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是由于脑组织血氧供应不足引起的脑代谢变化导致的脑组织损害。高压氧(hyperbaric oxygen,HBO)治疗后可降低脑损伤后的伤残率和病死率。一、HBO对HIBD的保护作用1.HBO预处理诱导缺血耐受:Xiong等[1]和Prass等[2]都发现HBO预处理能减轻脑缺血动物模型脑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对缺氧缺血脑损伤 (HIBD)新生大鼠的脑组织葡萄糖、ATP及脑线粒体琥珀酸脱氢酶 (SDH)活性的影响及意义。方法:将HIBD模型鼠随机分为缺氧缺血常温恢复组 (IN)和亚低温干预组 (IH) ,同时设常温对照组 (NC)和亚低温对照组 (HC)。各组动物在缺氧缺血结束后不同时间点 (0 ,2 ,6 ,2 4 ,4 8,72h)断头取脑 ,测定脑匀浆葡萄糖含量、ATP含量及脑线粒体琥珀酸脱氢酶 (SDH)活性。结果:脑糖在缺氧缺血0h明显低于对照组 ,缺氧缺血 2h后即恢复正常。IN组脑ATP含量及SDH活性先行下降 ,以后逐渐恢复 ,72h达高峰 ;IH组从缺氧缺血 6h后或 2h起ATP及SDH活性均显著高于同一时间点IN组。ATP含量与SDH活性呈显著正相关 (r =0 .5 15 ,P <0 .0 1)。结论:亚低温可减轻HIBD鼠线粒体SDH活性下降 ,改善能量代谢 ,增加脑ATP合成 ,从而保护脑组织。  相似文献   

3.
1足月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足月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是指围生期窒息缺氧所致的脑损伤。是围生期、新生儿期脑损伤的主要疾病,也是引起日后脑瘫、智力低下、生长发育落后、癫癎等疾病的重要因素。1.1病因和发病机制本病主要见于有严重窒息的新生儿,且均有宫内窘迫史,影响胎儿脑细胞的能量供应。脑的能量来源几乎全由葡萄糖氧化而来,但脑内糖原很少,而葡萄糖及氧主要由血液供给,故缺血缺氧首先影响脑的代谢。在缺氧的情况下,糖酵解作用增加3~10倍,大量丙酮酸被还原成乳酸,产生的三磷酸腺苷量下降。钠钾泵的异常引起钾离子、镁离子等自…  相似文献   

4.
8-异前列腺素F2α及其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概述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多由围生期窒息所致,是新生儿死亡及儿童伤残的重要原因之一。如何对HIBD患儿病情早期做出正确判断并实旅有效的干预,防止或减少HIBD的发生,降低致残率,是围生医学领域的重大课题。迄今为止,HIBD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也缺乏有效评定患儿脑损伤程度的指标.但一般认为缺血再灌注后的氧化应激在HIBD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氧化应激是体内自由基产物超过抗氧化防御代谢时的一种不平衡状态,可发生脂质过氧化作用、膜蛋白损伤及DNA损害。  相似文献   

5.
温度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过去的20年中,人们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的发病机制已有深入的理解,同时也越来越认识到温度对HIBD程度的影响。大量的动物实验证实HIBD前出现发热(高温)会加重HIBD,而HIBD后或缺氧缺血过程中降低脑部温度则有明显的脑保护作用。临床上采用亚低温疗法治疗成人脑外伤  相似文献   

6.
γ-氨基丁酸A受体与早产儿脑损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是早产儿脑损伤的主要原因,既往研究认为兴奋性谷氨酸受体(NMDA、海人藻酸受体)的过度激活导致细胞内钙超载是HIBD的主要发病机制,γ-氨基丁酸A受体(GABAA受体)可对抗其兴奋毒作用,在神经保护中占主要地位。但近年来研究发现GABAA受体在围生期脑损伤中的作用完全相反,是造成围生期脑损伤的主要因素,GABAA受体的过度激活还可诱发或加剧新生儿癫。本文就GABAA受体在早产儿脑损伤中的作用及其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缺氧缺血后新生鼠脑组织caspase-3mRNA表达变化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新生大鼠缺氧缺血后脑组织caspase 3mRNA表达动态变化 ,进一步探讨缺氧缺血诱导新生鼠神经元凋亡的机制及意义。方法 制备新生鼠HIBD模型 ,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HIBD 6h、2 4h、3d、5d组 ,每组 5只动物。应用RT PCR方法测定了大鼠脑组织caspase 3mRNA的表达。结果  7日龄Wistar大鼠假手术对照组即有一定水平caspase 3mRNA表达 ,HIBD 6h组表达增加(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HIBD 2 4h其表达呈高峰 ,此后逐渐下降 ,HIBD 5d仍维持较高水平 (与HIBD 6h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结论 缺氧缺血可诱导新生鼠脑组织caspase 3mRNA表达 ,其过度表达在HIBD后神经元凋亡的调控中起一定作用 ,针对caspase 3的治疗对策为围生期缺氧缺血脑损伤打开了新视窗  相似文献   

