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9 毫秒
1.
目的 应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QTVI)评价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左室壁收缩、舒张的非同步性。方法利用QTVI技术获取22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A组)和20例正常人(B组)的左室壁运动速度曲线,分别测量心尖四腔心、心尖二腔心和心尖长轴切面的左室基段及中段的各相对节段的收缩期及舒张早期速度峰延迟的时间(dTs和dTe)。结果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收缩期及舒张早期速度峰延迟的时间均明显大于正常组(P〈0.001),中段前室间隔-后壁及中段后室间隔-侧壁为最大收缩、舒张延迟部位。结论QTVI在评价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左室壁收缩、舒张的非同步性方面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定量组织速度成像技术评价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左室纵向收缩功能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目的明确定量组织速度成像技术(QTVI)评价肥厚型心肌病(HCM)左室纵向收缩功能的价值.方法应用QTVI离线分析31例HCM病人和20例正常对照组左室长轴方向各心肌节段的速度曲线,测量收缩峰值速度和峰值时间,计算同一水平不同节段的平均峰值速度(Vs)和峰值时间(Ts).结果 HCM组二尖瓣环、左室基底部、中部及近心尖部各水平Vs均降低,Ts均延长,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极具有显著性(P<0.01).结论 HCM病人尽管左室射血分数正常,但左室长轴方向各心肌节段收缩功能受损,QTVI能定量评价HCM患者左室纵向收缩功能. 相似文献
3.
组织速度成像评价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左室心肌纵轴速度变化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技术(QTVI)评价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左心室纵向心肌运动速度的变化。
方法 应用QTVI测量40例CHF患者和40例正常人于标准心尖四腔、两腔及心尖左室长轴切面获得的左心室6个室壁(后间隔、侧壁,前壁、下壁,前间隔、后壁)基底段、中间段及心尖段长轴方向收缩期心肌运动速度(Vs)。计算各室壁心肌相邻节段间的速度差(△V1=基底段速度-中间段速度、ΔV2=中间段速度-心尖段速度)。
结果(1)正常组左室各室壁间心肌运动速度存在差异,其中侧壁速度最高,后壁次之,前间隔速度最低,而6个室壁间△V1、△V2无明显差异;(2)CHF患者左心室各室壁Vs及△V1、△V2明显降低,分别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各室壁间△V1、△V2无差异,CHF组左室后间隔△V1、△V2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呈明显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r=0.754(P〈0.01)和r=0.687(P〈0.01)。
结论 CHF患者左心室长轴方向各个室壁各节段心肌收缩期心肌运动速度及速度差明显降低,速度差与LVEF值具有明显相关性;各室壁间心肌运动速度差无差异,因此在利用速度差评价心功能时,仅测量一个室壁的指标即可。 相似文献
4.
定量组织速度成像对心肌梗死患者左室壁心肌收缩运动异常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应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QTVI)评价心肌梗死患者左室壁心肌收缩运动异常情况.方法 选取心肌梗死患者40例及正常对照组40例,应用QTVI技术测量左心室侧壁、前间隔、前壁、下壁、后间隔、后壁的心肌组织运动的收缩期峰值运动速度(Vs),比较心肌梗死组及正常组的差异,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心肌梗死患者组收缩期峰值速度低于正常组,二者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QTVI为有效的定量评价心肌梗死患者左室壁心肌运动异常的一种准确实用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QTVI)评估右心室不同部位起搏对室间隔与左心室侧壁收缩非同步性的影响.方法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对24例右心室心尖起搏(RVAP)、14例右心室流出道起搏(RVOTP)患者和20名健康者进行检查,应用QTVI对心尖四腔观的室间隔和左室侧壁二尖瓣瓣环水平、基底段、中段和心尖段8个心肌节段的同步组织运动速度曲线进行分析.