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小肠肿瘤包括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不但种类繁多,其分布部位也从十二指肠、空肠、回肠逐渐增多。这可能与越到小肠远端,肠内容物越浓厚、细菌和致癌物质越集中有关。  相似文献   

2.
吴宗辉  甘露 《现代医药卫生》2007,23(21):3170-3172
目的:探讨原发性小肠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06年12月收治的52例原发性小肠肿瘤的临床资料、病理特征、术前诊断方法及治疗。结果:原发性小肠肿瘤中恶性肿瘤居多,占80.8%(42/52),良性19.2%(10/52)。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消化道出血、贫血及恶心、呕吐。本组恶性肿瘤诊断符合率为52.4%(22/42),恶性肿瘤分布为十二指肠47.6%(20/42),空肠31%(13/42),回肠21.4%(9/42),而良性肿瘤则空肠居多50%(5/10),回肠其次30%(3/10),十二指肠20%(2/10)。恶性肿瘤手术根治率88.1%(37/42)。结论:原发性小肠肿瘤以恶性多见,根治性切除术是小肠肿瘤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原发性小肠肿瘤11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发性小肠肿瘤发病率占胃肠道肿瘤3.53%(111/3144),小肠恶性肿瘤占胃肠道恶性肿瘤2.72%(28/2860)。小肠肿瘤分布部位越高,发病率越低,十二指肠占5.4%,空肠占16.21%,回肠占28.37%。癌好发于回肠和十二指肠,肉瘤多见于回肠。小肠肿瘤临床诊断困难,手术前确诊者仅占19%。多数病例剖腹探查后方明确诊断。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预后较差,癌五年生存率21.4%,肉瘤五年生存率18.1%。  相似文献   

4.
我院196~1985年收治了42例原发性小肠肿瘤。男性35例,女性7例,以41~50岁组发病最多(31%)。其中良性肿瘤17例,恶性肿瘤25例。良性肿瘤以平滑肌瘤最多见,恶性肿瘤以十二指肠癌最多见。良性肿瘤病程为3天~10年,平均31个月,恶性肿瘤病程为1个月~9年,平均11,5个月。本组临床表现以黑便(19例)和腹痛(17例)最多见,其它尚有消瘦和黄疸。恶性肿瘤在病程中往往出现腹部包块、发热、食欲减退、贫血等。良性肿瘤则以出血和腹痛为主要表现。6例发热中5例为恶性肿瘤,9例消瘦中8例为恶性肿瘤,32例贫血中有21例为恶性。本组小肠肿瘤位于十二指肠30例、空肠9例、回肠3例。12例平滑肌肿瘤腔外型4例,壁内型3例,腔内外型3例,腔内型2例;腔外型病程均在4.5年以上,最长达10年,术前均未获确诊。本组十二指肠癌17例,其中包括壶腹癌12例,原发性十二指  相似文献   

5.
小肠恶性肿瘤占消化道恶性肿瘤之3—4.9%。在小肠癌比肉瘤多两倍,且癌的好发部位为十二指肠,而淋巴瘤好发于回肠部。因此,空肠肉瘤在文献上特属少见。兹报告一例如下: 患者秦××,男,33岁,于1959年1月29日  相似文献   

6.
我院自1970年3月-2000年6月共收治小肠肿瘤患者20例,全部经手术和病理报告证实,现就诊治情况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患者共20例,其中男14例,女6例,年龄20—70岁,以35—60岁多见,共16例,均经手术和病理报告证实为小肠肿瘤。其中十二指肠肿瘤2例,空肠段肿瘤7例,回肠段肿瘤11例;按其性质可分为良性及恶性,其中良性肿瘤6例,恶性肿瘤14例。1.2 辅助检查:全消化道钡餐、腹部B超、腹部CT、纤维十二指肠镜、纤维小肠镜、选择性肠系膜上动脉造影等诊断方法在入院后根据…  相似文献   

7.
原发性小肠肿瘤较少见 ,原发性小肠恶性肿瘤更少见 ,约占胃肠道肿瘤的 1% 〔1〕。因临床症状和体征缺乏特异性 ,检查方法存在一定局限性 ,除十二指肠和回肠末端肿瘤外 ,均无有效诊断手段 ,很多患者直至出现出血、梗阻等并发症时才明确诊断。现就我院 1980年底~ 2 0 0 2年底收治的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 6 4例原发性小肠肿瘤进行分析。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共 6 4例 ,男性 36例 ,女性 2 8例 ;年龄 2 0~ 80岁 ,中位年龄 4 7.8岁 ;恶性肿瘤 38例 ,良性肿瘤 2 6例。良性肿瘤以平滑肌瘤多见 (11/2 6 ) ,恶性肿瘤以腺癌多见 (2 2 /38…  相似文献   

