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评估骨水泥椎间渗漏与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术后再发椎体压缩骨折风险的相关性.方法对2009年6月~2011年6月行PVP手术治疗的153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椎体再发骨折情况分为再发骨折组与对照组,记录2组患者骨密度、骨水泥注射量与骨水泥椎间隙渗漏情况.结果共124例患者(148个椎体)获得完整随访,平均随访18个月;24例患者(32个椎体)再发椎体压缩骨折.再发椎体压缩骨折患者骨水泥椎间渗透率为25.0%(6/24)与对照组的21.0%(21/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再发椎体压缩骨折患者骨密度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骨水泥椎间渗漏并不增加PVP术后再发椎体压缩骨折风险,低骨密度是再发椎体骨折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术后相邻椎体新发骨折的危险因素。方法纳入自2011-08—2014-08诊治的110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按照首次PVP术后是否再次发生相邻椎体骨折将患者分为2组,其中观察组25例(术后出现相邻椎体新发骨折),对照组85例。确定年龄、体重指数、骨密度、骨水泥注入量、术后椎体高度矫正百分比、有无骨水泥椎间盘内渗漏、术前有无椎体内裂隙征、术后椎体前缘压缩角度矫正度数、后凸角度矫正度数这9个指标为PVP术后相邻椎体再骨折的相关因素。结果 110例获得随访2~3年,平均2.5年。110例中术后相邻椎体新发骨折25例,发生率为22.7%。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与对照组骨密度、骨水泥椎间盘内渗漏、术前椎体内裂隙征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低骨密度是PVP术后相邻椎体新发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PVP术后相邻椎体新发骨折的危险因素是骨质疏松,因此PVP术后应该正规抗骨质疏松治疗,防止继发骨折的出现。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s)术后邻近椎体再骨折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2014年2月~2019年1月收治的204例OVCFs患者,行PKP或PVP术,随访观察是否发生邻近椎体再骨折,并分析再骨折的关系因素。[结果] 204例随访6~12个月,33例确诊为邻椎再骨折,占16.18%。与非再骨折患者相比,再骨折组骨密度更低、椎体前缘高度恢复更大、体重指数更小、既往骨折病史更多见、Cobb角更大、骨水泥的椎间盘渗漏更多见、骨水泥剂量更大,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骨密度、椎体前缘高度过度恢复、低体重指数、既往骨折病史、Cobb角、骨水泥的椎间盘渗漏以及骨水泥剂量等是OVCFs术后发生邻近椎体再骨折的危险因素。[结论]骨密度、椎体前缘高度过度恢复、低体重指数、既往骨折病史、Cobb角、骨水泥的椎间盘渗漏以及骨水泥剂量是OVCFs术后发生邻近椎体再骨折的危险因素,应在临床工作中重视。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后继发椎体再骨折的相关因素,为预防术后椎体再骨折提供参考依据和理论指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2020年3月在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采用PVP治疗的178例OVCF患者临床资料。收集所有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骨密度T值、住院时间、手术穿刺路径、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弥散情况、骨水泥渗漏情况、椎体高度恢复率、术后即刻Cobb角及术后支具佩戴时间,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这些因素与术后椎体再骨折的相关性。结果 共29例患者PVP术后发生继发椎体再骨折,再骨折发生率为16.3%(29/178)。再骨折患者与无再骨折患者在年龄、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渗漏情况、椎体高度恢复率、术后即刻Cobb角及术后支具佩戴时间6个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将上述6个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骨水泥注入量≥4 mL、骨水泥渗漏、椎体高度恢复率≥10%及术后支具佩戴时间<2个月是术后椎体发生再骨折的危险因素。结论 OVCF患者PVP术后邻近椎体再骨折与...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骨质疏松脊柱压缩性骨折(osteoporosis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s)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后再骨折的相关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2014年1月—2015年12月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脊柱压缩性骨折患者133例(174个椎体)。根据有无椎体新发骨折,分为再骨折组与对照组。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5.5个月,统计并分析了患者性别、年龄、身高、体重、体质指数、骨密度、受伤椎体个数、骨水泥用量、注入骨水泥的方式、骨水泥是否椎间盘渗透、是否再次骨折、术后伤椎前缘恢比率及术后Cobb恢复比率等因素,并对上述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术后再发骨折患者有28例,发生率为21%。再骨折组与对照组比较,年龄、术前骨密度、骨水泥向椎间盘渗漏、术后Cobb角度纠正程度及椎体前缘高度恢复程度在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术前骨密度与再骨折有显著相关性(P<0.05)。 结论 术前骨密度、年龄、骨水泥向椎间盘渗漏、椎体高度的恢复比率及Cobb角的纠正比率是PKP术后出现其临近椎体再骨折的相关因素,但术前骨密度是其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椎体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行椎体成形术后再发骨折的规律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2005年12月至2009年8月,收治外伤所致胸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行PVP治疗并资料完整的病例218例,其中男44例,女174例;年龄48~82岁,平均72.1岁。