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社交焦虑障碍,也称社交恐惧症.是一种过分的境遇性害怕。即个体在公开表演场合或社交场合下担心被人审视,或害怕自己可能会出丑或举止窘迫。与其他恐惧症患者一样.社交焦虑障碍患者在社交场合下常会产生害怕反应,结果导致患者对这些场合的回避,或者在这些场合下感到极度的紧张和不适。这是一种常见的、损害社会功能、但又易被忽视的心理疾病。  相似文献   

2.
不同社交地位初中生的社交焦虑特点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探讨不同社交地位初中生社交焦虑的特点.方法:采用量表法和同伴提名法对347名初中生进行了调查,以收集他们的社交焦虑和社交地位方面的数据.结果:修订后的"儿童社交焦虑量表"有良好的信效度,可以作为测量青少年被试的有效工具;总体上看,社交地位对社交焦虑水平有影响,被拒绝组比受欢迎组和普通组体验到更高的社交焦虑;被拒绝的青少年更担心来自于别人的否定评价,这种焦虑主要是"指向外部的";而被忽视的青少年的焦虑表现是社交回避与苦恼,这种焦虑主要是"指向内部的".结论:不同社交地位青少年的社交焦虑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3.
《心理与健康》2011,(6):77-77
Q:上课时,不知为什么,我眼角的余光总能看到旁边的女同学。由于怕被人发现,我要求把座位换到最前面的一排。我从来都不敢和女生讲话,和女同学在一起会特别紧张,连说话也结巴起来。为这件事我休学了,到省里的医院看过,病历上写的是社交恐惧症。独自在家,我心里总幻想和女人在一起,还经常自慰,这正常吗?不用药可不可以治好社交恐惧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大学生在社交焦虑中高、低分组间的性格、自尊、认知性情绪调节策略选择的差异,以及不同的自尊水平、性格和认知性情绪调节策略对社交焦虑的预测作用。方法 540名大学生,完成自我意识量表-社交焦虑分量表、艾森克个性问卷、自尊量表及认知性情绪调节问卷。结果被试社交焦虑得分在性别上没有显著差异,在性格的内外向、稳定程度及部分认知性情绪调节策略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高、低社交焦虑组大学生在自尊、性格特征两维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认知性情绪调节策略上,自我责难、沉思、重新关注计划、积极重新评价、理性分析、灾难化、责怪他人等策略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相关分析发现,大学生的社交焦虑与自尊、人格特征内外向维度呈显著的负相关(r=-0.34、-0.46,P<0.001),而与性格特征情绪稳定性维度呈显著的正相关(r=0.38,P<0.001)。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内外向、情绪稳定性、自我责难策略及重新关注计划策略进入方程的预测变量中。结论不同性别的社交焦虑表现并无明显差异,而高社交焦虑人群表现出内向不稳定的性格特征且低自尊,倾向于选择理性分析的积极策略,沉思、自我责难、灾难化及责怪他人的消极策略。内向不稳定的性格特征、对自我责难和重新关注计划的认知性情绪调节策略的选择倾向,可以显著增加社交焦虑发生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5.
董丹 《校园心理》2017,(3):177-180
研究不同性别、年级的大学生在社交平台上自我暴露的7个功能的差异以及自我暴露程度的差异,探讨大学生在社交平台上自我暴露的动机和程度。采用《社交软件使用行为调查问卷》《网络自我表露问卷》对某高校的17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1)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社交平台上自我暴露的7个功能和自我暴露程度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社交平台上的自我暴露的互惠功能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_((3,153))=3.200,P<0.05],在自我暴露的程度上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F_((3,153))=3.422,P<0.05)]。(3)大学生在不同的社交平台上的自我暴露的7个功能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自我暴露的程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_((2,154))=2.169,P<0.05]。  相似文献   

6.
社交恐惧,也称社交焦虑障碍,是一种严重的心理疾病。社交恐惧症患者存在着强烈回避社会交往或者社交场合的趋向,他们不敢在公众面前表演或说话,或者害怕与陌生人、异性见面等。  相似文献   

