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5 毫秒
1.
目的:研究隐形矫治器、自锁托槽及传统托槽对成人正畸患者牙周指数及龈沟液内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90例成人正畸患者随机分为传统组、自锁组及隐形组(n=30),分别佩戴传统MBT托槽、Damon Q自锁托槽及Invisalign隐形矫治器,观察矫治前、矫治后1、3、6个月及矫治结束时患者菌斑指数(PLI)、探诊深度(PD)及龈沟液内白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变化情况.结果:矫治后1~6个月,传统组及自锁组患者牙周指数及龈沟液内炎性因子水平持续升高(P<0.05),6个月达最高峰,矫治后1个月自锁组与传统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矫治后3个月至矫治结束自锁组牙周指数及炎性因子水平均明显低于传统组(P<0.05).隐形组患者PLI、IL-1β及TNF-α在矫治后6个月较矫治前升高(P<0.05),但矫治后各项指标均显著低于传统组及自锁组(P<0.05).结论:自锁托槽在正畸矫治中后期对牙周组织的影响小于传统托槽,隐形矫治器及自锁托槽与传统托槽相比,在正畸矫治后各个时期均更利于牙周组织的健康.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无托槽隐形矫治器及自锁托槽矫治器矫正治疗对牙周炎患者牙周健康及龈下菌群的影响。方法: 收集接受正畸治疗的牙周炎患者110例,按照治疗方式分为隐形组和自锁托槽组。跟踪检查患者的牙周指数,包括探诊深度(PD)、牙龈指数(GI)、龈沟出血指数(SBI)、菌斑指数(PLI)、龈沟液炎症因子水平;采用VAS法评价矫治前、后牙周疼痛情况和矫治效果,PCR分析矫治后患者龈下菌斑中常见致病菌情况。采用SPSS 19.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矫治12个月及矫治结束后,自锁托槽组PLI显著高于隐形组(P<0.05),PD、GI、SBI在2组间无显著差异。矫治后,隐形组患者的炎症因子水平显著低于自锁托槽组(P<0.05)。矫治后1 d,隐形组患者的疼痛指数显著低于自锁托槽组(P<0.05)。隐形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自锁托槽组(89.10% vs 76.36%)。矫治后,自锁托槽组龈下致病菌检出率及含量显著高于隐形组(P<0.05)。结论: 在牙周炎患者正畸治疗中,配戴无托槽隐形矫治器能有效抑制炎症反应及龈下致病菌增殖,更有利于牙周健康及口腔卫生维护。  相似文献   

3.
目的 本研究通过临床评估使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与传统固定矫治器患者的牙周指数变化,比较两种矫治器对牙周健康的影响,判断隐形矫治器是否更有利于口腔卫生和牙周健康维护.方法 临床选取40名成人患者,分为隐形矫治组(Ⅰ组)和固定矫治组(F组),通过测量在其矫治前及佩戴后1、3、6个月中菌斑指数(Plaque Index,PLI)、牙龈指数(Gingiva-Index,GI)及龈沟出血指数(Sulcus Bleeding Index,SBI)等牙周指数变化,对比两种矫治器对牙周健康的影响.结果 隐形矫治组的PLI在治疗中明显低于固定矫治组,但GI及SBI除第一个月有差异外,后期无明显差别.佩戴矫治器后两组的各项指数均高于矫治前.结论 无托槽隐形矫治器在一定程度上仍有碍口腔卫生的维护,但优于传统的固定矫治器,在矫治过程中短期内仍会对牙周组织健康造成一定影响,与传统固定矫治器并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轻、中度成人骨性Ⅲ类错患者采用隐形矫治与固定矫治器结合微种植体整体远移下牙列治疗前后头影测量变化,评价其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4例轻、中度高角成人骨性Ⅲ类患者按矫治器类型分成两组,均采用微种植体整体远移下牙列完成治疗,对每位患者治疗前后的X线侧位片进行测量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治疗后,磨牙尖牙关系调整至中性,软组织侧貌得到改善。其中隐形矫治组U1-SN增大(9.99±7.74)°、L1-MP减小(1.71±2.96)°、颏唇角减小(2.35±3.02)°,上唇E线距增大(1.01±1.03)°,下唇E线距减小(0.74±0.51)° ;固定矫治组U1-SN增大(8.77±5.45)°、L1-MP减小(3.29±2.26)°、颏唇角减小(2.12±1.74)°,上唇E线距增大(0.52±0.67)°,下唇E线距减小(0.63±0.29)°。隐形矫治组L1-MP (t=1.245,P=0.034)减小量显著低于固定矫治组,且FH-MP (t=2.268,P=0.017)、SNMP (t=4.487,P=0.002)及ANS-Me (t=2.230,P=0.014)增加量显著低于固定矫治组,其余指标变化量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无托槽隐形矫治器结合微种植体支抗整体远移下牙列可以有效纠上下牙矢状向不调,改善患者下颌前凸的的畸形面容,在下前牙转矩控制及垂直向控制上优于传统固定矫治器。  相似文献   

5.
