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伴功能因素前牙反患者矫治前牙尖交错位、下颌后退至切牙对刃位与矫治结束后牙尖交错位3种不同位置的相关关系。方法:对18例前牙反伴下颌能后退至切对切的患者,采用固定矫治技术进行矫治。拍摄矫治之前牙尖交错位(T1)、下颌后退至切牙对刃位(T2)及矫治结束牙尖交错位(T3)X 线头颅侧位片。采用方差分析对相关 X 线头影测量项目结果3组数据间进行相互比较,进行检验分析。结果:经平均25个月的治疗,前牙的反得以矫治,磨牙关系为 I 类, SNB、ANB、MP-FH、MP-SN、U1-SN、L1-MP、Y轴角、ANS-Me 这几项测量项目的3组数据之间的 F 检验结果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伴功能性因素前牙反经固定矫治技术治疗后,在矢状向和垂直向上下颌骨位置处于治疗前牙尖交错位与后退至切牙对刃位之间,且更接近于后退位。  相似文献   

2.
前牙反合矫治的合与颌位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42例前牙反 应用FRⅢ型功能矫治器、上颌 垫矫治器及方丝弓矫治器的矫治,探讨其功能特点和矫治原则,得出:(1)功能性反 者ICP前移。骨性反 者ICP正常,两者的临床鉴别不能单纯看下颌能否后退至对刃位;(2)前牙反矫治的咬合重建,不能以后退接触位为基准,只有在肌位建才是最符合生理的;(3)固定矫治对反覆小于3mm者可不加垫,固定矫治反覆大于3mm者及活动矫治应加垫,以抬高咬合。  相似文献   

3.
前牙反He矫治的He与颌位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42例前牙反He反应FRⅢ型功能矫治器、上颌He垫矫治器及方丝弓矫治器的矫治,探讨其功能特点和矫治原则,得出:(1)功能性反He者ICP前移,骨性反He者ICP正常,两者的临床鉴别不能单纯看下颌能否后退至对刃位;(2)前牙反He矫治的咬合重建,不能以后退接触位为基准,只有在肌位建He才是最符合生理的;(3)固定矫治对反覆He小于3mm者可不加He垫,固定矫治反覆He大于3mm者及活动矫治应加  相似文献   

4.
目的:在前牙反(牙合)矫治中应用一种小型下颌后退位(牙合)板后退下颌,评价其矫治AngleⅢ类功能性-轻、中度骨性前牙反(牙合)病例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应用小型下颌后退位(牙合)板治疗反(牙合)328例.在打开咬合的同时后退下颌,同时粘固上下颌托槽进行排齐整平.结果:患者侧貌在戴用后退位(牙合)板后明显改善,下颌的有效后退使反(牙合)的矫治变得简单化,治疗时间较传统矫治明显缩短.远期随访疗效肯定.结论:小型下颌后退位(牙合)板适用于下颌可适度后退的前牙反(牙合)病例,可快速矫治前牙反(牙合).是较固定反式TBA联合前牵引更为理想的装置,结构更小巧,制作更简便,更适用于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使用FR3矫治19例乳牙期及替牙早期反病例进行矫治前、矫治初、矫治后及追踪的薛式位关节片的测量分析,旨在说明FR3矫治安氏Ⅲ类错各个时期颞颌关节的改变。结果显示:矫治前与矫治初、矫治后及追踪复查的比较,关节前后间隙的改变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矫治初、矫治后及追踪复查的两两比较均无显著性变化(P>0.05)。研究证实:早期反主要为牙性──功能性反,FR3矫治可致前伸的下颌及髁突后退,并稳定于正常关节位。此对于矫治反防止复发均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用FR3矫治器矫正反(牙合)的临床效果.方法矫治10例替牙早期反(牙合)病例.对治疗前、矫治后头颅侧位片进行测量比较.结果矫治前、后颞下颌关节的前后间隙改变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FR3矫治器可使前伸的下颌及髁突后退,并稳定于正常关节位.对于矫治反牙合,防止复发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替牙期不同类型骨性安氏Ⅲ类错的矫治设计要点。方法选择2001年1月至2008年12月于大连市口腔医院正畸科就诊的上颌骨后缩为主的骨性安氏Ⅲ类错畸形患者20例,根据患者的下颌平面角度及下颌能否进行部分功能后退分成2组。