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颊针疗法是王永洲教授创立的一种无痛针灸新疗法,全息理论、大三焦理论、心身理论为其三大理论,具有取穴标准、靶点明确、操作简单等特点。运用全息理论,以面颊部精确全息定位取穴改善中风后失眠患者四肢及躯干不适;大三焦理论调理三焦气机使五脏协调,阴阳相交而寐;心身理论强调形神统一,对三焦穴采用一体化治疗,对躯体及精神同步干预,使中风后失眠患者情志畅达,安然入睡。基于颊针疗法三大理论(全息理论、大三焦理论、心身理论),探讨颊针治疗中风后失眠的临床思路,为临床治疗中风后失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颊针是由王永洲创立的一种新型微针疗法,主要通过针刺面颊部16个特定穴位治疗全身疾病。文章通过整理王永洲在临床上应用颊针穴位的经验和理论基础,介绍了颊针穴位治疗筋骨疾病和脏腑疾病的临床运用,包括选穴的理论指导、穴位操作要求和穴位效应的体现,并附有病例。颊针穴位在临床上取穴方便,针刺无痛、相对安全,治疗一次多可显效,稳定性较好,且颊针穴位的理论基础不断发展,临床运用逐步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颊针疗法治疗颈肩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取颊针穴位颈、肩穴对45例颈肩综合征患者进行治疗。结果:临床治愈16例,显效21例,好转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3.3%。结论:颊针疗法能及时、有效提高颈肩综合征患者临床治愈率,取穴简便、止痛效速、易于掌握。  相似文献   

4.
颊针疗法由王永洲教授创立,该疗法以生物全息理论、大三焦理论、身心整合理论为基础,认为面颊部存在着一个涵盖整个人体的全息微缩系统,针刺面颊局部能够防治全身疾病,追求安全、无痛,力求标准化、精准化,适用于全科治疗。本文介绍了颊针疗法治疗躯体疼痛的临床应用,包括穴位定位、针具选择、进针、得气与补泻、留针、调针、出针以及疗程安排,并附有治疗病例。在颊针治疗躯体疼痛方面,王永洲教授强调疼痛定位精准、腹部诊查配合、穴位选取有度、调针方法有效则止痛效果立显。临床观察表明,颊针对躯体疼痛,包括心身障碍所致的躯体疼痛,临床效果明显,镇痛作用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穴位贴敷治疗肺系疾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近5年穴位贴敷疗法治疗肺系疾病的临床现状。方法检索近5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关于穴位贴敷治疗肺系疾病的文献,然后从穴位贴敷治疗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过敏性鼻炎以及其他肺系疾病几方面进行综述。结论天灸是穴位贴敷疗法中治疗肺系疾病最常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颊针疗法是通过在面颊部特定穴位上的针刺或理疗来治疗全身疾病的一种微针诊疗技术,其学术思想基于全息理论,但其临床诊治原则却不限于全息理论。临床上将脊柱相关疾病学说与颊针疗法相结合,通过针刺脊柱穴或脊柱穴加靶点穴治疗脊柱相关性疾病,可收到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7.
<正>临床常见的慢性肺系疾病包括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等,本类疾病的特点是发病率高、易反复、难以根治,不仅给患者身心带来严重打击,也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中医外治法在防治慢性肺系疾病方面经验丰富,其中最常用的方法是中药穴位敷贴,此疗法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原则,根据经络学说,选取一定的腧穴,并采用适当的药物配制成丸、散、膏等剂型,直接敷贴于穴位上,利用中药对经络穴位的刺激作用来调理脏腑阴阳、疏通  相似文献   

8.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讨中药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疗慢性肺系疾病的取穴规律。方法: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为检索库,检索各个数据库自建库以来关于慢性肺系疾病的穴位注射相关文献,建立穴位注射治疗慢性肺系疾病的文献数据库,采用数据挖掘软件对取穴规律进行频数分析、聚类分析、关联分析等。结果:共纳入文献64篇,其中针刺穴位24个,以肺俞使用频率最高(22.66%);涉及经脉10条,主要归足太阳膀胱经和足阳明胃经;主要中药注射液25种,使用频率最多的是黄芪注射液(21.43%)。聚类分析结果并不理想,但由关联分析可见,腧穴配伍多以肺俞为主穴,配以定喘、肾俞、足三里、天突、丰隆等穴。结论:穴位注射治疗慢性肺系疾病在经脉循行上主要选取足太阳膀胱经和足阳明胃经,一般多选用肺俞、定喘、足三里、肾俞等穴位,采用多穴配伍治疗。  相似文献   

9.
穴位贴敷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穴位贴敷疗法作为传统的内病外治方法,应用范围主要是反复发作的慢性肺系疾病、肺系疾病的加重期以及顽固性的肺疾病。随着穴位贴敷的逐渐发展,其治疗范围也逐渐扩大至内外妇儿等多个学科,在冠心病心绞痛的治疗中应用越来越广泛,并且对穴位贴敷作用机制的研究也日益开展。穴位贴敷疗法的理论、应用经验及大量临床观察表明,穴位贴敷疗法有"简、便、效、廉、验"的优势,但目前的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未进行辨证分型治疗或分型不统一,各研究单位的药物及选穴没有统一标准,临床与科研实验之间相互脱节,缺乏标准化、系统化、定量化的研究。因此,在今后的临床及科研实验研究中,应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原则,采用规范化、多系统的方法,进行大样本、多中心的临床与科研研究,同时对有效方药、穴位等进行多层次多靶点的研究,阐明其对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作用机理,进而制定出穴位贴敷治疗本病的优化方案。  相似文献   

10.
梁月俭 《内蒙古中医药》2011,30(12):123-124
慢性肺疾病的反复发作已严重影响着人们的劳动能力和生活质量,中药穴位贴敷疗法作为历史悠久的中医传统疗法,因其确切的疗效已被广泛应用于慢性肺系疾病的临床防治。自清代张潞创建的白芥子穴位贴敷治疗咳喘病以来,近代医家在此基础上对贴敷机理、贴敷药物、剂型及贴敷穴位不断探讨加以改进,取得了可喜成绩。现就近10年来中药穴位贴敷防治慢性肺系疾病的临床研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