8.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是指围生期窒息缺氧致脑缺氧缺血而出现的一系列临床脑病表现,是新生儿窒息后的严重并发症,常可引起不可逆的脑组织损伤和一系列神经系统后遗症.如何预防、早期诊断及合理治疗窒息后脑损伤一直是围生期医学者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组织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tPA)在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中的作用.方法 选用7日龄Wistar新生大鼠,应用Vannucci动物模型造模法制备新生大鼠HIBD模型.采用反转录酶-聚合酶链反应(RT-PCR)、脱氧核糖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双重免疫荧光、免疫印迹方法检测tPA在脑缺血缺氧急性期大鼠脑组织的表达及神经细胞凋亡、血脑脊液屏障损伤情况.结果 HIBD新生大鼠内源性tPA表达明显增加.tPA活性增加可致血管周围的层黏连蛋白、内皮紧密连接蛋白降解,加重血脑脊液屏障破坏.随着缺血再灌注时间的延长,大脑凋亡细胞也逐渐增加.结论 tPA表达的增加在脑缺氧缺血急性期可有助于血栓溶解,但其蛋白水解作用在脑缺氧缺血亚急性期却可导致神经细胞凋亡,血脑脊液屏障破坏加重,进而造成脑损伤加重.  相似文献   

10.
新生儿疾病诊断治疗研究进展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现将 2 0 0 2年我国新生儿疾病诊治进展简述如下。1 围生期脑损伤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 (HIBD)研究在治疗基础方面有了更深入的发展。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治疗新生HIBD大鼠研究表明 :此干细胞的移植不仅可以减少HIBD的损伤程度 ,且移植后部分细胞能够分化为神经细胞和胶质细胞。神经营养因子治疗HIBD亦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由于多数神经营养因子难以通过血脑屏障 ,所以限制了其临床应用的研究。但脑内移植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载体细胞已成功完成 ,且显示其能够表达神经营养因子 ,既减轻了新生鼠HIBD的脑水肿程度 ,又减轻了 2 1d…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地塞米松(DXM)对缺氧缺血新生大鼠脑组织兴奋性氨基酸(EAA)和C-fos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在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建立HIBD动物模型,应用高效毛细管电泳和免疫组化方法,分别检测假手术组、HIBD组、小剂量DXM干预组(0.5 mg/kg)及大剂量DXM干预组(10mg/kg)的脑组织EAA含量及C-fos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HIBD组的EAA含量及C-fos蛋白表达均较假手术组明显升高(P<0.01);小剂量DXM组的EAA含量及C-fos蛋白表达较 HIBD组无明显变化(P>0.05);大剂量DXM组EAA含量较HIBD组明显减少(P<0.01),较小剂量 DXM组减少(P<0.05);大剂量DXM组C-fos蛋白表达较HIBD组及小剂量DXM组均明显降低(P< 0.01)。结论缺氧缺血促进脑组织EAA的释放,诱导C-fos蛋白表达;大剂量DXM干预可能通过抑制EAA释放,降低C-fos蛋白表达而对缺氧缺血脑损伤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新生大鼠脑缺氧缺血对脑组织谷氨酸及环核苷酸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目的 研究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 (HIBD)时谷氨酸 (Glu)和环核苷酸 (cAMP和cGMP)的代谢改变及意义。方法 选 7日龄Wistar新生大鼠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缺氧缺血组。采取结扎左侧颈总动脉并吸入低氧的混合气体制作HIBD动物模型。用氨基酸自动分析仪与放免法测定不同时间脑组织Glu、cAMP和cGMP含量。结果 脑缺氧缺血后即刻Glu(17.5 6± 5 .32mol/g P <0 .0 1)和cAMP(15 .0 1± 3.80nmol/g P<0 .0 5 )较对照组显著升高 ,随后逐渐下降 ,于 6 0~ 180min降至正常 ,cGMP则显著升高 (0 .88± 0 .19nmol/ g P <0 .0 5 )。结论 新生大鼠HIBD时脑组织Glu、cAMP、cGMP含量发生变化 ,引起细胞兴奋性毒性和代谢改变是加重脑损害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半胱氨酸蛋白酶-1在缺氧缺血性脑损伤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半胱氨酸蛋白酶 1(caspase 1)作为caspase家族的一员 ,是由两种活性多肽p2 0 ( 2 0kD)和p10( 10kD)组成的四聚物。在脑组织缺氧缺血状态下其表达和活性明显增加 ,并通过催化活性白细胞介素 18和白细胞介素 1β的合成以及对其他caspase家族成员的可能作用 ,发挥了致炎和启动凋亡的双重作用 ,促进了缺氧缺血性脑损伤 (HIBD)的恶化进展。动物实验证明caspase 1活性的抑制对HIBD有保护作用 ,因此对caspase 1抑制剂的合理使用 ,或者从下游阻断它的活性产物在HIBD中的作用 ,有可能为临床治疗HIBD提供多种有前途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的防治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将63只7日龄wistar大鼠分为假手术对照组15只、HIBD组18只和bFGF治疗组30只(17.5μg/kg12只,10μg/kg18只)。制备大鼠HIBD模型,给予治疗组大鼠连续7d腹腔注射bFGF,对HIBD组腹腔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作为对照,全部大鼠于术后14d处死,观察脑的大体、光镜及电镜下的改变;另取鼠72只(bFGF组12只,未治疗组48只,对照组12只)制备HIBD模型,利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技术检测新生大鼠HIBD后不同时间脑皮质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mRNA的表达及bFGF干预对它的影响。结果 新生大鼠HIBD后2周脑大体改变明显,脑萎缩、脑软化及空洞形成的发生率分别为73.3%、60.0%和26.7%。bFGF治疗可降低脑萎缩、脑软化的发生率(31.0%、24.1%)(P<0.05)。电镜下可见bFGF对HIBD后的神经元、血管内皮细胞及神经胶质细胞的超微结构均有明显的促修复作用。HIBD6h后,ICAM-1mRNA开始明显增高,24h达高峰,7d基本恢复至正常水平。高峰表达时病侧脑ICAM-1mRNA为正常组的3.6倍(P<0.01),为健侧脑的2.2倍(P<0.05)。bFGF干预组ICAM-1mRNA表达低于HIBD组(P<0.05)。结论 bFGF对新生大鼠HIBD具有防治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影响受损神经元的物质代谢、抑制HIBD后ICAM-1mRNA的过度表达而加快神经再生修复。  相似文献   

