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幼儿早期益生菌的补充与后期喘息性疾病发病风险之间的关系。方法 6个月~1.5岁婴幼儿喘息性疾病患儿78例(毛细支气管炎53例,婴幼儿哮喘25例),另外选取78例非喘息性疾病患儿作为对照。采用向家长书面问卷调查的方法询问各组婴儿既往病史、家族及个人过敏史、怀孕出生、婴幼儿喂养情况、生活条件以及孕期和出生后益生菌补充情况等。结果生命早期(孕期以及出生后)益生菌的补充是幼儿期喘息性疾病发病风险的独立保护因素,且这种保护作用与益生菌补充时间关系密切而与补充菌种数关系不大。结论生命早期益生菌的补充可能有利于喘息性疾病的预防,但还需要临床干预研究予以证实。  相似文献   

2.
喘息性支气管炎(喘支)和支气管哮喘(哮喘)系严重影响儿童生长发育和生活质量的疾病。喘鸣为这两种疾病的共同特点。有资料表明,婴幼儿时期患过喘支的病儿,可反复喘鸣发作,大约10%可发展成为哮喘。为进一步认识这两种疾病的相互联系和区别。我们对44例患儿血清IgE和白细胞介素-4(IL-4)水平进行了检测,并与32例正常儿进行比较现予以分析。  相似文献   

