芬护理、健康教育,应用修订的Ashworth分级法(MAS)和改良的巴氏指数评定法(MBI)对患者康复护理前后肌张力及生活自理能力进行评定。结果康复护理后,患者肌张力较康复护理前有明显降低(P〈0.01),生活自理能力较康复护理前明显提高(P〈0.01)。结论康复治疗护理对偏瘫患者痉挛状态有显著的改善作用,可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A型肉毒毒素对踝跖屈肌群痉挛型脑瘫儿童下肢肌肉痉挛和运动功能恢复的早期治疗作用及其量效关系。方法:选择20例踝跖屈肌群痉挛型脑瘫患儿采用电刺激引导下局部肌肉注射A型肉毒毒素,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7d病变下肢肌张力、痉挛状态和运动功能的改变,以及注射剂量与疗效之间的关系。结果:A型肉毒毒素注射后7d,肌肉张力及肌痉挛程度明显降低(P〈0.01),躯干及下肢运动功能显著改善(P〈0.01),但均未发现明显的量效关系。运动能力的提高与肌张力及肌痉挛的降低程度无显著相关性。结论:A型肉毒毒素可以有效降低痉挛型脑瘫儿童的肌张力及肌痉挛程度。迅速提高运动能力,但量效关系不明确。  相似文献   

18.
巴氯芬对脑血管病早期康复作用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观察巴氯芬对脑血管疾病后肌张力增高的改善,从而反映其对脑血管病后早期康复的作用。方法 将30例血管意外后早期肌张力增高病人随机分成治疗组。对照组,用国产巴氯芬抑制脊髓突触反射的传递和兴奋性神经递质的释放。结果 经Ashworth评分和Brunstrum分级评判,治疗组与对照组有显差异,ADL指数改变差异不明显。结论 巴氯芬对脑血管病后肌张力增高,痉挛有改善作用,明显促进运动功能的提高。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速,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发病率的增加,国内脑卒中的发病率也呈高发趋势,而脑卒中后遗症中运动障碍最为显著,是康复训练的重点[1].脑卒中运动障碍常见特征是瘫痪侧肢体肌力下降、肌张力增高以及腱反射亢进等表现,临床统计显示约80%-90%脑卒中偏瘫患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痉挛[2]. 虽然适度肌张力有助于患者实现主动活动、站立等动作,但是肌张力过高会限制肢体活动,甚至导致关节僵硬、强直,形成了不可逆转的二次并发症,这会严重延迟了患者的康复,影响其康复预后.因此,降低过强的肌痉挛,使之维持在适度水平是脑卒中后遗症康复治疗的重要内容之一[3].目前最常应用的是运动训练为主的综合治疗,近年来临床开始应用神经肌肉电刺激(neuromuscular electrical stimulation,NMES)及巴氯芬等药物治疗来改善脑卒中后肌痉挛[4],但是目前对于NMES与巴氯芬联合治疗的疗效分析报道较少.  相似文献   

20.
综合康复疗法干预偏瘫肌痉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综合康复疗法干预脑损伤及脑卒中后偏瘫肌痉挛的效果,及其对患者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2002—01/2004—08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康复科收治住院的偏瘫患者17例为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瘫痪侧上肢肌张力平均中等度到重度增高。采用综合康复疗法对患者进行干预。具体干预措施包括:巴氯芬口服、正确肢位摆放、被动运动、持续的牵张运动、手法按摩、石蜡疗法、肢体空气压力治疗、站立训练、康复教育等。采用修订的Ashworth分级法和改良的巴氏指数评定法对患者治疗前后肌张力及生活自理能力进行评定。结果:干预后患者患侧肢体肌张力显著低于治疗前,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lt;0.01);干预后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改良的巴氏指数评定法评分为60.37&;#177;9.19,较治疗前(30.81&;#177;6.34)明显提高,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lt;0.01)。结论:综合康复疗法对脑损伤及脑卒中所致偏瘫肌痉挛有显著改善作用,可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