7.
目的尝试在团体辅导中通过提高大学生的社交效能感改善大学生的社交焦虑水平。方法对西南大学10名大学生进行了为期8周的社交效能感团体辅导,采用单因素重复测量实验设计,使用交往焦虑量表(IAS),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社交效能感量表在辅导前后分别进行测定。结果团体辅导后,社交效能感总分及各因子得分均有显著提高;交往焦虑得分明显降低、差异迭到极其显著水平;症状自评量表总分及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因子得分有显著差异。结论提高大学生的社交效能感的团体辅导可以有效的改善大学生的社交焦虑水平,进而能够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农村小学寄宿生社交焦虑状况。方法应用《儿童社交焦虑量表》对新乡市4所农村小学800名儿童进行社交焦虑的测评。结果农村小学寄宿生中有严重社交焦虑者9%(其中女生40.25%,男生59.75%);在整体水平上无明显性别差异;不同年级儿童社交焦虑存在明显差异(P<0.05);公立学校中儿童社交焦虑水平高于私立学校(P<0.05);寄宿生与走读生的社交焦虑水平不存在明显差异。结论学校的管理风格、教学环境、儿童性格特点可能与儿童的社交焦虑有关,学校应创设有利于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环境,培养儿童健全的人格。  相似文献   

9.
《心理与健康》2014,(1):6-7
每当感觉自己眼神不正常时他不再特别关注,而是专心于工作中,有时压力太大焦虑明显时,他就打扫卫生,下班后安排锻炼,单位同事都夸他,他微笑着接受别人的夸奖,但他自己知道,这是在进行"森田治疗"。  相似文献   

10.
人际关系紧张是一种社交恐惧,属于恐惧症的一种,而在大学生这一特殊的群体中,人际关系是他们面对的最苦恼、最难适应的问题之一。社交恐惧症又称社交焦虑障碍,指病人害怕在他人面前做事或在公共场合进行社交活动,如将患者暴露在这种环境中,  相似文献   

11.
社交焦虑障碍,又名社交恐惧症,是一种对某种或某些社交或公众场合感到强烈紧张、恐惧、害怕、忧虑,严重者甚至出现回避社交行为的精神行为障碍。  相似文献   

12.
胡仁 《校园心理》2005,3(8):40-40
在当今这个智商和情商共存的社会中,具有较高的智商固然重要.但如果没有足够的情商.一个人也很难在社会交往中处理好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要衡量一个人的情商,其中一个最主要的方面就是看他在社会中怎样进行人际交往。有些人在社交过程中可谓是左右逢源.游刃有余;也有些人则在社交中手足无措.心存焦虑与恐惧。为此,特邀请一位从事心理研究的专家,就这一问题进行分析和解答。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社交焦虑大学生对社交焦虑的元情绪评价、情绪调节方式的特点,探索元情绪评价指导对改善大学生社交焦虑的效果.方法:选择高、低社交焦虑大学生参加研究,以"准备演讲"为实验任务,并在任务前对高社交焦虑实验组进行元情绪评价指导;任务结束后要求被试报告在实验任务进行中的元情绪评价和情绪调节方式.结果:在准备演讲过程中,高社交焦虑大学生对自身情绪的清晰度显著低于低社交焦虑者,且主要采用重视调节;元情绪评价指导能降低高社交焦虑大学生的重视调节.结论:高、低社交焦虑大学生的元情绪评价、情绪调节方式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元情绪评价指导可以帮助高社交焦虑大学生改善其情绪调节方式.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目的 了解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状况。方法 采用自编的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量表对 45 6名大学生进行测查。结果 社交孤独感在南北方、独生子女、年级得分有显著差异 ;社交焦虑感在南北方、独生子女、城乡、是否学生干部得分有显著差异 ;社交无能感在南北方、独生子女有显著差异 ;交往障碍在南北方、独生子女、学生干部得分有显著差异。是否学生干部、城乡在社交孤独感、交往障碍量表存在相关。结论 在进行人际交往训练时要认真分析学生的个人情况。  相似文献   