3.
符州  杨锡强 《现代免疫学》1997,17(5):292-292,314
本文用ELISA法测定毛细支气管炎(毛支)急性期患儿20例和健康对照组15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培养上清中IL-4和IFN-γ水平。结果表明,毛支组PBMCs产生IL-4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均数分别为102.46±48.22ng/L和50.41±21.36ng/L(P<0.01);IFN-γ水平则明显低于对照组,均数分别为616.10±235.32ng/L和1468.1±503.60ng/L(P<0.01)。经直线相关分析,IL-4与IFN-γ呈明显负相关(P<0.01)。提示毛支患儿IL-4/IFN-γ产生失衡,可能与随后发生哮喘有关。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对小儿哮喘及喘息性支气管炎(简称喘支),采用普通酶联及生物素/抗生物素酶联系统两种检测方法进行肺炎支原体(MP)特异性IgE的测定,並将两种方法进行比较。一、对象由本院哮喘门诊诊断为哮喘和喘支患儿49例,健康对照组65例。二、方法1.用肺炎支原体(1∶50)200微升包被聚苯乙烯塑料板,4℃湿盒过夜,次日用PBS—T洗3次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1983-1988年收治的321例毛细、喘支患儿进行随访。探讨与哮喘的内在联系。毛细79例,喘支242例。随访时年龄3.5-18岁。毛细组继发哮喘者占32.9%,喘支组则占40.1%。两者差异无显著性(0.2<P<0.3)。本文发现喘支组继发哮喘的患儿中,变态反应既往史和家族史均显著高于未继发哮喘者(P<0.001),而毛细组继发哮喘的患儿中,仅变态反应既往史显著高于未继发哮喘者(P<0.01),家族史差异不显著(P>0.05)。统计表明:喘支、毛细组中继发哮喘者的偏食发生率显著高于未继发哮喘者(P均<0.05)。且两组发展为哮喘者的偏食发生率非常一致,分别是53.8%和52.6%。据此认为偏食是促使毛细、喘支患儿发展为哮喘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潍坊地区喘息性疾病呼吸道病原感染情况以及与喘息性疾病的关系。方法采集2012年1月-2013年3月在潍坊市妇幼保健院儿科住院的喘息性疾病400例患儿的痰标本,用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呼吸道7种常见病毒一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腺病毒(ADV),流感病毒A(IVA),流感病毒B(IVB),副流感病毒-Ⅰ、Ⅱ、Ⅲ(PIV-Ⅰ、Ⅱ、Ⅲ),细菌培养检测细菌。采集静脉血3ml离心制备血清,采用金标法检测肺炎支原体抗体。结果400例患儿共检出呼吸道病毒202例,阳性率50.5%,检出肺炎支原体128例,阳性率32%。检出细菌101例,阳性率25.2%。病毒病原中,以呼吸道合胞病毒最常见,细菌病原中以金黄色葡萄球菌最多见。病原混合感染率为28.5%。不同疾病主要感染病原各异,其中毛细支气管炎以病毒感染为主,支气管哮喘以肺炎支原体感染为主,喘息性支气管炎以细菌感染为主。结论本组资料显示呼吸道病毒是潍坊地区喘息性疾病住院患儿的第一病原,肺炎支原体次之,细菌是混合感染的的常见病原,以病毒合并细菌感染为主,其次是病毒合并支原体感染,多见于毛细支气管炎及支气管哮喘组,提示混合感染是毛细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不可忽视的因素,因此进行病原联合检测,明确多种病原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CpG-ODN干预对婴幼儿喘息性支气管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T-bet表达和IFN-γ分泌的影响。方法:对28例喘息性支气管炎(喘支组)患儿于急性期和恢复期分别抽取抗凝静脉血并分离PBMC,以终浓度为10μg/ml的B型CpG-ODN刺激48小时,分别应用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CpG-ODN刺激前后患儿PBMC的T-bet mRNA和蛋白表达情况,以ELISA检测PBMC培养上清IFN-γ的变化,同时设立26例健康婴儿对照组。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喘支患儿PBMC表达T-bet mRNA及蛋白明显减少(P〈0.05),应用CpG-ODN刺激后,两组小儿PBMC表达T-bet均显著上调,但产生IFN-γ无明显增多,对照序列ODN对T-bet表达及IFN-γ的分泌无明显影响。相关分析表明,喘支患儿T-bet mRNA与IFN-γ分泌呈正相关(r=0.57,P〈0.01),CpG-ODN刺激后,二者相关性明显下降(r=0.19,P〉0.05)。结论:T-bet在喘支患儿PB-MC中表达减少,提示T-bet表达缺陷参与了喘支的免疫病理,B型CpG-ODN作为一种免疫调节剂,可有效上调T-bet的表达,但不能诱导IFN-γ的产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NS)患儿的病理类型、治疗及随访情况。方法纳入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在湖南省儿童医院肾内科住院的诊断为PNS,进行肾脏病理学检查且随访时间≥6个月的患儿,根据年龄分为〈2岁组、~5岁组、~10岁组和〉10岁组,对不同年龄组肾脏病理类型、对糖皮质激素的反应、转归及随访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539例PNS患儿,男性402例,女性137例,男女比例为2.9∶1;〈2岁组159例(29.5%),~5岁组269例(49.9%),~10岁组84例(15.6%),〉10岁组27例(5.0%)(P〈0.01)。①微小病变274例(50.8%),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79例(14.6%),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173例(32.1%),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6例(1.1%),膜性肾病4例(0.74%),增生硬化性肾小球肾炎2例(0.37%),脂蛋白肾病1例(0.18%)。不同年龄组间肾脏病理类型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对糖皮质激素敏感和依赖的PNS患儿以微小病变为主(分别为62.4%和69.6%),对糖皮质激素耐药的PNS患儿以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为主(48.4%)。③539例中239例完全缓解,75例部分缓解,61例无效,158例症状控制,尿蛋白(-),但仍在服用泼尼松。6例患儿分别因对糖皮质激素耐药,病情不能缓解,合并严重感染或进展至终末期肾病放弃治疗而死亡。结论儿童PNS的发病高峰年龄、肾脏病理类型以及对糖皮质激素耐药的发生率可能已发生改变,并且在不同年龄患儿间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9.
目的测定毛细支气管炎(毛支)患儿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以探讨该病发病机理,进一步指导临床治疗。方法毛支组36例,对照组30例;采用单向免疫扩散法检测两组小儿血清免疫球蛋白IgA、IgG、IgM含量,并将两组小儿血清免疫球蛋白含量进行比较。结果毛支组血清IgA、IgM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IgG含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毛支患儿血清IgA、IgG、IgM水平均下降,本研究支持其发病机理属于Ⅲ型变态反应。因此,在毛支的治疗中,应适当应用糖皮质激素,同时可给毛支患儿输注丙种球蛋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糖皮质激素吸入对哮喘患儿外周血CD4+CD25+ 调节性T细胞(Tr)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糖皮质激素吸入治疗70例发作期哮喘患儿,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患儿外周血的Tr细胞数。结果:糖皮质激素规则治疗后患儿外周血CD4+CD25+Tr水平(7.05%±1.61%)明显高于治疗前(5.62%±1.29%),P<0.01。完全控制组患儿外周血CD4+CD25+Tr水平最高(7.56%±1.88%),部分控制组患儿次之(7.09%±1.23%),控制不佳组患儿最低(6.11%±1.96%),差异均显著,P<0.05。经激素规则治疗的患儿外周血Tr水平(7.05%±1.61%)明显高于不规则治疗组患儿(5.91%±1.76%),P<0.01。结论:规则使用糖皮质激素吸入疗法可明显提高哮喘患儿外周血Tr水平,Tr水平与哮喘的激素治疗效果有关。  相似文献   

