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目的本文主要探索采用低分子肝素在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择自2006年4月至2010年12月这一时期来我院收治的6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这60例患者分成数目相等的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取服用消心痛以及阿司匹林等治疗心绞痛的药物,而研究组患者在服用常规用阿司匹林、消心痛的基础上外采用腹壁皮下注射的方式注射低分子肝素0.4mL,1次/12 h。7d为1个治疗疗程。后记录结果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30例患者中,18例患者显效(60%);10例患者有效(33.3%);2例患者无效(6.7%),总有效率93.3%(28/30);对照组30例患者中,10例患者显效(33.3%);8例患者有效(26.7%);12例患者无效(40%),总有效率60%(18/30),研究组患者的出血副作用几乎没有。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次研究的结果显示,采用低相对分子质量肝素进行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心绞痛缓解率比较满意,且出血副作用也不明显。因此,采用低相对分子质量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具有安全、方便、有效且无需实验室进行监测,值得基层医院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
朱翔 《中国医药指南》2014,(11):23+25-23,25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与辛伐他汀联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收治的9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5例,对照组仅采取阿司匹林常规治疗,观察组采取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与辛伐他汀联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经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1.11%,对照组为73.33%,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两组治疗后心绞痛发作次数较治疗前明显减少,但观察组减少的更为明显(P<0.01);治疗后观察组心绞痛持续时间较治疗前明显缩短(P<0.01),但对照组无明显改善(P>0.05),治疗后两组比较观察组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结论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与辛伐他汀联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治疗。方法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6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采用阿司匹林口服和肝素皮下或静脉内注射以预防血栓形成。结论缓解症状,减少心脏事件的发生,改善预后,提高生活质量,而积极合理的治疗是减少心肌梗死和死亡危险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林克强 《海峡药学》2013,25(4):169-170
目的探究阿司匹林与低分子质量肝素进行联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0年1月~2010年9月收治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共96例。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其中对照组(A组)48例,治疗给予阿司匹林。实验组(B组)患者48例,给予阿司匹林联用低分子质量肝素进行治疗,即为实验组。结果使用阿司匹林与低分子质量肝素进行联合治疗的B组患者的总有效率高于单用阿司匹林治疗的A组患者。并且B组患者心梗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低于A组。结论阿司匹林联用低分子质量肝素能更好的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5.
马凌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3):197-198
目的研究阿司匹林和低分子肝素钙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效果和安全性,为临床用药提出指导。方法选择自2010年2月至2012年2月于我院确诊为不稳定型心绞痛的12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平均分为2组。对照组行常规治疗联合阿司匹林,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使用低分子肝素钙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及副作用情况。结果①1)实验组患者心绞痛发作持续时间和ST-T明显改善例数均优于对照组(P<0.01)。②2)对照组患者出现轻度出血12例,重度出血2例,实验组患者出现轻度出血2例,中、重度出血各1例。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司匹林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好,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值得在临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6.
张旭 《中国医药指南》2013,(23):626-626
目的讨论小剂量氯吡格雷、低分子肝素和肠溶阿司匹林联合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抽取诊断为心绞痛的患者56例,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使用低分子肝素、肠溶阿司匹林及抗心绞痛药物进行治疗,实验组患者在使用以上治疗的基础上追加使用氯吡格雷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后的疗效,对出、凝血指标进行监控。结果实验组患者的心绞痛发作频率明显下降,临床症状得到改善,同时心电图缺血性S-T段压低得到改善,且不会明显影响出、凝血指标。以上指标均优于对照组。结论小剂量氯吡格雷、低分子肝素和肠溶阿司匹林联合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临床疗效优秀,并优于低分子肝素加阿司匹林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阿托伐他汀、阿司匹林、硝酸甘油四联应用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在2012年4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6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将其按照平均法分成两组,观察组30例,对照组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包括硝酸甘油、阿司匹林、β受体阻滞剂等,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入低分子肝素和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的治疗情况。结果观察组30例患者,治疗有效22例,显效6例,无效2例,治疗有效率为93.33%,其中1例患者出现腹壁局部瘀斑不良反应;对照组30例患者,治疗有效14例,显效9例,无效7例,治疗有效率为76.67%,其中2例出现腹壁局部瘀斑,2例出现上腹部不适。结论四联应用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效果较为显著,不良反应较少,对于患者的病情改善帮助较大,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汪东 《齐鲁药事》2012,31(3):177-178
目的观察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方法选择2010年6月至2011年6月我院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应用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氯吡格雷治疗。对照组常规应用阿司匹林及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治疗。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0%,对照组有效率60%,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司匹林联用低分子肝素及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显著,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9.
