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药黄芪、甘草为中药处方中的常用药,以生用或蜜灸入药。黄芪蜜炙后能增加温补润肺的作用,用于中气不足,肺气虚弱的患者,甘草蜜灸后可以和中补脾胃并改变其性,增强其补益作用,以往我们蜜灸黄芪、甘草时的操作方法则按新编中药炮制  相似文献   

2.
咳嗽为肺系疾患的主要病证之一。属西医学中之支气管炎、肺炎等呼吸系统疾病范畴。中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有外感、内伤之辨。外感咳嗽为六淫外邪侵袭肺系,以致肺气不得宣降而发生咳嗽;内伤咳嗽为脏腑功能失调而引起。张景岳所说:“咳证虽多,无非肺病。”喻嘉言也认为:“咳者,肺之本病也。笔者在临床实践中体会到:咳嗽以风寒犯肺,风热犯肺,寒热夹杂居多,此外久咳肺肾阴虚者屡见。故对本病应辨证施治。笔者对于风寒犯肺,风热犯肺用自拟“止咳方”治疗取得较好的疗效,对久咳嗽致肺肾阴虚者,辨证施治效果亦满意。方剂  相似文献   

3.
咳嗽是指肺失宣降,肺气上逆,发出咳声,或咳吐痰液的一种肺系病证。咳嗽既是肺系的一个主要症状,又是具有独立性的一种疾患。古代医家有"咳谓无痰而有声,肺气伤而不清也。嗽谓无声而有痰,脾湿动而为痰也。咳嗽是有痰而有声,盖因伤于肺气而咳,动于脾湿因咳而为嗽也。"之  相似文献   

4.
黄芪,性徽温,味甘,归肺、脾经.首见于《神农本草经》,属上品。 《神农衣草经》日黄芪:主痈疽(Yōngjū)、久败疮、大风癞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叉名“戴”j近代名医张锡纯对《本经》黄芪的功能主治作了阐发,认为:“谓主痈疽,久败疮者,以其补益之力,能生肌肉,期溃脓自排出也;谓主大风者,以其与发表药同用,能祛外风,与养阴清热药同用者,更能熄内风。、”张氏对黄芪之用更有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李杲深究经典又通过丰富的临床实践,从而提出了“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形成了独创的系统理论。李氏认为内伤病的形成,乃是人体气的不足,而气之不足,又是脾胃受损的结果。他指出:“真气又名元气,乃先身生之精气也,非胃气不能滋之。”“脾胃之气即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诸病之所由生也。”肺为气之本,脾为气之母,脾胃一虚则肺之气绝,故多用黄芪、人参、甘草以补脾肺气。他认为脾胃在精气升降运动中,具有重要的枢纽作用,指出:“盖胃为水谷之海,饮食入胃,而精气先输脾归肺,上行春夏之令,以滋养周身,乃清气为天者也,升已而下输膀胱,行秋冬之令,为传…  相似文献   

6.
人到老年则五脏精气衰减,脏腑功能低下,机体适应能力和抵抗能力降低,六淫、七情及饮食内伤均易诱发咳哮喘病发作。咳者,无痰而有声,为肺气伤而不清;咳时兼嗽,嗽无声而有痰,脾湿动而生痰;哮谓喉中有声;喘谓呼吸急促。咳哮喘虽临床表现不同,但都属肺病,与脾肾关系尤为密切,亦涉及心肝,故临床治疗多以中药调治为主。  相似文献   

7.
张士卿教授认为小儿咳嗽不仅与肺有关,其他脏腑气机失调亦常影响肺气宣肃而致咳嗽,故在咳嗽的治疗中不拘于治肺,而是以"通"为总原则,诸法合用、诸方共投,使全身气机调畅而咳止。  相似文献   

8.
滋阴清热治咳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良章 《淮海医药》2004,22(2):137-138
咳喘是肺系统病常见的两个病状 ,以咳嗽、略痰、喘息为主要临床表现 ,外感内伤皆可引起。咳有新久寒热之分 ,喘有虚实轻重之别 ,临床上咳喘二症常同时并见。喻嘉言认为“咳者 ,肺之本病也。”《灵枢·胀论》曰“肺胀者 ,虚满而喘咳”。本病常因寒温失调 ,饮食不节 ,怒恐劳倦等  相似文献   

