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传染病     
052092更昔洛韦与病毒唑治疗小儿水痘的疗效比较/利丹…//实用临床医学.-2005,6(2).-101~102更昔洛韦组60例给予更昔洛韦5mg/(kg·d)静滴1次/d;病毒唑组60例给予病毒唑10mg/(kg·d)静滴,1次/d治疗。2组均计数退热时间及皮疹结痂时间,同时观察药物的毒副作用。结果:更昔洛韦组平均退热时间为(2.61±0.47)d,明显少于病毒唑组(3.7±0.38)d(P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新生儿先天性巨细胞病毒(CMV)感染的临床特征以及更昔洛韦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先天性CMV感染新生儿73例分为试验组(n=32)、对照组(n=41)。二组患儿均给予茵栀黄退黄、蓝光照射、丙种球蛋白等对症支持治疗。试验组加用更昔洛韦[7.5mg/(kg.次)]治疗;对照组未使用更昔洛韦。观察更昔洛韦的临床疗效,并比较二组转归情况。结果1.临床特征:73例患儿均有症状性感染,以全身性感染为主(80.8%);消化系统受累最常见(95.89%),病理性黄疸是其主要首发症状和主要临床表现(95.89%);病程中可并其他病原微生物感染,以机会菌败血症最常见(14.1%);出生缺陷发生率为6.4%。2.临床疗效:试验组治疗后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病原学检查阴转率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a〈0.001,0.005)。3.转归:试验组痊愈26例(81.3%),显效6例(18.7%);对照组进步14例(34.1%),未愈27例(65.9%),二组临床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5)。结论新生儿先天性CMV感染主要表现为有症状性全身性感染,及时予更昔洛韦正规治疗,能明显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3.
苦参碱注射液治疗婴儿巨细胞病毒性肝炎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苦参碱注射液治疗婴儿巨细胞病毒(CMV)肝炎的疗效. 方法 CMV肝炎患儿42例随机分成2组:苦参碱注射液治疗组22例与更昔洛韦治疗组20例.苦参碱治疗组用苦参碱注射液(20~25 mg/d)静脉滴注,1次/d,连用14 d.间隔7~10 d 后,用苦参碱注射液20~25 mg/d静脉滴注,1次/d,连用5 d,共2、3个疗程.更昔洛韦治疗组用更昔洛韦15 mg/(kg·d)静脉滴注,2次/d,连用14 d.间隔7~10 d后,用更昔洛韦5 mg/(kg·d)静脉滴注,1次/d,连用5 d,共2、3个疗程.治疗前后予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法检测各组血清人巨细胞病毒(HCMV)DNA拷贝数,于不同时间放射免疫法测定其血清TNF -α水平.观察二组临床及实验室结果.结果 1.苦参碱治疗与更昔洛韦治疗组治疗6周血清HCMV DNA拷贝数均明显下降,二者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2.用药第4周苦参碱治疗组血清TNF-α水平下降最明显,与更昔洛韦治疗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3.二组治疗6周前后ALT、总胆红素(TBIL)、结合胆红素(DBIL)、未结合胆红素(IBIL)、胆汁酸(TBA)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a>0.05).4.二组治疗6周前后肝大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苦参碱注射液可有效抑制HCMV DNA复制,并能调控TNF-α分泌,调节免疫功能,发挥抗HCMV感染、保护肝细胞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更昔洛韦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患儿的发热、腹泻、呕吐等临床表现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65例8个月至3岁患轮状病毒感染的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更昔洛韦)和对照组(炎琥宁)。观察2组治疗前、后发热、吐泻、脱水及电解质紊乱结合变化。结果治疗组,对照组治疗后发热、呕吐、脱水、腹泻次数,血、便常规改变均较治疗前明显减轻,治疗后,更昔洛韦组退热轮状病毒转阴和腹泻次数好转平均时间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3d后消化道症状的改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结论更昔洛韦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5.
