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左心房黏液瘤是脑梗死的罕见病因之一.由于左心房黏液瘤并发的动脉栓塞多见于脑血管,约1/3的左心房黏液瘤患者以脑梗死为首发临床表现.文章报告了1例24岁年轻女性,无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常见血管危险因素,以多发性脑梗死为首发症状的左心房黏液瘤患者,并结合文献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病历摘要 患者女性,50岁.心脏黏液瘤切除术后6年,胸闷、憋气、咳痰两个月,加重2 d于2007年11月28日入我院.患者于2001年1月在当地医院查体时发现双心房黏液瘤,即行双侧心房黏液瘤切除术.术中发现:右心房黏液瘤5 cm×5 cm×4 cm,瘤蒂根部附着于房间隔上部;左心房黏液瘤5 cm×6 cm x5 cm,瘤蒂根部位于二尖瓣前叶根部;病理检查符合双心房黏液瘤.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我科1997年6月~2004年6月收治的35例原发性左心房黏液瘤的诊断与外科治疗。方法35例患者经体检和心脏彩超检查明确诊断后,除1例术前猝死外,其余34例行体外循环下左心房黏液瘤切除术,术后均经病理证实术前诊断。结果手术均获成功,随访34例术后患者,有1例复发并有多发转移,其余33例无复发,心功能良好。结论原发性左心房黏液瘤诊断明确后要尽快手术;心脏彩超为首选的辅助检查方法;手术治疗效果好;极个别有复发。  相似文献   

4.
患者 女,54岁。因“突发左侧肢体无力”于2008年10月20日就诊于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神经内科。该患者2年前因心悸、胸闷于广东省中医院诊断为左心房黏液瘤及房间隔缺损,当时未伴肢体乏力及不适,遂行黏液瘤切除术并修补房间隔缺损。术后病理证实为左心房黏液瘤,术后3个月及1年复查心脏彩超均未见黏液瘤复发。2d前患者感头部轻度胀痛,以右侧头部为主,头痛持续存在,程度无加重。伴恶心,不伴呕吐。伴发作性左侧肢体乏力,每次发作持续约30min,而后自行缓解。无头晕及肢体抽搐。  相似文献   

5.
心脏黏液瘤的手术治疗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脏黏液瘤占原发性心脏肿瘤的35%~50%,而左心房黏液瘤占心脏黏液瘤的75%,右心房黏液瘤占20%,心室肿瘤少见。心脏黏液瘤约占心外科患者的0.3%,虽多为良性病变,但可引起严重的血流动力学异常,心功能不全,体、肺循环栓塞,甚至猝死,故应及早发现,及时手术,以防万一。本研究回顾分析我院近年来收治的72例心脏黏液瘤病例。  相似文献   