自锁托槽矫治器对牙周健康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自锁托槽对正畸患者牙周健康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48例12~16岁错畸形患者,分为自锁托槽组和传统结扎式托槽组,前者使用3M公司Smartclip自锁托槽矫治器,后者使用GeminiMBT金属托槽矫治器。分别在戴矫治器后1、3、6个月检测下切牙牙龈指数(GI),菌斑指数(PLI),龈沟出血指数(SBI)。结果自锁托槽组牙周指数明显低于统结扎式托槽组。结论与传统结扎式托槽矫治器相比,自锁托槽矫治器更有利于牙周组织健康。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比戴用自锁托槽与传统托槽矫治器后牙周指数的变化.材料和方法选取12~18岁正畸患者80例,按矫治器类型分为两组:实验组,40例采用AO公司生产的T3自锁托槽矫正的患者;对照组,采用杭州西湖公司生产的徐氏托槽矫正的患者40例.由同一牙周专科医师分别检测80例患者治疗前和治疗6个月的各项牙周指数(GI,PLI,SBI,PD).结果 治疗6个月后两组间牙周指数(GI,PLI,SBI,PD)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自锁托槽矫治器不会更有利于牙周组织的健康,牙周的健康状况取决于患者的口腔卫生状况.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自锁托槽矫治器在错畸形矫治早期龈沟液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水平的变化。方法:选择20例青少年患者,年龄11~16岁,每例患者随机选取同颌同名牙列分别作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牙列佩戴自锁托槽矫治器;同颌对侧牙列佩戴普通直丝弓托槽,设为对照组。利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矫治前、矫治后1、24、48、72、168 h及2周龈沟液中AST含量水平的变化。结果:实验组的龈沟液AST含量在加力24 h开始升高,但升高的幅度、速率明显小于对照组牙列。结论:使用自锁托槽矫治器,龈沟液AST含量水平改变较小,对牙周组织的损伤可能较小。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比戴用自锁托槽与传统托槽矫治器后牙周指数的变化.材料和方法选取12~18岁正畸患者80例,按矫治器类型分为两组:实验组,40例采用AO公司生产的T3自锁托槽矫正的患者;对照组,采用杭州西湖公司生产的徐氏托槽矫正的患者40例.由同一牙周专科医师分别检测80例患者治疗前和治疗6个月的各项牙周指数(GI,PLI,SBI,PD).结果 治疗6个月后两组间牙周指数(GI,PLI,SBI,PD)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自锁托槽矫治器不会更有利于牙周组织的健康,牙周的健康状况取决于患者的口腔卫生状况.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无托槽隐形矫治组和固定矫治组患者正畸治疗过程中各项牙周指数的变化情况,对比两种矫治器对患者牙周情况的影响。方法 2013年3月至2015年4月到温州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进行固定和隐形矫治的成年患者中选出20例。在佩戴矫治器前、接受矫治治疗后的第1和第6个月、矫治结束时、矫治完成3个月后,分别测量牙龈指数、龈沟探诊深度、龈沟出血指数、菌斑指数变化情况。结果 在“治疗前”和“治疗结束3个月后”这2个时间点,2组患者的各项牙周指数之间无明显差异。而在整个矫正过程中,隐形矫治组患者矫治过程中牙周指数GI,SBI,PLI都呈下降趋势,固定矫治组患者的这些指标则明显升高。另外,在整个观察周期内,2组患者的龈沟探诊深度(SPD)间无明显差异。结论 无托槽隐形矫治器相比传统固定矫治器能够更好地维护患者牙周组织健康。  相似文献   

10.
