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舌动脉的解剖特点与舌根中线部分切除术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舌动脉的走行、比邻及其主干与舌表面各标志的关系,以指导舌根中线手术,提高手术安全性。方法8具(16侧)颌面部发育正常成人尸头标本,颈总动脉灌注红色乳胶。①解剖观察舌动脉的起源、走行;②以舌骨舌肌为界将舌动脉分为3段,对各段的长度及其邻近结构进行观测。③以舌盲孔、舌盲孔前5mm和10mm、舌盲孔后10mm及舌根与会厌谷粘膜分界处为标志,分别测量舌动脉主干距舌中线及舌表面的距离。结果舌动脉全长为(92.88±13.53)mm;其中第1段为(40.44±5.79)mm,第2段为(18.33±3.32)mm,第3段为(38.33±7.74)mm。舌动脉主干在舌盲孔前10mm和5mm、舌盲孔、舌盲孔后10mm、舌根与会厌谷分界处距舌中线的距离分别为(7.78±3.15)mm,(8.56±3.57)mm、(11.00±4.95)mm、(13.00±3.28)mm、(15.22±3.11)mm,距舌表面的距离分别为(22.56±7.81)mm、(22.11±6.74)mm、(21.44±5.59)mm、(16.56±5.57)mm、(2.56±0.73)mm。结论舌骨大角上方10mm范围内为寻找舌动脉的首选位置,在行舌根中线部分切除术时,在舌根与会厌谷粘膜分界处最易伤及舌动脉主干,切除范围在舌中线两侧7mm、舌表面下10mm范围内,可防止舌动脉的损伤。  相似文献   

2.
咽科学     
20050775舌动脉和舌下神经的解剖特点及与舌根的解剖关系/关建…//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2005,19(3).108~111目的:观察舌动脉、舌下神经的走行及其与舌表面标志点的关系,以及舌动脉、舌下神经的相互关系,为临床提供舌动脉、舌下神经的形态学资料,指导舌根手术,提高手术安全性。方法:10具(20侧)甲醛固定、颌面部发育正常的成人尸头标本,颈总动脉灌注红色乳胶,观察:①动脉和舌下神经的起源、走行、分段,测量各段长度;②舌动脉和舌下神经与各解剖标志点的距离;③舌动脉和舌下神经的解剖关系。结果:舌动脉全长为(9.73±0.83)cm;第1、2、3、4段分…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舌重要神经血管局部解剖学特点的研究,探讨舌等离子射频消融术进针的安全范围.方法 对8例(16侧)成人尸体舌的局部解剖测量,了解舌动脉及舌下神经在舌内的走行,并进行相对定位.结果 舌动脉及舌下神经的主干在舌盲孔周围距舌表面的垂直距离不随其走行而改变,约为20 mm;但其水平位距中线距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越靠近舌前部距离越小.舌动脉水平位距中线距离与舌宽的比值于舌盲孔后10mm、舌盲孔及舌盲孔前10mm分别为0.269±0.012、0.262±0.003及0.233±0.009,舌下神经水平位距中线距离与舌宽的比值在以上3个断面分别为0.262±0.010、O.202±0.014及0.193±0.010,即舌动脉及舌下神经主干在舌根部走行于舌中线与舌外缘连线的内1/3与外1/3之间,靠近舌外缘侧1/3处.结论 舌根等离子射频消融的相对安全范围:舌表面下垂直深度不超过20mm,水平方向为舌中线与舌外缘连线的内1/3和外1/3,舌中线与舌外缘连线的外1/3处是最危险的部位.  相似文献   

4.