9.
常有人认为自己盗汗是体虚所致,便自行服补益药物。其实,盗汗并非都由体虚所致,不能一概以补药治疗。治疗盗汗可以养阴清热、使热内消为主,可选用当归六黄汤、麦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六味地黄丸等方药。配伍多用生地、麦冬、地骨皮、桑叶等药,如热过重可加黄连,汗出量多加龙骨、牡蛎、生黄芪等。  相似文献   

10.
中医学认为“肺为娇脏,喜润恶燥”,且与脾、肾有密切关系。中学认为,肺主气,开窍于鼻,外合皮毛;主表,卫外,故外邪从口鼻、皮毛入侵,首先犯肺,导致肺气宣降不利,上逆而为咳,升降失常则为喘,久则肺虚。肺病及脾,脾失健运,不能输布水谷精微,酿湿生痰,壅塞肺气,肺脾两虚。肺病日久亏损。肾精,肺不主气,肾不纳气,则气促。阳虚不运则气不化水,水饮内停,致肺脾肾阳气衰微,此外痰浊内蕴化热,痰热壅肺,肺热内郁,清肃失司,肺气上逆。肺主气,脾主运化,肺气有赖于脾所运化的水谷精微以充养。若脾失健运,酿湿成痰,上渍于肺,壅塞肺气,影响气机出入,逐为咳嗽。此即所谓“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  相似文献   

11.
<正>咳嗽是肺系疾患的主要证候之一,《内经》对其早有专篇论述。《素问?宣明五气论篇》说:"五气所病……肺为咳。"咳嗽是临床常见的症状,病变在肺和呼吸道以咳嗽为主要症状,按咳嗽的病辨证论治,故古人曰:"咳者,肺之本病也。"又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肺为华益、清肃之脏、毫毛必咳等说语,认为咳与肺脏关系最为密切。然而,也有因其他脏腑病变影响到肺而出现咳嗽的,所以《素问?咳证》说:"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相似文献   

12.
咳嗽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症状 ,为肺系疾患的主要证候之一 ,极大地危害着人们的健康 ,故素为医家所重视。咳与嗽古人认为具有不同的含义。如元·朱丹溪《活法机要》:“咳谓无痰而有声 ,肺气伤而不清也。嗽谓无声而有痰 ,脾湿动而有痰也。咳嗽是有声有痰 ,因伤肺气 ,复动脾湿也”。而我们临床所见 ,咳与嗽是不可分割的。咳嗽是一种保护性的反应。因肺为娇脏 ,主司呼吸 ,只容得清气、正气 ,不能受纳浊气、邪气。若浊气、邪气干之 ,则清气的升降出入必受影响 ,故必咳嗽。正如陈修园在《医学三字经·咳嗽》中说 :“肺为脏腑之华盖 ,呼之则虚 ,吸之…  相似文献   

13.
<正>山药味甘性平,入肺经、脾经和肾经。中医五行学说认为,脾属土,肺属金,土能生金,因此脾胃功能强壮则肺气足,通过补脾还可起到缓解皮肤干燥的作用。其次,山药固肾益精,肾强则延缓衰老、滋润皮肤。因此,山药可平补肺、脾、肾三脏,具有补脾益肺、益气养阴、固肾的功效,对于改善干燥症状很有益处。山药性质平和,既是补益类中药,又可作为营养主食,几乎适合所有体质者。可将生的铁  相似文献   

14.
<正>咳嗽是指肺失宣降,肺气上逆,发出咳声,或咳吐痰液的一种肺系疾病,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一般多痰声并见,故以咳嗽并称。内伤咳嗽是指咳嗽时日已久,或反复发作,以长期咳嗽、咯痰为主症的病证。《素问·咳论》曰"肺咳之状,咳而喘息有音,甚则唾血。心咳之状,咳则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状,甚则咽肿喉痛……胃  相似文献   