更昔洛韦治疗婴儿巨细胞病毒肝炎疗效观察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观察更昔洛韦治疗婴儿巨细胞病毒(CMV)肝炎的疗效。方法 将60例CMV肝炎婴儿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n=31)在常规护肝的基础上加用更昔洛韦5 mg/kg静脉点滴,每日2次,连续14 d。对照组(n=29)予常规护肝治疗。结果 治疗组的治愈率和好转率为48.4%和38.7%,对照组分别为24.1%和34.5%(P<0.05)。治疗组较对照组黄疸消退平均提前10.2 d,ALT恢复正常平均提前7.1 d(P<0.05)。治疗组治疗后CMV-DNA阴转率为6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4.3%。未见粒细胞或血小板减少。结论 更昔洛韦是治疗婴儿CMV肝炎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新生儿黄疸的退黄效果与安全性。方法将432例足月新生儿黄疸患儿随机分为单纯光疗组140例、茵栀黄口服液+光疗组146例、益生菌(酪酸梭状芽孢杆菌、婴儿型双歧杆菌)+茵栀黄口服液+光疗组146例。单纯光疗组:单面蓝光照射治疗每日16h;茵栀黄口服液+光疗组:在单纯光疗组治疗基础上给予茵栀黄口服液每次5mL,每日2次;益生菌+茵栀黄口服液+光疗组:在茵栀黄口服液+光疗组治疗基础上给予益生菌(酪酸梭菌二联活菌散)口服,每次1袋,每日2次,应用5~7d。定期测定血清胆红素,记录治疗过程中胆红素水平及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单纯光疗组血清胆红素的下降慢于茵栀黄口服液+光疗组、益生菌+茵栀黄口服液+光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茵栀黄口服液+光疗组血清胆红素的下降慢于益生菌+茵栀黄口服液+光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益生菌+茵栀黄口服液+光疗组治疗过程中腹泻、红臀、体质量下降的发生明显减少,与单纯光疗组和茵栀黄口服液+光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茵栀黄口服液+光疗组腹泻的发生率最高。结论茵栀黄口服液和益生菌均可加速蓝光治疗患儿的胆红素消退,两者联合可使光疗患...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更昔洛韦治疗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使用更昔洛韦治疗38例此病患儿,并与既往未使用更昔洛韦治疗的38例患儿进行对比研究。结果使用更昔洛韦组热程缩短、咽峡炎改善、眼睑水肿消失、淋巴结和肝脾明显缩小、白细胞总数降至正常、异型淋巴细胞恢复〈10%的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结论采用更昔洛韦治疗EB病毒感染引起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能明显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8.
王锦华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7,22(22):1725-1725,1741
目的探讨巨细胞病毒(CMV)肝炎患儿治疗前后血清IL-10、12、18水平,为评判肝脏炎性反应活动性、肝损害程度及预测药物抗病毒疗效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36例CMV肝炎患儿治疗前后及21例健康婴儿血清IL-10、12、18水平。2组均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ALT水平。并比较治疗前后2组各指标的差异。结果CMV肝炎患儿血清IL-10、12、18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a〈0.001),且均与血清ALT呈显著正相关(Pa〈0.01)。治疗有效者治疗结束血清IL-10、12、18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a〈0.001),无效者IL-10、12、18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Pa〉0.05)。结论血清IL-10、12、18检测可作为婴儿CMV肝炎炎性反应活动性和肝损害程度和药品疗效的评判指标。  相似文献   

9.
