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金龙 《中国当代医药》2011,18(17):105-106
目的:分析联合应用肝动脉栓塞术和部分脾动脉栓塞术治疗原发性肝癌伴脾功能亢进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本组对46例原发性肝癌伴脾功能亢进患者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同时行部分性脾动脉栓塞术(PSE),观察术前术后血象变化情况。结果:TACE联合PSE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可明显改善患者外周血象,术后3d、1周、2周及4周外周血白细胞及血小板较栓塞前明显提高。结论:对于原发性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患者,在行肝动脉栓塞术同时行部分脾动脉栓塞术,安全可靠,既能有效控制肿瘤发展,又能有效改善患者血象,提高机体免疫力和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了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介入治疗的风险,从而有效保证了化疗栓塞的安全性、有效性、合理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联合部分性脾动脉栓塞(PSE)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58例患者,采用改良Seldinger技术,选择右侧股动脉穿刺插管分别超选择至肝、脾动脉后进行TACE及PSE,治疗前后进行外周血、肝功能、AFP等及B超、CT检查。结果 58例患者治疗后24h、1周、2周、4周白细胞及血小板较前均有明显升高,肝功能指标逐渐恢复,脾功能亢进逐渐缓解。结论原发性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行TACE+PSE治疗创伤小,疗效好,可作为首选的治疗方法 。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估肝动脉化学灌注栓塞术联合部分脾动脉栓塞术治疗原发性肝癌并脾功能亢进的疗效。方法对43例原发性肝癌并脾功能亢进患者行TACE治疗的同时行PSE治疗,观察治疗前后白细胞及血小板变化情况,并观察肝脏肿瘤情况。结果术后1周及1个月复查血常规,WBC和PLT有显著升高(P〈0.01),RBC无明显改变(P〉0.05),术后1个月复查CT示肝脏病灶内均有碘油沉积,脾脏有脾实质梗死区域,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 TACE联合PSE治疗原发性肝癌并脾功能亢进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联合部分脾动脉栓塞(PSE)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脾亢)的临床应用价值及意义。方法将10例明确诊断为原发性肝癌合并脾亢患者作为治疗组。在给予TACE的同时行PSE:并在同期患者中随机抽取10例仅诊断为原发性肝癌患者作为对照组。20倒患者均有乙型肝炎病史:肝功能Child分级A、B、C级分别为12、7、1例。观察治疗组术后1周、1个月白细胞、血小板计数变化情况,以及治疗组与对照组术后1周、1个月肝功能损害情况。结果20例患者均一次性插管成功,无术中、术后严重并发症发生。治疗组术后1周、1个月白细胞、血小板计数较术前有不同程度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1周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总胆红素(TBIL)、清蛋白(Alb)及术后1个月肝功能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术后1周、1个月肝功能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ACE联合PSE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脾亢,手术操作简便安全,对减轻术后肝功能的进一步损害、缓解脾亢临床效果满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脾动脉部分栓塞术在肝癌介入治疗中的意义。方法肝脾联合栓塞组与单纯肝动脉栓塞化疗组各21例,评价2组术后第7天肝功能恢复情况及栓塞后综合征持续时间以及肝脾联合栓塞组中脾功能亢进的改善情况。结果两组介入术后第7天肝功能损伤情况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肝脾联合栓塞组栓塞后综合征持续时间较长(P〈0.05)。结论对于肝癌伴发的脾功能亢进,肝脾联合栓塞术是一条安全、有效的治疗途径。  相似文献   

6.
