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后壁心肌梗塞由于其位于左室后基底部,是正常心肌除极活动的终末部分,不影响 QRS 波的起始阶段,故常规心电图导联无病理性 Q 波,是以上 V_1或 V_2导联出现 RS波R/S>1和相应的 ST-T动态变化作为诊断线索,尚需注意和右室肥厚,  相似文献   

2.
<正> 慢性肺心病心电图的V_1导联P波终末电势(Ptfv_1)可出现异常,认为同心肺功能程度有关。观察本组肺心病发现Ptfv_1异常者多有明显右心衰竭表现,心电图亦有显著变化。现将有关资料分析讨论如下: 材料及方法本文观察1977年至1986年10月住院的37例慢性肺心病患者,肺心病诊断根据1977年全国肺心病会议的《慢性肺原性心脏病诊断标准》。  相似文献   

3.
心向量图与心电图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心电图是心向量在不同心电图导联轴上的投影。各个肢体导联心电图,乃是额面心向量环在肢体导联轴(Ⅰ,Ⅱ,Ⅲ,aVR,aVL,aVF)上的投影。胸骨导联心电图则是横面或水平面心向量环在V_1~V_6各导联(?)轴上的投影。各平面上的向量环与该面的心电图可以相互推算。其方法简单介绍如下:心向量图推算心电图:先把心向量环画在座标图上,每一个组成环体运行的点为运行时间(0.025秒),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胸痛患者连续心电图监测,以便早期确诊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方法在30例患者中,根据胸痛开始5h内连续描记常规12个导联心电图,测定各导联R波、S波振幅及ST段变化,与心肌梗死前正常心电图作比较。结果所记录的心电图改变中,Ⅱ、Ⅲ、aVF导联QRS波群的S波消失,出现高尖R波,下壁心肌梗死aVL导联S波的改变也有重要诊断意义。结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早期心电图最显著的改变,表现在Ⅲ、aVF、aVL导联QRS综合波终末电压的增高。  相似文献   

5.
患者,男,21岁。无自觉症状,1975年12月11日体检时发现心率较快,心电图示间歇性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伴右心室肥大。图1系同一次描记的V_1、V_3、V_5及Ⅱ导联心电图。导联Ⅱ下面梯形图解自上而下分别代表心房、房室交界组织、束支和心室,数字表示P—P及R—R间隔时间,均以1/100秒计。V_1的QRS综合波呈rsR′型,R′高达2.2毫伏;V_5呈qR_S型,S波宽大; QRS时限0.12秒;为典型的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图形伴右心室肥大。V_3 QRS综合波呈RS型,时限0.08秒,系正常的心室内传导。在导联Ⅱ中第1、2、3、7、8、9、10、10心搏呈完全  相似文献   

6.
作者共研究159例早期缺血性心脏病和206例正常人的心电图V_1导联的P波终末负电势。其测量方法是用V_1导联P波终末负电势的振幅(α毫米)乘以持续时间(t秒)见示意图)即P_(tf)=α×t毫米秒。P波终末负电势(双相P_(V1))见于大约2/3的40岁以上的正常组和缺血性心脏病组,但二组负向大小  相似文献   

7.
心电图是诊断心肌梗塞的重要手段,但是常规12导联心电图不能提供右室梗塞的线索[1].本实验采用双极右胸导联CR3R~CR8R及单极右胸导联V 3R~V8R对11例急性右室梗塞患者定时描记心电图与正常人50例单、双极右胸导联心电图进行对照分析,以对单、双极右胸导联心电图诊断右室梗塞的临床应用价值作出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临床资料患者女,55岁。高血压冠心病5年。近年米进行性乏力、发作性心前区疼痛伴晕厥2次,于1984年2月25日入院。检查:血压150/100,神志清楚。无紫绀。颈静脉不怒张。心率平均70次/分,不齐。无器质性杂音。肺无罗音。下肢无浮肿。神经系检查无异常。1983年9月5日心电图(见插页附图上条)示窦性心律,频率88次/分,规则。P-R 间期0.28秒。QRS波属室上型,V_1 导联呈rSr′,V_5 呈qRS 型,各导联QRS波终末部增宽,为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1984年2月25日心电图(见插页附图下三条)示窦性P 波顺序出现,100次/分,规则。P 波与QRS 波无平均关系,房牢>室率。QRS 波宽达0.14秒。畸形。固定70次/分。R-R 间期呈长-短-更短-长或长-短-长的规律性变化。V_1 导联呈rsR′,V_5 呈qRS 型。各导联QRS 波终末部尖锐,酷似逆行P 波。T 波与QRS 波终末部方向相反。  相似文献   

