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 通过对一期前后联合入路行骶骨巨大肿瘤切除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延长生命.方法 对9例骶骨巨大肿瘤患者进行术前肠道准备、会阴括约肌收缩和扩展训练、术后严密监测生命体征、神经功能观察、预防卧床并发症等进行重点观察和护理.结果 本组一期前后联合入路行骶骨巨大肿瘤切除患者采取围手术期周密的护理后,患者恢复良好,临床症状得到了有效缓解.结论 一期前后联合入路行骶骨巨大肿瘤切除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对骶骨巨大肿瘤患者的手术预后和治疗效果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椎管内肿瘤切除术的围手术期护理干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7月至2016年6月间四川省绵阳市安州区人民医院收治的65例椎管内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围手术期护理对患者围术期的影响。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术后2~3周内出院,其中痊愈病例50例,症状得到显著控制15例,治疗期间无死亡病例出现。术后随访半年,所有患者未出现术后并发症、肿瘤复发和脊柱不稳定等症状。结论围手术期护理能够提高椎管内肿瘤切除术患者手术治疗疗效,同时能有效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促进患者术后早期康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同时能够改善医患关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原发性骶骨肿瘤切除并内固定重建术后的临床护理方法。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2年6月间30例原发性骶骨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切除并内固定重建术的护理方法进行总结。结果护理前,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为(55.1±3.2)分,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为(54.7±3.1)分;护理后,SDS评分为(33.6±1.2)分,SAS评分为(31.2±1.0)分。与护理前相比,护理后SDS和SAS评分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患者无复发、无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治疗耐受力较好。结论原发性骶骨肿瘤切除并内固定重建术治疗原发性骶骨肿瘤是可行的,加强临床中的护理配合,可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并且较快地促进患者术后的功能恢复,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骶骨肿瘤手术并发症类型及围手术期的关键处理措施,从而改善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08年1月进行手术切除的78例骶骨肿瘤患者,分析术后常见并发症的类型原因及其围手术期预防和处理措施。结果出血、神经损伤、复发转移及伤口问题是骶骨肿瘤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本组病例中,术中出血〉3000ml 11例(14.1%),神经损伤中括约肌功能障碍或性功能障碍18例(23.0%),肢体运动功能障碍3例(3.8%),肢体感觉功能障碍15例(19.0%),伤口相关并发症12例05.4%),髂腰内固定相关并发症8例(10.0%),所有患者中位随访时间58个月(48—92个月),随访期间局部复发21例(26.0%),转移13例(16.7%),随访期间死亡16例。结论术中大量出血、神经损伤、伤口并发症及肿瘤复发转移是骶骨肿瘤术后常见并发症,如何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是提高骶骨肿瘤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骶骨肿瘤的手术治疗及评价骶骨肿瘤切除术后骶神经的功能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9月-2008年11月手术治疗原发性骶骨肿瘤患者48例。经切刮术,骶骨部分或全部切除术,术中经正常组织连同骶神经一并切除,观察复发率,并评估其神经功能恢复状况。结果48例均安全度过围手术期,2例继发创口感染。42例获随访,随访9月-7年,平均41月。保留双侧S1-S3神经根患者,术后膀胱直肠功能完全恢复;保留单侧S1-S3神经根患者,膀胱直肠功能部分恢复;仅保留双侧S1神经根患者,膀胱直肠功能不恢复;切除骶1神经根患者,出现足踝功能障碍。7例术后复发,其中5例为高位肿瘤,术中为保留神经根而采用切刮术式。3例死于远处转移。结论治疗骶骨肿瘤应根据肿瘤的性质、部位及累及的范围,选择适合的术式,肿瘤切除是否彻底与复发关系密切。而保留至少一侧S1-S3神经根才能使患者括约肌功能得到不同程度恢复。