收集术前、术后1d、末次随访(至少18个月)时影像资料,对新发骨折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18例(286个椎体)患者中,有22例患者进行2次以上PVP治疗,60.7%的新发椎体骨折为相邻椎体骨折;相邻椎体新发骨折较非相邻椎体新发骨折发生更快(P〈0.001);在椎体骨折2次以上的病例,高龄、低骨密度的病例再发椎体骨折比例较大(P〈0.005);将单次及多次骨折(2次以上)两组病例比较,性别和骨水泥注入量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椎体成形术后数年内易新发椎体骨折,其中相邻椎体骨折所占比例更大,且发生更快;高龄、低骨密度的患者再发骨折可能性更大。椎间盘骨水泥渗漏亦对相邻椎体骨折的发生起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经皮椎体后凸成形(PKP)术后新发椎体骨折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2-11—2014-10采用PKP治疗的161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根据PKP术后是否出现椎体新发骨折,分为未骨折组(148例)和新发骨折组(13例)。结果术后随访时间,即新发椎体骨折时间距PKP术后0.93~22.97(11.93±6.97)个月。161例中13例(16个椎体)出现新发椎体骨折,新发骨折发生率8.07%。单因素分析发现,新发骨折组与未骨折组在吸烟史、椎体高度恢复率、骨密度、骨水泥渗漏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年龄、性别、骨水泥注入量、椎体骨折数、骨折发病季节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骨质疏松程度重、骨水泥渗漏是PKP术后新发椎体骨折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骨质疏松程度重、骨水泥渗漏是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PKP术后新发椎体骨折的危险因素,PKP术中应尽可能减少骨水泥渗漏,术后应规范抗骨质疏松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PKP)术后继发相邻节段椎体骨折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06-03—2013-07在本院行PKP治疗并获得1年以上随访,且自愿参与课题的135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访结果有无出现继发相邻节段椎体新鲜骨折,将研究对象分为骨折组(28例)和对照组(107例)。观察记录2组性别、年龄、BMI指数、骨密度、术前伤椎个数、手术前后Cobb角,以及骨水泥量、骨水泥注射方法(单或双侧注射)、有无骨水泥渗漏、伤椎前缘高度恢复程度。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发现低BMI指数、低骨密度、伤椎个数多、骨水泥发生渗漏是引起PKP术后继发相邻节段椎体再骨折的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低骨密度和骨水泥渗漏是最主要的危险因素。结论低骨密度和骨水泥渗漏是引起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PKP术后继发相邻节段椎体骨折的主要危险因素,完善术前准备和坚持抗骨质疏松治疗是主要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PVP或PKP治疗术后新发椎体压缩性骨折的发生概率与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PVP和PKP治疗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362例。将患者年龄、性别、身体质量指数、骨密度、椎体骨折部位、治疗方式、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椎体内分布类型、骨折椎体前后缘高度比、骨水泥漏等纳入新发椎体骨折的危险因素,进行新发椎体骨折组与对照组之间的比较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共有30例患者出现了新的椎体骨折,占总人数的8.28%。其中26例为邻近椎体骨折,占新发椎体骨折总人数的86.67%。术后出现新发椎体骨折的平均天数为600 d。新发椎体骨折组与对照组间比较患者年龄、治疗方式、骨密度和骨水泥漏比例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年龄大、骨密度低和骨水泥漏是影响邻近椎体再骨折发生最确定的因素。[结论]患者年龄、骨质疏松和骨水泥漏是影响椎体成形术后新发椎体骨折最重要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单节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骨折术后出现邻近椎体骨折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7-01—2018-01行PKP手术治疗的151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末次随访时15例出现邻近椎体压缩骨折(骨折组),136例未出现骨折(未骨折组)。先采用单因素分析与PKP术后邻近椎体骨折发生的影响因素,再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KP术后邻近椎体骨折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151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并获得12个月以上随访。15例术后出现邻近椎体骨折,再次进行PKP手术治疗,效果良好。骨折组与未骨折组在性别、年龄、骨水泥注入量、椎体前缘高度恢复比值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骨密度T值、术中骨水泥渗漏、术后是否进行抗骨质疏松治疗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骨密度T值较低、术中骨水泥渗漏、术后未进行骨质疏松治疗是PKP术后邻近椎体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术中骨水泥渗漏、术后患者骨密度T值较低、术后未规范抗骨质疏松治疗是PKP术后邻近椎体骨折的危险因素,术中注入骨水泥时要尽量避免骨水泥渗漏,术后要加强抗骨质疏松治疗,降低患者术后相邻椎体骨折的风险。  相似文献   

11.