9.
由各种原因所致的合室肥厚在临床上并不少见,常规心电图把V1导联R/S>1及RV1+SV5>1.05mV作为上要诊断标准。我们把常现心电图上V1导联R/S>1及RV1+SV5>1.05mV的患者同时作心脏彩色超声检查,作结果对比,旨在探讨V1导联R/S>1对右室肥厚的诊断意义.1研究对象1997-08-1998-08在我院就诊患者83例,男37例,女46例,年龄28-53岁。2仪器方法日本TOSHIBASSA-270A型心脏彩超仪,多切面与角度观察,右室肥厚主要诊断标准:上室长轴切面,在室前壁厚度>6mm,室间隔厚度)l!turn;上海产NlllONKOHDENECG七353型心…  相似文献   

10.
心房颤动(以下简称房颤)是常见心律失常,根据心电图房颤波(f波)振幅来推测左房大小早已引起注意。本文就f波大小对照心动超声对左房内径测定,并对阵发性房颤复律后PV_1终末向量(以下简称PtfV_1)进行观察。材料与方法收集门诊及住院房颤患者60例,男33例,女27例,年龄自17—80岁,同时进行超声心动及心电图分析。左房内径测量:应用汕头CTS—16型超声诊断仪进行常规检查,记录收缩末左房内径(正常25—30mm)。 f波振幅测定:测量V_1导联中不靠近QRS—T—U波的f波振幅,由波谷上缘至波峰上缘的垂直距离,以f波振幅≥1mm为粗颤,<1mm为细颤。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尸检证明,左室心肌梗死同时累及右室者占43%,常规12导联心电图对右室梗死的诊断无甚价值〔1〕。作者为此检测867例健康人的心电图,除常规12导联外加作右胸导联V3R~VSR,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1998年6月对本校师生年龄在20~67岁,无心...  相似文献   

12.
心向量图作为无创性检测方法对早期慢性肺心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33例慢性肺心病患者早期心电图正常而心向量图出现特殊改变,以探讨心向量图在早期慢性肺心病诊断中优于心电图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心脏后壁的心肌电学特征及拟定正常人全背部导联心电图诊断标准。方法 :用日本6 5 11型心电图机描记 5 0例正常人 12导联心电图及全背部导联心电图。结果 :左背部导联P—QRS—T波群振幅较左胸前导联低 ,但确能真实客观地反映左室后壁的电学变化 ;而右背部导联P—QRS—T波群无一定规律可循 ,不能真实客观地反映右室后壁的电学变化。结论 :加做左背部导联可以了解左室后壁的电学变化 ,而要了解心脏后壁的全貌 ,必须加描头胸导联心电图。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正常人右胸导联心电图,以提供右胸导联心电图异常的指标。方法:三导同步描记正常成人常规十二导联及右胸V_3R~V_5R心电图,统计QRS波形态、Q波时限及电压、ST段偏移、T波形态等,并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正常成人右胸导联心电图QRS波以rS型为主,形态多样,部分QS呈账型;V_3R~V_5RQ波发生较少,V_3RQ波罕见,V_4RQ波多≤0.03S、电压多≤0.1mv,V_5RQ波多≤0.04S、电压多≤0.2mv;右胸导联ST段多在等电位线,少数有ST偏移,V_3R抬高多≤0.1mv,V_3R抬高多≤0.05mv,V_5RST抬高少见,右胸导联T波大多倒置,少数表现为直立、平坦、双向。结沦:若V_3R出现Q波、ST抬高>0.1mv;V_4RQ波>0.035、电压>0.1mv,ST抬高>0.05mv;V_5RQ波>0.04S、电压>0.2mv,出现ST抬高均应视为异常。右胸导联出现QS波可能为正常现象,右胸导联ST压低意义尚待探讨。  相似文献   