第1组12例,下颌平面角为均角或略偏高角,下颌不能进行部分功能后退,采用前方牵引刺激上颌骨发育、恒牙期综合治疗调整关系的方法;第2组8例,下颌平面角为均角或低角,下颌能够部分功能后退,此类患者多存在不良口腔习惯或咬合干扰、替牙障碍,治疗中采取纠正不良习惯,使用牙合垫配合颌间牵引改变下颌矢状向位置、去除干扰,适当扩大上牙弓,矫治替牙障碍,诱导上颌骨正常发育的方法。两组患者均由同一医生对矫治前后头颅侧位定位片进行测量分析。结果以上两种不同类型的病例治疗后均取得较满意疗效。第1组治疗后SNA角(蝶鞍点-鼻根点-上齿槽座点角)增大,表明上颌骨获得了更明显的生长;第2组治疗后SNB角(蝶鞍点-鼻根点-下齿槽座点角)减小,表明下颌矢状向位置后移。两组治疗后下颌平面角均增大,表明治疗后下颌骨均发生顺时针旋转。结论结合病因采取不同的设计方案是正确治疗替牙期不同骨性安氏Ⅲ类错的关键。合理的早期矫治,可降低恒牙期综合治疗的难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应用Tip-Edge I期矫治技术对治疗非拔牙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进行矫治,并对矫治机理进行探讨。方法:临床筛选病例12例。矫治前后拍摄头颅侧位定位片,并对相关指标进行模型测量。治疗前后相关头影测量项目测量值输入计算机,用SAS软件包对各测量值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Tip-Edge I期矫治结束后,上颌切牙倾斜(U1-SN,U1-Apog)明显减小,而下颌切牙的倾斜明显增加(P〈0.01)覆牙合超[牙合]显著减小。上颌第一磨牙远中移动1.5 mm,远中直立3.5°,有显著性差别。模型测量分析表明上颌尖牙间宽度和磨牙宽度显著增加。下颌尖牙间的宽度无显著变化。下颌磨牙宽度显著增加。结论:利用Tip-Edge I期技术能够非拔牙矫治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对处于生长发育期具有良好生长型(水平生长型)和生长潜力的患者较易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在拔除单个下颌切牙矫治安氏Ⅰ类错中Bolton指数的变化。方法:选取安氏Ⅰ类错22例拔除单个下颌切牙治疗结束的满意病例,计算矫治前后记存模型的Bolton指数,并计算模拟拔出4个前磨牙矫治前后记存模型的Bolton指数。结果:①拔除单个下颌切牙治疗前Bolton指数前牙比为83.51±2.66,全牙比为92.74±2.09;矫治后的前牙比为69.39±2.41,全牙比为87.05±1.90,矫治前后的前牙比或全牙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②模拟拔除4个前磨牙矫治前Bolton指数前牙比为83.51±2.66,全牙比为92.74±2.09;矫治后的前牙比为83.51±2.66,全牙比为91.77±2.76,矫治前后的前牙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全牙比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③拔除下颌单个切牙矫治与模拟拔除4个前磨牙矫治Bolton指数前牙比或全牙比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Bolton指数较大的安氏Ⅰ类错,尤其前牙比过大者,选择拔除下颌单个切牙矫治是一种有效的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0.
颞下颌关节强直继发颌面畸形的外科矫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矫治颞下颌关节强直继发的颌面畸形,应用颞下关节成形术与正颌外科技术,对22例该类患者(双侧关节强直9例,单侧关节强直13例)进行了矫治。13例患者关节成形术与正颌外科手术同期进行,9例患者分期进行,均达到满意的功能与畸形矫治效果。结论:颞下颌关节及继发颌面畸形的矫治,关键在于保证患者的开口功能,并在此基础上矫治继发畸形。同时对颞下颌关节强直伴有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情况应予以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1.
