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陈建华 《北京中医药》2010,29(11):844-845
对<伤寒论>中六病定位的方法 ,张仲景并未明确说明,而是以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的三阴三阳六病临床症候来具体体现.这就导致历代医家对三阴三阳六病的病位认识存在很大的分歧,主要是少阴病及厥阴病的定位分歧.而经过研究,三阴三阳六病实际的定位应当是,太阳病与厥阴病主表部、少阳病与少阴病主半表半里部、阳明病与太阴病主里部.  相似文献   

2.
陈建华 《北京中医》2010,(11):844-845
对《伤寒论》中六病定位的方法,张仲景并未明确说明,而是以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的三阴三阳六病临床症候来具体体现。这就导致历代医家对三阴三阳六病的病位认识存在很大的分歧,主要是少阴病及厥阴病的定位分歧。而经过研究,三阴三阳六病实际的定位应当是,太阳病与厥阴病主表部、少阳病与少阴病主半表半里部、阳明病与太阴病主里部。  相似文献   

3.
中医的发病学说认为,病是机体在正邪相互作用下所产生的特异性病理反应,有一定的发生、发展和传变规律.病因作用于机体,可因人、因时、因地、因治等不同而出现不同的表现形式.证候是证的外在表现,病机为其内在根据.病-证关系表现为:证候 = n个类病信息 病机信息 兼症信息;类病信息 病机信息=当前病信息,类病信息决定病名,病机信息决定证型.辨证除了要辨病性、病位等病机信息,还要了解"类病"信息(即基本病理特征).病机辨证体系即以病机为要素建立的辨证体系.病机十九条以病性和病位充实虚实二纲,奠定了病机辨证的基础.这种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以病性为经、以病位为纬建立起来的辨证体系,称为病机辨证体系.以虚实二纲来统领病机辨证体系可以起到执简驭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李国栋  李芳铭 《河南中医》2010,30(3):214-215
《伤寒论》"六病"具有特定的时间概念,"六证"具有特定的时间、病位和病性概念,由此构成"六病时位辨证"特色。六病是病时、病位和病性不相统一的非典型性六病;六证是病时、病位和病性相统一的典型性六病。弄懂六病与六证的确切含义,弄清六病与六证的关系,才能解除千余年来束缚学习《伤寒论》的瓶颈,使《伤寒论》得到更好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艾滋病的中医病因病机以及临床表现具有复杂性和多变性,目前对此病的病因、病机、病性和病位还没有统一的认识.本文结合艾滋病中医学理论相关文献,将常见的艾滋病中医学病因、病机、病性、病位进行归纳并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6.
叶天士络病新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凡疾病的发生 ,多自浅及深、由气入血 ,无论外感内伤一般多有这种规律可循 ,故《灵枢·经脉》论经络病有“是动”病和“所生”病之说。《难经》阐述其义 ,明确指出 ,“是动”病为气先病 ,“所生”病是血后病 ,气先病为气滞而不行 ,血后病为血壅而不濡 ,说明其由气病发展为血病  相似文献   

7.
王明杰  黄淑芬 《河南中医》1996,16(5):270-272
对太阳病的内涵与外延加以探讨,认为太阳病内含杂病。从临床上看,太阳病不仅常见于外感热病初期,而且常见于许多杂病初期,故太阳病应包括太阳热病与太阳杂病两大类。《伤寒论·太阳篇》中多杂病,主要有外邪引发杂病宿疾、外感导致杂病、伤寒兼夹杂病、伤寒变生杂病等几类。伤寒方用治杂病并非是借用、移植和扩大应用,六经既辨伤寒又辨杂病,伤寒方既治伤寒、又治杂病。  相似文献   

8.
宋景龄 《国医论坛》2012,27(5):43-43
燥病可分为外燥病、内燥病两类,外燥病系指外感六淫之燥邪为害,内燥病系指阴津耗伤而引发。现就燥病的病因病机、辨证要点及治法方药浅述如下。1燥病的病因病机1.1外燥病外燥病可分为温燥和凉燥。温燥从发  相似文献   

9.
高血压病病机复杂。基于这种复杂性,本文将高血压病的病机分为基本病机、症状病机、证候病机、疾病病机和微观病机等几个不同层次,并分析病机层次间的联系,及各层次的理论和临床意义,着重指出了症状病机在高血压病痛机研究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第8章病性辨证的内容里面有:“病性指病理改变的性质,也就是病理变化的本质属性,或称为病机。由于病性是导致疾病当前证候的本质性原因,因而也有称病性为病因者,即审证求因之谓”,这里既说病性是病因,又说病性为病机,显然这里教材谈的病性是一个非常模糊的概念,而笔者认为病性辨证中的病性应是一个非常明确的概念。在绪论中明确指出:“证只是对疾病过程中一定阶段的病因、病位、病性以及病势所做的病理性概括。”可见辨证的目的就是明确病因、病性、病位、病势,最后作病机性概括。假如证里面病性既是病因,又是病机,那么辨证里面再谈病性还…  相似文献   

