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在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治疗过程中采用不同的途径进行小剂量尿激酶的给药,对比分析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在2015年1月—2017年10月从该院随机选取50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5例,在对照组中采用非患肢浅静脉给药,而在观察组中则采用患肢浅静脉给药,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溶栓治疗效果。结果在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采用不同的给药途径完成治疗后,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溶栓治疗效果明显较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治疗过程中采用小剂量尿激酶并经过患肢浅静脉给药,其治疗效果明显,临床价值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是血管外科常见病、多发病,发病率逐年增加。DVT发生后主要采用溶栓治疗。近两年来我科采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联合经患肢足背静脉加压注射尿激酶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取得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静脉形成患者,在置管溶栓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2016年2月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35例接受介入治疗的临床资料。经溶栓导管尿激酶应用进行溶栓治疗,根据深静脉血栓溶解情况,决定溶栓时间及尿激酶应用剂量。结果:35例患者全部经股静脉成功行IVCF植入术,治愈33例,显效2例。治疗过程中未出现肺栓塞和死亡病例。术后1周患肢膝关节上、下15 cm大腿及小腿周径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随访(8.2±3.4)个月,未出现深静脉血栓复发。结论:置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显著,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老年转子间骨折并发深静脉血栓后的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将48例老年转子间骨折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采用尿激酶和丹参联合给药的方式进行治疗,给药途径为手背静脉滴注;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钙和肠溶阿司匹林,并采用了患肢远端静脉直接给药的方式进行治疗,分别在治疗后第3个月、第6个月和刚满1年的3个时间点对两组患者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在3个时间点,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尿激酶、丹参并加用低分子肝素钙及肠溶阿司匹林及采用患肢远端静脉直接给药的方式并加用中药治疗转子间骨折并发深静脉血栓患者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社区医院对下肢深静脉血栓(LEDVT)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方法:选取2015年4月-2017年4月我社区医院收治的30例LEDVT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由D-二聚体检测联合多普勒超声检查,确诊30例(37条患肢),其中经溶栓治疗23例共26条患肢(急性期22例25条患肢、亚急性期1例1条患肢),全身溶栓15条患肢,患肢溶栓11条患肢;未溶栓组7例(7条患肢),3例慢性期患者共计4条患肢经抬高患肢、弹力袜等综合治疗。结果:溶栓组患者的周径治疗有效率96.15%,明显高于未溶栓组71.43%;且溶栓组患者的周径缩小时间(6.08±1.16)d,明显短于未溶栓组(7.89±2.48)d;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全身溶栓患者与患肢溶栓患者之间的治疗有效率相当,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患肢溶栓患者的周径缩小时间(5.76±1.25)d,明显短于全身溶栓患者(6.56±1.73)d,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组和未溶栓组患者出院后彩超检查提示,其血栓溶解有效率相当,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例慢性期患者共计4条患肢,经抬高患肢、弹力袜等综合治疗后,症状缓解率为75.0%(3/4)。结论:临床可将D-二聚体检测联合多普勒超声检查作为LEDVT诊断的首选方式。患肢静脉溶栓治疗不仅能够取得与全身静脉溶栓治疗相当的疗效,且临床症状缓解时间更短,同时还能够减少溶栓药物的使用量,临床安全性较高,值得在LEDVT的治疗中进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尿激酶联合消肿破瘀饮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2例病程在30d之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61例)与对照组(51例)。治疗组患肢足踝部扎止血带后,经足背静脉推注尿激酶并联合口服自制中药消肿破瘀饮。对照组经手背静脉输注尿激酶。治疗3周后评判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临床治愈率为86.9%,血管再通率为73.8%,对照组临床治愈率为52.9%,血管再通率为41.2%。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采用尿激酶联合消肿破瘀饮方法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优于单用尿激酶治疗。  相似文献   

7.