6.
仝国林 《山东医药》2009,49(50):46-47
目的总结28例心脏黏液瘤的诊断和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心脏黏液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经超声心动图检查诊断,左心房黏液瘤26例,右心房黏液瘤2例,均在体外循环下行黏液瘤摘除术;同期行二尖瓣成形术5例,三尖瓣成形术18例。结果全组患者均痊愈出院。随访24例,1例术后3a复发再次手术。结论超声心动图检查是确诊心脏黏液瘤的有效方法。心脏黏液瘤早期手术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心房黏液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研究统计93例心房黏液瘤患者,所有患者在体外循环下经右心房入路摘除黏液瘤。术中注意摘除瘤体要完整,适度去除瘤蒂周围的正常组织。如有合并瓣膜问题,注意同期处理。结果:体外循环时间31~440 min,平均45.2 min,主动脉阻断时间(10~250)min,平均27.2 min,实行左心房黏液瘤切除87例,右心房黏液瘤切除6例,围手术期死亡1例。术后随访3个月至2年,复发2例,余预后良好。结论:心房黏液瘤应积极早期手术治疗。保护瘤体完整性和同期处理心脏其它病变,摘除瘤体后维持心脏正常解剖是手术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14例胸腔镜下左心房黏液瘤切除术后监护体会。方法 14例均采用单肺通气,股动静脉插管、双侧颈内静脉引流进行体外循环,胸壁打孔,完全胸腔镜下摘除左心房黏液瘤。术后对各个系统进行监护护理。结果术后7例出现并发症,均恢复良好。术后住院6.36(4~20)d。随访1~18个月,术后全部顺利康复。结论全胸腔镜下心房黏液瘤手术安全可靠,创伤小,加强术后监护,可减少和及时发现术后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左心房黏液瘤患者的瘤体质量与心功能、肺动脉压的关系及术后病理学观察。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2016年7月于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诊治的57例左心房黏液瘤患者资料,其中男性38例,女性19例,年龄34~83岁。根据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分为4组:Ⅰ级(9例)、Ⅱ级(19例)、Ⅲ级(22例)、Ⅳ级(7例)。所有患者手术治疗前后测定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肺动脉压水平,HE染色观察心脏黏液瘤。结果随着NYHA分级增高,患者心脏黏液瘤的瘤体质量也呈增加的趋势,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前各组随着NYHA分级增高,LVEF值呈降低趋势,LVEDD以及肺动脉压呈升高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各组患者术后3个月LVEF值均较术前升高,LVEDD及肺动脉压较术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心脏黏液瘤患者的瘤体质量与患者手术前的LVEF呈显著负相关(r=-0.497,P0.001),与LVEDD及肺动脉压水平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53和0.572(P均0.01)。瘤体病理学观察可见较多的血管及肿瘤细胞浸润。结论左心房黏液瘤患者瘤体质量与其心功能、肺动脉压密切相关;手术治疗可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和肺动脉压。  相似文献   

10.