背景: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取得了令人鼓舞的临床效果,但是术后椎体发生再骨折时有报道,越来越引起l临床医生的重视。目的:探讨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术后出现椎体再骨折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9例因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而接受PKP手术治疗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其中男43例,女166例,年龄51~88岁,平均73.0岁。所有患者术后随访时间均为1年以上,根据术后是否出现椎体再骨折分为再骨折组(42例)和对照组(167例),比较两组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分析椎体再骨折的可能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身高、体重、平均单椎体骨水泥注入量、术后椎体高度压缩率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是两组患者的骨水泥椎间盘渗漏率和术前骨密度存在统计学差异(P〈O.05)。结论:骨水泥椎间盘渗漏和骨质疏松严重程度可能是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PKP术后椎体再骨折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估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后继发邻近椎体骨折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103例因骨质疏松致椎体压缩骨折行单或多节段PKP治疗的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对患者性别、年龄、体重指数、骨密度、伤椎压缩程度、有无侧凸畸形,伤椎前缘恢复程度、骨水泥注入量、手术入路(单侧、双侧)、骨水泥渗漏(椎间盘)等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03例均获得随访,时间6~15(9.6±2.8)个月。27例患者继发邻近椎体骨折,再骨折率为26.2%。将各因素输入Logistic回归"向前Wald"的分析模型,结果显示骨密度、骨水泥量、体重指数及伤椎前缘恢复程度是术后继发邻近椎体骨折的相关危险因素。结论骨水泥量过大、低体重指数、伤椎前缘高度过度恢复、低骨密度是PKP术后继发邻近椎体压缩骨折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单侧椎弓根入路小剂量骨水泥注射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特点和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12-06-2013-11我院治疗的192个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共242个椎体)的临床资料,术中均采用单侧椎弓根入路小剂量骨水泥(1.25 ml-5 ml)注射椎体成形术,术中观察穿刺针针尖达到椎体中线的比率、手术时间、出血量、骨水泥灌注量、骨水泥向椎体外渗漏率,比较术前、术后1天及治疗后1周、1个月、6个月、12个月的VAS评分、椎体高度、功能障碍指数(ODI)的改善率。结果 192例(242个椎体)均经单侧椎弓根入路完成PVP操作,骨水泥在椎体内分布均匀对称,无穿刺并发症。术前与术后VAS评分、椎体高度及功能障碍指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疼痛和功能均得到了明显改善。结论 单侧椎弓根入路小剂量骨水泥注射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是一种安全、可行和有效的治疗方案,可以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及经皮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行PVP或PKP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的患者38例,共54个节段,临床均表现为腰背部痛,且无神经症状及体征。其中33个节段采用PKP治疗,21个节段采用PVP治疗。结果术后1个月门诊随访患者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与活动能力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未发生骨水泥渗漏及神经受损等症状。术后3个月复查未见椎体压缩。结论应用PVP或PKP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应用PVP或PKP可有效缓解疼痛,恢复椎体高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8kyphoplasty,PKP)和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vertebroplasty,PVP)在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中的应用。方法共562例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采用PVP治疗256例,PKP治疗306例。统计分析手术前后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SF-36评分系统、伤椎高度及后凸畸形的X线片测量。结果患者获随访6。12个月,术后症状缓解,无神经损伤,骨水泥渗漏并发症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P〉0.05)。2组手术前后VAS和SF-36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KP组术前与术后1周、6个月椎体高度恢复率、椎体后凸角度改善率与PVP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KP组的术后12个月和术后6个月的椎体压缩率、后凸角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PVP与PKP均可显著缓解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的疼痛,PKP矫正椎体高度及改善后凸畸形比PVP好;骨水泥渗漏发生率2组相当。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体位复位结合高黏骨水泥在椎体成形术中治疗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2015年10月接受治疗的单椎体压缩骨折患者159例,其中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治疗的56例患者纳入PVP组,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的51例患者纳入PKP组,经体位复位结合高黏骨水泥椎体成形术治疗的52例患者纳入高黏骨水泥组,通过术前术后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椎体后凸Cobb角的改变以及术后椎体高度恢复率、骨水泥渗漏率,比较3组临床疗效。