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B超在先天性肛门闭锁术前定位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超声检查对先天性肛门闭锁的定位诊断价值。方法:对30例先天性肛门闭锁患儿术前使用超声及X线检查,测定直肠盲端与肛门隐窝皮肤之间的距离(P-P间距)及设立耻尾线(PC线)。并与手术结果对照。结果:30例患儿均获得满意的直肠盲端及肛区皮肤声像图,28例患儿能准确测得P-P间距,24例患儿能满意设立PC线。与手术结果对照,超声定位诊断符合率达93.3%,X线检查的符合率为76.6%,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X线检查相比,超声检查应用于肛门闭锁术前定位诊断,具有准确率高、安全简便、实用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二维超声诊断先天性肛门闭锁的方法、准确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比分析61例先天性肛门闭锁患儿的经会阴超声、X线平片及手术结果,男55例,女6例,出生1~10 d.结果 二维超声检查诊断中高位肛门闭锁24例,术前超声诊断符合率92.0%,低于X线平片(95.8%),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诊断低位肛门闭锁37例,术前超声诊断符合率94.4%,高于X线平片(44.4%),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应用直肠盲端至肛门隐窝皮肤间的距离(P-Pe)、直肠盲端位置、肛门括约肌的声像图诊断先天性肛门闭锁的特异性分别为94.4%、88.8%、94.4%;准确性分别为91.8%、88.5%、93.4%.结论 新生儿肛门闭锁经会阴部二维超声诊断可行,可作为首选的无创性影像学方法,对手术方法选择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螺旋CT在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术前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螺旋CT在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CARM)术前诊断及指导临床治疗的价值.方法 30例CARM患儿于术前接受X线倒立侧位腹部平片和盆腔螺旋CT检查,分别测量直肠盲端到肛窝距离,分析两种检查方法的测量结果与手术结果的相关性;并结合CT三维重建图像判断骶骨有无畸形.结果 CT测量直肠盲端到肛窝距离与术中测量结果呈正相关(r=0.99,P<0.01);诊断骶尾椎弯曲1例.X线平片与手术测量结果无相关性(r=0.31,P>0.05).结论 螺旋CT检查在术前可准确描述CARM直肠盲端的位置及骶骨发育情况,为临床选择最佳术式及判断预后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患儿男,1d.出生后家属发现其肛门隐窝处无肛门开口,未见有胎便排出.逐渐出现腹胀,进行性加重.急诊来我院,诊断为"先天性肛门闭锁",收入住院.病程中,患儿小便带有黄绿色粪水.肛检:肛门隐窝处未见肛门开口,亦未见瘘管样结构.我院门诊倒立位腹部平片显示直肠充气盲端距肛门口处皮肤标志物距离约32 mm.入院后行超声检查见直肠盲端距肛门隐窝皮肤约18 mm,直肠盲端略偏右侧可见一缺口,呈"鸟嘴样"向后尿道伸入(图1,箭头所指),长约8 mm,最宽处约3.8 mm;腹腔肠管胀气明显,结肠及直肠扩张,较宽处约19 mm,可见肠内容物淤积.  相似文献   

5.
