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目的目前临床早期鉴别诊断冠心病比较困难,冠心病已成为中老年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本研究探讨宝石能谱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双低技术在冠脉狭窄中的诊断价值,并分析冠脉斑块性质与狭窄程度的分布情况。方法选取2015-05-01—2017-05-31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九八医院收治的50例疑似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行宝石能谱CT双低技术检查和冠脉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CAG)。以冠脉造影作为金标准,评价宝石能谱CT双低技术诊断冠脉狭窄程度的应用价值,同时分析冠脉斑块性质与冠脉狭窄程度的分布特点。结果以冠脉造影作为金标准,宝石能谱CT双低技术诊断冠脉狭窄的准确率、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4.67%、81.63%、98.30%、93.02%和95.05%;两种方法诊断结果一致性的Kappa值为0.836;两种方法冠脉狭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984,P=0.321。不同冠脉斑块性质与冠脉狭窄程度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862,P0.001;其中冠脉轻度狭窄主要与钙化斑块相关,中度狭窄主要与混合斑块相关,而重度狭窄与非钙化性斑块相关。结论宝石能谱CT双低技术不仅在冠脉狭窄中的诊断价值较高,而且可以无创性评价冠脉斑块性质,值得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王颖  蔡飞 《工企医刊》2011,24(3):1-3
目的 探讨16排螺旋CT冠脉成像对冠心病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2009-2010年我院65例临床冠心病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的患者进行常规冠脉造影,全部患者在两周后行16排CT冠脉成像对比.结果 以常规冠状动脉造影为标准,16排螺旋CT冠脉造影诊断冠心病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敏感率,为中度狭窄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16层螺旋CT冠脉造影在冠心病冠状动脉病变中的诊断价值。资料和方法对42例临床诊断为冠心病的患者进行冠脉造影,使用两种以上后处理方法对图像进行后处理,进行冠状动脉及冠脉狭窄的诊断。结果①冠脉造影对冠状动脉的显示能力为453/504,显示率为89.9%;可满足管腔评价的显示能力为389/504,显示率为77.1%。②在可显示节段数中,能满足管腔评价的为389节段,占总显示节段的85.9%。结论①16层螺旋CT在冠心病冠状动脉成像中对冠状动脉的显示及冠状动脉狭窄的显示方面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准确性,能基本满足临床冠心病诊断的需要,并成为介入治疗术前筛选机术后复查的有力工具。②影响冠脉造影冠状动脉显示的因素主要为管径大小、走形、位置,对比剂充盈情况。影响冠脉管腔评价的主要因素为运动伪影、严重钙化、心律失常及技术操作。  相似文献   

4.
206例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冠脉造影结果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造影的特点。方法 对206例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进行冠脉造影,并与非糖尿病患者比较。结果 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的冠脉造影主要表现为3支病变和多支多节段病变,而非糖尿病冠心病患者的冠脉造影主要表现为1支病变和2支病变;糖尿病组冠状血管的狭窄程度明显高于非糖尿病组。结论 冠状动脉造影是研究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的良好方法,糖尿病患者冠心病冠脉造影主要表现为冠状血管病变广泛、严重。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128层螺旋CT冠脉成像在冠心病患者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将120例疑似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属于2015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均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和128层螺旋CT冠脉成像检查。对比两种检查方式的诊断结果。结果:以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128层螺旋CT冠脉成像检查诊断准确率为98.33%,检出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相比差别不大(P>0.05)。结论:128层螺旋CT冠脉成像在冠心病患者中的临床诊断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6.
冠脉造影术作为冠心病诊断的“金标准”,已在临床应用40余年,尤其自1997年开展首例PTCA术后,冠脉造影已不仅用于诊断冠心病的手段,其最终目标是使冠心病患者得到有效康复,因此冠脉造影术是心血管科医护人员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临床上常见的冠脉造影术后并发症及处理大部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冠状动脉造影对心房颤动患者的冠心病诊断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用冠状动脉造影(冠造)比较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冠心病诊断的准确性。方法87例房颤患者包括阵发性房颤56例,持续性房颤31例,均行冠造检查,通过房颤患者冠脉狭窄的分布.评价两者冠心病的诊断价值。结果(1)87例心电图有缺血型ST-T改变36例中,阵发性房颤20例.冠造示冠脉有不同程度狭窄者8例(40.0%);持续性房颤16例.冠造示不同程度冠脉狭窄者10例(62.5%)。(2)冠脉造影对房颤病因冠心病的诊断价值:阵发性房颤56例中确诊为冠心病者4例(7.1%);持续性房颤31例中确诊为冠心病者16例(51.6%)。结论冠造诊断价值可靠、准确;房颤患者不能单凭房颤诊断冠心病。  相似文献   