更昔洛韦治疗婴儿巨细胞病毒性肝炎疗效观察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 探讨更昔洛韦对婴儿巨细胞病毒 (CMV)性肝炎的疗效及副作用。方法  2 0 0 3年 1月至 2 0 0 4年 4月重庆医大儿童医院通过检测血抗CMV IgG、IgM ,血CMV DNA及肝功能检测而确定 4 0例婴儿CMV肝炎 ,随机分为更昔洛韦治疗组和综合治疗组两组 ,均常规给予保肝治疗 ,退黄 ,补充维生素处理 ,更昔洛韦治疗组加用更昔洛韦。结果 更昔洛韦治疗可使血CMV DNA阴转约 5 0 % ,在降低转氨酶、肝脏回缩、黄疸消退方面与综合治疗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更昔洛韦治疗组中出现白细胞下降及血小板降低的比例分别为 4 0 %、30 %。结论 更昔洛韦治疗巨细胞病毒性肝炎疗效好 ,为一较理想药物 ,但要注意该药对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婴儿巨细胞病毒(CMV)肺炎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选取2005年5月至2006年7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小儿呼吸科住院的年龄1个月至1岁肺炎患儿60例,以血清CMVIgM抗体(CMV-IgM)阳性及尿CMV-DNA定量阳性的40例肺炎患儿为观察组;以CMV-IgM及尿CMV-DNA定量均阴性的20例肺炎患儿为对照组;将两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较对照组在咳嗽、喘息、呼吸困难的临床表现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肺部的喘鸣音和水泡音等体征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MV肺炎的影像学诊断主要依靠肺CT,其敏感度为100%,而肺计算机X线摄影(CR)仅为29.4%。观察组中30例患儿予以更昔洛韦治疗,10例未用;更昔洛韦治疗组22例治愈,治愈率73.3%;未应用更昔洛韦组治愈率20.0%,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婴儿CMV肺炎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肺部体征不典型,普通胸片不易发现炎症,容易误诊。对疑诊患儿需及时检测血清CMV-IgM及尿CMV-DNA,及时做肺CT检查;确诊后首选更昔洛韦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更昔洛韦治疗先天性巨细胞病毒 ( CMV)感染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  将 30例确诊为先天性CMV感染的患儿分为症状性 16例和无症状性 14例两组 ,按照更昔洛韦诱导和维持治疗相结合的方案 ,根据定量 CMV-PCR结果判断其疗效。 结果  更昔洛韦诱导治疗结束后转阴率为 17/30 ( 5 6 .8% ) ,维持治疗结束后转阴率为 2 6 /30 ( 86 .7% ) ;CMV-DNA≤ 10 4/m l的患儿诱导治疗结束后的转阴率高于 >10 4/ml的患儿 ( P<0 .0 5 ) ,而且无症状性感染诱导治疗结束后的转阴率高于症状性感染 ( P=0 .0 0 7) ;维护治疗结束后两两比较均无差异。 结论  更昔洛韦治疗先天性 CMV感染安全有效 ,其疗程与CMV-DNA拷贝数大小及感染类型有关 ,建议对所有先天性 CMV感染的患儿均应提前干预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先天性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CMV)感染早产儿细胞免疫功能变化及更昔洛韦治疗后免疫功能的改善情况。方法 先天性CMV感染早产儿58例,其中34例给予更昔洛韦抗病毒治疗(观察组),其余24例未予更昔洛韦治疗的作为对照组。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抽取同期收住院的早产儿30例作为非CMV感染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3组患儿静脉血T细胞亚群比例的动态变化。结果 观察组早产儿在更昔洛韦抗病毒治疗前后T细胞数量发生明显变化,CD3^+、CD4^+、CD4/CD8较治疗前升高,CD8+较治疗前明显降低(t=2.89,4.27,3.72,5.37,P<0.05)。治疗后观察组CD4^+和CD4/CD8比值升高比对照组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1、3.78,P<0.05).结论 先天性CMV感染早产儿存在细胞免疫功能异常,更昔洛韦治疗能改善先天性CMV早产儿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3.
更昔洛韦治疗小儿巨细胞病毒性肝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更昔洛韦对小儿巨细胞病毒性肝炎 (CMV肝炎 )的疗效。方法 将巨细胞病毒性肝炎患儿 47例分为更昔洛韦治疗组 2 7例及病毒唑对照组 2 0例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血CMV -IgM或尿CMV -DNA转阴率分别为 81.5 %和 35 % ,P <0 .0 1;总有效率分别为 88.9%和 2 5 % ,P <0 .0 1。且治疗组血清胆红素 (SB)复常时间及谷丙转氨酶 (ALT)复常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两组治疗过程中部分病例有消化道反应 ,但不严重 ,未观察到对肾脏的毒性反应。