舌动脉和舌下神经的解剖特点及与舌根的解剖关系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目的:观察舌动脉、舌下神经的走行及其与舌表面标志点的关系,以及舌动脉、舌下神经的相互关 系,为临床提供舌动脉、舌下神经的形态学资料,指导舌根手术,提高手术安全性。方法:10具(20侧)甲醛固定、 颌面部发育正常的成人尸头标本,颈总动脉灌注红色乳胶。观察:①舌动脉和舌下神经的起源、走行、分段,测量 各段长度;②舌动脉和舌下神经与各解剖标志点的距离;③舌动脉和舌下神经的解剖关系。结果:舌动脉全长为 (9.73±0.83)cm;第1、2、3、4段分别为(1.81±0.46)cm、(2.98±0.45)cm、(1.24±0.39)cm、(3.79±0.28)cm。 舌动脉主干距舌盲孔前1cm、舌盲孔、舌盲孔后1cm及舌盲孔至舌骨、舌侧缘,舌动脉距舌侧缘的距离分别为 (2.34±0.20)cm、(2.48±0.14)cm、(2.43±0.26)cm、(2.53±0.33)cm、(2.14±0.16)cm、(1.11±0.09)cm。舌 下神经距舌盲孔前1cm、舌盲孔、舌盲孔后1cm、舌骨、舌侧缘及下颌骨内侧缘的距离分别为:(2.28±0.14)cm、 (2.36±0.18)cm、(2.34±0.21)cm、(1.25±0.42)cm、(1.86±0.32)cm、(2.64±0.28)cm。舌下神经与舌动脉最 小距离、舌下神经在舌骨大角距舌动脉距离、舌下神经与舌动脉交叉点距舌骨的垂直距离分别为: (0.38±0.38)cm、(0.35±0.31)cm、(1.48±0.26)c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CT三维重建技术,对舌动脉的起源、分段和走行进行研究,探讨其位置关系在临床中的作用。方法:选取10例健康人,CT扫描范围从胸锁关节至眼眶下缘,数据传送到工作站进行三维重建。同时测量舌动脉起始点水平到舌骨大角尖端水平及到颈动脉分叉水平的垂直距离,以及舌动脉与舌表面和舌中线的距离。结果:舌动脉起始点水平到舌骨大角尖端水平的垂直距离为(1.51±0.35)cm,舌动脉起始点水平到颈动脉分叉水平的垂直距离为(0.95±0.31)cm;在舌盲孔前1cm与舌盲孔后1cm的舌动脉与舌中线距离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5.27,P<0.01)。结论:舌动脉以舌骨大角为标志的分段法更符合舌动脉走行变异大的特点。在进行舌根部消融手术时,要控制深度不超过舌表面2cm,方能避免舌动脉的损伤。  相似文献   

6.
舌动脉CT血管造影成像测量及舌中线手术安全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比较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与非OSAHS对照者舌动脉走行规律及测量参数的异同,指导中线舌部分切除手术.方法 对74例OSAHS患者和10例除外OSAHS的对照者,进行舌咽区上呼吸道CT扫描并进行舌动脉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成像,除测量舌咽区呼吸道内径、截面积和舌体参数外,对舌动脉长度、舌根部各测量点的双侧舌动脉间距和舌动脉距舌表面深度进行测量,并比较两组患者各项测量参数的差异,对影响舌动脉走行的影响因素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在舌动脉CTA成像和测量参数的指导下,对23例因为舌体肥厚造成舌后区呼吸道狭窄的OSAHS患者进行中线舌部分切除术.结果 OSAHS患者舌咽区呼吸道内径和截面积均明显小于对照组,舌体长度和舌体厚度均明显大于对照组(t检验,P值均<0.05或0.01).舌动脉长度和舌根部各测量点的双侧舌动脉间距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OSAHS组舌根部各测量点舌动脉深度((-)x±s)分别为(29.1±5.5)mm、(26.9±5.1)mm和(25.6±5.2)mm,明显大于对照组的(23.0±3.8)mm、(22.6±2.7)mm和(21.5±2.6)mm,t检验P值均<0.05或0.0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影响舌动脉深度的主要因素分别为体重指数、舌长和舌厚,其偏回归系数分别为0.255,0.11和0.03,方差分析F=6.216,P<0.05.23例进行中线舌部分切除的患者手术切除范围和切除深度均明显超过既往文献所报告的舌中线旁7 mm、深10 mm的手术安全范围,未发生舌动脉和舌下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结论 OSAHS患者舌动脉走行和测量参数与非OSAHS对照者存在差异,舌动脉CTA成像可以较好地反映舌动脉在舌体内的走行,在其指导下的中线舌部分切除术可以在保证手术安全的前提下扩大切除范围,以获得更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保留累及舌根的头颈部恶性肿瘤吞咽和喉功能的有效手术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08年12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收治的31例累及舌根的头颈部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7例,女4例.