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胃平滑肌瘤起源于胃的平滑肌组织,主要起自胃壁肌层,少量起自黏膜肌层或血管壁肌层,临床少见,资料表明约占胃肿瘤的1%,其诊断主要靠X线检查.现将我院X线诊断经手术或病理证实的胃平滑肌瘤9例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胃血吸虫病     
胃血吸虫病较少见,国内共报告36例。本科于1964年至1979年共发现6例,其中三例并发胃癌已报告。现将3例胃血吸虫病报告于下。例一:男性,39岁,江苏人。主诉:心窝部间歇性疼痛14年,于1964年5月20日入院。患者14年来上腹部间歇性疼痛,饥饿时疼痛较剧,进食后缓解,伴有吐酸,嗳气,近来疼痛加剧,X线钡剂胃透视为:十二指肠球部慢性溃疡。体检:发育正常,神志清晰,眼巩膜无黄染,心肺正常,腹部柔软,上腹部有轻压痛,无肿块触及,无反跳痛,肝脾未触及。化验检查:白血球7800,中性65%,红血球430万,血色素12.5克,尿常规正常。临床诊断:十二指肠珠部慢性溃疡。  相似文献   

3.
胃平滑肌瘤起源于胃的平滑肌组织,主要起自胃壁肌层,极少起自粘膜肌层或血管壁肌层,约占胃肿瘤的1%。无特征性临床症状,我科曾收治一例,经术后病理检查证实为胃平滑肌瘤,现报告如下。患者男,57岁。上腹部隐痛不适8年,腹痛20天,伴恶心呕吐,于1990—03—23入  相似文献   

4.
残胃癌是胃切除术后少见的并发症,易被忽略。并发胃结肠瘘向腹腔穿孔者更为罕见。我院曾收治一例,男,33岁,70年5月因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作胃次全切除术,毕氏Ⅱ式结肠后胃空肠吻合术。术后5年感上腹部胀痛,饭后明显,有时返出粪便样胃液。76年3月以来曾有数次柏油样大便,经内科治疗,情况好转。76年6月28日上消化道钡检,诊断胃切除术后吻合口溃疡,胃结肠瘘。患者于7月4日上午突然上腹刀割样疼痛,急诊入院。  相似文献   

5.
胃平滑肌肿瘤临床上较少见,近几年我科共收治4例,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4例平滑肌肿瘤中,2例为平滑肌瘤,2例为平滑肌肉瘤。男性2例,女性2例。年龄最小的1例平滑肌肉瘤为26岁女性。临床症状中2例平滑肌瘤均以呕血、黑便及周身乏力等上消化道出血症状入院。术前均行胃镜检查并取活检报告:胃粘膜轻度浅表性炎性反应。1例因上消化道大出血内科治疗无效急诊行剖腹探查术。2例均行胃楔形切除术,肿块直径3至5厘米,术后病理回报:胃平滑肌瘤。2例胃平滑肌肉瘤均以反复性胃区疼痛不适伴纳差之主诉入院,1例伴上消化道出血及贫血症状。术前行钡餐及胃镜…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子宫平滑肌瘤的临床及病理特征。方法对485例子宫平滑肌瘤患者标本常规石蜡切片,HE染色,显微镜下病理诊断。结果大部分为肌壁间平滑肌瘤或为浆膜下及黏膜下多发性、混合性的平滑肌瘤,宫颈平滑肌瘤少见。结论子宫平滑肌肿瘤是妇科最常见的肿瘤,高发年龄41~52岁,大部分为良性,交界性平滑肌瘤或平滑肌肉瘤较少见。  相似文献   

7.
诱发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病因有多种,从中医学角度来讲,如:气滞血瘀;脾湿胃热,热伤血络;火结气郁,腑气不通;脾胃虚寒;脾阳衰惫,卫气不困;肝胃郁热;肝气犯胃等等。临床“气滞血瘀”诱发的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最常见。1 临床资料此50例病人均为门诊患者,经某医院做胃镜或 X 光钡餐造影检查,诊断为胃或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经中医脉象诊查,病因为气滞血瘀。50例病人中男21例、女29例,年龄最大者68岁,最小者25岁,平均年龄为34.8岁。病程最长者12年,最短者5个月,平均病程1.2年。用中药溃疡散治疗,  相似文献   

8.
十二指肠球部息肉并胆囊息肉一例阳泉市第一人民医院(045000)陈玉梅患者,男,50岁,间歇性黑便、上腹部憋胀感7个月。于1995年3月28日收入院。曾因类似症状在当地医院就诊,经两家医院做上消化道造影检查以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给予对症治疗,服用云南白药...  相似文献   

9.
例1:男,48岁。上腹部疼痛10年,呕血并柏油样便2次。X线钡餐透视诊断胃十二指肠复合溃疡,伴幽门不全梗阻,行B-Ⅱ式胃大部切除术。术中见十二指肠球部前壁2×1.5cm疤痕,胃窦部、十二指肠球部与周围组织粘连水肿和游离胃窦部及十二指肠出血较多,于幽门环下1.5cm处切断十二指肠,切断缘仍有疤痕样组织,以7号丝线褥式交锁缝合残端。埋藏缝合残端困难,将胰腺被膜、大网膜与残端固定缝合。结肠后胃空肠吻合,胃管置入输入袢空肠。第3天肛门排气。第4天拔除胃管并进流食。第6天上午患者右上腹疼痛,腹膜刺  相似文献   