结果RVAP患者起搏后室间隔收缩期速度峰(Sm峰)无明显改变,左心室侧壁收缩期速度峰(Sm峰)基底段和瓣环部较起搏前减小(P<0.05),靠心尖段及中段相对大于基底段和瓣环部;RVOTP患者起搏后室间隔收缩期速度峰(Sm峰)较起搏前稍增大,以基底段明显(P<0.05),左室侧壁收缩期速度峰(Sm峰)较起搏前稍减小,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另外,RVAP患者起搏后室间隔与左心室侧壁基底段收缩早期速度峰延迟明显延长(P<0.001),RVOTP患者起搏后稍延长,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QTVI显示RVAP和RVOTP患者室间隔与左心室侧壁收缩的非同步性,且RVAP者更为明显.QTVI是定量评估心脏室壁运动同步性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利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技术(QTVI)对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左室心肌收缩功能评价及其非同步性分析。方法选择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IDd)≥60mm,左室射血分数(LVEF)≤40%,NYHA心功能分级Ⅱ-Ⅳ级的CHF患者65例。二维超声采集心尖四腔心、二腔心和左室心尖长轴3个切面,左心6个室壁,利用QTVI分别测量各壁基底段、中间段和心尖段的18个节段收缩期峰值运动速度(Vs),以及6个壁基底段从心电图QRS波群起始到最大收缩峰值时限(Q-Ts),计算其最大差值(Max-△Ts)。与40例正常对照组进行对比研究。结果两组左室心肌各节段Vs规律均表现为基底段>中间段>心尖段(除CHF组后间隔心尖段>基底段>中间段外)。CHF组左室心肌各节段Vs均低于正常对照组,其中降低幅度最大的是基底段达57%,中间段次之为50%,心尖段最少是43%。18个节段中除后间隔的心尖段平均Vs下降值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17个节段两组对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CHF6个壁基底段Q-Ts均延长,Max-△Ts平均83.08±40.19ms,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QTVI技术能准确、同时显示CHF患者室壁多个节段的心肌运动速度和时相,从而了解心肌整体和局部功能,有效评估心肌运动协调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在等容舒张期出现的左心室壁收缩后收缩(PSS)现象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利用组织速度成像技术(TVI)检测60例CHF患者及对照组30名正常人的心肌运动,应用QLAB分析软件测量左心室各壁基底段和中段心肌收缩期峰值速度(Vs)、持续时间(Ts)及PSS峰值速度(Vpss)、持续时间(Tpss). 结果 CHF组基底段和中间段在等容舒张期PSS的发生率均为34.44%,其中病理性PSS的发生率分别为29.44%、29.72%.对照组基底段和中间段在等容舒张期PSS的发生率分别为26.11%、20.56%,未发生病理性PSS.与对照组的生理性PSS相比,CHF组的病理性PSS峰值速度增高、持续时间延长(P<0.05). 结论 CHF患者的病理性PSS峰值速度高、持续时间长,可能是导致CHF患者左心室不同步运动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心力衰竭患者左心室非同步运动的定量组织速度成像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 探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QTVI)评价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左心室心肌的非同步性运动及其与左心功能、QRS间期的关系。方法 正常人和CHF患者各40例,利用QTVI技术,获取标准心尖部左室长轴、两腔和四腔观,获得左心室6个壁基底段、中间段和心尖段共18个位点的多普勒速度曲线,测量各位点QRS波起始至心肌收缩期峰值速度和舒张早期峰值速度的时限(TS和TE)。计算同一节段6个壁间TS和TE的最大差值(Inter ΔTS和Inter ΔTE)、同一壁内3个节段间TS和TE的最大差值(Intra ΔTS和Intra ΔTE)及左心室18个位点间TS和TE的最大差值(Max ΔTS和Max ΔTE)。同时计算二尖瓣环6个位点收缩期峰值速度和舒张早期峰值速度的均值(MeanVs和MeanVe)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 CHF组Inter ΔTS、Inter ΔTE、Intra ΔTS、Intra ΔTE、Max ΔTS和Max ΔTE较正常组明显延长(均P<0. 05 );CHF组Max ΔTs与LVEF、MeanVs负相关(r= -0. 761, P<0. 01; r= -0. 738, P<0. 01),与QRS间期不相关; Max ΔTE与QRS间期正相关(r=0. 470,P<0. 01),与MeanVe负相关(r=-0. 656,P<0. 01)。结论 CHF患者左心室同一节段及同一壁内均存在非同步运动,且与左心功能、QRS间期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9.
10.