15.
探究大学生社交焦虑与自尊、孤独感之间的相互关系,为缓解大学生社交焦虑,提高个人自尊,降低孤独感提供实证依据。采用社交焦虑量表、自尊量表和孤独感量表对285名在校全日制大学生进行测量。本研究发现:1社交焦虑、自尊、孤独感水平在性别、年级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自尊与社交焦虑呈负相关(P<0.01);自尊与孤独感呈负相关(P<0.01);社交焦虑与孤独感呈正相关(P<0.01)。3自尊、孤独感水平对社交焦虑有良好的预测作用。本研究认为社交焦虑与自尊、孤独感水平有紧密联系,并有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精神疾病诊断与分类标准》(CCMD-2-R)中,社交恐怖症归类于神经症〈1〉,国际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中(ICD-10)也将社交恐怖症及其亚型恐人症归在神经症、应激相关的障碍中〈2〉。然而,我们对1992-1998年六年间我院收治的43例社交恐怖症病例进行回顾性总结时发现,其中32例具有敏感性关系妄想。我们复习文献发现,早在1918年E.Kretschmer就提出敏感性关系妄想的概念,1963年又由K.Jaspers分析了这种敏感性关系妄想的性质是一种类妄想观念而非真性妄想〈3〉。国内钟友彬先生也提到对人恐怖症部分病例存在敏感性关系妄想〈4〉,日本学者笠…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社交焦虑与成人依恋类型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大学生社交焦虑与成人依恋类型的关系。方法以整群抽样的方式选取大学生324名,用Liebowitz社交焦虑量表(LSAS)、亲密关系体验问卷(ECR-R)、社交苦恼与回避量表(SAD)、自尊量表(SES)、信任量表(TS)和惧怕否定评价量表(FNE)进行测查。结果324名大学生社交焦虑阳性筛查率30.6%。不安全型依恋对社交焦虑阳性的影响作用是对照组的2.45倍。不安全型依恋中恐惧型对社交焦虑的影响作用最大,是对照组的5.59倍;迷恋型次之,为2.10倍。不同依恋类型社交焦虑阳性的被试在社交苦恼、惧怕负性否定评价、自尊和信任他人方面有显著差异。结论大学生成人依恋类型是社交焦虑的重要影响因素。不安全型依恋,尤其是恐惧型对社交焦虑的情绪、认知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大学生社交焦虑与被动社交网络使用的相互预测关系。方法:采用社交焦虑问卷和被动社交网络使用问卷对2所高校的391名学生进行间隔8个月的两次数据采集,运用AMOS 23.0进行交叉滞后分析。结果:社交焦虑和被动社交网络使用在两次测量中均呈正相关(T1r=0.58;T2r=0.63,Ps<0.01);基线水平的社交焦虑能够预测8个月后的被动社交网络使用强度(β=0.13,P<0.001),但基线水平的被动社交网络使用不能预测8个月后的社交焦虑水平(β=0.06,P>0.05)。结论:社交焦虑可能是大学生被动社交网络使用的动因,而非其后果。  相似文献   

19.
了解大学生社交媒体依赖现状,探讨大学生手机社交媒体依赖倾向的基本特点及其与孤独感的关系。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使用《手机社交媒体依赖问卷》和《孤独量表(UCLA)》对518名大学生进行测量,并对数据进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1)大学生对手机社交媒体的依赖比较普遍;(2)手机社交媒体依赖与孤独感呈正相关,在生源地和不同年级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民族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手机社交媒体依赖程度在不同民族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见孤独感对手机社交媒体依赖具有正向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20.
社交恐惧症的评估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社交恐惧量表是帮助临床治疗者评估病人社交恐惧的严重程度 ,以及评估治疗疗效的有效工具。除此之外 ,研究者还使用社交恐惧量表探究对社交恐惧症的假设 ,它是深入研究社交恐惧症必不可少的工具。纵观对社交恐惧的研究历史 ,西方心理学家对于社交恐惧症的重视和研究并不长 ,1980年 ,DSM -III才第一次增加了社交恐惧症的诊断标准。在此之前 ,对于社交恐惧的评估工具很有限 ,对于社交恐惧症的疗效评估等各个方面的研究都比较少。近二十年来 ,在西方将社交恐惧症的诊断标准加入DSM -III之后 ,国外有关社交恐惧症的研究逐步增多 ,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