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心输液厅是门诊患者接受输液治疗的重要场所,每天有大量流动患者,静脉输液已经成为抢救和治疗患者的重要措施之一.我们通过营造温馨护理环境,完善护理流程[1] ,确保患者输液安全,提高护理质量,减少护理差错事故和纠纷的发生,即满足了患者对输液安全的需求,又提高了对护理工作者的信任度,同时增强了门诊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2.
护理安全是反映护理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志,是保证患者得到良好护理和优质服务的基础.输液室护理工作量大,患者多,流动性大,护理人员应重视护理安全.本文分析了输液室存在护理安全隐患,提出了针对性的防范措施,以确保患者在输液过程中的护理安全,防止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确保患者的输液安全,防止护理差错事故发生.方法 将PDA应用在门诊输液中执行,扫描病人液体及腕带信息匹配合再为病人输液.结果 避免了人为查对时的慢性思维以及查对不严格导致的差错,确保了护理工作的安全.结论 PDA的使用,实现信息采集,身份识别和信息核对,避免了人为因素导致的差错,提高了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4.
针对门诊输液工作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认真做好风险防范与控制,采取有效的防范对策,确保患者在输液过程中的护理安全,防止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为患者提供安全、便捷、优质的服务.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门诊输液室工作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采取有效的防范对策,确保患者在输液过程中的护理安全,防止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方法我科门诊输液室针对输液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结合实际工作,在输液全过程实施流程环节管理,落实核对三签名制、主班负责制、反问姓名制、年轻护士带教培养制、巡视记录签名制、值班长制等护理制度。结果实施输液流程环节管理,提高了门诊输液质量,使患者投诉、护理差错下降。结论实施输液流程环节管理,消除门诊输液安全隐患,为患者提供安全、便捷、优质的服务。  相似文献   

6.
目的使三查八对真正落实到位,将输液差错消灭在萌芽状态。方法于2006年建立并实施了输液换瓶三句话。结果住院患者中输液差错发生率明显降低,患者满意度显著提高。结论输液换瓶三句话查对方式的实施能有效降低输液差错的发生,确保护理安全。  相似文献   

7.
目的应用品管圈管理方法使护理人员对门诊输液患者存在的安全管理问题积极查找原因并加以分析,找到解决方法,从多方面杜绝护理差错发生,保障患者在输液过程中安全。方法本科于2016年3月开展"品管圈"活动,确定以门诊输液患者的护理安全管理为活动主题,以围绕保障患者安全开展一系列护理工作。结果杜绝护理差错发生,提高了护理工作的质量,患者安全得到保障。结论品管圈活动能显著提高护士对护理工作的积极性,并能促进护理人员之间的沟通合作,增强护理人员对患者的管理意识和能力。  相似文献   

8.
急诊输液室护理工作量大,患者多,流动性大,护理人员应重视护理安全.本院输液室自2006年7月1日搬迁新门诊大楼后,承担了门急诊输液的工作,日输液达200~300人次,为了确保患者在输液过程中的安全,防止差错事故的发生,提高患者对医院的信任度,现将输液室面临的护理安全隐患进行分析并提出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门急诊输液室护理安全隐患,防止护理差错事故发生。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2月-2009年3月门急诊输液室进行输液治疗的20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输液室存在的护理安全隐患进行分析,并提出了针对性的护理防范措施,并与2005年2月至2006年3月门急诊输液患者189例相比较,分析护理效果。结果:护理防范措施的实施,减少输液室的纠纷,提高了病人的满意度。结论:输液室护理人员了解掌握门急诊输液室存在的护理安全隐患,严格执行护理操作规程及查对制度,掌握防范措施,才能确保护理安全,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0.
林蔼云 《卫生职业教育》2009,27(21):128-129
目的探讨输液中心护理管理模式。方法分析门诊输液工作的性质、特.最及输液患者的心理特点,从输液中心的布局、人员、管理、人本服务4方面找出存在的问题,结合新形势下输液患者对护理人员的要求,针对存在的问题从7方面重塑输液中心的护理管理模式。结果通过对管理模式的有效分析,采取相应改进措施,提高了护理服务质量,有效防范了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结论实施新的护理管理模式,地改善了护患关系,提高了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风险管理在门诊输液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方法:通过分析输液各个环节存在的风险因素,制定实施风险防范与管理措施。结果:自2013年1月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后,患者的投诉与护理差错明显减少,提高了患者满意度。结论:风险管理能提高护理人员风险识别能力和规避风险的能力,减少和避免护理差错与事故的发生,提高护理质量,保证输液安全。  相似文献   

