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5 毫秒
1.
目的 预防静脉输液拔针后,局部皮下组织瘀血,保护患者静脉血管,减轻其痛苦.方法 将100例静脉输液拔针后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静脉输液拔针后,按压穿刺点10min为试验组.静脉输液拔针后,按压穿刺点少于10min为对照组,操作者为笔者.结果 试验组静脉输液拔针后,皮下组织瘀血机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静脉输液拔针后,按压穿刺点10min,能有效预防皮下组织瘀血的发生,保护患者静脉血管.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改良后静脉输液拔针按压方法与传统方法对皮下瘀血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将303例需进行静脉输液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151例,采用保留输液贴加纵行棉签联合按压法,按压时间为4min;对照组152例,纵行棉签直接按压针眼或者单独应用输液贴按压法,时间同实验组。结果:实验组出血、皮下瘀血的发生率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保留输液贴加纵行棉签联合按压法其临床止血效果好,达到更长时间保持穿刺点无菌,易于愈合,减轻疼痛,减少皮下出血和静脉炎发生,能有效降低患者皮下瘀血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自制按压止血带在老年患者静脉输液拔针后按压的应用效果。方法对100例住院输液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50例)与对照组(50例),两组静脉穿刺数各为7 d。实验组采用穿刺部位输液贴加按压止血带按压,对照组使用传统的按压方法按压,观察两组拔针后使用不同按压方法,穿刺部位发生出血及皮下淤血率、两组直接护理时间及护患满意度。结果两组按压方式穿刺处出血率、皮下淤血率、护理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病人满意度、护士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止血带按压法能有效降低拔针后出血、皮下瘀血率的发生,其直接护理时间,病人满意度、护士满意度均优于传统按压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观察3种浅静脉穿刺拔针后,按压部位和方法造成局部皮下瘀血、青紫、红肿的发生率。方法:随机将门诊1921例留观患者分为3组,分别用教科书法、刘铭墉方法和沿穿刺血管长轴按压方法按压,对3组方法按压后产生的局部皮下出血、青紫、红肿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三组按压方法之间差异具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沿穿刺血管长轴按压方法与另外两种方法比较,按压后发生皮下瘀血、青紫、红肿的例次明显减少,减轻患者心理负担,保护血管,增加下一次穿刺成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病人对不同拔针方法的疼痛反应及针眼出血和皮下淤血情况。方法:对200例住院输液病人进行同体双侧手背部位静脉穿刺后拔针对比观察,专人操作。左侧采用旧拔针法(对照组,用无菌干棉签横向按压穿刺点皮肤针眼处,迅速拔出针头);右侧采用新拔针法(观察组,迅速拔出针头,用无菌干棉签按静脉血管方向同时按压静脉血管针眼和皮肤针眼两处)。结果:对照组疼痛反应及局部淤血发生率明显高于观察组P〈0.01。结论:新拔针法能显著减轻病人的疼痛,并能将静脉穿刺后局部淤血降低到最低限度。  相似文献   

6.
正确使用一次性输液贴后的拔针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春妹 《基层医学论坛》2009,13(27):854-854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我们常常遇到工作人员少,患者很多,工作紧张而繁忙。比如:有时患者静脉穿刺拔针后需要按压止血,而其他患者又急需抢救或换药瓶、拔针,此时护理人员不得不请患者或家属协助继续按压止血。而以往传统的压迫止血一般都用无菌棉签,即使用了一次性输液贴,也没有按照正确方法使用,而造成无法利用输液贴压迫止血。在更换人员时,棉签可能跌落,或替换人员不懂要领,按压部位移动或压力不足,造成穿刺点得不到持续按压,引起穿刺部位出血或局部瘀血。遇凝血功能异常、血管脆性增加、用抗凝药物、患慢性疾病的患者时,静脉穿刺拔针后更易发生穿刺部位出血和局部瘀血。  相似文献   

7.
