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髂股深静脉血栓形成(IFDVT)是指髂静脉或股总静脉发生的累及或不累及其余下肢静脉或者下腔静脉的完全性或不完全性血栓形成。最近一项前瞻性多中心队列研究表明,39%的近端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或所有下肢DVT患者的24%)为股总静脉或髂静脉血栓形成^[1]。股浅静脉血栓形成时,下肢血液可通过侧支循环经股深静脉回流至股总静脉,  相似文献   

2.
脑卒中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48例脑卒中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与50例同期住院的非DVT脑卒中患者比较。发现脑卒中后DVT患者65岁以上占70.8%,多伴发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有股静脉置管史者及患肢肌力0~Ⅱ级者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高龄、卧床、重度肢体瘫痪、股静脉穿刺置管及血浆纤维蛋白原增高是DVT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3.
刘英宇 《山东医药》2008,48(30):83-84
采用CT肺动脉造影(CTPA)联合间接性螺旋CT静脉造影(CTV)诊断交通伤并发深静脉血栓(DVT)及肺栓塞(PTE)患者53例。结果53例患者均获确诊,其中严重PTE 12例,中度PTE 14例,轻度PTE 27例。均有DVT形成,其中18例为双下肢DVT,单一下肢DVT患者8例,二段或以上DVT患者45例。认为螺旋CT血管造影技术可发现PTE及DVT的直接证据,并可无创、安全、准确、快捷、廉价,可以作为诊断肺段以上PTE的一线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4.
摘要:目的 考察基于Caprini模型风险评估的个体化DVT干预对重症心肌梗死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及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于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收治的118例重症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干预,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的基础上采用基于Caprini模型风险评估的个体化DVT干预。干预前及干预1个月后测量两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髂静脉、股静脉、腘静脉的血流速度(Q)和血流量(V),以及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干预期间记录两组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DVT)、肢体疼痛、肢体肿胀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记录两组患者全球急性冠状动脉事件注册评分(GRACE),并考察各危险等级与DVT发生率的关系。结果 干预1个月后,观察组患者髂静脉、股静脉和腘静脉的左、右侧Q和V均有显著升高(P<0.05),对照组各项指标显著下降(P<0.05);观察组患者的APTT、PT、TT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FIB水平更低(P<0.05);观察组患者DVT、肢体疼痛、肢体肿胀和MACE的发生率分别为1.69%、3.39%,、1.69%、6.78%,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对照组分别为11.86%、10.17%、10.17%、23.7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的GRACE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GRACE评分危险等级和DVT发生风险呈正相关(r=0.06,P<0.01)。结论 采用基于Caprini模型风险评估的个体化DVT干预能显著预防患者DVT的发生,改善不良预后,提高凝血功能,促进血运,该种护理策略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髋部骨折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术前治疗方法.方法 髋部骨折合并DVT患者134例,对58例周围型DVT允许延期手术者先行抗凝治疗2周,彩色多普勒声证实血栓机化后再进行骨科手术,术后低分肝素抗凝2周,之后改用华法林口服半年.对12例骨科手术不能延期者(小腿肌肉静脉丛及胫后静脉血栓)、11例股静脉及胭静脉血栓、53例中央型及混合型血栓放置下腔静脉临时滤器后手术,2周后取出滤器,滤器取出后改用华法林口服半年.结果 本组骨科手术皆顺利完成,术后随访6~26个月,期间无肺栓塞(PE)及严重DVT后遗症(如溃疡)出现.31例(23.1%)术后有下肢轻微水肿;15例DVT症状复发,经抗凝治疗后下肢肿胀缓解,继续门诊抗凝治疗;5例出现因抗凝治疗导致的出血并发症,经对症治疗后痊愈.结论 对于髋部骨折合并DVT的患者,术前依据DVT类型进行干预可预防PE等严重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6.
马思星 《山东医药》2011,51(33):83-84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症的联系。方法对43例原发性下肢DVT患者行颈动脉多普勒超声检查,检测其颈动脉斑块发生率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并与66例继发性DVT患者及52例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原发性DVT患者颈动脉斑块发生率44.2%,与继发性DVT(25.8%)和对照组(23.1%)比较P均〈0.05;原发性DVT颈动脉IMT值均比继发性DVT和对照组高(P均〈0.01)。结论原发性DVT患者易并发颈动脉粥样硬化症,其与无临床症状的动脉粥样硬化疾病之间存在潜在联系。  相似文献   