结果 3组术后VAS评分较各组术前评分均有显著性改善(P<0.05)。椎体高度恢复率PVP组为36%,PKP组75%(χ2=30.792,P=0.021),高黏骨水泥组79%(χ2=37.831,P=0.016),PKP组及高黏骨水泥组较PVP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体后凸Cobb角PVP组手术前后分别为23.6±1.3、23.0±2.7(t=1.498, P=0.182),PKP组及高黏骨水泥组术前分别为25.7±1.7、26.2±2.3,术后分别为12.8±2.1(t=34.096, P=0.001)、13.3±1.6(t=33.201, P=0.001)。经X线证实PVP组发生骨水泥渗漏8例(14.3%),PKP组发生渗漏3例(5.9%),高黏骨水泥组渗漏3例(5.8%),PKP组及高黏骨水泥组骨水泥渗漏率与PVP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t=3.886、3.996, P=0.012、0.008)。结论 体位复位结合高黏骨水泥椎体成形术治疗椎体压缩性骨折,可以取得与PKP相同的临床疗效,因其不需使用昂贵的球囊,因而有着良好的临床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与高粘度骨水泥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自2012-02—2016-04诊治的100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行PKP治疗者50例(PKP组),行高粘度骨水泥PVP治疗者50例(PVP组)。比较2组术后VAS评分、ODI指数、伤椎前缘高度压缩比值、伤椎前缘高度恢复比值,以及骨水泥渗漏率。结果 2组术后VAS评分、ODI指数、伤椎前缘高度压缩比值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术后各时间点VAS评分、ODI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KP组术后3 d、12个月伤椎前缘高度压缩比值低于PVP组,伤椎前缘高度恢复比值高于PV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VP组骨水泥渗漏发生率低于PK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KP、高粘度骨水泥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可明显减轻患者疼痛,改善患者功能障碍程度,PKP术后椎体高度恢复效果更优,而高粘度PVP骨水泥渗漏率较低。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 PVP)术后新发椎体压缩性骨折(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 ,VCFs)的危险因素并建立与验证预测模型。方法 选取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在柳州市人民医院脊柱外科接受PVP治疗并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的骨质疏松性VCFs (osteoporotic VCFs,OVCFs)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观察指标为年龄、性别、骨密度 (bone mineral density, BMD)、身高、体重、体质量指数 (body mass index, BMI)、住院时间、骨水泥量、骨水泥是否渗漏、手术时间、住院到手术时间、受伤到手术时间、术后是否进行抗骨质疏松症治疗、是否多椎体骨折以及类固醇药物使用对PVP术后新的压缩性骨折的发生情况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以确定相关的危险因素,并建立预测模型并进行验证。结果 共有385名患者符合纳入标准,其中女性308例,男性77例。随访时间24~36个月,平均26.4个月。在385例患者中观察到58例新发的OVCFs。统计学分析显示,较高的BMI(P<0.01)、较低BMD(P<0.01)、多椎体骨折(P<0.05)、未进行抗骨质疏松症治疗(P<0.05)与使用类固醇药物(P<0.001)是导致PVP术后新发OVCFs的独立危险因素。最明显的是,使用类固醇药物令新骨折的风险增加了4.07倍(95 % CI为2.005~8.264)。并进一步建立了临床预测模型(Nomogram)及其验证,其内部ROC=0.796;验证组进行外部验证ROC=0.648,提示该模型具有较好预测能力。结论 BMI、BMD、多椎体骨折、未进行抗骨质疏松症治疗与使用类固醇药物是PVP术后新发OVCFs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利用乙二胺四乙酸二钠(EDTA-Na2)脱钙法制备离体椎体骨质疏松模型,在万能材料试验机上垂直压缩制成椎体压缩骨折模型,行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后再进行生物力学实验,分析按照球囊扩张容积的不同比例灌注骨水泥后椎体的生物力学性能变化,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性资料.方法 选取新鲜成年猪胸腰段椎体36个,甲醛浸泡24 h,再以EDTA-Na2脱钙20 d,制成骨质疏松椎体模型,随机分成A、B、C、D4组,每组9个椎体,检测各组椎体骨矿密度,并依次放在万能材料试验机上行垂直压缩,测出椎体最大压缩强度及压缩刚度,记录各组椎体压缩前、后的椎体前缘高度.之后将各组分别进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灌注椎体成形,按照球囊扩张容积的不同比例灌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记录球囊扩张容积、球囊压力、成型后椎体前缘高度及骨水泥渗漏椎体个数.之后进行第二次加载测试,按初始方法压缩椎体,记录此时椎体最大压缩强度和刚度.结果 PKP前四组间的椎体前缘高度、骨密度、椎体最大压缩强度及压缩刚度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在PKP前、后的椎体最大压缩强度和压缩刚度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PKP后A、B组间的椎体最大压缩强度和刚度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分别与C、D组间的椎体最大压缩强度和刚度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PKP后四组间椎体高度恢复值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的骨水泥渗漏率为0,C、D两组的骨水泥渗漏率分别为22.22%及44.44%.结论 PKP中按照球囊扩张容积的0.8~1倍灌注骨水泥即可有效恢复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椎体的生物力学性能,又能减少骨水泥的渗漏;PKP中按照球囊扩张容积的0.8~1倍灌注骨水泥可以部分恢复压缩椎体的高度,其与高比例灌注组无明显差别;球囊扩张容积可以作为PKP中骨水泥灌注剂量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