目的:介绍方丝旋转法在矫治下颌第二磨牙舌倾中的应用并探讨其矫治效果。方法:从安阳市第六人民医院正畸科选取21例下颌第二磨牙舌倾的患者,使用方丝旋转法进行矫治,并对治疗前后头颅侧位片和全景片进行测量和比较。结果:所有患者下颌第二磨牙舌倾均得到矫治,与对颌牙建立了良好的咬合关系。矫治后牙根无明显吸收。矫治后下颌平面角略有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方丝旋转法是一种简单、有效的矫治下颌第二磨牙舌倾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减数第一(M1)或第二磨牙(M2)矫治后牙根未发育完成的第三磨牙(M3)在萌出建过程中牙轴倾斜度调整的随访研究,探讨减数磨牙对第三磨牙牙轴自我调整的影响。方法:共选择减数M1或M2进行矫治病例31例,初诊年龄平均13.5岁,矫治结束时年龄平均15.5岁,随访时年龄平均19岁;所有病例均采用直丝弓矫治器矫治。分别对矫治前(T1)、矫治结束(T2)、随访时(T3)的第三磨牙有关线距及牙轴倾斜度测量值进行分析。结果:矫治结束与随访时的磨牙后间隙均大于M3宽度,矫治前的磨牙后间隙小于M3宽度,结果有显著性差异;矫治结束与随访时的上颌M3牙轴倾斜度较矫治前显著增大,但随访时与矫治结束时相比无显著性差异;矫治结束与随访时的M3与M2(M1)牙轴夹角的绝对值及下颌M3牙轴倾斜度较矫治前显著减小,但随访时与矫治结束时相比无显著性差异;其余测量项目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经减数第一或第二磨牙后,为第三磨牙提供了足够的萌出间隙,这就为第三磨牙的自我调整提供了前提条件。第三磨牙的牙轴倾斜度在矫治期完成了大部分的调整,其牙体长轴与近中磨牙牙体长轴逐渐趋于平行,有利于第三磨牙萌出后发挥正常咀嚼功能,避免牙周损伤。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序列拔牙及恒牙期拔牙矫治的稳定性。方法:20例序列拔牙矫治患者、20例恒牙期拔除4个第一双尖牙矫治患者,均采用直丝弓矫治技术治疗,平均戴用保持器2年。主动治疗结束时(T2)、保持结束后5年(T3)测量下颌模型6项指标、头颅定位侧位片9项指标,用配对t检验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与T2时相比,两组患者在T3时下颌尖牙间宽度、磨牙间宽度、牙弓长度均减小;拥挤度、覆、覆盖有所增大;上中切牙与SN夹角、IMPA、下中切牙与NB距离略有增加;上下切牙夹角减小。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两组均表现一定程度的复发,序列拔牙与恒牙期拔牙矫治在观察阶段的稳定性无统计学差异。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分析上下颌联合快速扩弓结合 MBT 直丝弓矫治器矫治错(牙合)畸形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36例进行上下颌联合快速扩弓结合直丝弓矫治器治疗结束的患者,治疗前后分别对每位患者进行模型测量和头影测量分析。结果:矫治后上下颌牙弓宽度和牙弓周长均增加,牙弓宽度增加主要在前磨牙区,牙弓前段深度减小(P <0.05)。联合扩弓在骨性垂直方向上的变化无差异(P >0.05),U1-SN、U1-NA 减小,L1-MP、L1-NB 增大(P <0.05)。结论:上下颌联合扩弓结合直丝弓矫治技术可以有效地解除拥挤并保持良好的咬合状态,颌骨在垂直方向上没有产生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5.
改良式Forsus矫治器两种前伸下颌方式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改良式Forsus矫治器两种前伸下颌方式矫治安氏Ⅱ类下颌后缩病例所引起的髁突生长和下颌位置的变化。方法:应用改良式Forsus矫治器对19例安氏Ⅱ类男性患者采用逐步前伸下颌和跳跃性前伸下颌两种前伸下颌的方式进行功能性矫治,并在治疗前后拍摄头颅侧位片,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对测量结果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逐步前伸组比跳跃性前伸组获得了更多的髁状突矢状向生长量(1.3±1.2)mm和下颌骨前移量(1.4±1.8)mm,具有统计学差异(P&lt;0.05)。逐步前伸组患者的下颌平面角明显减小(-0.08°±1.1°),P&lt;0.05。前下面高度的增加在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lt;0.05)。结论:前伸下颌的方式可影响髁突的生长量和生长方向,从而引起不同程度的下颌骨向前生长。  相似文献   

16.
固定正畸垂直牵引对咀嚼效率影响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垂直牵引是Edgewise技术矫治守成阶段用于对牙位进行精细调节的方法之一。本研究通过对14位恒牙期固定正畸患者的矫 前,垂直牵引前、垂直牵引后三组咀嚼效率的对比研究显示;垂直牵引前与矫治前的咀嚼效率比较两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垂直牵引后与垂直牵引前及矫治前的咀嚼效率比较均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说明垂直牵引对于维护口颌系统正常功能和开矿具有必要性和重要性。并探讨了垂直牵引中应  相似文献   

17.
