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李道兵  罗旭 《贵州医药》2004,28(10):873-875
目的探讨膀胱癌患者手术前后尿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微孔板杂交法对 2 4例膀胱癌患者术前尿、2 0例术后尿和 10例正常人尿进行定量端粒酶活性的检测。结果 2 4例膀胱癌患者术前自排尿端粒酶阳性率 83 3% (2 0 / 2 4 ) ,端粒酶活性OD值 0 4 4 8± 0 2 32 ;术后 2 0例膀胱癌患者自排尿端粒酶阳性率 10 0 % (2 / 2 0 ) ,端粒酶活性OD值0 2 16± 0 16 3;10例正常健康人的尿沉渣标本端粒酶活性检测均阴性 ,端粒酶阳性率为 0 0 % (0 /10 ) ,端粒酶活性OD值 0 0 84± 0 0 5 8;膀胱癌患者术前自排尿脱落细胞端粒酶阳性率和端粒酶活性OD值明显高于术后患者尿及正常人尿的端粒酶阳性率和OD值 (P <0 0 0 1)。结论检测尿标本中的端粒酶活性可以作为一种无创伤性的膀胱癌早期诊断和术后随访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
胃癌患者外周血中端粒酶活性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环球  何晓松 《江苏医药》2003,29(8):569-570
目的 检测胃癌患外周血中癌细胞端粒酶活性,以探讨端粒酶活性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通过用PCR-TRAP-ELISA法检测52例胃癌患外周血端粒酶的活性,按照肿瘤大小、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有无转移来分析端粒酶与胃癌的关系。结果 外周血中检测端粒酶活性阳性率为53.8%,低于相应的胃癌组织阳性率(81.3%),胃癌患外周血中肿瘤细胞端粒酶相对活性的升高与患的淋巴结转移和肿瘤的分化程度呈正相关。结论 对患判断肿瘤是否转移复发,检测患外周血中端粒酶活性要优于检测肿瘤组织的端粒酶活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和细胞凋亡指数与正常组织相比较在癌组织中的变化,及其在胃癌早期诊断和临床分期方面的意义。方法:采用端粒扩增法(TRAP)检测端粒酶活性,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及TUNEL法检测胃癌组织的细胞凋亡指数。结果:胃粘膜活检标本中胃癌组织端粒酶阳性率达88.1%相近,提示大部分胃癌组织端粒酶处于活化状态。此结果在胃癌的早期诊断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端粒酶在病理性消化道息肉中的检测及在早期胃癌或大肠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法(TRAP—PCR—PAGE)检测175例胃镜活检标本端粒酶活性,标本均系电子内镜下取得的病理性胃、肠息肉组织。结果增生性息肉、腺瘤、炎性息肉和息肉样胃(肠)癌组织的端粒酶阳性率分别为6.2%、19.5%、15.4%和85.7%;同时随着息肉直径的增大、数目的增多,其端粒酶的阳性表达率也逐渐增高。结论端粒酶活性检测可作为消化道息肉恶变的早期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5.
胸/腹水端粒酶活性检测及诊断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本研究通过对胸 /腹水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的检测 ,探讨胸 /腹水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在胸 /腹水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收集 50例诊断明确的新鲜胸 /腹水标本 ,包括恶性胸水1 6例 (肺癌 8例、乳腺癌 5例、恶性淋巴瘤 3例 ) ,恶性腹水 2 4例 (原发性肝癌 3例、胃癌 8例、肠癌 9例、恶性淋巴瘤 4例 ) ,良性胸水 4例 (结核性胸膜炎 ) ,良性腹水 6例 (肝硬化 )。胸 /腹水离心后 ,细胞团用作端粒酶活性检测。如是血性胸 /腹水 ,加蒸馏水低渗破坏红细胞。检测端粒酶活性方法采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银染法 (PCR -TRAP) ,同时进行胸 /腹水脱落细胞学常规检查。结果 恶性胸 /腹水 40例中 35例端粒酶活性检测阳性 ,阳性率 87.5 % ;良性胸 /腹水 1 0例中仅 1例端粒酶检测阳性 ,阳性率 1 0 % ,恶性胸 /腹水端粒酶活性检测阳性率明显高于良性胸 /腹水 (P <0 .0 0 1 )。端粒酶活性诊断恶性胸 /腹水的敏感性为 87.5 %、特异性为 90 % ,高于细胞学检查阳性率 (55 % ) (P<0 .0 5)。