11.
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对水饮病有较为完备的方法,本文通过分析相关条文,探讨其所用药物的特点,对仲景以下法辨治水饮病内容进行初步总结。1水饮病内涵本文探讨的水饮病,在《金匮要略》中称为痰饮病及水气病,此两者均由水饮所致,是机体水液代谢障碍性疾病。痰饮病与水气病的差异在于,痰饮病是局部  相似文献   

12.
系统论述《金匮要略》惊悸病辨证施治。通过惊悸病名分析,病因病机探讨,病性虚实的区分,探讨和了解《金匮要略》对惊悸病辨病思路。通过惊悸病治法与方药应用,掌握其论治特点,从而总结归纳仲景对惊悸病的辨证论治特点。  相似文献   

13.
柴瑞震  陈业兴 《河南中医》2012,32(11):1419-1420
《伤寒论》是以病立论,以病统证,以证统方,以方统药,先辨病,后辨证,才用方药治疗.《伤寒论》六病即六大类型疾病的简称,包括了人体脏腑病、经脉病、络脉病、六淫病、营卫病、气血病、津液病等,可见《伤寒论》所论不只限于六经病.而近现代《伤寒论》研究中,概念的混淆使用已经影响了对《伤寒论》理论的正确表述,因此应该及时纠正误解概念,才能重新阐释《伤寒论》.  相似文献   

14.
毕伟博  黄飞  钟佩恩  李建峰  姜旻 《陕西中医》2023,(11):1592-1595
回顾现代中医学对俱病、两感、合病、并病的认知,及多个单经病叠罗的基本观点与分别治之的基本原则。从文字训诂到学理辩正,精研经方中合病、并病的理、法、方、药,分析原意,归结本旨,阐释合病、并病证候,将合病、并病原旨与目前认识对照,探讨三阴无合并病、合病非因邪甚、两感俱病、合并病异同等问题。推演合病、并病、分经论治三者之神髓,提出并治、合治、分治的“复合论治体系假说”。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伤寒论》中的六病即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与三部六病学说中六病的对应关系。方法用三部六病学说的病时、病位、病性对《伤寒论》中条文及《伤寒论》中的六病进行分析。结果结合六病欲解时即六病病时提出标准六病与非标准六病。结论典型性六病与三部六病学说中的六病相对应都有对应方剂治疗,而非典型性六病的治疗则应观其脉证,以法治之。  相似文献   

16.
中医的病是机体在正邪相互作用下所产生的特异性病理反应,有一定的发生、发展和传变规律,机体患病后因人、因时、因地、因治等不同而出现不同的表现形式.从<内经>开始,中医常采用"类病"分类方式,即临床选取"一组反映基本病理特征的特异性主症"作为分类、识病的"纲症"并冠以病名,如"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等.证是能够证明当前病人具体病机性质的证据和诊断的凭证.证候是证的外候,病机为其内涵特征.病机信息不同,则证型不同.病-证-类病的关系表现为:证候 = n个类病信息 + 病机信息 + 兼症信息;类病信息 + 病机信息 = 当前病信息.辨证除了要辨病性、病位等病机信息,还要了解"类病"信息(即基本病理特征).  相似文献   

17.
论病机层次和要素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0  
黄开泰 《河南中医》2004,24(3):12-13
中医学是直接从临床中形成、发展的,所有理论没有经过任何中间环节,和临床具有极大的一致性,一切临床活动都以病机为中心。病机可分为四个层次:①病机理论基础;②基本病机;③病病机;④证候病机。病机的要素有病种、病因、病位、病性、病形、病势等六项。病机要素量和病机层次具有对应关系,病机层次越低要素量就越多,与临床关系就越直接;病机层次越高要素量就越小,与临床关系就越间接,但这并不反应临床意义的大小。  相似文献   

18.
基于中医内、外、妇、儿各科与针灸辨病辨证之不同,认为“辨病位”是针灸辨病辨证的关键。根据病位不同,将《针灸学》治疗篇中的病证分为脏腑病、肢体经络病、皮肤病、五官病、妇科病、气血津液病,并分别阐述每类病证的辨病辨证规律及治疗特点,以“辨病位”为核心,构建针灸临床诊疗体系。  相似文献   

19.
慢病的防治是我国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中医药防治慢病具有独特的优势。本文从慢病多虚、慢病多痼、慢病致变分析中医药用量和治疗的特点,提出慢病方药用量理论构建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慢病中医用量规律和治疗模式的研究,对构建科学的慢病用量理论,指导慢病中医药治疗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痹病与痿病,《内经》即有专题论述,但在中医学发展史上,曾一度痿痹不辨,究其原因有病因均与感受湿邪有关,症状均表现为手足肢体的病变,以及痹病日久可转痿病。痿病和痹病是有区别的,痹之为病必有疼痛及酸麻不仁感,痿病为筋肉弛缓枯细及肢体无力运动;痹病病因为外感风寒湿邪所得,痿病病因较复杂,有外感、感热和内伤;痹病以阴寒性质多见,痿病则以阳热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