目的:应用美国正畸专科医师委员会OGS(Objective Grading System)客观评分系统,对无托槽隐形矫治器临床矫正效果进行评价。方法:选择60例20~25岁非拔牙矫治的错颌畸形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采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对照组采用自锁托槽矫治器。用ABO测量尺对矫治完成后的石膏牙模型和全景片分别进行测量,测量参数包括:牙齿排列整齐程度、邻牙边缘嵴高度差值、颊舌向倾斜度差值、矢状向咬合关系差值、咬合接触紧密度、覆盖异常程度、邻面接触紧密度及牙根成角。评分结果输入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结果:除上下后牙颊舌向倾斜角及咬合接触两项有统计学差异外,其余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无托槽隐形矫治器对错殆畸形非拔牙矫治病例临床矫治效果可达到自锁托槽矫治器矫治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制一种新型的固定功能矫治器。方法矫治器由钴铬合金铸造而成,上下颌两部分均为全冠和(牙合)垫,左右分别通过横腭杆和舌杆连接。结果矫治器具有不依赖患者的合作、可全天戴用;具有足够的强度,不易折裂;能够与预调方丝弓矫治器同期进行,缩短疗程;制作技术简单,成本低等特点。结论该矫治器兼具 Twin-Block 矫治器和 Herbst 矫治器的优点,可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固定矫治器和功能矫治器在矫治前牙反牙合中的作用机理、矫治效果及适用范围。方法 选择4 5例应用固定矫治器治疗的反牙合患者,其中乳牙期患者2 1例,替牙期患者2 4例;4 5例应用功能矫治器治疗的反牙合患者,其中乳牙期患者2 3例,替牙期患者2 2例。选择2 0项头影测量指标分别对两种方法矫治前后的硬组织改变进行分析,对测量结果进行t检验。结果 固定矫治器组矫治后,仅有牙性改变。而功能矫治器组矫治后不仅有牙性改变,同时也有骨骼改变。结论 固定矫治器配合早期Ⅲ类牵引适用于牙性、功能性反牙合的治疗,而功能矫治器适用于功能性、混合性和骨性反牙合的治疗,临床上需根据情况正确选用。  相似文献   

13.
《Journal of orthodontics》2013,40(4):213-219
Abstract

The present paper describes a cast metal fixed twin-block appliance utilized to correct a Class II malocclusion, which is designed for full-time wear. The object of the present paper is to achieve rapid functional correction of Class II malocclusions by transmitting favourable occlusal forces to inclined planes which are cemented to the posterior teeth. In the meantime, pre-adjusted fixed edgewise appliances can be placed on the anterior teeth to correct their malpositions. This new functional appliance design may shorten the total treatment duration and reduce the need for patient compliance.  相似文献   

14.