12.
目的确保病人静脉输液安全,提高护理工作效率。方法应用服务器/客户端模式,运行门诊输液移动信息系统。结果输液前准备时间明显缩短,单位时间处置病人数明显增加,护理差错发生降低率,输液移动信息系统运行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输液移动信息系统的应用确保了病人输液处置安全,提高了护士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3.
社区门诊输液是护患纠纷的多发地,为确保输液的安全,避免差错事故发生,降低护患纠纷,我们应优化护患关系,需主动与病患及其家属进行沟通,进行健康教育,以取得患者的信任和配合,最终避免护理纠纷,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加强输液室的护理安全管理,杜绝护理差错,保证患者安全,提高病人满意度。方法分析输液室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并制定行之有效的防范措施。结果患者对护理工作服务满意度保持在95%以上,护理纠纷、护理投诉已明显减少,全年无差错事故发生。结论有效的护理安全管理,对预防护理纠纷、护理工作安全隐患的发生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护理查对制度是一项重要的护理核心制度,静脉输液是疾病治疗的重要手段,直接关系到病人的治疗效果和用药安全,而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是静脉输液安全的保障[1].自2010年1月开始,我院采用三人核对联合患者参与查对应用于患者静脉输液中,减少护理缺陷的发生,确保静脉输液用药安全,现总结经验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院内2009年1月-2009年12月住院患者静脉输液16 320例中存在33例静脉输液差错进行分析,其中床号、姓名差错15例,药名差错8例,药物剂量差错10例.2010年1月-2010年12月,我院静脉输液患者18 610例,其中39例患者的隐患在输液前都被成功阻止,1例发生输入错误药物,原因是夜间只有1名护士上班因查对不严而引起缺陷.  相似文献   

16.
目的提高输液配置质量,确保临床用药安全。方法总结分析静脉液体配置过程中发生差错的原因,提出防范措施。结果有效降低了差错事故的发生。结论通过提高工作责任心,加强业务学习,规范工作流程,静脉液体配置中心能减少差错的发生,保证静脉用药的安全。  相似文献   

17.
李春花  高峰兰 《基层医学论坛》2012,16(24):3240-3241
目的 探讨加强静脉输液过程中的风险管理对减少护理纠纷的作用.方法 对本病区450 例患者在静脉输液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风险进行评估、分析、识别,并提出对策.结果 实施有效的护理风险管理后,450 例患者中只有5 例发生护理纠纷,发生率为1.1%,比去年下降了20%,确保了患者的安全用药.结论 实施有效的静脉输液风险管理,护士认识到了静脉输液过程中存在着护理风险,增强了抗风险能力,减少了护理差错的发生,避免了护理纠纷,提高了医院的社会效益,减轻了患者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8.
谢素芳  汤代青  邹华钦 《中国民康医学》2010,22(14):1819-1819,1844
精神病患者发病后往往表现为生活不能自理、拒食,从而导致身体虚弱,医生往往会选择静脉给药。在输液过程中,因精神病患者兴奋躁动、挣扎、不合作等原因而增加护理的难度,存在着药液外渗、肿胀等安全隐患。为了确保输液安全,对精神病患者输液管理中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分析并及时采取针对性措施,从而避免护理差错事故及纠纷的发生,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门急诊输液中存在的常见安全隐患,采取有效的防范对策,确保患者在输液过程中的护理安全,防止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方法对2007年门急诊输液中的护理缺陷进行回顾,找出高风险因素,并分析其原因,制定一系列的防范对策,并在2008年实施。并将2007年、2008年门急诊输液管理中护理缺陷的发生率、护理隐患的检出率、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率进行比较。结果实施输液流程环节管理,使护理差错发生率、医疗纠纷投诉率、不良反应发生率等明显降低,工作效率明显提高。结论实施输液流程环节管理,从源头上把关,设计并应用合理的流程,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可极大地减少护理缺陷及事故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随着<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侵权法>的正式颁布实施,以及人们卫生保健和维权意识的不断增强,急诊科护理工作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静脉输液是临床最常见的治疗手段,而门诊又是静脉输液最多的科室,确保门诊输液安全高效地运行,是门诊护理管理的工作重点.它可以有效的减少护理差错事故和纠纷的发生,提高患者的满意度.现结合我院门诊输液工作的特点,分析门诊输液工作中易发生的不安全因素,介绍安全管理措施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