结论 更昔洛韦治疗小儿CMV肝炎疗效较好 ,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对20例婴儿肝炎综合征患儿,均已排除甲型、乙型、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根据血清抗CMV-IgM,抗CMV-IgG及外周血白细胞CMV抗原而确定为CMV感染.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10例,两组均常规给予护肝、退黄处理,治疗组应用更昔洛韦7.5mg/(kg@次)静滴,每日2次连续4周;对照组应用病毒唑10mg/(kg@次)静滴,每日1次连续4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新生儿因处于暂时性的免疫功能低下的状态而容易发生感染性疾病,也是新生儿发病和死亡的重要原因.寻找指标以早期诊断新生儿感染性疾病是临床和研究的重点之一.本研究探讨血清IL-8、IL-10、IL-13水平在新生儿细菌感染的早期诊断和疗效判断中的意义.方法用ELISA测定3组血清各细胞因子的水平.感染组:21例细菌感染的足月新生儿.非感染组:20例非感染性疾病的足月新生儿.脐血组:30例正常足月新生儿.结果感染组IL-8、IL-10和IL-13水平(87.0±82.6,35.1±34.8,23.2±46.2 pg/ml)较非感染组升高(56.6±13.2,21.6±12.9,12.0±32.3 pg/ml)(P<0.05);感染组治疗后IL-8和IL-10水平(51.2±3.1,18.5±3.3 pg/ml)较治疗前下降(P<0.05);非感染组IL-13较脐血组(1.2±0.3 pg/ml)显著升高(P<0.05),IL-8、IL-10在两组间无区别.结论新生儿细菌感染时血清IL-8、IL-10和IL-13显著升高,可做为新生儿细菌感染的参考标志物,而IL-8和IL-10的变化有助于评估新生儿感染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不同剂量茵栀黄口服液与不同浓度金银花提取物对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大鼠的溶血影响和退黄疗效比较。方法 将实验用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10组,每组10只,分别为正常组(不予任何处理)、阴性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阳性对照组(给予伯氨喹啉)、2倍剂量茵栀黄组(给予13.4 mL/kg茵栀黄口服液)、4倍剂量茵栀黄组(给予26.8 mL/kg茵栀黄口服液)、8倍剂量茵栀黄组(给予53.6 mL/kg茵栀黄口服液)、正常浓度金银花组(给予剂量为6.7 mL/kg,浓度为8 mg/mL金银花提取物)、中浓度金银花组(给予剂量为6.7 mL/kg,浓度为40 mg/mL金银花提取物)、高浓度金银花组(给予剂量为6.7 mL/kg,浓度为80 mg/mL金银花提取物)、极高浓度金银花组(给予剂量为6.7 mL/kg,浓度为160 mg/mL金银花提取物)。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通过乙酰苯肼制造G6PD缺乏大鼠模型,通过瑞氏染色观察造模前后大鼠红细胞形态变化;造模后各组给予相应药物进行处理,用血常规及血生化检测仪检测相关溶血指标,以及血总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水平。结果 G6PD缺乏大鼠红细胞形态不规则,中央区染色变浅。与造模前相比,阳性对照组给药后红细胞计数下降,游离血红蛋白水平和网织红细胞百分比均上升(P < 0.05);不同剂量茵栀黄组和不同浓度金银花组只有网织红细胞百分比均高于造模前水平(P < 0.05)。不同剂量茵栀黄组总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水平均较阳性对照组下降(P < 0.05),不同浓度金银花组间接胆红素水平低于阳性对照组(P < 0.05),但总胆红素水平高于各剂量茵栀黄组(P < 0.05)。与4倍剂量和8倍剂量茵栀黄组相比,2倍剂量茵栀黄组给药后大鼠总胆红素水平下降百分比最高(P < 0.05)。结论 大剂量茵栀黄口服液与不同浓度金银花提取物均不会引起G6PD缺乏大鼠发生溶血;茵栀黄口服液退黄疗效比金银花提取物好,且其疗效可能并不随剂量增大而提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大样本的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评价茵栀黄口服液对足月新生儿高间接胆红素血症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2010年3月至9月期间16家医院收治的胆红素水平达到美国儿科学会指南的时龄-胆红素水平曲线第40百分位的足月儿,随机分为单纯光疗组(409例)、苯巴比妥联合光疗组(373例)和茵栀黄口服液联合光疗组(395例)。入组后立即开始药物治疗,并持续5d,一旦胆红素水平达到光疗水平则加用光疗。分别记录各组患儿的一般资料,比较治疗前、治疗72 h和治疗完成后的血清胆红素水平及胆红素水平的下降率,以及不同干预对光疗率的影响。比较各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 符合人选标准患儿共计1177例,男性707例(60.1%),汉族1119例(95.1%)。