朱海林 《安徽医药》2016,20(1):98-101
目的 比较肝癌射频消融术与切除术分别联合脾切除治疗小肝癌伴脾亢进临床疗效。方法 127例小肝癌伴脾亢进患者根据患者手术方式分为射频消融组(n=62)和手术切除组(n=65),射频消融组患者采取肝癌射频消融术联合脾切除术,手术切除组患者采取手术切除术联合脾切除术。记录两组患者手术一般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2个月并发症发生情况,所有患者随访截止到2015年2月,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3和5年生存情况,以及无肿瘤生存情况。结果 射频消融组患者热缺血时间、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手术切除组,术中失血量和输血量均少于手术切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射频消融组患者术后12个月总并发症发生率6.4%,显著低于手术切除组的4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射频消融组患者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9.5%、74.8%和71.4%,手术切除组分别为96.9%、68.2%和66.3%,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射频消融组患者术后无肿瘤生存中位时间29.3个月,长于手术切除组的26.7个月,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射频消融联合脾切除术治疗小肝癌伴脾亢进,与手术切除联合脾切除术治疗效果相当,且可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并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患者行肝癌切除联合脾切除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999年1月至2005年12月手术治疗的20例肝癌并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结果 20例患者行原发性肝脏癌肿一期切除联合脾切除,手术基本顺利,无手术死亡;术后脾亢症状基本消失。无严重手术并发症。结论对肝癌合并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患者行原发性肝癌切除联合脾切除是安全有效的;远期疗效也是较好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巨大肝癌的综合治疗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近8年本院收治的160例原发性巨大肝癌的手术及非手术治疗情况。112例行手术治疗,其中12例行经皮股动脉穿刺肝动脉化疗(TACE)后行Ⅱ期手术切除治疗,6例无法切除行肝动脉栓塞(HAI)、肝动脉结扎(HAL),32例单纯行手术治疗,62例手术治疗后行周围静脉或腹腔内化疗;30例行介入治疗TACE;18例行周围静脉或腹腔内化疗。结果手术并发症发生率10.7%,术后1个月内死亡率0.98%,术后单纯手术组1、2、3年的生存率分别为78.1%,62.5%,46.5%,手术加周围静脉或腹腔内化疗组1、2、3年的生存率分别为87.8%,75.6%,60.8%。结论巨大肝癌应以手术为首选方法,结合HAI、HAL、TACE化疗及免疫、激素和中医中药治疗能提高患者的远期生存。  相似文献   

9.
<正>肝癌常合并严重的肝硬化、门脉高压、脾功能亢进,肝癌切除同时如何处理脾功能亢进是临床研究的热点,这对提高肝癌总体疗效有重大意义[1]。本文对2002-01~2010-12笔者所在医院收治肝癌伴肝硬化、脾功能亢进47例患者,采用肝脾联合切除手术,资料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姜永能  赵卫等 《云南医药》2001,22(5):380-381
原发性肝癌 70 %~ 90 %伴有肝硬化脾功能亢进 ,由于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常常影响化疗药物的应用 ,本文对 1992年以来 2 8例原发性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进行了肝动脉化疗栓塞加脾栓塞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资料与方法 一、临床资料  2 8例CT、数字减影及甲胎蛋白或病理确诊的原发性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患者 ,其中男性 2 2例 ,女性 6例。年龄 35~ 68岁 ,平均 5 1岁。肝癌巨块型 19例 (其中 2例并脾转移 ) ,结节型 7例 ,弥漫浸润型 2例。临床Child分级A级 2 2例 ,B级 5例 ,C级 1例。肝癌TNM分期 :Ⅰ期 3例、Ⅱ期 17例、Ⅲ期 8…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对部分脾动脉栓塞和脾切除治疗脾功能亢进症的治疗费用、疗效及并发症进行分析,评价两种方法治疗脾功能亢进症的特点。方法92例脾功能亢进症行部分脾动脉栓塞治疗患者作为脾栓塞组,208例脾功能亢进症行脾切除治疗患者作为脾切除组。比较两组患者住院天数及住院费用;术前、术后的白细胞(WBC)、红细胞(RBC)、血小板(PLT)水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均安全、顺利、成功。脾栓塞组住院天数(23.39±10.15)d短于脾切除组的(31.54±11.08)d,住院费用中位数2.77万元少于脾切除组的4.82万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患者的WBC、RBC、PLT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脾栓塞组术后3、7、14、21 d的WBC、PLT水平均低于脾切除组,术后3 d的RBC水平高于脾切除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7、14、21 d的RBC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脾栓塞组患者的腹水感染、脾周脓肿、门静脉血栓形成、发热、肝性脑病、腹泻发生率分别为25.00%、2.17%、0、88.04%、1.09%、2.17%,与脾切除组的42.79%、0、25.00%、98.08%、19.71%、0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腹水、腹痛、左下肺不张、肺炎、腹腔血肿、其他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部分脾动脉栓塞和脾切除均为治疗脾功能亢进症的有效方法,近期治疗效果明确。部分脾动脉栓塞更适合肝功能差、不能耐受外科手术的患者。  相似文献   

12.