7.
刘长城 《山东医药》2011,51(28):76-77
目的探讨应用足底静脉泵或医用弹力袜预防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重要性。方法我院自2007年2月~2008年1月收治人工髋关节和人工膝关节置换患者145例,其中72例应用基本预防措施和药物预防措施,73例除上述预防措施外,加用足底静脉泵或医用弹力袜治疗。观察两组发生DVT的情况。结果只应用基本预防措施组有22例(31%)出现DVT,加用足底静脉泵或医用弹力袜组有8例(11%)出现DVT。结论常规应用基本预防措施和药物预防措施的同时加用足底静脉泵或医用弹力袜对预防DVT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 分析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治疗前D-二聚体水平测定对血栓后综合征(PTS)发生的预测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泰州市人民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262例下肢DVT患者的临床资料,均经规范的溶栓治疗和抗凝治疗。随访患者出院1年内发生PTS的情况,比较PTS组和非PTS组的临床资料。采用ROC曲线分析治疗前D-二聚体水平预测下肢DVT患者发生PTS的效能。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下肢DVT患者发生PTS的危险因素。结果 262例下肢DVT患者中有75例在出院后1年内发生PTS,发病率为28.63%。与非PTS组相比,PTS组体质量指数(BMI)、治疗前D-二聚体水平更高,下肢DVT病程≥14 d、合并静脉曲张和髂股静脉血栓的人数比例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治疗前D-二聚体水平可有效预测下肢DVT患者发生PTS,曲线下面积为0.830(95%CI:0.769~0.888;P=0.000),截断值为3.645 mg/L。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MI≥24 kg/m2OR=2.46)、髂股静脉血栓(OR=2.16)以及治疗前D-二聚体水平≥3.645 mg/L(OR=2.92)是下肢DVT患者发生PT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下肢DVT患者治疗前D-二聚体水平测定有助于识别PTS高危患者,应引起临床医师关注。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研究患者术前不同时期的凝血功能,来探讨延迟手术对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影响。方法180例老年新鲜股骨颈骨折患者,均未进行预防性药物抗凝治疗,其中85例于伤后48h内进行手术治疗,95例手术时超过伤后48h。术前常规检查血浆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凝血酶凝固时间(thrombin time,T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含量,对术后出现患肢肿胀和/或疼痛,伴有或不伴有Homans征/Neuhofs征阳性的患者常规应用加压超声技术进行超声多谱勒检查。结果早期手术组DVT发生率(24.7%)、明显延迟手术组DVT发生率(41.1%)(P〈0.05),二组APTT、PT、TT、Fib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均为(P〈0.05)。结论延迟手术可导致老年人股骨颈骨折术后下肢DVT发生率增高。  相似文献   

10.
林毅  钟巍  张力 《中华内科杂志》2006,45(10):868-870
下肢深静脉血栓(DVT)、肺栓塞(PE)为恶性肿瘤患者常见并发症,与非肿瘤的DVT患者相比,恶性肿瘤患者发生DVT、PE后,肝素加口服双香豆素类抗凝药治疗效果不理想,血栓复发、大出血事件的发生率远高于非肿瘤患者。以下对目前国际上关于恶性肿瘤患者DVT治疗与预防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王守军 《山东医药》2009,49(18):88-89
目的探讨妇科肿瘤患者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高危因素、诊断治疗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33例妇科DVT患者的临床临床特点及诊断、治疗和预防的方法。结果发生DVT的高危因素为中老年妇女、肥胖、合并心血管疾病、术后常规应用止血药、原发病为盆腔恶性肿瘤(特别是子宫内膜癌)。辅助诊断方法以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为最佳。治疗采用肝素或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取得较好效果。结论中老年、肥胖、合并心血管疾病、盆腔恶性肿瘤是妇科术后并发DVT的高危人群,手术前后应采取预防措施。抗凝治疗对DVT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2.
刘亚波 《山东医药》2010,50(32):1-2
静脉血栓栓塞(VTE)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和肺栓塞(PE)。DVT系指血液不正常地在深静脉内凝结,属于下肢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血栓形成大多发生于制动状态,致病因素有血流缓慢、静脉壁损伤和高凝状态三大因素。近年来,尽管对该病的发病机理、诊断及处理有了进一步的理解,DVT/PE仍是常见的院内发病及致死性疾病,尤其是手术及创伤后的患者。  相似文献   