心房黏液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原发性心脏肿瘤,好发于青年女性,主要累及左心房。心房黏液瘤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血流动力学改变、全身表现和周围血管栓塞,如发生中枢神经系统栓塞则会引起一过性脑缺血发作、晕厥,严重者甚至发生脑栓塞。本文报道1例未成年男性左心房黏液瘤致脑栓塞患者,经开颅去骨瓣减压术及体外循环下左心房黏液瘤切除术后因存在运动、认知、言语、吞咽及平衡功能障碍及对回归学校、家庭、社会的要求较强烈而亟须进行康复治疗。笔者所在医院基于《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CF)》理念,从身体结构与功能、活动与参与、环境因素及个人因素等方面评估患者存在的康复问题,并制定康复目标及康复方案,康复治疗1个月后患者运动、认知、言语、吞咽及平衡功能均明显改善,且生活基本自理。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36例心脏黏液瘤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9年1月至2015年1月间,36例心脏黏液瘤病例手术资料,男性16例,女性20例;平均年龄:(34±4.6)岁,病程1~96个月。诊断为左心房黏液瘤34例,右心房黏液瘤2例,均在体外循环下行黏液瘤摘除术。结果:所有患者手术顺利,无手术死亡。平均ICU入住时间:(1.3±0.2)天,平均住院时间:(12±1.5)天,均无严重并发症。32例患者定期随访1~3年,总随访512个月,平均随访37个月,总的随访率88.9%。所有随访患者心功能I级(NYHA),未见复发和晚期死亡病例。结论:心脏黏液瘤的手术效果确切,手术安全,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12.
心脏黏液瘤是最常见的心脏原发良性肿瘤,可发生于心脏各心房、室腔,最常见于左心房,约占75%,90%的左房黏液瘤附着于心房间隔卵圆窝处。绝大多数为单发肿瘤,但也可多发,常有家族遗传倾向。该病可见于任何年龄的患者,女性与男性比为3∶1。10%~25%心房黏液瘤的首发症状为脑梗死。我院就诊过1例脑梗死患者,经心脏彩超证实为左房黏液瘤引起,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分析心脏多发或少见部位黏液瘤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探讨多层计算机断层摄影术(MSCT)和超声心动图对其联合检查的必要性。方法:收集我院2003-02至2015-12经手术证实的14例多发和非起源于左心房卵圆窝的心脏黏液瘤,分析其MSCT征象,并与超声心动图结果对照。结果:14例患者中超声心动图明确诊断12例,准确率约85.7%;MSCT诊断11例,准确率约84.6%。术前超声心动图和MSCT对此类多发或非常规位置起源心脏黏液瘤的诊断准确率基本相当且优势互补,超声心动图对于瘤体的运动、瘤蒂的位置、形态和附着点判断优于MSCT。而MSCT可同时排除有无肺动脉栓塞以及冠状动脉病变。结论:多发或起源少见部位的心脏黏液瘤既有着与常规单发左心房黏液瘤相似的影像学表现,又有其特殊征象,两种检查方法密切结合,可对此类疾病及其并发症诊断达到较高的水平,为手术创造良好条件。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左心房占位性病变的超声心动图表现及超声心动图对其诊断价值。方法 超声检查诊断左心房占位性病变的患者66例,与其他影像学检查、临床治疗、手术病理、及随访结果进行对比。结果:本研究66例左心房占位病变中血栓27例, 左心房内及二尖瓣赘生物20例,左心房黏液瘤15例,副神经节瘤1例,左心房原发性肿瘤1例及转移瘤2例。典型声像特点:15例黏液瘤多有蒂,且附着于房间隔卵圆孔边缘且活动度较大。27例左心房内血栓无蒂,活动性差,在形成及治疗的不同阶段表现不同。20例左心房内赘生物表现为二尖瓣或心内膜上附着团块状回声,大小不等,形态不规则,较大的赘生物难以与心脏肿瘤相鉴别,需结合临床表现及其他辅助检查诊断。左心房恶性肿瘤3例无蒂,活动性差,与心内膜界限不清,伴少量心包积液,CDFI检查团块内可见少许血流信号。心脏副神经节瘤1例位于主动脉的副神经节内。结论:超声心动图是目前检出和评价左心房占位性病变的有效检查方法之一, 能准确描述病变的部位、大小、数量、形状、活动性、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及血流动力学改变。  相似文献   