笔者采用直接患肢深静脉溶栓并口服中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59例,并与全身给药方法对照,疗效显著,结果报告如下。临床资料95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均根据临床表现、多普勒超声及浅静脉造影确诊。其中治疗组59例,男22例,女37例;年龄21~80岁,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局部加压溶栓治疗老年病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将2013年3月—2016年3月于该院接受治疗的6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比采用尿激酶经常规静脉输入治疗(对照组,29例)与在尿激酶加入低分子右旋糖酐经静脉输入治疗(观察组,31例),同时对所有患者均采用止血带加压结扎患肢大腿处,持续治疗1~3周。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在接受了上述治疗措施后,其溶栓治疗总有效率达到了90.32%;显著优于对照组的62.07%,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在并发症发生率方面两组患者的比较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在针对老年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实施治疗措施时,可采用局部加压溶栓治疗方法,能够起到十分显著的治疗效果,且治疗过程安全可靠,可在临床上予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介入治疗的护理体会。方法对58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采用下腔静脉滤器置入+血管内接触溶栓+球囊成型术+患肢远端浅静脉溶栓的介入治疗后,结合做好术前心理护理,术后导管护理及疗效的观察、预防并发症的发生等护理措施。结果54例痊愈,3例好转,1例并发脑出血。结论在介入溶栓过程中,细致、周密的护理措施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10.
王晓玲 《内蒙古中医药》2011,30(13):152-153
目的:下肢深静脉血栓行溶栓、抗凝治疗的观察及护理。方法:患肢静脉输入溶栓药物时,环扎下肢浅表静脉,使药物直达深静脉栓塞部位。结果:2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病人治疗效果达100%。结论:溶栓药物必须从患肢静滴,环扎患肢的浅表静咏,使药物从深静脉回流;在输入溶栓、抗凝药物时,护士要作好充分的准备,严密观察病情变化,保证溶栓、抗凝治疗顺利完成。  相似文献   

11.
深静脉血栓形成好发于下肢 ,大都发生于制动状态 ,尤其是手术后 ,如不及时治疗 ,患肢将发生不同程度的残废。治疗深静脉血栓形成一般采用溶栓、抗凝、祛聚的方法。笔者采用股动脉注射溶栓剂溶栓 ,效果满意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选择住院患者 2 2例 ,均经临床或经深静脉造影诊为股深静脉血栓形成。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 1 2例 ,男 5例 ,女 7例 ;对照组 1 0例 ,男4例 ,女 6例。1 .2 治疗方法 :对照组常规治疗 ,即卧床休息 ,静脉点滴尿激酶、抗凝和祛聚治疗。观察组应用上述常规疗法加用髂股动脉注射尿激酶 5 0…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术中使用牵引床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湛江西南医院、廉江市人民医院两家医院2010年1月至2015年6月髋部骨折行内固定手术836例患者,使用牵引床组437例(A组)和未使用牵引床组399例(B组),并根据手术时间分为A1组、B1组(2 h),A2组、B2组(2~4 h),A3组、B3组(4 h)。术前1 d排除存在深静脉血栓者,术后4~7 d复查患肢深静脉彩超。对术后患肢出现深静脉血栓的病例进行统计。结果:(1)A组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45.08%(197/437)高于B组29.57%(118/39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A1组的静脉发生率34.68%(51/147)与B1组24.44%(33/13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A2组80.58%(83/103)静脉发生率与B1组29.80%(45/151)比较,A3组静脉发生率60.57%(63/104)与B3组35.40%(40/113)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中长时间使用牵引床将明显增加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迁延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经验.方法对72例迁延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应用尿激酶、三七皂苷及疏血通注射液静脉滴注,同时辨证服用四妙勇安汤加味或活血通脉饮加味,外用活血消肿散和循序压力治疗仪治疗,35d为1个疗程.结果临床治愈率达43.06%,总有效率为97.22%;彩色超声多普勒动态观察,股静脉再通率达90.5%,月国静脉再通率达100%,小腿静脉丛再通率达61.5%;血液粘度降低.结论以溶栓、活血化瘀为主的中西医结合综合疗法治疗迁延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疗效满意,可促使静脉复通,血液粘度降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采用飞利浦HD11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657例下肢闭合性骨折患者的双下肢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有无血栓形成、血栓累及部位及血栓分期。结果:657例患者中,45例发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均为单侧患肢。术前发现41例,其中急性血栓32例,亚急性血栓8例,慢性血栓1例;术后发现4例,均为急性血栓。多条静脉受累35例;单条静脉受累10例,其中大隐静脉入口处3例、股浅静脉1例、胫后静脉2例、小腿肌间静脉4例。完全闭塞30例,不完全闭塞15例。术前检查血栓累及髂外静脉3例、股总静脉24例、大隐静脉入口处28例、股浅静脉29例、股深静脉12例、腘静脉30例、胫后静脉31例、小腿肌间静脉4例;术后检查血栓累及股总静脉1例、大隐静脉入口处2例、股浅静脉1例、腘静脉2例、胫后静脉3例;胫前静脉及腓静脉未累及。45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中,血浆D-二聚体增高者45例,患肢肿痛者38例。单发小腿肌间静脉血栓者均无明显下肢肿胀。