8.
本文选择临床确诊为冠心病的215例患者,均经冠脉造影(CAG)。测量CAG前静息心电图(ECG)、ST-T、QTc、Ptfv(?)、ECG运动试验(四项指标)。分析后结果表明,四项指标对冠脉狭窄诊断比较相关性好(P<0.01)。在轻度冠脉狭窄中无意义(P>0 05).对中、重度冠脉狭窄诊断价值大(P<0.01)。另外,四项指标相互配对的阳性数愈多,反映冠脉狭窄愈重,则冠心病诊断价值愈大。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怀疑为冠心病病人的症状和心电图ST-T改变,结合冠脉造影结果进行综合分析,探讨其在诊断冠心病中的价值。方法:将148例患者按照有ST-T改变伴典型胸痛和ST-T改变不伴典型胸痛或无症状者分为甲、乙两组,进行冠脉造影,其中至少有一支冠脉狭窄且≥50%为阳性,最后做统计学处理。结果冠脉造影阳性,甲组占82.1%,乙组占35.8%, 两组阳性率对比,P<0.001。结论:心电图ST-T改变伴胸痛在诊断冠心病中的价值要优于仅有ST-T改变者。单独的ST -T改变不能作为诊断冠心病的依据。将两者结合起来,可提高诊断冠心病的阳性率及准确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64排螺旋CT冠脉成像在冠心病患者冠脉狭窄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组抽取我院于2011年7月至2013年7月收治的疑似冠心病患者63例,均采用两种方式进行临床诊断,其中观察组行64排螺旋CT冠脉成像诊断,对照组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进行检查,观察两种方式检查的准确率。结果:分析两种方式检查的准确率,64排螺旋CT冠脉成像对轻度狭窄的检查率高于选择行冠状动脉造影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度、重度以及闭塞的检查准确率无显著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疑似冠心病患者入院诊断期间,行64排螺旋CT冠脉成像检查,能够降低临床不适感,提高检查准确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李先生偶发胸闷、胸痛症状,在6年前于当地医院开展心电图检查,结果显示存在ST段改变,医师诊断为"心肌缺血"、"冠心病",然后一直以药物治疗进行控制,但是今年进行健康体检时,开展造影检查,发现并无冠脉狭窄表现,根据造影检查可证实李先生未患有冠心病。而冠心病这顶"帽子"一直带了五年,不仅使李先生需要长期吃药控制,而且背负着极大的心理压力。因此,心电图检查出现ST段、T波改变,偶发胸痛、胸闷等症状时,不可直接判断为冠心病,需进一步进行诊断,以提升临床诊断的确诊率。目前,临床冠心病诊断多采用冠脉造影检查,此方法属于介入手术,是通过将造影导管送入心脏,是冠心病临床诊断的"金标准"。但是,冠脉造影检查属于创伤性检查,会对患者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害,且检查费用较为昂贵,部分患者无法承担冠脉造影检查费用。因此,选择一种更为安全、价格低廉,检查准确性高的诊断方法,对冠心病患者进行检查确诊具有重要意义。冠状动脉CT检查是一种增强CT检查方式,获取图像清晰度高,诊断准确率高,对冠心病的临床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2.
血清hs-CRP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研究血清高敏 C反应蛋白 (high- sensitivity C- reactive protein,hs- CRP)与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狭窄程度、稳定性的相关性 ,探讨 hs- CRP对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预测价值。 方法 冠状动脉造影确诊冠心病的 82例患者 ,其中稳定型心绞痛 34例 ,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 4 8例 ,对冠脉造影结果采用 Gensini积分系统定量评定冠脉血管病变狭窄严重程度 ,以冠脉造影正常者 (32例 )为正常对照组 ,均采血用颗粒增强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血清 hs-CRP。分析血清 hs- CRP与冠状动脉病变狭窄程度以及临床冠心病稳定情况的关系。 结果 冠状动脉病变狭窄程度Gensini积分与 hs- CRP呈正相关 (γ=0 .4 72 ,P<0 .0 5 ) ;而且冠心病临床分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较稳定型心绞痛组血清hs- CRP有明显升高 ,有统计学差异 (P<0 .0 5 )。 结论  hs- CRP与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狭窄程度及稳定性密切相关 ,有助于临床评估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128排螺旋CT冠脉成像应用于冠心病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7月我院收治的32例疑似冠心病患者和3例冠脉支架术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32例患者实施128排螺旋CT冠脉成像,对比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根据冠状动脉造影作为金标准,经128排螺旋CT冠脉成像诊断结果显示,冠状动脉狭窄敏感性87.5%,特异性96.9%,阳性预测值84.4%,阴性预测值96.9%。结论:应用128排螺旋CT冠脉成像安全有效,而且不会对患者造成创伤,可以清晰的显示出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粥样硬化斑块等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可以广泛应用于冠心病高危人群筛查和冠脉支架术后的随访,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在临床上,冠脉狭窄是引发心肌缺血的最主要原因,心肌缺血患者也大多存在有冠脉狭窄的病变,许多医生就因此走进两个认识误区,要么根据心电图认为冠脉并不存在狭窄;要么根据冠脉造影结果正常而否定心肌缺血的可能性。医学新的研究进展发现,冠脉狭窄与心肌缺血两者之间并不能完全划上等号。1.冠脉狭窄并不一定会导致心肌缺血冠脉狭窄直接导致供给心脏的血液减少,但并不一定会导致心肌缺血病变的发生。当狭窄程度尚不严重时,心肌细胞对缺血具有一定的代偿保护作用,也就是当血液供给轻度减少时,心  相似文献   