10.
异位胰腺多发生于胃幽门部及十二指肠球部,临床诊断较困难,常误诊为溃疡病行胃大部切除,近年遇到4例,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例1,男、23岁。上腹部阵发性疼痛5年,伴恶心呕吐,嗳气。反复发作、近一年加重。临床诊断: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经内科治疗无好转,行胃大部切除术。病理检查:胃大弯长19厘米,小弯长10厘米。剖面十二指肠球部前壁增厚,粘膜表面见一灰白色平坦区,直径约0.7厘米,稍隆起,中央  相似文献   

11.
患者女,32岁。因上腹部闷痛反复发作伴呕酸2年于1985年3月21日入院。疼痛常于饥饿时发作,进食或服“胃药”后可暂时缓解。无呕血与便血史.体检有上腹剑突下压痛。胃镜检查见十二指肠球部小弯侧有一个乳头状潮红肿块,表面光滑,周围粘膜充血水肿,呈花斑状颗粒,无溃疡。临床诊断十二指肠息肉,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十二指肠球部后壁一个约1×1cm息肉,基底宽,表面无溃疡,相应浆膜无粘连,逆行胃大部切除术。  相似文献   

12.
胃平滑肌肿瘤17例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胃平滑肌肿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 总结11年间收治的胃平滑肌肿瘤17例。结果 平滑肌瘤7例,平滑肌肉瘤10例。主要临床表现为消化道出血、腹部包块和腹痛。内镜、X线钡餐和B超术前检查的阳性率分别为33.3%、46.9%、50.0%,三者联合检查阳性率70.0%。17例中胃楔形或部分切除9例,胃大部切除6例,胃次全切除1例,全胃切除1例。结论 内镜、X线钡餐和B超联合检查可以提高术前诊断率;胃平滑肌瘤首选胃楔形切除或部分切除,胃平滑肌肉瘤首选胃大部切除次全切除。  相似文献   

13.
术中牵拉胃管致心跳骤停抢救成功1例福建省南平森工医院刘民火患者男性,52岁。因上腹部饥饿性疼痛15年,于1995年10月10日拟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入院。体检:一般情况良好。血压18/12kPa,脉搏68次/分,呼吸20次/分。心肺听诊无异常。血液生化...  相似文献   

14.
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的主要X线征象是圆形或椭圆形壁龛,较少见形态的壁龛常被忽视。笔者曾诊治了胃线形溃疡4例和十二指肠球部线形溃疡1例。报告如下。 1 病例资料 5例中,男4例,女1例,年龄25~56岁。1例发生十二指肠球部,余4例均发生于胃。气钡双对相均较好  相似文献   

15.
胃平滑肌瘤13例诊疗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平滑肌瘤起源于胃壁平滑肌组织,约占全部胃肿瘤的3%。起病隐匿,临床表现不典型,术前缺乏特异性检查手段,故给临床诊断和治疗带来很大的困难。总结1980年~2002年间13例胃平滑肌瘤患者的诊治过程,并结合有关文献,对这一疾病进行讨论。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患者,男,24岁。于1985年初柏油便在四川省某医院经胃肠钡餐透视诊断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施行胃大部切除术,病理诊断不详。后黑便仍然存在。于1988年3月第二次以黑便某医院。胃镜检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社区人群的胃镜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提高对社区居民上消化道疾病发病情况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3年~2004年500例患者的胃镜检查资料和主诉、病史以及Hp感染情况。结果捡出率胃癌占4.8%,食道癌占1.4%,胃渍疡占6.2%,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占12%,浅表性胃炎占57.4%。Hp总的感染率为58.1%,其中浅表性胃炎为55.7%,胃渍疡为77.4%,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为88.3%。结论加强对中老年人的胃镜检查是社区医疗防治消化道肿瘤的重要措施;中年以后胃渍疡的检出率提高,而十二指肠球部渍疡的检出率减少,Hp是消化性渍疡的重要病因,消化性溃疡是上消化道出血的首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胃平滑肌瘤与平滑肌肉瘤的CT诊断山东蓬莱405医院CT室(265600)王宝华CT扫描以其独特的轴位断面图象与胃腔、胃壁及胃外邻近脏器的清晰显示,对有些胃疾患的诊断有一定的价值。自1992年以来,我们应用CT扫描共检出胃平滑肌瘤和平滑肌肉瘤2l例。现...  相似文献   

19.
刘丽娜 《中国药师》2011,14(2):255-256
1病例简介 患者男,58岁,因上腹部突发疼痛7h于2010年6月28日入院。体检:WBC:23.10×10 9·L-1,N:87%。入院诊断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穿孔。入院后急行胃大部切除术。该患者对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药物过敏。术后患者寒战高热,切口化脓感染。6月28日~7月6日给予注射用氨曲南(批号:1003001,安徽威尔曼制药有限公司)1.0g ivd,  相似文献   

20.
溃疡病溃疡病是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的总称。溃疡多在胃幽门部或十二指肠球部产生。为一种常见慢性病,多发于青壮年。本病病史常较长,反复发作。一般与季节转变、过度疲劳、饮食失调有关。主要症状为上腹部疼痛,疼痛常与饮食有密切关系,其疼痛具有三个特点,即:慢性、周期性和节律性。胃小弯溃疡,疼痛发生于食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