8.
洪汝涛 《安徽医药》2003,7(5):346-347
目的 探讨小肠恶性肿瘤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2003年经病理证实的46例小肠恶性肿瘤临床资料。结果 肿瘤位于十二指肠33例,空肠6例,回肠6例,空回肠均受累2例。肿瘤以腺癌为最多,常见临床表现为贫血、腹痛、黄疸、腹水、便血、腹块、纳差、乏力等。应用各种景仰学检查正确诊断27例,占58.70%。术前和术中共发现有转移21例,占45.65%。结论 小肠恶性肿瘤症状多样,缺乏特异性,适当应用各种景仰学检查可提高术前确诊率。  相似文献   

9.
28例原发性小肠恶性肿瘤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发性小肠恶性肿瘤临床较少见 ,以出血为表现的约占1%以下 ,误诊率较高。现就三所医院自 1983年至 1999年17年间共收治的 2 8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原发性小肠恶性肿瘤分析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 :男 19例 ,女 9例 ;年龄 19~ 76岁 ,平均46 4岁。病程最长 2 5个月 ,平均 6 8个月。二、肿瘤部位及性质 :十二指肠平滑肌肉瘤 3例 ,空肠平滑肌肉瘤 3例 ,十二指肠腺癌 8例 ,空肠腺癌 6例 ,恶性淋巴瘤 8例。十二指肠恶性瘤均见于降部 ,空肠肿瘤距曲氏韧带一米以内 ,恶性淋巴瘤均见于回肠末端或回盲部。三、主要症状 :腹痛、呕吐伴血便或呕…  相似文献   

10.
<正> 为了解我国原发性小肠肿瘤发病情况,临床及病理特点,作者收集1938~1988年国内1168篇8403例,国外450篇11312例有关资料进行了对比分析。原发性小肠肿瘤无论国内外均以恶性肿瘤居多,国内7703例中,良性瘤2135例,占27.7%,恶性瘤5568例,占72.3%。国外病例中良性瘤2823例,占25%,恶性瘤8489例,占75%。良性瘤与恶性瘤比值,国内为1:2.61,国外为1:3.01。小肠肿瘤发生部位,在排除多发灶、交界病变及部位不明者外,国内发生于十二指肠多于回肠,空肠较少;国外则回肠多于十二指肠,空肠较少。  相似文献   

11.
小肠出血包括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出血,约占整个消化道出血的3%-5%~([1])。其中十二指肠出血可以通过胃镜直接诊断,故狭义上的小肠出血,通常是指空肠和回肠出血。由于小肠长达4-6m,肠襻间相互重叠,蠕动和收缩使小肠段在腹腔内位置多变,且小肠出血常常是慢性或间隙性的,无明显诱因,临床表现无特异,诊断较难。近年来,随着小肠镜、胶囊内镜、气钡双重造影、核素影象及选择性动脉造影、CT等技术的发展,小肠出血的诊断准确性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分析原发性小肠恶性肿瘤的临床特点,探讨其诊断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10年来收治的28例原发性小肠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8例中10例(35.7%)位于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肿瘤各8例(各28.6%),空回肠交界处2例(7.0%)。病理类型以腺癌、恶性间质瘤、恶性淋巴瘤为主。术前确诊15例(53.6%)。结论早期合理选择内镜、全消化道钡剂造影、腹部CT、胶囊肠镜和电子小肠镜等检查能提高确诊率。对一些反复腹痛、腹部包块,以及不明原因黑粪的患者要高度警惕小肠恶性肿瘤的存在。  相似文献   

13.
原发性小肠肿瘤少见,由于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容易误诊误治。现就我院1990年~1998年收治18例的临床表现及诊断处理问题进行讨论。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18例中男10例,女8例;年龄11岁~72岁,平均年龄50岁。良性3例,恶性15例,良、恶性比为1:5,均经手术或病理确诊。良性肿瘤分别为十二指肠平滑肌瘤1例,回肠脂肪瘤及平滑肌瘤各1例。恶性肿瘤中十二指肠腺癌4例,平滑肌肉瘤1例,非何杰金氏恶性淋巴瘤1例,空肠腺癌2例,  相似文献   