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不仅可检测出下肢骨折后静脉血栓是否存在,还可明确血栓的范围、部位、分期及管腔阻塞程度,对于指导临床早期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和预防急性肺动脉栓塞具有积极意义,可作为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尿激酶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76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8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诊治,观察组患者采用尿激酶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经过治疗,观察组患者的患肢周径差(髌骨上缘、下缘)及临床总有效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尿激酶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穴位贴敷配合中医定向透药在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患者9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骨科常规的护理方法,观察组使用伤Ⅰ穴位贴敷配合中医定向透药代替穿戴弹力袜,其余治疗及护理均相同,观察两组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术后不同时间段股总静脉和股浅静脉血流速度。结果术后第7日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第3、7日下肢股总静脉及股浅静脉血液流速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穴位贴敷配合中医定向透药可提高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肢的血流速度,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在抗凝溶栓治疗的同时加用冰硝化瘀散外敷治疗下肢骨折后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膝关节周围骨折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LDVT)形成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予低分子肝素抗凝和尿激酶局部溶栓,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冰硝化瘀散局部外敷,2组疗程均为12d。观察并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肿痛缓解程度、凝血指标(D-二聚体)改善情况、血栓溶解时间,比较2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90.00%(P0.05)。2组患者治疗后患肢髌周和髌下15cm周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D-二聚体含量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治疗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血栓溶解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冰硝化瘀散外敷结合西医抗凝溶栓治疗膝关节周围骨折伴发DVT,能够有效促进血栓溶解及患肢肿痛消退,为膝关节周围骨折的早期手术赢得时间。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临床治疗急性脑出血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进行分析。方法截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该院收治的70例急性脑出血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为研究主体。以随机的方式平均成为两组,即研究组与比较组(各35例)。其中,比较组患者施予常规性静脉药物溶栓进行治疗,研究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又施予经导管接触溶栓进行治疗,对比分析二组患者临床治疗前后患肢的周径差与治疗效果。结果经过治疗,研究组患者患肢的膝盖上、下15 cm周径差皆小于比较组;研究组患者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97.14%)明显高于比较组(7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治疗急性脑出血全并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过程中,经导管接触溶栓的治疗方式可以取得显著效果,有效地抑制了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56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峰  穆晓红 《四川中医》2007,25(8):90-91
目的:总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经验。方法:对56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应用尿激酶、脉络宁注射液静脉滴注,同时辨证服用中药汤剂,外用消肿止痛散。结果:临床治愈率达65.5%,总有效率为97.3%;彩色超声多普勒动态观察,股静脉再通率达91.4%,静脉再通率达99.7%,小腿静脉丛再通率达62.3%,血液粘度降低。结论:以溶栓、活血化瘀为主的中西医结合综合疗法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疗效满意,可促使静脉复通,血液粘度降低。  相似文献   

20.
陈文一 《中国中医急症》2013,(12):2125-2126
目的观察β-七叶皂苷钠与溶栓消肿汤辅助治疗下肢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取下肢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9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措施,以尿激酶溶栓为主,必要时行血栓剥离术;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辅以以β-七叶皂苷钠和溶栓消肿汤辅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运动能力,观察血液流变学指标和不良反应,随访1年观察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治愈人数、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未愈人数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肢最长站立时间、20min最远行走距离均长于对照组。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无明显变化,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随访1年,观察组与对照组复发率分别为4.65%、14.63%。结论β-七叶皂苷钠与溶栓消肿汤辅助治疗下肢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能显著提升患者的运动能力.降低复发率.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