舌根原发恶性肿瘤9例,累及舌根的扁桃体鳞癌3例,声门上型喉癌累及舌根11例,下咽癌累及舌根8例.术中按照舌动脉的临床解剖,最大限度保留一侧舌动脉和正常的舌根部组织,若术前CT提示双侧舌动脉受侵犯,行全舌切除;根据喉功能的保护机制,最大限度保留会厌、室带、声带.结果 术后31例患者均未发现残舌坏死.5例行全喉切除术和1例行全舌根切除术的患者终身带管,其余25例皆在14~90 d拔出气管套管并保留喉功能,并于术后10~31 d经口进食.2例累及舌根的下咽癌术后咽瘘,换药治疗2周后愈合;2例舌根癌和1例扁桃体癌累及舌根术后感染皆在2周左右治愈.中位随访时间36个月,Kaplan-Meier法统计3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79.5%和69.6%.结论 累及舌根的头颈部恶性肿瘤的手术治疗,术中可根据舌动脉的临床解剖和喉功能的保护机制对原发肿瘤和舌根部分切除及修复,是最大限度保留吞咽和喉功能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保留累及舌根的头颈部恶性肿瘤吞咽和喉功能的有效手术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08年12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收治的31例累及舌根的头颈部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7例,女4例.舌根原发恶性肿瘤9例,累及舌根的扁桃体鳞癌3例,声门上型喉癌累及舌根11例,下咽癌累及舌根8例.术中按照舌动脉的临床解剖,最大限度保留一侧舌动脉和正常的舌根部组织,若术前CT提示双侧舌动脉受侵犯,行全舌切除;根据喉功能的保护机制,最大限度保留会厌、室带、声带.结果 术后31例患者均未发现残舌坏死.5例行全喉切除术和1例行全舌根切除术的患者终身带管,其余25例皆在14~90 d拔出气管套管并保留喉功能,并于术后10~31 d经口进食.2例累及舌根的下咽癌术后咽瘘,换药治疗2周后愈合;2例舌根癌和1例扁桃体癌累及舌根术后感染皆在2周左右治愈.中位随访时间36个月,Kaplan-Meier法统计3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79.5%和69.6%.结论 累及舌根的头颈部恶性肿瘤的手术治疗,术中可根据舌动脉的临床解剖和喉功能的保护机制对原发肿瘤和舌根部分切除及修复,是最大限度保留吞咽和喉功能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保留累及舌根的头颈部恶性肿瘤吞咽和喉功能的有效手术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08年12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收治的31例累及舌根的头颈部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7例,女4例.舌根原发恶性肿瘤9例,累及舌根的扁桃体鳞癌3例,声门上型喉癌累及舌根11例,下咽癌累及舌根8例.术中按照舌动脉的临床解剖,最大限度保留一侧舌动脉和正常的舌根部组织,若术前CT提示双侧舌动脉受侵犯,行全舌切除;根据喉功能的保护机制,最大限度保留会厌、室带、声带.结果 术后31例患者均未发现残舌坏死.5例行全喉切除术和1例行全舌根切除术的患者终身带管,其余25例皆在14~90 d拔出气管套管并保留喉功能,并于术后10~31 d经口进食.2例累及舌根的下咽癌术后咽瘘,换药治疗2周后愈合;2例舌根癌和1例扁桃体癌累及舌根术后感染皆在2周左右治愈.中位随访时间36个月,Kaplan-Meier法统计3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79.5%和69.6%.结论 累及舌根的头颈部恶性肿瘤的手术治疗,术中可根据舌动脉的临床解剖和喉功能的保护机制对原发肿瘤和舌根部分切除及修复,是最大限度保留吞咽和喉功能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颈中线清扫治疗儿童复发性甲舌囊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甲舌囊肿经过经典的Sistrunk手术切除(包括甲舌囊肿、管道、舌骨中央部分及其所连的舌根部组织的一束)后,复发率仍超过4%。最近提出:甲舌囊肿的管道能呈树枝状分支,在舌根上下方或偏离中心,须大范围手术才能根治复发囊肿。该作者在甲舌囊肿胚胎学及组织病理学研究的基础上,阐述了颈中线整块清扫治疗复发性甲舌囊肿的合理性及方法。文章回顾1990~1998年由资深学者行手术治疗甲舌囊肿及瘘管的42例患儿的病史,7例行颈中线清扫,其中5例为Sistrunk手术后复发的囊肿,2例为感染的囊肿切开引流后的炎症病变。同时随机挑选4例完整的成人无甲舌囊肿…  相似文献   

11.