15.
患者女,68岁,因中上腹疼痛1天就诊,拟诊急性胆囊炎,留院观察,经消炎治疗后症状缓解。但体检时发现患者有心前区舒张期杂音。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示左心房内径明显增大,左心房内可见一囊泡状物,约45mm×36mm,附着于房间隔中段,附着部位的囊壁较厚,约12mm,其余部位的囊壁较薄,约2mm,内部为均一液性暗区,可变形,舒张期凸向二尖瓣口,收缩期回至左心房(图1),拟诊左心房黏液瘤。立即收入心胸外科行手术切除,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证实为黏液瘤。术前行冠状动脉造影,见左回旋支及右冠状动脉均有异常分支向左心房内肿瘤供血,造影时造影剂先浓染肿瘤,继之…  相似文献   

16.
心脏黏液瘤具有低度恶性倾向,存在栓塞和猝死的危险。一经确诊应及时手术切除[1]。1988年6月~2003年10月我院共手术切除心脏黏液瘤15例,现总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15例中男5例,女10例,年龄33~61岁,平均42.67±7.61岁。其中左心房黏液瘤14例,右心房黏液瘤1例,均为良性。病史15d~5年,均有心悸、气急。晕厥1例,高热1例,脑栓塞2例,心功能不全1例。心尖部闻及舒张期杂音10例。X线胸片12例示双肺淤血,14例心电图异常,主要表现为心房肥大、心房扑动及颤动,预激综合征,左室肥厚。术前超声心动图检查均示心房内占位肿块,14例位于卵圆窝…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胸超声心动图(transthoracic echocardiography,TTE)对栓塞性卒中患者心源性栓子的诊断价值,分析TTE参数对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北京安贞医院2012年1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200例栓塞性卒中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以经食道超声心动图(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TEE)和手术结果为金标准,分析TTE对心源性栓子的诊断价值,并观察TTE影像特点。随访1年,根据患者预后分成生存组与死亡组,比较两组入院时的LAD、LVESD、LVEDD、LVEF、室间隔厚度(interventricular septal thickness,IVST),分析TTE参数对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经分析提示,TTE检出卵圆孔未闭(patent foramen ovale,PFO)、左心房/左心耳血栓、左心室肥厚、左心房黏液瘤、左心房增大、心脏赘生物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82.2%、82.2%、93.8%、84.2%、93.3%、87.5%。在误诊患者中,左心房黏液瘤误诊2例,左心房增大误诊1例。在漏诊患者中,PFO漏诊13例,...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围手术期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对心房黏液瘤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7-01-2018-03心外科手术治疗的42例心房黏液瘤患者,整理其临床资料,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及TEE检查结果与手术病理结果,归纳心房黏液瘤患者典型的临床症状,黏液瘤发生及附着部位,分析黏液瘤左右径、上下径、分叶特征与临床症状的关联性,分析黏液瘤左右径、上下径与房室瓣口血流峰速的相关性,评估房室瓣膜及其他心内异常结构等。结果:(1)42例心房黏液瘤中,22例发生心内梗阻相关症状;11例发生血管栓塞症状;3例发生发热、乏力等全身症状;5例患者无明显症状,CT或MRI显示为腔隙性脑梗死。(2)约90.5%的心房黏液瘤发生在左心房,最常见的附着位置在房间隔卵圆窝处,约占心房黏液瘤总量的97.4%。TEE对黏液瘤附着点位置显示清晰,并与手术结果一致。(3)左右径≥2.8cm的心房黏液瘤梗阻症状发生率为70.8%,所有梗阻病例中左右径≥2.8cm的黏液瘤占85%。(4)分叶状黏液瘤栓塞症状发生率为50%,所有栓塞的病例中分叶状黏液瘤占93.8%。(5)房室瓣口血流峰速与黏液瘤上下径、左右径呈显著正相关(r=0.746,0.557;P0.01)。(6)TEE检出TTE未检出的1例二尖瓣增厚、2例二尖瓣脱垂及2例房间隔水平分流。结论:围手术期TEE可准确、全面评估心房黏液瘤的附着点位置、左右径、上下径、形态、房室瓣膜功能等,并可帮助解释黏液瘤并发的临床症状,相比TTE提供更多影像信息,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心脏黏液瘤伴腺样结构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收集17例心脏黏液瘤伴有腺样结构的临床资料、常规病理,并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结果:1.17例伴有腺样结构心脏黏液瘤患者中,女性12例,男性5例,比例2.4:1;年龄8~68岁。肿瘤位于左心房14例,右心房2例,双房1例。17例中15例出现心脏症状,1例出现发热,1例无症状,6例闻及心脏杂音,3例患者检测到心电图异常等。2.组织学表现除典型的黏液瘤表现外尚可见腺样结构,内衬3种形态的上皮,单层柱状上皮、单层立方上皮和单层扁平上皮。3.免疫组化细胞角蛋白7(CK7)、CK19、CK20、上皮膜抗原(EMA)及癌胚抗原(CEA)腺体结构均阳性,钙视膜蛋白(Calretinin)、间皮细胞(MC)、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CD31)少数腺体结构阳性。结论:心脏黏液瘤伴腺样结构以女性多见,好发于左心房,临床表现多样,可能起源于多潜能原始间叶细胞,病理诊断需与转移性腺癌鉴别。  相似文献   

20.
正脑栓塞最常见于中老年患者,若年轻患者出现脑栓塞症状,应积极考虑其心脏疾病存在,左心房黏液瘤是最常见心脏良性肿瘤,约占心脏肿瘤75%,之前报道男女发病比例约1∶3[1-2],近年来报道约1∶2[3],虽属良性,但肿瘤表面附着血栓或瘤体破裂易导致周围血管栓塞,出现严重并发症,降低患者生存质量,大约20%~45%的患者首发症状为栓塞,其中50%为脑栓塞。现将本院收治的以脑栓塞为首发症状,早孕为诱因致心力衰竭的左心房黏液瘤1例,报道如下。患者女性,28岁,主因"活动后心慌、气短1个月,伴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