朱张茜 《中国超声诊断杂志》2005,6(8):578-581
目的 探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QTVI)和组织追踪法(TT)对扩张型心肌病(DCM)患左室收缩和舒张功能的价值。方法 获取标准心尖位左室长轴切面,两腔切面及四项切面,分别应用QTVI和TT技术分析30例正常人和20例DCM患左室长轴方向不同室壁节段即左室前壁、后壁、侧壁、下壁、前间隔和后间隔的心肌多普勒速度曲线和位移曲线;用M-型超声心动图测量收缩期二尖瓣环下移距离(Don);用二维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室射血分数(LVEF):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测量二尖瓣口血流快速充盈速度E峰、左房收缩充盈速度A峰,计算E/A值。结果 DCM患左室不同室壁节段Vs,Ve,Va和Ds以及LVEF均比正常人显减低。在DCM患中,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和组织追踪法测量的二尖瓣环水平Ds与用M-型超声心动图测量的Dm显相关(r=0.64,P=0.005),二尖瓣环水平的平均Vs(r=0.73,P=0.001)、平均Ds(r=0.64,P=0.005)与LVEF分别显相关。正常人与DCM患两组间E/A值无显统计学差异,而DCM患二尖瓣环平均Ve/Va较正常人显减低;正常人中二尖瓣环平均Ve/Va与E/A显相关(r=0.63,P=0.008),而DCM患二尖瓣环平均Va与E/A无显相关。结论 定量组织速度成像和组织追踪法技术可快速、直观、元创性定量评价扩张型心肌病患左心室收缩舒张功能。 相似文献
11.
定量组织速度成像技术对心肌致密化不全患者心肌同步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应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技术(QTVI)评价心肌致密化不全(NVM)患者左室心肌收缩及舒张同步性情况。方法采用组织速度成像技术采集18例NVM患者及18例正常对照者的心尖3个切面的QTVI图像。分别脱机描绘6个壁基底段及中间段共12个节段组织速度曲线并测量收缩期达峰时间(Ts)和舒张早期达峰时间(Te),计算每一受检查者左室12个节段的Ts最大差值、收缩速度峰值时间的标准差(Ts-s)及Te最大差值、舒张早期速度峰值时间的标准差(Te-s)。结果以12个节段的Ts、Te最大差值〉100ms为收缩及舒张不同步,心肌致密化不全患者收缩及舒张不同步分别有15例(83%)、11例(61%)。以Ts-s〉32.6ms、Te-s〉30.1ms为收缩及舒张不同步,心肌致密化不全患者收缩及舒张不同步分别为15例(83%)、12例(67%)。结论NVM患者存在较明显的收缩及舒张不同步,且其收缩期不同步性与病变累及的解剖部位存在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技术(QTVI)评价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左心室非同步运动的价值。方法 选择正常人及冠心病心衰(CHF)患者各36例,利用QTVI技术,获取标准心尖部左室长轴、两腔、四腔观的左心室6个壁基底段、中间段和心尖段共18个位点的多普勒速度曲线,测量各位点QRS波起始至心肌收缩峰值速度和舒张早期峰值速度的时间(Ts和Te),并计算同一节段6个壁间的最大差值(△Ts1、△Te1)、同一壁内3个节段间Ts和Te的最大差值(△Ts2、△Te2)及左室18个位点问Ts和Te的最大差值(△Ts3、△Te3)。同时计算二尖瓣环6个位点收缩期峰值速度和舒张早期峰值速度的均值(rags、mVe)及射血分数(LVEF)。结果 CHF组△Tsl、△Tel、△Ts2、△Te2、△Ts3、△Te3较正常组明显延长(P〈0.05);CHF组△Ts3、△Te3与rags、LVEF呈负相关(r=-0.721,r=-0.748,P〈0.01);△Te3与mVe呈负相关(r=-0.628,P〈0.01)。结论 冠心病心衰患者左心室同一节段及同一壁内均存在非同步运动,且与左心功能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组织追踪显像对心力衰竭患者心室不同步性的反映。方法 选取 138例研究对象 ,78例无心衰症状且 EF≥ 5 0 %的作为收缩功能正常对照组 ;6 0例有心衰症状且 EF<5 0 %的作为收缩功能异常心衰组。用组织追踪显像 (tissue tracking imaging TTI)方法测量房室瓣环位移 ,求其差值 X=T- M。结果 X在对照组 4 .4 8mm± 2 .6 9mm和心衰组 6 .6 9mm± 4 .0 5 mm之间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对照组 X从 0~ 11mm,心衰组 X从 0~ 16 .5 mm不等。结论 组织追踪显像能评价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室不同步性。 相似文献
14.