15.
咳嗽,也称咳,《素问·咳论》曾专门论述咳嗽,并且提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的说法。 咳与嗽 西医将咳嗽和咳痰分为两个症状讨论,而实际上,汉语的“咳”和“嗽”本就非同义词。《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谓:“咳谓无痰而有声,肺气伤而不清也。嗽是无声而有痰,脾湿动而为痰也。咳嗽谓有痰而有声,盖因伤于肺气,动于脾湿,咳而为嗽也。”  相似文献   

16.
张英羽  王威 《中国药师》1998,1(2):79-79,84
感咳舒口服液是以急性气管炎和慢性气管炎证属中医外感咳嗽风塞束表、饮热互结、痰热阻肺证的病理为依据,以解表祛邪、宣降肺气、清热化痰、止咳平喘为治疗法则选药组方的中药复方制剂。处方用药具有温凉并用、宣肃同施、宣中寓降、散中寓收的施治特点,使宣散肺卫而不燥热、无辛温耗气之弊,肃降肺气而不寒凝,无苦寒滞邪之虑。该复方制剂治疗证属中医的急性气管炎和慢性气管炎急性发作者效果显著;对西医已确诊而未经中医辨证的上  相似文献   

17.
试述补益类中草药的不良反应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已不满足于单纯的治疗药物,常服用一些抗衰老的保健药品,其中以中药因其"纯天然"的优势越来越受到青睐,一般认为中药药性平和,服用安全,纯中药制剂不会中毒,临床上常用的补益类中药有西洋参、灵芝、冬虫夏草、鹿茸、黄芪、何首乌、党参、白术、熟地、生地、当归、白芍、麦冬、丹参等,但这些补益类中草药在不同程度上都可产生不良反应.本文对近几年来几种补益类中草药的不良反应的国内文献作一介绍,通过病例说明补益药不是可以盲目服用,提倡合理使用补益类中草药.  相似文献   

18.
肺主治节,为诸气之枢。万物之所为生者,必由其气。气者金也,乃知金者受气居先,所以金为气母。五行以气为主,是以五行之序以金为首也。肺气通调则全身气机昌达;肺气失调则脏腑经络的气化发生差忒或愆滞而百病丛生。如气逆於上则咳、喘、衄、聋;停郁于胸痞、痛、呕、呃;阻滞于下则秘、癃、淋、遗;累及肌肉经络、脏腑则肿、痛、痉、厥诸疾。凡运枢机则不离治肺。现将治肺之法浅论如下:  相似文献   

19.
祖国医学对咳嗽的解释为:有声无痰谓之咳,有痰无声谓之嗽。临床咳者治多在肺,如燥热伤肺,多干咳无痰。嗽者,多由脾湿不运,或痰热内蕴,如年高头晕肢麻将欲中风之人,每见嗽而不咳,治以健脾、化痰、清热为主。虽然多数病例咳嗽并见,但亦确有单咳无痰,或咯痰而不咳者,并非强为区异。《内经素问·咳论》指出:“五脏六腑皆能令人咳,非独肺也”。此为祖国医学治疗内伤、外感咳嗽的指导思想,用之于临床多获良效。实践证明,咳嗽一症,确实不独属于肺,但亦不离于肺。导致咳嗽的病机很多,例如:肝木亢逆,肺失肃降,则患者常觉气从下升,冲于咽喉,每上冲则喉中燥痒呛咳。此种咳嗽必用强金制木,滋阴柔肝之剂;脾胃虚弱,经常腹泻便溏、自汗,脾胃久虚,肺气失养,此种咳嗽多须补脾胃,止咳化痰,如六君子汤加干姜、细辛、五味子;久年咳喘者,肺肾两虚,所  相似文献   

20.
正二芪,即黄芪和红芪,两者性味功用相似,临床常相辅相成,互相增强作用,故称"二芪"。但两者科别不一,故临床应用还是有些许区别。黄芪,又名黄耆、北芪。中医认为,黄芪性微温,味甘,入脾、肺经,有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托毒生肌之功。《本草纲目》曰:"耆者,长也,黄芪色黄,为补药之长,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