治疗前血清总胆红素平均为(282.0±70.9)μmol/L,最高为626 μmol/L。其中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在342 μmol/L~427μmol/L((20 mg/dl~25 mg/dl)的重度高胆红素血症186例,占15.8%;>427 μmol/L(25 mg/dl)的极重度高胆红素血症30例,占2.5%。3组间治疗72 h的胆红素水平下降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F=2.89,P=0.056)。治疗完成后茵栀黄口服液组的胆红素水平下降率明显超过其他2组(F=5.55,P=0.004)。茵栀黄口服液组未接受光疗的比例显著高于苯巴比妥组和单纯光疗组(x2=47.38,P=0.000)。30例极重度高胆红素血症患儿,经过光疗或光疗联合药物治疗,虽未经换血,但均未出现神经系统症状。茵栀黄口服液联合光疗组有25.1%的患儿每天大便次数超过5次,该比例显著高于其他两组;皮疹的发生率高于苯巴比妥组,但是和单纯光疗组并没有显著差异。结论因黄疸入院的足月儿约18%是重度或极重度高胆红素血症。茵栀黄口服液联合光疗对于足月儿高间接胆红素血症具有较好的疗效,尽早服用茵栀黄口服液可以抑制胆红素水平进一步上升,使部分患儿避免光疗。应用茵栀黄口服液除大便次数增加和皮疹以外,未观察到其他严重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热毒宁联合更昔洛韦治疗儿童手足口病的疗效。方法选取146例手足口病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3例。观察组用热毒宁加更昔洛韦静脉滴注,每日1次,连续5d;对照组用病毒唑静脉滴注,每日1次,连续5d;观察两组临床症状及体征改善时间。结果观察组患儿退热时间、皮疹消退时间、开始进食时间、咳嗽气喘消失时间及治疗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总有效率98.63%(72/73),高于对照组87.67%(66/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现明显副反应。结论热毒宁联合更昔洛韦治疗手足口病疗效确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围生期巨细胞病毒感染5年临床总结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研究围生期巨细胞病毒(CMV)感染的的发病情况、临床特征、治疗及影响更昔洛韦疗效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2012年237例临床诊断为围生期CMV感染的住院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5年间围生期CMV感染患儿基本特征及占同期总住院患儿的比例无明显差异。患儿多为2个或2个以上系统受累,CMV肝炎合并CMV肺炎(43.1%)为最常见的临床类型。病原学检测结果提示血CMV-IgM及血/尿CMV-DNA均阳性为3.8%,仅血CMV-IgM阳性为90.3%,仅血/尿CMV-DNA阳性为5.9%。197例患儿接受了更昔洛韦治疗,治愈率为88.3%。母孕史异常(OR=6.191,95% CI:1.597~24.002)和用药前患儿肝脏受累(OR=3.705,95% CI:1.537~8.931)是影响更昔洛韦对围生期CMV感染患儿疗效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围生期CMV感染近5年的流行病学特征较为稳定。CMV常侵犯多个脏器或系统,以肝肺损害最常见。更昔洛韦治疗围生期CMV感染疗效明显;母孕史异常和用药前患儿肝脏受累会增加围生期CMV患儿对更昔洛韦耐药的风险。  相似文献   

20.
婴儿巨细胞病毒肝炎临床分析及更昔洛韦疗效评价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目的 分析婴儿巨细胞病毒 (CMV)肝炎的临床特征及观察更昔洛韦的治疗效果。方法 ①回顾性分析 12 1例婴儿CMV肝炎的临床特征。②观察更昔洛韦正规治疗的 5 3例婴儿CMV肝炎治疗前后血清总胆红素水平、肝脾大小、肝酶 (ALT、AKP、γ GT)变化 ,定量检测 (FQ PCR法 )尿CMV DNA ,同时观察药物不良反应。结果 婴儿CMV肝炎绝大部分以黄疸为首发表现就诊 (90 9% ) ,但亦有以其他不典型症状就诊者。多伴有肝脾肿大 (96 7%和 49 6 % ) ,先天性感染者易合并先天畸形 (39 7% )。病程中可并发机会致病菌败血症、呼吸道感染、血液系统受累、维生素K缺乏等。应用更昔洛韦 5mg/kg每 12h静滴 1次 ,用 (14± 2 )d后 ,血清胆红素下降、肝脾回缩、血清ALT降低、尿CMV DNA定量减少 ,所有指标均差异显著 (P <0 0 1)。未见更昔洛韦的明显副作用。结论 对以黄疸为首发症状就诊的患儿应警惕CMV肝炎的发生 ,治疗中除应用特异抗病毒药物外应同时进行抗细菌、预防出血治疗。并加强母孕期监测及保健。更昔洛韦 5mg/kg每 12h用 1次静滴治疗 ,安全、有效、副作用小 ,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