舌动脉临床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获得舌动脉的临床解剖学资料,为涉及舌动脉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依据.方法 分别在头颈血管的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64-slices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和成人头颈部标本上观察舌动脉的起源、形态、走行,测量舌动脉与颈动脉分叉、舌骨大角的关系,并对其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舌动脉主要起源于颈外动脉(CTA组,74.4%;标本组,80%),其次起源于面动脉(CTA组,23.1%;标本组,20%);起源于甲状腺上动脉者少见,在CTA组占2.5%,在标本组中未发现舌动脉起源于甲状腺上动脉.舌动脉走行变异较大,在舌骨大角处较恒定,在CTA组舌动脉在舌骨大角上(2.32±1.29)mm、下(2.00±1.68)mm范围内,近似平行于舌骨大角水平向前入舌.在CTA组和标本组,舌动脉起始点到颈动脉分叉水平和舌骨大角尖端水平之间距离分别为(12.93±7.36)mm、(10.40±5.75)mm;(14.80±6.18)mm、(8.35±5.44)mm.结论 舌动脉在CTA上能清楚地显示,并能获得生理状态下的解剖学资料.  相似文献   

12.
咽科学     
88030068 腭扁桃体血管的应用解剖/张诗兴∥临床解剖学杂志.-1987,5(1).-10-12 在30侧已固定的成人尸体头部标本上观察了腭扁桃体的动脉,静脉及其毗邻关系。腭降动脉及腭升动脉腭支主要分布于扁桃体的上极和上部,咽升动脉及腭升动脉主干分布于扁桃体的中部,面动脉主干及舌动脉则主要分布于扁桃体的下部和下极。以上各动脉分支均穿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上颌动脉翼腭段的走行及分支规律,为上颌动脉相关手术提供个体化处理的依据.方法 无翼腭窝病变的31例(62侧)头颅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扫描分析,采用容积再现、曲面重建等方法观察上颌动脉翼腭段主要分支的显示及分型情况.结果 CT血管成像能清晰显示上颌动脉的主干及其分支,如腭降动脉、蝶腭动脉.在Choi和Park分型基础上,将腭降动脉与蝶腭动脉呈水平平行模式,走行类似字母英文"F"定义为F型,上颌动脉干形状分为Y型、T型、中间型、M型、F型及其他型分别占14.5%(9侧),9.7%(6侧),24.2%(15侧),32.3%(20侧),12.9%(8侧)和6.4%(4侧).结论 上颌动脉翼腭段的走行、分布及变异情况有规律可循,螺旋CT血管成像能为个体化手术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一般问题     
20020310翼点人路对大脑前动脉的显微应用解剖/莫万彬…//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一2001,7(3)一153一155 目的:探索经翼点入路大脑前动脉及其穿通支的显微解剖及其临床应用。方法:对10具(20侧)红色乳胶颈内动脉和椎动脉灌注头颈部标本的大脑前动脉及其穿通支在手术显微镜下解剖观测。结果:大脑前动脉AI段变异多,右侧Al发育不全多见,Al外径左侧大于右侧。AZ左右走行和前后走行各约占一半。大脑前动脉穿通支大多数由Al上壁、内上壁发出后并向后、上方行走。Al近端3~smm中1/3区域穿通支少。结论:Al变异多,这可能与前交通动脉瘤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15.