目的 术前评估抱立位及仰卧位超声与倒立位X线对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诊断一致性及准确性。方法122例临床诊断为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患儿(分低位组和中高位组),术前应用抱立位超声、仰卧位超声及倒立位X线对直肠盲端至肛门隐窝皮肤距离(P-Pe间距)进行测量,比较三种检查方法与术后诊断一致性,分析三种检查方法对P-Pe测量精确性。 结果 抱立位超声、仰卧位超声、倒立位X线测量结果的灵敏度分别为97.18%、91.54%、77.64%;特异度分别为96.08%、96.08%、98.04%;符合率分别为96.72%、93.44%、86.07%;Kappa值分别为0.933、0.867、0.725,抱立位超声、仰卧位超声、倒立位X线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92、0.987、0.972,经一致性检验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经过两两比较,中高位组患儿倒立位X线测量结果高于手术方式测量值(P<0.05),抱立位超声、仰卧位超声测量结果与手术方式测量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完全随机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低位组时四种不同方法测量值的均数不同(F=46.36,P <0.001);经多个样本均数间两两比较的Dunnett检验,低位组患儿仰卧位超声、倒立位X线测量结果均高于手术测量值(P<0.05),抱立位超声与手术测量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高位组,不同体位下超声(抱立位和仰卧位)与X线定位诊断CARM准确性及测值均较高;低位组,超声诊断优于倒立位X线,采用抱立位超声具有更精确的测量及定位价值,力求为外科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强有力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在婴儿消化道畸形中居首位,在新生儿中的发病率约为1/5000。一、资料与方法本组患儿共18例,男15,女3。全部病例均经手术证实。超声检查用ATL-超4诊断仪,机械扇扫,5兆赫,两者符合率为94.4%。患儿平卧,探头置闭锁肛门之皮肤皱纹处探查,显示直肠盲端胎粪位置,测量与肛门皮肤间距离或和将患儿倒立2~5分钟,超声显示直肠盲端气体回声与肛门皮肤间距离,再于下腹部耻骨联合上缘探查,观察直肠盲端与耻尾骨线关系。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MRI在小儿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中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经手术证实的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患儿50例,术前均行MRI检查。由两位有经验的影像诊断医师阅读MRI资料。结果:50例患儿中包括高位型闭锁34例、中间位型闭锁7例、低位型闭锁9例。结论:MRI可以准确、全面地显示肛门直肠畸形的类型、瘘管存在与否、肛周肌肉发育状态以及伴发的其他畸形情况,为手术方式的选择、预后的评估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8.
超声检查在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超声检查在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诊断中的价值.[方法]运用高频探头对46例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患儿进行超声检查测量直肠盲端距皮肤的距离,观察耻骨直肠肌与直肠盲端的关系,并与X线影像结果及手术结果进行比较.[结果]46例经超声检查诊断高、中、低位先天性直肠畸形,与手术结果对照符合率达95.2%.[结论]超声检查诊断肛门直肠畸形简单易行,诊断符合率高,费用低廉,是诊断肛门直肠畸形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9.
新生儿高位直肠肛门闭锁内括约肌重建术的护理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约 30 %以上的新生儿高位直肠肛门闭锁合并瘘管或其他脏器畸形 ,多发性肠闭锁占总数的 7 5‰~ 2 5‰ ,手术多分为 2期 ,先做横结肠双管式造瘘 ,待患儿年龄较大后再施行肛门成形术 ,这给护理工作带来很大不便。现在我院行腹会阴一期肛门内括约肌重建术 ,效果较满意 ,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5例均为男性 ,生后 2 6h发现无肛门 2例 ,48h后发现无肛门 3例。患儿均有啼哭 ,高度腹胀 3例 ,腹壁可见肠形 ,有时可见肠蠕动波 ;病理分为膈膜闭锁、盲端型闭锁。术前均摄骨盆侧位片 ,X线显示 ,盲端位于PC线 (从耻骨体中点向骶尾之间 )上 ,其中…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先天性肛门闭锁在基层医院的诊断和治疗,分析和评估其诊断分型及治疗手段的可行性,规范基层医院在其治疗进程中的作用和定位。方法回顾性分析1993年5月至2013年3月收治的21例先天性肛门闭锁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21例患儿中15例行手术治疗:12例直肠盲端与肛穴隐窝皮肤间的距离(P-P间距)1.5cm以下患儿行会阴肛门成形术,3例P-P间距1.5~1.8cm的患儿行骶会阴肛门成形术;术后随访6个月至1年,15例患儿肛门功能及排便功能正常。另6例患儿因高位畸形,瘘管开口部位高,合并其他畸形而转诊专科医院。结论基层医院具备对肛门闭锁的诊断分类及手术治疗中低位肛门闭锁的能力,但对高位畸形及合并其他畸形的治疗手段较弱。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11.