田存美 《口腔医学》2005,25(6):355-356
目的观察在方丝弓矫正技术中应用直丝弓带环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组各18例患者分别使用直丝弓带环和方丝弓带环,均使用方丝弓托槽进行临床矫正。在矫治第2期末即精细调整前和固定矫治结束时测量第一磨牙中央窝与前磨牙颊尖延长线的距离并进行比较。结果矫治第2期末时方丝弓带环组测量值大于直丝弓带环组,磨牙偏于舌腭侧;固定矫治结束时两组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在方丝弓矫正技术中将带环替换为直丝弓带环,可以改善磨牙颊舌向位置增加磨牙支抗,关闭间隙时弓丝滑动更加容易。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活动翼矫正器治疗双颌前突临床疗效。方法:10例双颌前突病例,男4例,女6例。采用活动翼矫正器,拔除四个第一前磨牙。治疗前后拍摄头颅侧位定位片。测量治疗前后软硬组织侧貌变化指标,并对测量结果进行T检验。结果:SNA,SNB,SN-MP,PP-MP及Y轴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上下颌骨矢状及垂直向无明显变化。U1-PP(mm),U6-PP(mm),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1-MP(mm),L6-MP(mm),U6-Y平面(mm),L6-Y平面(mm)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1-SN(°),L1-MP(°),U1-L1(°),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上下前牙倾斜度和突度明显减小。上唇-E平面(mm),下唇-E平面(mm)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上下唇突度明显减小。结论:活动翼矫正器拔牙矫正双颌前突病例,矫治后前牙突度及软组织侧貌均有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6.
17.
深覆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上下颌垂直关系异常,对于 垂直生长型、长面的高角深覆患者,矫治应首选切牙的压 低,而不选择后牙的伸长[1]。作者近6年应用多用途弓对20 例高角深覆患者进行矫治,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1999~2004年在太原市口腔医院正畸科作正畸治疗 的恒牙高角深覆患者20例(安氏Ⅱ类错16例,安氏Ⅰ类 错4例)为研究对象。患者男8例,女12例;年龄12~18 岁,平均年龄14.5岁。所有患者前牙深覆5.0~7.5mm,下 颌平面角平均43.5°;其中采用不拔牙矫治2例,拔牙矫治18 例。 1.2 …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应用改良型Twin-block阻鼾器和Silensor阻鼾器治疗鼾症及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症(OSAHS)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选择来我院口腔科就诊的鼾症及(OSAHS)30例患者,分别采用改良型Twin-block阻鼾器及Silensor阻鼾器进行治疗。并随访24个月,对患者戴用2种阻鼾器后的主观感觉慷者或其同住者主诵、临床检查包括下颌运动度、牙齿松动、关节区压痛、肌肉组织疼痛、咬合关系,X线头颅侧位片进行测量。结果:改良型Twin-block阻鼾器及Silensor阻鼾器对于鼾症及轻中度OSAHS均有一定的疗效。2者相比,Silensor阻鼾器所引发的并发症较少,改良型Twin-block阻鼾器会造成患者牙齿的疼痛、松动,肌肉疼痛,关节压痛及牙齿位置的改变。结论:应用改良型Twin-block阻鼾器应注意增加基牙的数量,调整咬合垫的高度,勿使相关组织承力过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PASS及Roth矫治系统治疗安氏Ⅰ类错[牙合]患者,治疗前后的支抗磨牙变化。方法安氏Ⅰ类错[牙合]畸形患者23例,均拔除四颗第一双尖牙,PASS矫治组11例,应用生理性支抗,Roth矫治组12例,根据患者情况分别应用了口外弓、TPA(横腭杆)或种植支抗。拍摄治疗前后头颅侧位片,使用winceph8.0头影测量软件。结果 23例患者牙齿排列整齐,上下前牙中线对正,磨牙、尖牙建立中性关系,前牙OB、OJ正常,面型良好,头颅侧位片显示上下前牙唇倾度正常。结论 PASS矫治系统以其独特的支抗控制生物力原理,能够对需要中等偏强支抗的错[牙合]畸形病例提供良好的支抗控制。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固定矫治器和功能矫治器矫治替牙期前牙反牙合的作用机理、矫治效果和适用范围。方法:41例替牙期前牙反牙合病例,其中21例使用2×4固定矫治技术治疗,20例使用功能矫治器治疗。对两组病例治疗前后X线头影测量指标进行分析。结果:固定矫治组可以通过牙槽骨改变解除前牙反牙合;功能矫治器组除牙性改变外还有骨骼改变。结论:早期固定矫治器配合Ⅲ类颌间牵引可以有效矫治替牙期牙性、功能性前牙反牙合,功能矫治器适用骨性或混合性反牙合病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