戴家应  胡汉金  石奇  王俊  方江平 《安徽医药》2011,15(11):1395-1396
目的评价部分脾栓塞(partial splenic embolization,PSE)治疗血吸虫性脾功能亢进的远期疗效。方法对24例采用PSE术治疗的血吸虫性脾功能亢进患者进行长期随访,随访指标为外周血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询问出血症状,随访时间为5年。结果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分别于术后3 d和2周达到高峰,然后两者逐渐下降,维持相对稳定水平。白细胞计数第五年为(4.54±1.23)×109/L,与术前(2.15±0.67)×109/L有显著性差异(P<0.001);PLT计数术后第五年为(78.46±22.04)×109/L,与术前(31.39±13.81)×109/L亦有显著性差异(P<0.001)。临床出血倾向明显好转,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部分脾栓塞治疗血吸虫性脾功能亢进安全、远期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脾切除术联合胃底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肝豆状核变性并脾功能亢进的疗效。方法148例肝豆状核变性并脾功能亢进患者行脾切除术联合胃底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检测患者的血常规、肝功能变化,评定手术疗效。结果手术后1周,患者血小板(PLT)、白细胞(WBC)较手术前显著升高(P <0.05),甚至超过正常范围;手术后1月的 PLT、WBC水平则显著回落,恢复正常水平。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总胆红素术前处于较高水平,术后1周较术前进一步升高(P <0.05),而术后1月时其水平较术前及术后1周均有显著下降(P <0.05)。结论脾切除术联合胃底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肝豆状核变性并脾亢,对恢复外周血细胞数量、保护肝功能均有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保留脾脏治疗小儿脾损伤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总结分析116例小儿脾损伤施行医用胶粘涂、脾修补、脾动脉结扎加脾修补(Ⅰ组),脾部分切除、脾部分切除+脾动脉结扎、脾切除自体脾组织片网膜内移植术(Ⅱ组)和非手术(Ⅲ组)患儿的临床及随访资料。结果Ⅱ组术后3周血小板计数较术前及其他两组明显增高(P<0.05),手术6月后降至正常水平;Ⅱ组血液痘痕红细胞计数术后3周、6个月及2年以上较术前均增加(P<0.05),Ⅰ组仅术后3周随访高于正常;免疫功能检查,Ⅱ组IgM在术后3周、IgA术后6月内低于术前。B超、CT或核素扫描:6月内脾裂伤完全愈合Ⅰ组95%,Ⅲ组占95.2%。Ⅲ组术后6月以上移植脾块显像清晰,成活脾块占植入总数的97.3%,其中94.5%脾块明显增大。本组114例治愈,2例患儿因严重合并伤于围手术期死亡。术后肺部感染、切口感染各2例,4例膈下感染,1例非手术治疗中转手术,3例术后发生粘连性肠梗阻,未见其他并发症。2年内因感染到医院就诊频次各组间无明显差异。结论小儿脾损伤选用恰当的方式保脾治疗,安全、有效,远期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介入部分脾栓塞术对门脉高压性脾亢的临床治疗作用.方法 通过对53例门脉高压性脾亢患者进行无水酒精明胶海绵介入部分脾栓塞术,以术前后血细胞计数和脾大小血流及门脉内径等的变化,分析其疗效.结果 术后脾血流明显减少,血细胞计数增高并在3个月~6个月基本稳定,门脉内径变小,脾脏于栓塞3个月~6个月后明显变小,腹水等临床症状减轻.结论 部分脾栓塞术治疗门脉高压性脾亢简单、经济、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6.
脾动脉盗血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侯钰  杨俊山  孙广新  周虎 《河北医药》2010,32(3):280-282
目的研究门静脉高压症时是否存在脾动脉盗血及手术前后肝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为该类患者是否行脾切除术提供依据。方法54例正常人为对照组,69例门静脉高压症患者为试验组,门静脉高压症患者均行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术前根据脾功能亢进状况分为轻度脾亢组(28例)和中重度脾亢组(41例),采用TOSHIBAaplio5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清晨空腹进行检查。常规检查肝胆脾情况,测量门静脉、脾动脉及肝动脉内径、血流参数(包括平均流速V、血流量F)。结果门静脉高压组门静脉内径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血流量高于对照组(P〈0.05),平均流速低于对照组(P〈0.05)。门静脉高压组血流量较对照组降低(P〈0.05),中重度脾亢组肝动脉血流量较对照组有明显下降(P〈0.05)。中重度脾亢组患者脾动脉内径、平均流速及血流量较对照组均有明显升高(P〈0.01)。中重度脾亢患者脾切除后肝动脉血流量明显增加(P〈0.01)。结论门静脉高压症时门静脉血流增加,肝动脉血流量减少,脾动脉血流量明显增加,中重度脾亢时存在脾动脉盗血,脾切除后肝动脉血流量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