<正>冠状动脉斑块破裂和血栓形成是引起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主要原因。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内血栓检出率明显高于稳定心绞痛,说明血栓形成是AMI的最主要原因。抗凝及溶栓疗法已成为AMI的常规治疗,与普通肝素相比,低分子肝素更为安全有效,阿司匹林兼有抗血小板和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联合应用尿激酶、肝素及肠溶阿司匹林治疗难治性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于常规应用硝酸酯类、阿司匹林、β阻滞剂、钙拮抗剂、肝素后仍有频繁心绞痛发作且无条件进行介入治疗的难治性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给予尿激酶20万U/d,肝素100mg静滴及肠溶阿司匹林0.1g,qn,口服,共10d。结果 12例患者心绞痛明显缓解10例,无1例发生明显出血、急性心肌梗死和心源性猝死。结论 联合应用小剂量尿激酶、肝素及肠溶阿司匹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传统抗心绞痛药阿司匹林治疗不佳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46例加用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5000 u次/,1次/12 h,连用7d。结果加用低分子肝素的46例患者与治疗前相比,其心绞痛发作频率明显减少,发作间隔时间延长,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心肌缺血明显改善,减少了急性期心肌缺血事件和心律失常的发生,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低分子肝素加阿司匹林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满意、可靠、安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钙联合氯吡格雷、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将82例UAP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41例)和对照组(4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加氯吡格雷、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低分子肝素钙联合氯吡格雷,加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心绞痛症状改善情况、心电图变化、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心绞痛症状改善情况: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电图变化: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2.9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有少数出现胃肠道症状,主要是有的注射部位有皮下淤血,未出现严重出血并发症。低分子肝素钙联合氯吡格雷、阿司匹林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较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好,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阿司匹林和利伐沙班预防全膝关节置换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2年4月~2015年2月我院收治的90例行全膝关节置换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选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5例,研究组使用利伐沙班治疗,对照组使用阿司匹林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结果:研究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11.1%;对照组为13.3%,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阿司匹林和利伐沙班均能有效预防全膝关节置换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且并发症少,二者疗效和安全性差异不大,临床可根据需要选择。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我院自2002年8月起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采用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治疗共58例,观察临床疗效,不良反应。结果采用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取得了满意的疗效,总有效率91.1%。结论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显著,安全可靠,使用方便,值得基层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5.
刘云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2):559-560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联合低分子肝素和阿司匹林治疗不稳定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08年10月至2010年10月本院102例不稳定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加用低分子肝素和阿司匹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疗程均为1个月,观察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显效率为51%,总有效率为94.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1.4%、80.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出现胃肠道反应2例,皮肤瘀点1例,对照组出现胃肠道反应1例,皮肤瘀点1例,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氯吡格雷联合低分子肝素和阿司匹林治疗不稳定心绞痛可显著改善临床症状,提高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低分子肝素钙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屯留县人民医院2013年4月—2014年4月收治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63例,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76例)和对照组(87例)。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硝酸之类、钙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及调脂药治疗;心绞痛发作时舌下含化硝酸甘油。治疗组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钙。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64,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钙对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效果显著,出血倾向较小,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钙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其分成应用低分子肝素钙加阿司匹林组和单纯应用阿司匹林组。结果应用低分子肝素钙加阿司匹林组治疗后的不稳定型心绞痛,其心绞痛发作频率明显减少,发作间隔时间延长,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心肌缺血明显改善,减少了急性期心肌缺血事件和心律失常的发生,未见明显副作用。结论低分子肝素钙加阿司芬林组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满意、可靠、安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钙、瑞舒伐他汀联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4月我院收治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12例作为此次研究对象,把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两组各有56例患者,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低分子肝素钙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予以比较。结果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是94.64%,病死率是1.79%;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是69.64%,病死率是5.36%,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率是10.71%,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与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率要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应用低分子肝素钙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具有显著临床效果,能够明显减少心绞痛发作和心肌梗死发生率,不良反应少,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3月~2012年12月本院收治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2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与低分子肝素进行抗栓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结果 2组患者总有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5.0%vs 75.00%);治疗后治疗组心肌缺血的发作持续时间及发作次数明显改善(P〈0.05);2组患者出血情况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联合应用,不仅可以改善不稳定型心绞患者的临床症状,还可以显著地改善患者预后,且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单独使用阿司匹林。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氟伐他汀联合曲美他嗪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4月-2013年3月收治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8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2组患者均予应用硝酸脂类、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等药物治疗。对照组在此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盐酸曲美他嗪口服;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氟伐他汀口服,治疗3个月后比较2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氟伐他汀联合曲美他嗪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