11.
黄瑞玉  周才  林珠 《微循环学杂志》2005,15(4):140-140,142
毛细支气管炎是婴幼儿常见的下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多由于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感染引起,起病后,患儿具有反复咳喘等与哮喘相似的临床表现,临床尚缺乏特效的治疗,治愈后还可有高达36%的患儿复发喘息或发展为哮喘病,为此许多临床工作者及研究人员认为毛细支气管炎与支气管哮喘之间可能存在着相似或相同的发病机制,即存在变态反应性炎症过程,为探讨这一关系,从2004年5月份开始,我们先后对25例支气管哮喘发作期和38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血清总IgE(T-IgE)和外周血嗜酸细胞(EOS)进行检测,并与28例健康儿童进行比较。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小儿喘息性支气管炎是儿科呼吸道的一种常见病,以冬春寒冷季节多发,婴幼儿发病率高,多见于3岁以下幼儿,严重影响小儿身心健康.保持呼吸道通畅、尽快缓解喘憋症状、改善通气功能是治疗的关键.我院于2007年10月~2008年5月对50例喘息性肺炎患儿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辅以细辛脑注射液治疗,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李芙蓉  潘华  别发赢  杜春鲜 《医学信息》2010,23(13):2166-2166
小儿喘息性支气管炎是儿科呼吸道的一种常见病,以冬春寒冷季节多发,婴幼儿发病率高,多见于3岁以下幼儿,严重影响小儿身心健康。保持呼吸道通畅、尽快缓解喘憋症状、改善通气功能是治疗的关键。我院于2007年10月~2008年5月对50例喘息性肺炎患儿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辅以细辛脑注射液治疗,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本文观察了60例冠心病人血浆内皮素(E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血栓素B_2(TXB_2)及6-酮-前列腺素F_(1α)(6-K-PGF_(1α))的变化,旨在探讨冠心病人血浆中血管活性物质水平及急性心肌梗塞(AMI)前这些物质的变化。 对象和方法 一、对象: (一)对照组:20例。年龄32~77岁,平均55.7±16.7岁。系健康成人,血压正常,无心脏等病史。 (二)冠心病组:60例。根据临床表现、心电图及心肌酶的变化,分为三组: 急性心肌梗塞组(AMI)、21例。年龄54~79岁,平均68.5±8.9岁。 不稳定性心绞痛组(UAP):19例。年龄46~73岁,平均59.3±9.1岁。 稳定性心绞痛组(SAP):20例。年龄43~82岁,平均63.3±10.3岁。  相似文献   

15.
<正> 本文对26例智力低下患儿(简称患儿,年龄4(6/12)±2(1/12)岁)的淋巴细胞转化率,血清免疫球蛋白、免疫复合物、溶菌酶等免疫指标进行检测,并选择21例健康儿童(年龄4(6/12)±(2(4/12)岁)作为对照组。 用全血微量法检测的18例对照组儿童和16例患儿淋巴细胞转化率分别为51513±16473cpm和  相似文献   