二维超声诊断胎儿消化系统畸形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二维超声对胎儿消化系统畸形的诊断价值 ,为正确诊断胎儿消化系统畸形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总结和分析胎儿各种肠道畸形的二维超声声像图特征 ,对 163 48例胎儿除常规检查外 ,着重观测胎儿肠道液性暗区的形态、位置及最大横径 ,对其横径 >3 .2cm并形成恒定形态者诊断为肠道畸形。结果 在 164 3 8例患者中有 2 0例产前B超诊断为肠道畸形 ,后来经引产、手术或X线检查最后诊断为十二指肠闭锁者 8例、回盲部闭锁 3例、巨结肠 5例、直肠闭锁和肛门闭锁各 2例。结论 二维超声可作为诊断胎儿消化系统畸型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MRI在膝关节外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69例患者70个外伤膝关节进行T1W/SE、T2W/TSE、STIR序列扫描,并与X线及CT结果对比分析。结果70个膝关节MRI诊断25例骨折,35例骨髓水肿,31例半月板损伤,40例韧带损伤,46例关节积液。X线和CT诊断17例骨折,3例关节积液。结论MRI能够清楚地显示膝关节损伤的部位、性质和程度,其准确性和临床应用价值明显优于传统X线和CT,有利于患者及时有效的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X线检查在踝关节骨折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8年10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50例踝关节扭伤导致踝关节骨折的患者,所有患者进行X线检查,并将检查结果与多层螺旋CT作对比。结果:50例踝关节骨折的患者均经多层螺旋CT检查证实为骨折。其中中X线检查诊断出45例,诊断符合率为90.00%。其中包括9例内踝骨折,11例外踝骨折,19例踝骨粉碎性骨折,5例距骨骨折,1例合并根骨骨折。5例为踝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合并关节囊肿胀。结论:X线检查在踝关节骨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高,诊断符合率高,X线表现中踝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合并关节囊肿胀的患者需要着重考虑是否存在踝关节骨折。该检查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MRI和关节镜在半月板损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60(膝)例临床拟诊半月板损伤的MRI和关节镜检查结果作对照分析。结果60膝MRI确诊半月板损伤,关节镜发现半月板撕裂51个膝关节,与MRI诊断半月板Ⅲ级信号49个膝关节的结果相近。结论MRI是诊断半月板破裂极有价值的无创方法,是膝关节镜术前的重要检查。MRI与临床诊断相结合可提高半月板撕裂伤的诊断率,避免不必要的关节镜手术。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对85例颈椎病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探讨颈椎病的影像学特征及其X线片、CT、MRI及MRA检查方法的选择原则,以便临床上对不同类型以及不同程度的颈椎病选择合适的诊断技术。方法 2005年6月2009年7月,85例均行颈椎标准X线片、CT、MRI及MRA检查,对其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结果颈椎病以椎体及小关节增生、生理曲度改变、椎间隙变窄和局部失稳为常见X线表现,X线片、CT、MRI及MRA对颈椎病的诊断有不同的优点及限度。结论 X线片为首选检查方法 ,绝大部分可明确诊断,特殊情况加做CT、MRI或MRA检查。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X线、CT联合MRI在胫骨平台骨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3月~2019年3月144例(144侧)急诊拟诊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80例、女64例,年龄20~78岁(52.35±10.49岁);全部患者在常规行X线检查后,依次行CT及MRI检查。比较单独X线诊断、X线联合CT及三者联合诊断的骨折的符合率及对骨折分型诊断的符合率,并探讨各影像学诊断方式在软组织诊断方面的作用。结果X线+CT两者联合与X线+CT+MRI三者联合诊断胫骨平台骨折符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高于单独X线诊断(P<0.05)。