静脉输液拔针后按压血管时间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静脉输液拔针后,需按压血管多长时间较为合适,目前尚无定论。旨在探讨按压血管的最佳时间,以便最大限度地减少出血及皮下瘀血,减轻病人痛苦,保护静脉血管。方法 对535例静脉输液病人拔针后以不同时间按压血管的止血效果进行了观察,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拔针后4min左右较为合适,能够有效地防止瘀血,时间过长.多数病人难以坚持;过短则皮下瘀血率高。结论 这种做法,克服了过去静脉输液拔针后,按压血管时间随意性的较大缺陷,应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8.
老年人静脉输液拔针后皮下瘀血的预防及护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老年人静脉输液拔针后皮下瘀血的发生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以减少皮下瘀血的发生。方法:对168例门诊输液的老年患者进行分组对照实验,采用不同的按压方法和时间,观察皮下瘀血的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皮下瘀血发生率为0.57%,对照组为15.7%,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改变老年人静脉输液拔针后的按压方法及时间可防止皮下瘀血,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9.
静脉输液是临床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也是护士基础护理操作的重要内容。随着医疗水平和静脉输液要求的不断提高,不仅要求“一针见血率”,也要求输液完毕时“无痛性”拔针和拔针后“无瘀血”。多次输液的病人因静脉输液拔针后穿刺点周围皮下瘀血、青紫、肿胀,影响了血管的清晰度,给继续输液造成困难,也给病人带来痛苦。我们随机选择静脉输液病人274例,对静脉输液拔针后穿刺点采用不同按压方法的结果进行了观察与分析,旨在探求能够减少静脉穿刺点局部不良反应的正确按压方法。1 临床资料1 1 一般情况 选择我院 2002 年 8 月~2002 年10月…  相似文献   

10.
杨亚娟 《基层医学论坛》2011,15(33):1018-1019
目的探讨静脉输液后拔针按压的最佳方法。方法将我院2010年1月—12月门诊输液的80例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采用两种不同的拔针按压方法(棉球按压法和传统的棉签按压法),比较2组患儿输液局部按压3 min-5 min皮下瘀血的情况以及拔针时患儿的舒适度。结果观察组皮下瘀血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舒适度高于对照组。结论采用棉球按压法能提高患儿的舒适度,减少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侯蓉 《吉林医学》2015,(5):1027
目的:对静脉输液拔针后的两种按压材料进行比较。方法:选择静脉输液患者106例,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53例。试验组采用明胶海绵加输液护贴制成的按压贴纵向按压,对照组采用输液护贴按压,比较两组患者的穿刺点出血及皮下淤血的发生率。结果:改良明胶海绵加输液护贴纵向按压与单纯输液护贴按压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建议在以后的临床护理工作中,可以选择此类材料,减少拔针后出血及皮下淤血的发生,以期减轻患者的痛苦。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婴幼儿头皮静脉输液拔针后3种不同按压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260例经头皮静脉输液的婴幼儿拔针后,随机分为食指中指按压组85例,大鱼际按压组88例,四指平行按压组87例,分别采用食指中指按压法,大鱼际按压法,四指平行按压法,按压时间为5min.观察3组皮肤出血,皮下瘀血的情况.结果 四指平行按压法皮肤出血率和皮下瘀血率明显少于食指中指按压法及大鱼际按压法,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四指平行按压法更能有效减少头皮静脉输液拔针后皮肤出血和皮下瘀血的发生,保护血管,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3.