恶性胸 /腹水端粒酶活性与肿瘤恶性程度有一定相关性 ,低分化肿瘤胸 /腹水端粒酶活性检测阳性率 96 .2 % ,而中高分化肿瘤71 .4% ,两者有显著差异 (P <0 .0 5)。结论 TRAP银染法可有效地检测到胸腹水脱落细胞的端粒酶活性。胸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鼻咽部端粒酶活性的相关性。提供临床参考。方法:对84例病理为低分化鳞癌的鼻咽癌患者,采用TRAP银染法进行端粒活性检测,同时测定EB病毒VCA/IgA抗体,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的相关性。结果:鼻咽癌端粒酶阳性率为86.7%。伴淋巴结转移者端粒酶阳性率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P=0.037),临床晚期(Ⅲ、Ⅳ)端粒酶阳性率高地临床早期(Ⅰ、Ⅱ)(P=0.042),而端粒酶与鼻咽癌患者的年龄,性别及远处转移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VCA/IgA抗体阳性的鼻咽癌患者,端粒酶阳性为85.6%,结论:端粒酶活性表达在鼻咽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端粒酶活性结合血清EB病毒的检测对鼻咽癌的早期诊断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葡萄胎的凋亡指数及端粒酶活性与妊娠滋养细胞肿瘤的相关关系。方法对142例葡萄胎及8例妊娠滋养细胞肿瘤采用S-P法及Evision法检测PCNA、Ps,、Ki-67、FADD、端粒酶活性的表达。结果142例葡萄胎中PCNA阳性率为14.08%(20/142)、P535.63%(8/142)、Ki-67阳性率5.63%(8/142)、FADD59.15%(84/142)、端粒酶阳性率10.56%(15/142)。5例侵袭性葡萄胎中PCNA阳性率80%(4/5)、Ki-67阳性率80%(4/5)、P53阳性率100%(5/5)、FADD阳性率0%(0/5)、端粒酶阳性率100%(5/5)。3例绒毛膜癌中PCNA阳性率100%(3/3)、P53阳性率100%(3/3)、Ki一67阳性率100%(3/3)、FADD阳性率33.3%(1/3)、端粒酶阳性率66.7%(2/3)。结论低凋亡指数与高端粒酶活性的葡萄胎可能是发展为妊娠滋养细胞肿瘤的高危因素。端粒酶的激活能够促进细胞增殖和恶性进展,抑制端粒酶活性能够起到抑制细胞增殖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胃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的检测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胃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表达 ,探讨端粒酶活性表达与胃癌发生的关系。方法 :收集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胃癌标本 6 0例 ,将慢性浅表性胃炎及慢性萎缩性胃炎伴中重度非典型增生各 2 0例作为对照 ,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端粒酶。结果 :6 0例胃癌中端粒酶的阳性率为 88.3% ( 5 3/ 6 0 ) ,2 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伴中重度非典型增生 2 0例的阳性率为 35 % ( 7/ 2 0 ) ,2 0例浅表性胃炎阳性率为 5 % ( 1/ 2 0 )。胃癌组与慢性浅表性胃炎及中重度非典型增生相比差异有显著性 ( P<0 .0 1) ,非典型增生与浅表性胃炎相比差异有显著性 ( P<0 .0 1) ,不同组织学分型胃癌其端粒酶阳性率差异均无显著性 ( P>0 .0 5 )。结论 :端粒酶在胃癌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但与组织学类型无相关性 ,同时端粒酶在某些癌前病变中也有一定程度的表达。端粒酶的检测对胃癌的诊断及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甲状腺良恶性病变组织中端粒酶活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忠 《中国基层医药》2006,13(7):1077-1079