14.
观察西咪替丁和雷尼替丁对大鼠小肠纵行肌条自发收缩活动的影响 .结果表明 :1西咪替丁 4mmol· L-1降低回肠肌条的收缩波平均振幅 ,雷尼替丁 2 mmol· L-1增大回肠肌条的收缩波平均振幅 . 2西咪替丁 1 - 4mmol· L-1,雷尼替丁 5mmol·L-1对十二指肠 ,头端空肠 ,末端空肠肌条的收缩活动呈抑制作用 ,雷尼替丁 2 mmol· L-1呈兴奋作用 .结果提示 :1西咪替丁抑制大鼠回肠肌条 ,而雷尼替丁兴奋大鼠回肠肌条 . 2西咪替丁和雷尼替丁对十二指肠 ,头端空肠及末端空肠肌条的抑制作用并非经由 H2 受体介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小肠原发性恶性肿瘤的临床特点.方法 选取2008年1月-2011年11月在我院经病理证实的28例小肠原发性恶性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 小肠原发恶性肿瘤的主要临床表现有贫血、腹痛、消化道出血、腹部肿块、腹泻、发热、黄疸;发生部位以十二直肠最常见[12例(42.86%)],空肠次之[9例(32.14%)],回肠最少[7例(25.00%)]:恶性间质瘤、腺癌、恶性淋巴瘤、黑色素瘤、平滑肌肉瘤的发生率分别为42.86%( 12/28)、35.71%( 10/28)、14.29%(4/28)、3.57%( 1/28)、3.57%( 1/28);十二指肠肿瘤的术前诊断率较高,而空回肠肿瘤术前诊断率较低.结论 小肠原发恶性肿瘤由于缺乏特异的临床表现,诊断较困难,应综合多项检查,必要时行手术探查.  相似文献   

16.
目的:考察培哚普利在大鼠各肠段的吸收情况,为制剂的处方设计及质量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外翻肠囊法测定培哚普利在大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的吸收速率。结果:培哚普利在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三个肠段的吸收速率无显著性差异,但在结肠的吸收速率较低。结论:培哚普利在大鼠小肠段并不存在特异吸收部位。  相似文献   

17.
小肠位于腹中。上端接幽门与胃相通。下端通过阑门与大肠相连。小肠是食物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盘曲于腹腔内,上连胃幽门,下接盲肠,全长约3~5米。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三部分。  相似文献   

18.
<正> 小肠肿瘤临床上较少见,综合国内报告其发病率为1.72~3.53%,好发部位、无论良性或恶性,均表现部位越高,发病率越低,即十二指肠<空肠<回肠。日本报告正相反,为十二指肠>空肠>回肠。本病好发于男性,男:女约为3:1。临床表现主要为腹痛、腹部肿块、消瘦、食欲减退、便血等。但早期症状不明显、体征缺如,不易做出诊断。近年来,随着小肠造影技术发展,全身CT的  相似文献   

19.
黄克伟 《黑龙江医药》2010,23(2):294-295
目的:探讨原发性小肠肿瘤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1998年1月~2009年1月收治的原发性小肠肿瘤3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小肠肿瘤发病部位以回肠多见,其次为空肠、十二指肠;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误诊率高,良性肿瘤行局部肠或肠段切除,恶性肿瘤行根治性切除或姑息性切除,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术后24例恶性肿瘤均得到1~5年的随访,术后1、3、5年的生存率分别为87.5%、62.5%和29.2%。结论:小肠肿瘤术前诊断困难,综合采用各项检查是提高术前诊断率的关键。手术治疗是主要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20.
郑树森 《河北医药》2003,25(11):861-861
成人原发性小肠肿瘤临床较少见 ,症状隐匿 ,早期缺乏典型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且无特异的检查方法 ,极易误诊误治。我院 1993年 5月至 2 0 0 3年 5月共收治 3 2例 ,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 3 2例 ,男 17例 ,女 15例 ;年龄 3 2~ 80岁 ,平均 5 7.9岁。 40岁以上者 2 6例占 81.2 %。病程 1周~ 3年。1 2 肿瘤性质及部位 本组良性肿瘤 7例占 2 1.9% ,恶性肿瘤2 5例占 78.1%。肿瘤病理学检查情况及在各肠段分布见表 1。表 1  32例原发性小肠肿瘤病理类型及分布病理类型例数 肿瘤部位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平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