15.
半胱氨酸蛋白酶-1(caspase-1)作为caspase家族的一员,是由两种活性多肽p20(20kD)和p10(10kD)组成的四聚物。在脑组织缺氧缺血状态下其表达和活性明显增加,并通过催化活性白细胞介素.18和白细胞介素-1β的合成以及对其他caspase家族成员的可能作用,发挥了致炎和启动凋亡的双重作用,促进了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的恶化进展。动物实验证明caspase-1活性的抑制对HIBD有保护作用,因此对caspase-1抑制剂的合理使用,或者从下游阻断它的活性产物在HIBD中的作用,有可能为临床治疗HIBD提供多种有前途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在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新生大鼠中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 健康7日龄新生SD大鼠共120只.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假手术组、HIBD组、抗MIF中和抗体干预组(anti-MIF组,缺氧缺血后即予抗MIF中和抗体5 mg·kg-1腹腔注射),每组40只.于HIBD模型制成后6 h、12 h、24 h,3 d及7 d处死,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SP法)观察各组脑缺血侧皮质区MIF及核因子-κB(NF-κB)蛋白的表达,双抗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各组缺血侧脑组织匀浆TNF-α水平.结果 HIBD组新生大鼠脑组织皮质区MIF、TNF-α表达均在缺氧缺血6 h明显增加,24 h达高峰(Pa<0.01),7 d时恢复正常,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IBD组NF-κB表达在缺氧缺血6 h开始增加,24 h达高峰,并维持至3 d(Pa<0.01),7 d降至正常,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nti-MIF组大鼠脑组织MIF、NF-κB、TNF-α的表达与HIBD组比较,在各个实验时间点均有降低(Pa<0.01).结论 MIF可能通过调控NF-κB的途径影响其脑皮质TNF-α水平,从而介导缺氧缺血后新生大鼠脑组织的炎性损伤.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检测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幼大鼠脑组织中p53蛋白的表达和一氧化氮(NO)、一氧化氮合酶(NOS)、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探讨HIBD的发病机制;了解神经节苷酯(GM1)和胞二磷胆碱干预对HIBD的影响。方法80只Wistar幼大鼠随机分四组;对照组、缺氧缺血组、GM1组、胞二磷胆碱组。17日龄制作HIBD模型,24 h后处死检测脑组织中p53蛋白的表达和NO、NOS、SOD含量及组织形态学的变化。结果缺氧缺血组NO、NOS含量高于其他三组(P<0.05);缺氧缺血组与胞二磷胆碱组SOD含量低于对照组和GM1组(P<0.05);缺氧缺血组p53蛋白表达高于其他三组(P<0.01),GM1和胞二磷胆碱组p53蛋白表达高于对照组(P<0.01);组织形态学改变显示,缺氧缺血组变性、坏死严重,GM1组与胞二磷胆碱组次之,对照组正常。结论NO和自由基引起的组织损伤可能诱导p53蛋白表达导致HIBD。GM1和胞二磷胆碱能改善脑组织NO、NOS、SOD含量和p53的表达,提示GM1和胞二磷胆碱对HIBD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广谱Caspase抑制剂N-苯甲基氧化碳酰-缬氨酸-丙氨酸-天冬氨酸-氯化丙酮(zVAD-fmk)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的保护作用。