甲舌管残余在儿童常表现为颈中线的囊性肿块,虽最常见于舌骨附近,但可在沿甲舌管走行的任何部位出现。位于舌根部的甲舌管残余由于处在上呼吸道的关键位置,可出现严重问题,如致命的气道阻塞。作者报道了两例死前健康的3个月婴儿,经尸解证实其猝死与舌根中线相当大囊肿有关。尸检时除在胸腺和胸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上颌动脉翼腭段的走行及分支规律,为上颌动脉相关手术提供个体化处理的依据.方法 无翼腭窝病变的31例(62侧)头颅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扫描分析,采用容积再现、曲面重建等方法观察上颌动脉翼腭段主要分支的显示及分型情况.结果 CT血管成像能清晰显示上颌动脉的主干及其分支,如腭降动脉、蝶腭动脉.在Choi和Park分型基础上,将腭降动脉与蝶腭动脉呈水平平行模式,走行类似字母英文"F"定义为F型,上颌动脉干形状分为Y型、T型、中间型、M型、F型及其他型分别占14.5%(9侧),9.7%(6侧),24.2%(15侧),32.3%(20侧),12.9%(8侧)和6.4%(4侧).结论 上颌动脉翼腭段的走行、分布及变异情况有规律可循,螺旋CT血管成像能为个体化手术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上颌动脉翼腭段的走行及分支规律,为上颌动脉相关手术提供个体化处理的依据.方法 无翼腭窝病变的31例(62侧)头颅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扫描分析,采用容积再现、曲面重建等方法观察上颌动脉翼腭段主要分支的显示及分型情况.结果 CT血管成像能清晰显示上颌动脉的主干及其分支,如腭降动脉、蝶腭动脉.在Choi和Park分型基础上,将腭降动脉与蝶腭动脉呈水平平行模式,走行类似字母英文"F"定义为F型,上颌动脉干形状分为Y型、T型、中间型、M型、F型及其他型分别占14.5%(9侧),9.7%(6侧),24.2%(15侧),32.3%(20侧),12.9%(8侧)和6.4%(4侧).结论 上颌动脉翼腭段的走行、分布及变异情况有规律可循,螺旋CT血管成像能为个体化手术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随着经口内镜、经口机器人等经口微创手术技术的迅速发展,对临床医生的口咽部解剖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同于以往的由外至内的手术术式,经口手术要求的是临床医生熟悉掌握口咽部由内至外的解剖学。而口咽侧壁和舌根作为口咽部重要的亚解剖部位,其神经、肌肉、血管走行的精准解剖定位对开展经口微创手术至关重要。本文着重介绍近年来口咽侧壁和舌根的肌肉、神经及血管走行的经口解剖研究进展及经口手术中应当注意的解剖标志。经口解剖学的深入认识是口咽部经口微创手术开展的前提和提高手术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鼻科学     
200708筛动脉眶内段及窦内段的应用解剖研究/鞠学红…//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一1 999,13(9)一399一400 目的:研究筛动脉的走行规律及局部位置关系,为筛窦手术和视神经管减压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显微解剖学技术对60侧成人筛动脉眶内段和窦内段进行观察和测量。结果:筛前动脉眶内  相似文献   

20.
舌动脉生理状态下的临床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舌动脉生理状态下的起源、形态和行走,为涉及舌动脉的临床治疗提供解剖依据。方法:选择80例因临床疑有脑血管疾病而行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检查的患者,利用CT工作站的图像重建技术和图像后处理功能得到保留舌骨的颈动脉血管的三维重建图像。观察舌动脉起源、形态、走行,并对舌动脉的分段及舌动脉与颈动脉分叉、舌骨大角的关系进行测量和分析。结果:舌动脉走行变异较大,在舌骨大角处较恒定,舌动脉在舌骨大角上(2.32±1.29)mm、下(2.00±1.68)mm范围内,近似平行于舌骨大角水平向前入舌。舌动脉起始点到舌骨大角尖端水平之间距离为(10.40±5.75)mm,到颈动脉分叉水平的距离为(12.93±7.36)mm。结论:舌动脉在CTA上能清楚地显示,并能获得生理状态下的解剖学资料,在临床治疗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