定量组织速度成像和组织追踪对正常人左室壁运动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朱张茜 《中国超声诊断杂志》2004,5(4):251-253
目的应用定量组织多普勒速度成像(quantitative tissue velocity imaging,QTVI)和组织追踪法(tissue tracking,TT)分析正常人左室心肌长轴方向舒缩运动的特点,探讨QTVI和TT技术评价心肌运动的应用价值.方法获取标准心尖位左室长轴切面、两腔切面及四腔切面,分别应用QTVI和TT技术,对30例正常人左室各节段长轴方向舒缩运动的特点进行测定分析.结果正常人每个心动周期中,室壁运动速度曲线均包括收缩波(S)、快速充盈波(E)和左房收缩充盈波(A)三个主要运动波,以及等容舒张波(IR)和等容收缩波(IC).正常人心肌不同节段收缩期和舒张期运动速度呈一梯度.同一室壁从心底向心尖部,运动速度和位移逐渐降低.同一水平不同节段心肌运动速度和位移也有差别.结论正常人室壁运动存在特有的不均一性,QTVI和TT对评价局部心肌运动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进而为诊断冠心病开辟一种新途径. 相似文献
15.
定量组织速度成像对心衰患者左室心肌局域收缩及舒张功能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 (QTVI)技术在评价心衰患者左室局域收缩及舒张功能方面的临床价值。方法 应用 QTVI技术测定 2 7例健康者 (对照组 )及 30例心衰患者 (异常组 )的左室壁各节段的收缩期峰值速度 (Vs)、收缩期运动位移 (Ds)及快速充盈期、心房收缩期的心肌运动速度 VE、VA 和 VE/ VA 比值 ,测定二尖瓣口血流频谱的快速充盈速度(E)、左房收缩充盈速度 (A)和 E/ A值 ,并将异常组与对照组进行显著性检验。结果 心衰患者的左室壁各节段的 Vs、VE、Ds比正常人显著减低 ,VE/ VA<1,与对照组相比 ,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 (P<0 .0 1)。结论 QTVI可快速及无创的定量评价心衰患者的左室壁节段收缩及舒张功能 ,对心衰的早期诊断提供了丰富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定量组织速度成像评价尿毒症性心肌病左心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QTVI)评价尿毒症患者不同节段心肌运动,定量分析其左室心肌舒缩功能。方法应用QTVI技术对20例健康人(对照组)及48例尿毒症患者(不伴室间隔及左室后壁增厚的为1组,伴有两者增厚的为2组)分别进行不同节段心肌运动速度测量,即收缩期S波,舒张期E、A波,同时测定其相应的时间-速度积分(S-TVI)即位移的大小。结果尿毒症1组患者E波与对照组比降低,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尿毒症2组患者S及S-TVI均低于正常组的相应心肌节段,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而A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定量组织速度成像显示尿毒症患者左室心肌舒缩功能较正常人减低。 相似文献
17.
定量组织速度成像评价不同房室间期对双腔起搏左室收缩功能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应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 (QTVI)评价不同房室 (AV)间期对DDD双腔起搏患者的左室收缩功能的影响以探求最佳AV间期。方法 3 0例植入DDD双腔起搏器的患者 ,在DDD起搏方式下将AV间期程控为 10 0ms、13 0ms、15 0ms、170ms、2 0 0ms ,测定后间隔、侧壁、前壁、下壁、前间隔和后壁六个部位二尖瓣环的收缩期平均峰值速度(Vs)及从QTVI曲线上A波结束到S波开始的时间 (TA -S) ,并将Vs与二维法所测的心输出量 (CO )作相关分析。结果 QTVI所测定的二尖瓣环的Vs与CO呈正相关 (r =0 .62 ,P <0 .0 1)。不同的AV间期明显影响Vs的值 ,TA -S则随AV间期的延长而增大。以Vs为标准 ,DDD起搏方式下最佳AV间期为 ( 15 4± 2 4)ms ,相应的TA -S 的平均值为 ( 7.6±2 .3 )s- 2 。结论 DDD双腔起搏时房室 (AV)间期影响左室收缩功能。QTVI可用于选择DDD双腔起搏的最佳AV间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