15.
心向量图与心电图虽然在原理上有许多相同之处,但由于仪器的性能和描记方法不同,所以二者各有优缺点不能相互替代,只能互补短长。自从1938年心向量图应用于临床以来,一般认为,心向量图较心电图有以下的优点:1.对某些陈旧性心肌梗塞的诊断和定位,有时可以比心电图为可靠。如下壁心肌梗塞在心电图上仅可表示电轴左偏,Ⅱ、Ⅲ导联呈rsR′s′波的错折,aVF呈错综波,但心向量图却能显示出特征性的改变。2.左心室肥厚,特别是左室收缩期负荷,一般有QRS:T 的比值增大及QRS—T 夹角增大等改变,故而用心向量图来诊断,标准较易掌握。3.右心室肥厚,在心电图上有时不易与右束枝传导阻滞相鉴别,但心向量图却可以明确诊断。4.心室内传导阻滞,尤其是完全性左束枝传导阻滞或心肌梗塞与预激症侯群的鉴别诊断,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6.
心肌梗死累及右室游离壁者为有室梗死(RVI)。过去对它的认识受限于尸检或实验室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往往只记录常规1、2导联心电图,因而常被漏诊。近5年来我们对36例AMI患者常规做右脚导联(V_3R~V_7R)心电图,发现9例合并RVI,占25%。其中17例下壁梗死中合并RVI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体位改变对老年心电图检查结果的影响。方法选择2009年10月~2011年5月在本院进行心电图检查的患者50例,在患者坐位、卧位时分别进行心电图检查,观察患者坐、卧位心电图检查的结果。结果坐位检查时心电图多数导联QRS波振幅明显变化,十二导联QRS波总振幅无明显变化。其中有3例患者在卧位时窦性心动过缓,2例患者在卧位时房性前收缩,2例患者坐位时房性期前收缩。结论不同体位时患者心电图QRS波振幅有明显不同,不同体位可能引发某些心律失常,在检查心图时可以根据患者情况选择体位。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心脏后壁的心肌电学特征及拟定正常人全背部导联心电图诊断标准。方法:用日本6511型心电图机描记50例正常人12导联心电图及全背部导联心电图。结果:左背部导联P-QRS-波群振幅较左胸前导联低,但确能真实客观地反映左室后壁的电学变化;而右背部导联P-QRS-T波群无一定规律可循,不能真实客观地反映右室后壁的电学变化。结论:加做左背部导联可以了解左室后壁的电学变化,而要了解心脏后壁的全貌,必须加描头胸导联心电图。  相似文献   

19.
右室流出道室早较常见,为功能性早搏[1].心电图表现为V1、V5导联提前出现宽大QRS波群,初始向量与正常心电图QRS波一致.这种早搏往往比较顽固,久治不愈,且易复发,反复出现.虽然为功能性早搏,但往往给患者带来严重的思想负担,患者总有不适感.我们对50例右室流出道早搏患者用步长稳心颗粒加调节植物神经的药物治疗,收到明显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常规心电图ST段改变对右室梗死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兴仁 《天津医药》2000,28(9):542-543
右室梗死(RVMI)的心电图早期诊断主要依据右胸导联ST段改变,如V_4R ST段抬高幅度≥1 mm。本文通过对照观察下壁梗死合并右室梗死常规心电图改变与右胸导联ST抬高的关系,探讨ST↑Ⅲ/Ⅱ>1与STV_2↓/STaVF↑≤0.5对右室梗死的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58例患者均为发病10小时内就诊。临床症状、心电图改变和血清酶演变均符合急性下壁心肌梗死诊断,排除陈旧性心肌梗死或同时合并前壁、高侧壁心肌梗死及束支传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