13.
【摘要】目的:研究长期卧床老年患者联用低分子肝素钙与物理疗法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效果。方法: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将我院2019年11月-2022年10月收治的119例长期卧床老年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82例)采用低分子肝素钙治疗,联合组(37例)采用低分子肝素钙与物理疗法治疗,观察比较两组凝血功能指标、血液流变学指标、血流动力学指标、血管内皮功能指标、DVT发生情况、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健康状况评分。结果:治疗后联合组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长于对照组,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内皮素-1(ET-1)、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及DVT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股静脉血流量(Bf)、简明健康调查量表(SF-36)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黏度、平均血流速度(Va)、血流峰速(Vp)、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用低分子肝素钙与物理疗法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机体血凝状况,降低血液黏度,促进血液循环,降低DVT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妇产科手术患者术后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 DVT)并发症的有效防治和护理措施。方法选取90例妇产科手术患者为观察对象并将其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则接受DVT防治性护理方案,比较两组DVT的发生情况。结果经护理后两组患者均痊愈出院,其中实验组发生DVT 1例(2.2%),对照组中发生DVT 11例(24.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合理的护理方案对DVT发生率有显著的控制效果,临床应针对妇产科手术患者制定科学、合理的DVT防治性护理方案,从而降低其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静脉血栓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包括肺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VIE)和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两种临床类型。由于多数DVT并非立即致命,相当数量的DVT患者没有症状,所以DVT误诊、漏诊情况非常严重。大约DVT患者中50%~60%会发生PTE,即使进行充分治疗,PTE仍然有较高的致残、致死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 LMWH)治疗骨转移癌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 DVT)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51例骨转移癌合并DVT患者应用低分子肝素钠治疗,对其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体征、血小板( Pl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D-二聚体(D-Dimer)进行比较。结果骨转移癌合并DVT患者治疗后DVT的总有效率为90.2%;治疗前后D-Dime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用药期间9例(17.6%)患者发生出血倾向,但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LMWH治疗骨转移癌合并DVT疗效确切,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复习肿瘤性骨软化症(tumor induced osteomalacia,TIO)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病例,以提高对该罕见病及其严重并发症的认识。方法 分析2例TIO并发下肢DVT、PE患者的临床特点、诊治经过及结局,并进行文献复习及总结。结果 患者1,男性,46岁;患者2,女性,52岁。病程均为2年余。临床表现为全身骨痛、乏力、活动困难,血液生物化学检查示低磷血症、碱性磷酸酶升高、磷廓清指数降低,影像学检查发现骨密度减低及致病肿瘤,2例患者确诊TIO;2例患者均有D-二聚体升高,临床评分提示PE可能,经深静脉彩超、CT肺动脉显影明确诊断并发DVT、PE。予抗凝治疗,植入下腔静脉滤器后行肿瘤切除术,患者TIO治愈,随访无再发血栓。结合文献检索到的1例维生素D缺乏性骨软化症并发DVT、致死性PE的老年患者分析,3例静脉血栓栓塞症共同危险因素为制动、骨折、年龄>40岁;肺栓塞症状轻重程度不一,隐匿者可无症状或仅有轻度胸闷、气短,严重者可发生急性呼吸循环骤停。结论 TIO并发DVT、PE为临床疑难重症,可能危及患者生命,临床评分联合D-二聚体筛查有重要参考价值,深静脉彩超、CT肺动脉显影可明确诊断,早期识别、及时治疗和多科协作是改善患者临床结局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26例长期卧床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治疗和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骨科病人因长期卧床、患肢肿胀并发症之一。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是指下肢筋膜内静脉血栓形成,包括小腿深静脉(胫前静脉、胫后静脉、腓静脉及肌肉静脉窦)以及胭静脉、股浅静脉、股总静脉、髂静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thrombelastogram, TEG)对老年重症患者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 DVT)形成的预测价值。 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18年5月嘉兴市第一医院收治的59例老年重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其入院1、3、5、7 d的静脉血,记录TEG和常规凝血试验(conventional coagulation test, CCT)的检测结果。采用t检验/秩和检验或χ2检验比较DVT组与非DVT组患者TEG和CCT各指标的差异。采用ROC曲线评价TEG与CCT各项指标对老年重症患者DVT的预测价值。 结果CCT检测结果显示,DVT组与非DVT组仅D-二聚体水平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45,P<0.05);TEG检测结果显示,DVT组凝集块形成速度、最大振幅、综合凝血指数均明显高于非DV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51、2.614,F=13.750;P<0.05);两组患者仅入院第5天的最大振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可见临床预测DVT价值较好的指标依次为最大振幅、凝集块形成速度、综合凝血指数和D-二聚体,其敏感度分别为94.4%、50.0%、44.4%、95.1%,特异度分别为48.8%、85.4%、85.4%、33.3%,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62、0.662、0.656、0.651。入ICU第5天最大振幅为67.5,是预测DVT发生的最佳临床诊断界值。 结论TEG预测老年重症患者DVT发生的准确性高于常规凝血试验指标。  相似文献   

20.
1.虽然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缺乏特异性临床症状及体征,但其临床症状及体征仍是诊断DVT的基础。 2.推荐采用临床预测评分(改良恶Wells评分二水平分类法)对疑诊下肢DVT患者进行分层。 3.推荐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D-二聚体水平以排除DV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