麦竹丹  任春菊 《吉林医学》2013,(35):7516-7517
目的:比较静脉输液拔针后不同按压方法的效果,以探求最佳的拔针方法。方法:将门诊静脉输液的57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设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85例,观察组采用小鱼际肌按压法,对照组采用拇指按压法。观察两组患者输液完毕拔针后局部发生疼痛、针眼出血和皮下淤血的情况。结果:观察组局部疼痛、针眼出血和皮下淤血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小鱼际肌按压法能减轻患者的痛苦,保护患者血管,提高再次静脉穿刺的成功率,和谐护患关系,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门诊输液病人 ,年龄 16~ 80岁 ,平均 4 7岁 ,男68例 ,女 4 2例 ,病人的出凝血时间 ,血小板计数均在正常范围。选择手背静脉按常规输液 ,用 612 号头皮针一次穿刺成功 ,输液中途无渗漏。用计算器随机分为 5组 ( 4个观察组和 1个对照组 ) ,经均衡性检验 ,各组在病种、性别和年龄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方法 :输液完毕由专人负责拔针和按压血管。病人取平卧位拔针后 ,护士用棉签盖皮肤进针处及其上方血管 ,左手拇指同时压迫皮肤针眼与血管针眼。根据股静脉穿刺后需加压止血 3~ 5分钟的规定时间 ,设对照组按压时间为 5分钟 ,观察组分别按压 1分…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静脉输液拔针后局部按压的最佳方法。方法选取2013年10月—2014年3月我院输液老年患者2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试验组采用连贯式按压方法,对照组采取传统式按压法(交换式),观察2组患者皮下瘀血和出血的发生率。结果试验组皮下瘀血和出血发生率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老年患者应用连贯式按压优于传统按压方法,可减少出血和皮下瘀血发生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静脉输液拔针后,按压血管多长时间较为合适,目前尚无定论。旨在探讨按压血管的最佳时间,以便最大限度地减少皮下瘀血,减轻病人痛苦,保护静脉血管。方法对200例静脉输液病人拔针后不同按压血管时间的效果进行了观察,并根据统计处理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拔针后4min左右较为合适,能够有效地防止瘀血,时间过长,多数病人难以坚持;过短则皮下瘀血率高。结论这种做法,克服了过去静脉输液拔针后,按压血管时间随意性较大的缺陷,应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7.
吴惠玲  余日霞 《海南医学》2010,21(10):150-151
目的观察比较老年患者外周静脉穿刺时两种不同进针方法的效果。方法将300例门诊输液老年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A组选择患者血管上方为进针点穿刺,进针角度视病人皮肤情况及血管深浅而定,针头穿过皮肤直刺血管;B组选择患者血管的侧面为进针点穿刺,针头穿过皮下后,再对血管进行穿刺。观察两组患者一次穿刺成功率、穿刺时疼痛评价、脱针及液体渗漏情况。结果 A组患者一次穿刺成功率、穿刺时疼痛发生率、脱针及液体渗漏、局部出血、瘀血情况与B组对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老年患者选择血管上方为进针点进行静脉穿刺,可明显提高老年患者穿刺成功率,提高静脉利用率,降低皮下瘀血发生率,减轻患者穿刺时的痛苦,减少输液并发症,是理想的静脉输液方法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18.
静脉输液拔针按压方法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静脉输液拔针的按压方法,达到较好的止血效果。方法将386例输液病人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灭菌输液贴按压法,对照组采用消毒棉签按压法。结果观察组皮下出血发生率明显降低。结论灭菌输液贴按压法的止血效果明显优于消毒棉签按压法。  相似文献   

19.
静脉输液后新式拔针法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静脉输液是治疗各种疾病的重要途径,静脉穿刺是护理人员最基本的操作技能.传统的拔针方法常需关闭输液器开关,用输液贴按压穿刺点上方迅速拔出针头,但此法常引起局部疼痛及皮下出血.用新法拔针,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静脉输液后采取不同的拔针方法,对皮肤瘀血的影响。方法:观察80例静脉输液患者,用两种不同的拔针方法,观察患者皮肤拔针后局部皮肤瘀血等情况。结果:经观察证明,采用胶布固定肢体抬高法明显降低穿刺局部皮肤的瘀血。结论:静脉输液后拔针时用棉签胶布自然固定,同时抬高肢体法比输液后拔针时棉签按压法效果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