15.
目的用冠状动脉造影(冠造)比较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冠心病诊断的准确性.方法 87例房颤患者包括阵发性房颤56例,持续性房颤31例,均行冠造检查,通过房颤患者冠脉狭窄的分布,评价两者冠心病的诊断价值.结果 (1)87例心电图有缺血型ST-T改变36例中,阵发性房颤20例,冠造示冠脉有不同程度狭窄者8例(40.0%);持续性房颤16例,冠造示不同程度冠脉狭窄者10例(62.5%).(2)冠脉造影对房颤病因冠心病的诊断价值:阵发性房颤56例中确诊为冠心病者4例(7.1%);持续性房颤31例中确诊为冠心病者16例(51.6%).结论冠造诊断价值可靠、准确;房颤患者不能单凭房颤诊断冠心病.  相似文献   

16.
心电图ST-T改变者与冠脉造影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通过对疑诊为冠心病患者的症状及心电图ST -T改变 ,结合冠脉造影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探讨其在诊断冠心病中的价值。方法 将 15 3例患者按照有ST -T改变伴典型胸痛和有ST -T改变合并不典型胸痛或无症状者分为A、B两组 ,行冠脉造影 ,其中至少有一支冠脉狭窄且≥ 5 0 %为阳性 ,最后做统计学处理。结果 冠脉造影阳性 ,A组占 81.5 % ,B组占 36 .1% ,两组阳性率对比 ,P <0 .0 0 1。结论 心电图ST -T改变伴胸痛在诊断冠心病中的价值要优于仅有ST -T改变者 ,单独的ST -T改变不能作为诊断冠心病的依据。将两者结合起来考虑 ,可提高诊断冠心病的阳性率及准确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对比320排螺旋CT冠脉成像(冠脉CTA)与冠脉造影(CAG)的结果,探讨其评估冠脉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29例可疑冠心病患者先行冠脉CTA筛查,经其诊断为重度狭窄或闭塞的31例患者在1个月内行CAG检查,分析比较冠脉CTA对冠脉不同狭窄程度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并评估其精确率。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行320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获得良好的三维重建。冠脉CTA对于评估正常或重度狭窄的冠脉有较高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冠脉CTA对冠脉不同狭窄程度判断的精确率达73.4%。结论 320排螺旋CT冠脉成像是一种比较可靠、简便而且安全的冠脉病变无创检查手段,对冠脉病变的评估较准确,可以作为可疑冠心病患者的一种筛查与诊断手段。  相似文献   

18.
赵红利 《药物与人》2014,(9):105-106
目的:对冠脉造影联合动态心电图监测在老年冠心病患者诊断中的价值进行分析。方法:资料选择本院2013年8月-2014年2月收治的78例疑似冠心病的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进行冠脉造影联合动态心电图监测检查,再探讨冠脉造影联合动态心电图监测应用于老年冠心病患者诊断中的价值。结果:疑似冠心病的78例老年患者,经动态心电图监测阳性54例,阴性24例;而经冠脉造影检查阳性65例,阴性13例;以冠脉遣影检查结果阳性判定为冠心病,心电图诊断的敏感性与特异性分别为73.85%与53.85%;且根据对两者的相关性分析显示,冠脉病变的程度与心电图持续性ST段压低的阳性率相关性不太明显。结论:动态心电图检测诊断冠心病,其应用价值并不是很高,临床根据持续性ST段压低诊断冠心病必须慎重,若有必要最好能行冠脉造影检查,以确保冠心病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9.
冠状动脉造影9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冠状动脉造影已经成为冠心病诊疗过程中一个基本且十分重要的手段,可用于冠心病的诊断,治疗方案的选择和临床预后的判断。长期以来,我们将其视为冠心病诊断的“金标准”,但随着研究的深入,这种金标准已经引起争议。本文分析本院96例临床诊断为冠心病患者的冠脉造影结果,为临床实践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冠状动脉(冠脉)粥样硬化是常见的狭窄性冠脉病变,若未能及时诊治,可发展为冠心病、心绞痛、心衰等。冠脉造影(CAG)是诊断冠脉狭窄的主要方法和标准,但其创伤大、风险高,不宜作为健康筛查的首选方法。而双源CT(DSCT)为一种无创影像学检查手段,可避免CAG检查的不足。从DSCT检查的特点、准确性、效果评价及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