目的研究端粒酶在各种甲状腺肿瘤中的活性状态。方法用改良端粒重复序列扩增聚合酶链反应法(TRAP-PCR)在定性及定量水平上检验100例良恶性甲状腺组织标本及15例甲状腺癌细针穿刺标本的端粒酶活性。结果甲状腺癌组织的端粒酶阳性率(83.8%,31/37例),明显高于良性甲状腺病变(21.2%,7/33例)及病变旁正常甲状腺组织(10.0%,3/30例);15例甲状腺癌的细针穿刺标本也均呈阳性表达,与相应的组织标本相符。定量结果显示甲状腺癌组端粒酶活性明显高于良性病变及正常组织,髓样癌及间变癌的活性高于乳头状癌。结论端粒酶活性是恶性甲状腺肿瘤的一个敏感标志物。TRAP-PCR定量分析对甲状腺肿瘤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端粒酶在宫颈组织中的活性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酶标法(TRAP-ELISA),测定了68例宫颈组织中端粒酶活性,其中宫颈癌37例(包括3例原位癌),不典型增生16例,宫颈炎15例。同时检测了31例利片标本的端粒酶活性,其中宫颈癌17例,不典型增生10例,宫颈炎4例。结果 活检标本中,宫颈癌端粒酶阳性检出率为91.6%,不典型增生阳性率为25.0%,宫颈炎标本未检出明确的端粒酶活性。宫颈刮片组织中,有1例宫颈癌检出端粒酶活性,另有8例宫颈癌及2例不典型增生检测出微弱的端粒酶活性。结论 端粒酶活性的检测对了解宫颈癌的发生发展过程有一定意义,可用于宫颈癌的早期诊断。宫颈刮片组织端粒酶检测,也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检测端粒酶在乳腺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在诊断和预后中的意义。方法:采用TRAP-ELISA方法,对109例乳腺癌、30例正常乳腺组织及囊性增生病、30例乳腺腺纤维瘤和10例乳腺癌前病变进行端粒酶活性检测。结果:正常乳腺组织及囊性增生病无端粒酶活性,乳腺腺纤维瘤有23.33%端粒酶呈弱表达,乳腺癌前病变有4例端粒酶表达。乳腺癌中88.07%可以检测到端粒酶活性,随着临床分期的增加,端粒酶阳性率不断上升。其中端粒酶阳性率在临床I期为64.29%,Ⅱ期及以上为91.58%(P<0.05)。端粒酶阳性率在腋淋巴结转移阴性组中为75.56%,而转移阳性组中为96.88%(P<0.01)。端粒酶表达在ER(-)组与ER(+)组间无明显差别。端粒酶表达在PgR(-)为95.08%,在PgR( )组为79.17%(P<0.01)。结论:正常乳腺组织中无端粒酶表达。从乳腺癌癌前病变至各期乳腺癌中,端粒酶表达逐渐上升,端粒酶激活可能是乳腺癌形成和发展中的关键步骤,可以为乳腺癌诊断提供重要依据,在其预后判断中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的端粒酶活性与p53抑癌基因突变的相关性。方法用端粒酶TRAP—ELISA方法测定75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高血压组)和50例健康者(对照组)外周血单核细胞端粒酶活性,同时用PCR-SSCP测定所有标本的053抑癌基因第5—8号外显子的突变情况。结果高血压级端料酶阳性率50.7%(38/75),与对照组26.0%(13/50)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端粒酶活性有关的主要因素为年龄及收缩期血压,优势比分别为1.0418和1.0468。仅有2例高血压患者发生053抑癌基因的突变。结论端粒酶是细胞增殖活性的分子水平标记物,它的激活可能是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因素之一并能促进病变的发展。高血压病与053抑癌基因突变关系不明显,但该基因可能激活端粒酶活性。  相似文献   

13.
人食管鳞癌端粒酶活性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端粒酶活性与食管癌临床生物学行为关系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端粒重复扩增-酶免疫吸附法检测人食管鳞癌组织、癌旁组织及正常食粘膜上皮组织中端粒酶活性表达。结果:35例食管组织中端粒酶阳性者占86.6%(31/35),癌旁组织中阳性率为17.1%(6/35),正常食管组织端粒酶活性均为阴性。当癌侵及肌层及外侵后,其阳性表达率高于局限于粘膜及粘膜下层者(P<0.01)。伴淋巴结转移标本中其阳性率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P<0.05)。端粒酶活性与肿瘤组织类型,分化程度等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端粒酶活性在人食鳞癌的发生、发展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端粒酶有可能成为食管癌诊断和判断预后的生要生物标志物和治疗新靶点。  相似文献   

14.
外周血肿瘤细胞端粒酶活性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通过检测恶性肿瘤患外周血肿瘤细胞端粒酶活性,监测血循环中肿瘤细胞转移情况,方法:以PCR-TRAP法检测了77例恶性肿瘤患外周血,并以20例正常人外周血作对照。结果:正常人外周血端粒酶活性为阴性。远处转移外周血端粒酶性率55.26%(21/38)明显高于无远处转移阳性率23.08%(9/39)(P<0.01)。结论:外周血肿瘤细胞端粒酶活性检测可作为预测肿瘤复发和转移的标志物,并可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5.