方法将新生7日龄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缺氧缺血(HI)对照组(A)、zVAD-fmk治疗组(B)和假手术组(C)。B组动物于HI前即刻脑室注射zVAD-fmk 1μg,A组注射同体积PBS。建立HIBD动物模型,观察HIBD模型大鼠HI后24 h脑含水量及流式细胞术检测海马细胞凋亡百分率1、4 d体质量增长率和脑组织病理变化。结果HI后24 h,B组HIBD新生鼠结扎侧脑组织含水量、海马神经细胞凋亡率较A组明显减少;HI后14 d体质量增长率B组与A组无显著差异;缺血侧皮质、海马神经元死亡率B组较A组明显降低。结论脑室注射zVAD-fmk可减少HIBD后早期和中期神经细胞凋亡,对新生大鼠HIBD具有一定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9.
探讨外源性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新生大鼠脑c-fos基因蛋白产物(c-Fos)表达影响,研究原癌基因c-fos表达与HIBD的关系,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定量图像分析方法,观察c-Fos表达强度、染色灰度及面积的变化.结果显示正常生后7-14 d新生大鼠脑有c-Fos表达,以生后10 d最为明显;缺氧缺血20min后即刻c-Fos表达增强,并于缺氧缺血后4 h达高峰,持续至72 h;脑内不同部位c-Fos表达时间、强度、灰度及面积不同.连续腹腔注射外源性bFGF 3 d后鼠脑c-Fos表达增强.结论外源性bFGF可增强HIBD新生大鼠脑c-Fos的表达,bFGF及c-fos基因可能参与HIBD修复的病理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高压氧(HBO)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1周内脑皮质细胞线粒体功能的影响,探讨HBO对HIBD可能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新生SD大鼠360只分为正常对照组、HIBD组和HIBD+HBO组,每组120只。HIBD组和HIBD+HBO组结扎左侧颈总动脉后暴露于8% O2+92% N2低氧环境中2 h制备HIBD模型。HIBD+HBO组在缺氧缺血后立即予HBO干预(压力为2 ATA, 每次持续60 min,每日1次,连续7 d),HIBD组不予HBO干预,正常对照组不予结扎左侧颈总动脉和HBO干预。以HIBD模型建立后设为缺氧缺血后0 h时点,3组于0 h、2 h、4 h、6 h、12 h、1 d、2 d、3 d、4 d、5 d、6 d和7 d时点断头处死(各组各时点n=10),取损伤侧脑皮质制备单细胞悬液,予细胞线粒体膜电势(ΔΨm)标记物罗丹明123(Rho123)孵育,用流式细胞仪检测Rho123的平均荧光强度(MFL),并以该MFL值作为ΔΨm值。 结果①正常对照组脑皮质细胞ΔΨm值为(4.66±0.80)MFL,HIBD组各时点脑皮质细胞ΔΨm值均低于正常对照组相应时点,且最低为0 h时点[(2.85±0.56)MFL],各时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HIBD组及HIBD+HBO组脑皮质细胞ΔΨm均呈现降低-恢复-再降低的变化规律,两组ΔΨm初次降低时间均为缺氧缺血后0 h时点,初次恢复时间均为缺氧缺血后2~12 h,再次降低的时间均为缺氧缺血后1~4 d,HIBD+HBO组ΔΨm的再次降低程度更明显且最低为缺氧缺血后3 d时点[(2.62±1.03)MFL];③HIBD组脑皮质细胞ΔΨm在再次降低后未再回复,而HIBD+HBO组ΔΨm在再次降低后,于缺氧缺血后5 d时点后开始恢复,6和7 d时点ΔΨm值逐渐趋近但低于正常对照组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HBO在HIBD后0 h至3 d内不能改善缺氧缺血损伤侧脑皮质细胞的线粒体功能,HIBO后过早开始HBO治疗可能导致受损脑皮质细胞的进一步损伤,但HBO可能在HIBD后5~7 d内可通过改善脑皮质线粒体功能促进HIBD受损细胞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