对于高度恶性的高位骶骨肿瘤,可能需要牺牲神经功能来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股骨上端骨肿瘤患者保肢人工关节重建术后并发症的护理干预措施。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8年1月间陕西省延安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采用保肢人工关节重建术的38例股骨上端骨肿瘤患者参与研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其人工关节重建术的治疗效果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对其护理干预措施进行分析。结果术后,患者发生并发症总例数为10例,占比26. 3%,其中,髋关节脱位4例,感染4例,深静脉血栓2例,在给予对症治疗和护理后,均康复出院。结论股骨上端骨肿瘤患者保肢人工关节重建术后需要重点预防并发症的发生,给予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后能够有效改善患者并发症情况,促进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骶骨原发尤文肉瘤的临床特点、治疗方式及预后。方法1998年6月至2011年6月,对收治的15例骶骨原发尤文肉瘤进行回顾性分析。男9例,女6例,其年龄11~45岁,平均18岁。所有患者术前均有骶尾部疼痛症状,11例伴有会阴区麻木、下肢疼痛等神经症状,3例可触及局部肿块。侵及单个节段者2例,累及2个节段及以上者13例。术前X线片及CT提示骶椎多呈不规则溶骨性破坏,CT和MRI 检查经常可见巨大的软组织肿块。所有患者均行系统化疗及手术治疗,10例于术后接受放疗。9例行骶骨肿瘤分块切除、重建术,6例行整块切除术,其中4例行一期前后路联合全骶骨切除重建术。结果术后随访2~10年。平均5.2年。所有患者局部疼痛均得到缓解。围手术期并发症5例,其中伤口并发症4例。11例均存在不同程度大小便功能障碍。在随访期内出现肿瘤局部复发及转移10例,局部复发9例(9/15,60%),肺转移5例(5/15,33.3%),其中包括局部复发伴肺转移4例。其中行肿瘤整块切除6例中骶骨局部复发1例,局部复发伴肺转移1例。转移及局部复发时间7个月至5年,局部复发及转移者中全部10例均接受二线治疗。至末次随访已死亡9例,2例带瘤生存。2年无瘤生存率60%,5年无瘤生存率33.3%,5年总生存率为47%。结论骶骨原发尤文肉瘤是一类高度恶性的肿瘤,必须采取手术、放疗和化疗相结合的综合治疗模式。骶骨肿瘤术后并发症较多。骶骨肿瘤整块切除术是对于骶骨原发高度恶性肿瘤的重要局部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计算机辅助高位骶骨肿瘤精确切除和缺损部位重建的新方法,评价计算机辅助技术在高位骶骨肿瘤外科治疗的价值及意义。方法回顾2010年4月至2012年5月共收治4例骶骨肿瘤患者;其中男2例,女2例,年龄20~50岁。4例患者均采用薄层CT扫描获取病变的二维数据,重建三维解剖模型,运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omputeraideddesign,CAD)技术精确设计肿瘤切除范围、个性化辅助手术模板及个性化骨修复体,术中按照CAD方案精确切除肿瘤组织,根据CAD模型制作外形匹配的异体骨,重建骶骨,恢复骨盆的连续性。随访评价其功能。结果4例患者均实行了骶骨肿瘤的切除及缺损部位的重建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为8~11h,平均9h。术中出血4100~6000ml,平均出血量为5300ml;输血量为3000~5100ml,平均输血量为3620ml。均未出现直肠-膀胱瘘等严重并发症。4例患者于2012年10月随访:2例术后3个月大小便恢复正常,无需搀扶,可正常行走,脚底稍麻木,无其它不适;1例术后3个月小便恢复正常,可感觉有便意,肛门括约肌功能稍差,需协助排便;1例术后2个月大小便不能控制。2例有正常性功能,2例未恢复性功能。结论将计算机辅助技术运用到高位骶骨肿瘤的手术治疗,可以正确设计肿瘤切除边界,准确避开周围复杂的血管和神经,重新恢复骨盆结构的完整性,降低手术难度,提高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游离腓骨移植修复四肢骨肿瘤瘤段切除后骨缺损患者的围术期护理,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在围手术期护理中的价值。方法 2010年12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64例不同类型的骨肿瘤行局部彻底切刮除后所致的骨缺损患者,采用游离腓骨移植治疗,收集所有患者的术前护理和术后护理资料并进行分析。结果 64例患者移植腓骨瓣均成活,与受区对位固定,愈合良好,供区小腿无明显功能障碍。结论术前及术后对患者进行综合护理干预,能有效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复杂纵隔肿瘤围手术期的护理对策。方法:对11例复杂纵隔肿瘤切除患者术前给予心理护理,术后加强生命体征监测、呼吸道管理、闭式引流护理、积极预防并发症及合理康复指导。结果:本组11例患者手术顺利,切口Ⅰ期愈合,无术后并发症。结论:恰当的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对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术后并发症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