端粒酶活性与恶性脑肿瘤的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胶质瘤及脑脊液(CSF)中端粒酶的活性表达情况及其在恶性脑肿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TRAP(telomeric repeat amplification protocol)法检测50例脑胶质瘤,取其中15例端粒酶呈阳性患者术后CSF、4例术前CSF,检测端粒酶活性表达情况。结果:(1)脑胶质瘤(KERNOHAN分级)端粒酶:阳性率为22/50(44.0%),其中I级为3/16(18.8%),Ⅱ级为3/12(25.0%);Ⅲ级为9/14(64.3%),Ⅳ级为7/8(87.5%)。22例Ⅲ级以上恶性脑肿瘤中端粒酶活性表达阳性16/22(72.7%)明显高于Ⅱ级以下脑胶质瘤中端粒酶活性表达6/28(21.4%)(P<0.005)。(2)CSF中端粒酶:4例术前、15例术后患者的脑脊液端粒酶检出率分别为2/4(50.0%)和10/15(66.7%)。2例术前CSF呈阴性,术后1例CSF呈阳性。结论:端粒酶是胶质瘤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检测脑脊液中端粒酶的活性可作为辅助检查,对脑胶质瘤的诊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对胶质瘤端粒酶活性的测定和Ki-67核抗原免疫组化染色,了解端粒酶活性与胶质瘤预后的增殖潜能之间的关系。方法:对42例胶质瘤组织标本,用端粒酶PCR ELISA盒进行端粒酶活性半定量一,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查Ki-67抗原。比较各组肿瘤端粒酶活性,Ki-67表达的差异,结果:正常人脑血组织无端粒酶活性。胶质细胞瘤Ⅱ级组1/15例(6.7%),Ⅲ级组5/13(38.5%)、Ⅳ级组10/14例(71.4%)端粒酶阳性,各组之间阳性率有显著差异,Ki-67阳性细胞表达指数则随肿瘤恶性程度增高而增加结论:端粒酶在胶质瘤的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它是脑肿瘤发展过程中,晚期细胞分裂旺盛的分子标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检测慢性浅表性胃炎(CSG)、慢性萎缩性胃炎(CAG)、异型增生(DYS)及胃癌(GC)中端粒酶的活性,并探讨其与胃癌危险因子幽门螺杆菌(Hp)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端粒酶PCR-ELISA法检测24例CSG、48例CAG、13例DYS、36例GC中端粒酶活性。结果Hp感染率各组无显差异。端粒酶阳性率GC组中最高(83.33%),其次是DYS组(53.84%)和CAG组(43.75%),CSG组中无一例端粒酶阳性。按肠化(IM)程度,将CAG分成伴IM及不伴IM两组,端粒酶活性在两组有显差异(57.14%vs25.00%)。在CAG伴IM组,有Hp感染其端粒酶活性显高于无Hp感染(73.68%vs22.22%)。结论胃腺体萎缩及Hp慢性感染两的共存是细胞永生化的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纤支镜下取得的活检肺癌组织、支气管冲洗液中肺癌细胞的端粒酶活性,探讨并在肺癌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应用银染-TRAP,检测了26例癌组织、4例良性肺疾病组织,相应30例支气管冲洗液中的端粒酶活性表达。结果:26例肺癌组织中,22例端粒酶表达阳性,阳性率为84.64%。26例肺癌患者支气管冲洗液中,12例端粒酶表达阳性,阳性率46.15%。结论:端粒酶可能成为肺癌早期诊断的重要标志物,可能成为肿瘤治疗方面的重大突破口。  相似文献   

19.
目的检测肝癌穿刺活检中的端粒酶活性,探讨其在肝癌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TRAP.ELISA技术检测34例肝活检标本中的端粒酶活性。结果肝癌中端粒酶阳性80%,且明显高于其他检测指标。结论显示端粒酶检测是一项敏感性较高的指标,阳性率明显高于其他检测结果,配合细胞学检查,可提高肿瘤的早期诊断率,并有可能成为肝癌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端粒酶活性与胃癌术后早期复发的关系.方法 应用TRAP法对经病理证实的34例胃癌及癌旁组织进行端粒酶活性测定.结果 胃癌阳性29例(85.3%),癌旁组织阳性2例(5.9%),表明胃癌与癌旁组织中的端粒酶检测阳性率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34例胃癌病例中出现术后早期复发7例,复发病例中胃癌组织端粒酶活性均呈阳性,其中1例癌旁组织端粒酶活性亦呈阳性,提示胃癌及癌旁组织端粒酶表达阳性的肿瘤术后有较高的复发率(P<0.01).结论 端粒酶活性与胃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检测端粒酶活性可为胃癌术后早期复发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