X线+CT与三者联合诊断胫骨平台各骨折分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X线+CT与三者联合对Ⅰ型、Ⅱ型、Ⅲ型骨折诊断的符合率均高于单独X线诊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诊断60例存在软组织损伤,X线及CT未予诊断。结论X线联合CT对胫骨平台骨折的诊断及分型诊断符合率较高,但进一步联合MRI检查可对软组织损伤情况作出判断,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探究十二指肠腺癌诊断中X线和CT诊断的价值。方法:采集研究对象为2017年10月至2019年10月病理检查为十二指肠腺癌患者45例,所有患者均先后采用X线和CT进行诊断,对比两种诊断方式的诊断准确率与应用价值。结果:CT诊断准确率(91.1%)高于X线诊断准确率(64.4%),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诊断显示有22例十二指肠病变位置在降部,6例于水平部,17例于壶腹部;X线诊断为发病早期组织较软,呈现为结节状,表现为息肉形式,直到中晚期会呈现溃疡与浸润状态,且十二指肠病变部位变硬,阻碍钡剂流通,破坏黏膜组织;CT诊断为发病早期十二指肠病变部位呈现圆形软组织肿块样,发展至中晚期十二指肠病变部位变硬,且指肠变狭窄,肿块逐渐蔓延。结论:由于X线在十二指肠腺癌诊断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而可将CT诊断应用在十二指肠腺癌诊断中,可明显提高诊断准确率,便于准确发现病变部位,以及病变状况。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肺部周围型良性肿瘤的影像学诊断与检查方法。【方法】分析51例肺周围型良性肿瘤平片、CT与MRI表现,评价不同检查方法的定性诊断与分类诊断准确性。【结果】51例中肺错构瘤12例、肺畸胎瘤2例、肺脂肪瘤4例、肺纤维组织细胞瘤3例、良性肺组织细胞瘤2例、良性软骨瘤2例、良性淋巴瘤样增生5例、肺海绵状血管瘤1例、肺硬化性血管瘤11例、支气管囊肿8例和肺血管外皮细胞瘤1例。肿瘤结节直径在3cm以下43例,37例结节密度均匀,11可见肿瘤结节内钙化,48例结节边缘光整。全部病例中43例胸部正侧位胸片诊断为良性肿瘤(或可能性大),且其中仅13例(25.6%)分类诊断(如明确诊断为脂肪瘤或错构瘤等)准确;30例CT检查者25例诊断为良性肿瘤,但其中13例(43.3%)分类诊断准确。同时本文对不同的良性肿瘤影像学特征进行了分析。【结论】肺周围型良性肿瘤具有明显的影像学特征;胸部正侧位片仍是最基本和首选的检查方法,常规CT扫描结合薄层CT或高分辨CT(HRCT)扫描是肺良性肿瘤的无创性检查中的最佳检查方法,MRI检查可作为CT的一种补充。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小儿外伤性骨化性肌炎(PTMO)早期和成熟期的超声影像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5月在深圳市儿童医院确诊的7例PTMO患儿,对其临床、病理检查结果及超声表现进行分析。 结果7例患儿中5例超声检查后经手术切除获得了病理诊断(2例为早期、3例为成熟期);2例经超声和MRI或CT影像检查确诊。2例早期PTMO超声表现为外伤局部的肌间低回声,边界清,内部显示纤细高回声,未显示明显钙化;能量多普勒显示枝条状血流信号。5例成熟期PTMO超声表现为低回声团块,内部显示条带状钙化,伴后方声影;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局部呈稀疏点状血流信号。 结论超声检查可根据肿块的声像图表现,早期识别小儿PTMO,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有用的信息。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超声对儿童大网膜扭转的诊断价值。 方法收集2017年3月至2019年10月来哈尔滨市儿童医院就诊的11例大网膜扭转患儿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其超声二维图像、彩色多普勒声像图表现,并与手术结果对比分析,总结其超声诊断特点,分析漏诊原因。 结果11例患儿中,右上腹大网膜扭转7例,右中腹大网膜扭转1例,右下腹大网膜扭转1例,中上腹大网膜扭转1例,左上腹大网膜扭转1例。术前超声正确诊断10例(90.9%),漏诊1例(9.1%)。超声的特征性表现为局部大网膜增厚,回声增强,多位于右上腹,整体形态呈三角形或纺锤形,增厚网膜头侧可探及旋涡状略低回声团块。10例确诊病例均经手术证实为大网膜扭转。漏诊病例首诊超声提示大网膜炎性改变,最终经手术证实为大网膜扭转合并梗死。 结论超声诊断儿童大网膜扭转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可为临床治疗提供术前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