16.
应用双抗体夹心、固相免疫放射分析法(IRMA)对46例慢性喘息支气管炎(慢喘支)患者血浆α-颗粒膜蛋白(GMP-140)进行检测,以探讨粘附分子在慢喘支患者血浆中的及意义。结果显示慢喘支患者血浆GMP-140含量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其中急性加重期患者明显高于缓解期患者(P〈0.01),综合治疗可使慢喘支患者血浆GMP-140含一降低,治疗前后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提示  相似文献   

17.
先天性心脏病并发毛细支气管炎心力衰竭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有无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患儿并发毛细支气管炎心力衰竭(心衰)的喘憋明显缓解时间,心衰纠正时间,胸片点片状阴影消失时间。方法选取125例毛细支气管炎心力衰竭患儿,分为先心病组(45例),普通组(80例)。结果先心病组各项观察指标均较普通组延长,并且P均〈0.01,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先心病并发毛细支气管炎、心力衰竭治疗更困难,疗程更长,为生产生活带来不利影响,我们即要提高其治愈率,又要提高先心病的检出率,更要做好先心病的预防工作。  相似文献   

18.
毛细支气管炎(毛支)是儿科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在治疗上解除呼吸道阻塞,改善通气,控制喘憋是提高毛支疗效的关键[1]。本文对42例急性喘憋发作的毛支患儿,应用万托林、爱全乐雾化吸入治疗,收到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1.临床资料本文选择2004年1月至2006年1月在我院住院的毛支患儿84例,均符合毛支的诊断标准[2]。84例中,男44例、女40例,年龄2-15月。伴有心力衰竭30例,伴发热20例,伴精神差30例。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42例,对照组42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病因方面,经统计学处理,有可比性。2.方法观察组42例,采用面罩高频雾化吸入(雾化吸入装置由德国百瑞公司生产),万托林(0.5%沙丁胺醇)和爱全乐(0.025%溴化异丙托品),同时静点抗病毒药物及地塞米松。万托林剂量为0-6个月每次0.25m l,6个月-2岁每次0.4m l,每日2-3次。爱全乐剂量为万托林两倍,地塞米松平均剂量为0.2mg/kg,每日1次。对照组给予静滴抗病毒药物及地塞米松。3.观察方法及病情评价①观察时间:治疗前,治疗后1h及治疗后1、3、5、7d。②观察项目:呼吸困难,咳嗽,喘息,喘鸣音。③病情评价:根据患儿症...  相似文献   

19.
支气管哮喘患者的血液流变性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支 气管哮喘 (哮喘 )是一种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它与一般急性感染性炎症不同 ,主要因炎症细胞浸润、释放介质 ,导致支气管高反应性 ,平滑肌收缩。为了探讨哮喘患者的血液流变性特征 ,我们对哮喘稳定期门诊患者进行了血液流变学检测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对象哮喘组 :34例均为哮喘稳定期门诊患者。男 19例、女15例。年龄 2 1~ 6 9岁 ,平均 47.1± 15 .5岁。诊断符合中华医学会哮喘诊断标准[1] 。均服用茶碱类、β2 受体兴奋剂及吸入必可酮等治疗。无高脂血症及高血糖 ,肝肾功能正常。近4周内无急性上、下呼吸道感染。对照组 :34…  相似文献   

20.
肺炎患儿T淋巴细胞趋化功能的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采用微量玻片法,以rhIL-2为趋化剂,观察了28例正常小儿,22例正常成人,82例肺炎患儿和23例支气管哮喘患儿的T淋巴细胞趋化值的变化。结果发现:正常小儿的T淋巴细胞趋化值为0.5320±0.0420%,显著低于正常成人组的12.7682±0.3183%(P<0.001);肺炎组T淋巴细胞趋化值为2.7293±0.3075%,明显高于正常小儿对照组,但又明显低于支气管哮喘组的8.3452±0.4317%。肺炎组中喘憋性肺炎组最高,支原体肺炎次之,非喘憋性肺炎最低,但也明显高于正常小儿对照组。上述资料提示:肺炎患儿存在明显的细胞免疫功能紊乱,T淋巴细胞的趋化性可以作为探讨细胞免疫功能的又一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