开(牙合)畸形是一种危害严重的口腔错(牙合)畸形,由于上下牙弓及颌骨垂直向发育异常,上下颌牙在正中颌位及下颌功能运动时无(牙合)接触,这将导致患者咀嚼功能减退,下颌功能紊乱,发音障碍,影响患者颜面的美观,甚至造成心理障碍,由于此种错(牙合)畸形的病因和形成机制极其复杂,给临床诊断和治疗带来了极大困难,因此对开(牙合)畸形进行正确的诊断并应用合理的矫治方法治疗,取得稳定的矫治效果,一直是正畸医生追求的目标和面临的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介绍一种临床上行之有效的矫治下颌磨牙颊舌向倾斜错位的方法,并探讨其在矫治过程中的特点。方法:对8例下颌磨牙颊向或舌向倾斜错位的患者,采用简易半固定舌弓配合方丝弓矫治技术在矫治初期进行矫治。结果:在矫治初期,应用简易半固定舌弓能快速成功地矫治下颌磨牙颊向或舌向倾斜错位。结论:简易半固定舌弓在矫治过程中固位和稳定性较好,能很好地控制下磨牙颊舌向位置,并缩短固定矫治的疗程,对下颌牙弓前牙区的形态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临床中设计减数第一或第二磨牙矫治的病例进行调查,观察关闭间隙后相邻后牙根平行度情况。方法:选择病例41例,男10例,女31例,初诊年龄平均21岁,矫治结束时年龄平均23岁,所有病例均采用直丝弓矫治器矫治。分别对矫治前(T1)、矫治结束(T2)的拔牙间隙相邻后牙根平行度测量值进行分析。结果:减数第一磨牙矫治病例除下颌第二磨牙与第二前磨牙牙轴夹角及下颌第三磨牙与第二前磨牙牙轴夹角差别无显著性以外,其余测量项目均有显著性差异;减数第二磨牙矫治病例除上颌第一磨牙牙轴倾斜度及下颌第三磨牙与第一磨牙牙轴夹角无显著性差别外,其余测量项目均有显著性差异。说明第一或第二磨牙拔牙间隙关闭后上颌后牙不易达到根平行,下颌后牙容易达到根平行。结论:减数第一或第二磨牙的矫治方法可以实现下颌拔牙间隙相邻后牙的根平行,但对于上颌拔牙间隙两侧的牙齿很难实现根平行。原因主要是上颌后牙的牙根与上颌窦底的位置关系密切,对上颌后牙的牙根移动产生了阻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3种减数方案矫治双颌前突高角病例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4~25岁安氏Ⅰ类高角的双颌前突患者共30例为研究对象,分为3组,每组10例。Ⅰ组拔除4颗第一前磨牙;Ⅱ组拔除上颌2颗第一前磨牙及下颌2颗第一磨牙;Ⅲ组拔除上颌2颗第一前磨牙及下颌2颗第一磨牙,并在上颌2颗第一磨牙的近中分别种植2枚微型种植体。使用直丝弓矫治技术进行矫治。对3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头颅侧位X线片进行头影测量分析,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硬组织方面,矫治后Ⅱ、Ⅲ组的前面高、后面高与前面高之比、前下面高、眶耳平面与下颌平面交角、前颅底平面与下颌平面交角、ODI值的变化与Ⅰ组相比,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软组织、牙齿及牙槽方面,矫治后Ⅱ、Ⅲ组的颏厚度、下唇凸度、颏唇沟深度、LL-E、L1-NB、L1/NB、U1/L1、L7-MP的变化与Ⅰ组相比,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3)所有患者均得到完善的正畸治疗,矫治后后牙咬合关系良好,前牙覆覆盖正常,软组织侧貌协调。结论1) 拔除下颌第一磨牙可使下颌平面角变小,前面高及前下面高降低,下颌切牙后缩明显,相应的软组织改变较好;2)上颌附加使用微型种植体支抗更有利于上颌切牙内收和继发的软组织改善;3)矫治高角双颌前突患者时,拔除第一磨牙并使用微型种植体支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面部外型轮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