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分析总结PTCA和冠状动脉内支架术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 ,为临床提供选择适应症的依据。方法 病例选择 1996 1~ 2 0 0 0 12的冠心病患者 2 5 7例 ,平均年龄 5 7 3± 9 6岁 ,男 /女为 181/ 76。不稳定型心绞痛 (unstableanginaUA) 10 0例 ,急性心肌梗死 (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AMI) 113例 ,陈旧性心肌梗死 (oldmyocardialinfarctionOMI) 4 4例。其中AMI合并心源性休克 13例 ,合并Ⅲ度房室传导阻滞 5例。AMI患者入院后立即服用速效阿司匹林 30 0…  相似文献   

2.
小剂量尿激酶溶栓治疗高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溶栓疗法已成为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AMI)的主要措施 ,大量临床资料表明 ,溶栓疗法能明显降低AMI的病死率[1] 。目前国内溶栓疗法选择对象一般年龄≤ 70岁 ,且采用15 0× 10 4 / 30min内静脉给予方法[2 ] ,但大剂量尿激酶溶栓治疗 70岁以上高龄老年AMI出血的发生率较高。为了探索高龄老年AMI患者溶栓疗法的疗效及安全性 ,我们采用小剂量尿激酶对高龄老年AMI患者进行溶栓治疗 ,收到较好的疗效 ,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对象 :1992年 2月至 1999年 6月住院的高龄AMI患者 6 8例 ,符合WHO关于AMI的诊断标准 ,无溶…  相似文献   

3.
静脉溶栓已成为当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AMI)的一个重要手段。目前判断溶栓再通的临床标准采用 1991年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委会推荐的参考方案。本文旨在以冠状动脉造影 (CAG)为标准 ,对参考方案进行对比分析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对象与方法1 1 对象  1996 - 0 5~ 1999- 0 9我院收治的 16 0例AMI患者 ,男性 135例 ,女性 2 5例。年龄 38~ 70岁 ,平均(5 6 2± 8 3)岁。所有患者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 (WHO)关于AMI的诊断标准 :发病时间≤ 6h ,年龄 <70岁 ,无溶栓禁忌证。其中急性前 (间 )壁心肌梗死 42例 ,急性广泛前壁心…  相似文献   

4.
[英 ]/NicolauJC…∥AmJCardiol 1 999,83 ( 1 ) 2 1~ 2 6 冠状动脉完全闭塞后早期可出现侧支循环 ,但其对急性心肌梗死 (AMI)病人 ,尤其是对溶栓治疗后AMI病人的远期后果尚未明了。作者对此进行了探讨。方法 给AMI病人于症状发生后 2 0min至 6h期间接受静注链激酶溶栓治疗且在住院期间存活的 42 2例病人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性3 5 5例 ,中位数年龄 5 7岁 )。每例病人于AMI后 48~ 72h内进行了冠状动脉和左室造影。梗死相关动脉的血流畅通情况根据MI溶栓研究 (TIMI)的标准分为 0、1、2、3级 (…  相似文献   

5.
No-refolw现象     
对于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应及早开通梗塞相关血管已达成共识 ,但需要引起重视的是冠状动脉再通 ,并不意味着心肌再灌注的实现。经冠状动脉造影(CAG)、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 (SPECT)、正电子放射断层扫描 (PET)和心肌声学造影 (myocardialcontrastechocardiography ,MCE)检查均发现部分患者经溶栓或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 (percutaneoustransluminalcoronaryangioplasty ,PTCA)成功开通梗死相关血管后 ,所属心肌由于微血管功…  相似文献   

6.
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后溶栓治疗对QT离散度(QTd)及恶性室性心律失常(MVA)事件的影响。回顾性选择分析AMI患者75例(溶栓治疗组43例、未溶栓组32例),通过测量入院时及入院后24h常规心电图计算QTd、校正QTc(QTcd),并在入院后一周内心电监护观察MVA事件发生情况。溶栓再通组QTd、QTcd较溶栓前显著缩短(42.6±14.3msvs71.7±16.9ms,45.9±17.4msvs74.8±18.5ms,P均<0.01);溶栓未通组、未溶栓组入院24h期间QTd、QTcd无明显变化(P>0.05)。QTd、QTcd≥90ms者MVA事件明显高于<90ms者(70.6%vs10.2%,P<0.01),溶栓再通组MVA事件与溶栓未通组比较趋于减少(11%vs28%)。结论:AMI后成功的溶栓治疗可以缩短心室复极的QTd,从而可能减少AMI后早期MVA的发生;无效的溶栓治疗对AMI近期预后无任何影响。  相似文献   

7.
本文动态检测了 57例接受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的血清肌钙蛋白T(cTnT)、肌酸激酶同工酶 (CK MB)浓度 ,并测定溶栓后 3h与 2h血清cTnT浓度比值。探讨该比值对早期判断溶栓后冠状动脉 (冠脉 )再通的价值 ,现报道如下。一、资料与方法1 资料 :我院急诊科符合溶栓治疗条件并接受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的AMI住院患者 57例 ,溶栓后冠脉再通患者(再通组 ) 36例 ,男 2 3例 ,女 1 3例 ,年龄 45~ 64岁 ;未通患者(未通组 ) 2 1例 ,男 1 5例 ,女 6例 ,年龄 49~ 72岁 ;健康对照组 31例 ,男 1 8例 ,女 1 3例 ,…  相似文献   

8.
急性心肌梗死的溶栓治疗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80年前 ,美国Herrick和苏联Obrastzow和Straschesko首次描述了冠状动脉突然闭塞的临床特征。但是 ,直到上个世纪 80年代初 ,通过对急性心肌梗死 (AMI)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 ,人们才逐步认识到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基础上的血栓形成、冠状动脉急性闭塞是AMI发生的根本原因。之后Rentrop在国际上首次报道了链激酶 (SK)冠状动脉内溶栓治疗 ,从此 ,AMI的治疗进入了再灌注治疗的新时期。现今 ,静脉内溶栓已被广泛用于AMI的治疗。尽管如此 ,溶栓治疗本身以及在实际临床应用过程中 ,仍有诸多…  相似文献   

9.
无痛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资料与方法1996年 3月至 2 0 0 1年 3月 ,在冠心病监护病房 (CCU)住院诊断的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共 436例 (AMI的诊断参照WHO 1979年有关AMI诊断标准 ) ,根据伴有胸痛及不伴有胸痛 ,将入选患者划分为 :不伴有胸痛组 141例 ;伴胸痛组手臂、头部、颌部疼痛 2 95例。入选病例如符合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委会制定的《AMI溶栓参考方案》溶栓适应证 ,且除外禁忌证 ;给予静脉尿激酶溶栓治疗。患者立即服阿司匹林 30 0mg ,以后每日服 10 0mg ,5周后改为每日服 5 0mg、长期服用 ;静脉注射尿激酶 2 0 0万U、30min输完…  相似文献   

10.
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使用溶栓药物治疗的主要目的是早期再灌注 ,最大限度挽救濒临坏死的心肌 ,维护心室功能。  一、资料与方法   1.对象和给药方法 :选择 1996~ 2 0 0 0年到我院就诊的AMI患者 (年龄≥ 70岁 ,符合诊断与溶栓标准 ) 75例 ,分 2组静脉溶栓。I组 3 6例 ,年龄 70~ 79岁 ,平均 ( 73± 6 8)岁。使用小剂量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rt PA) 50mg ,先给10mg冲击量静脉注射 ,继之 40mg在 90min内滴注完毕。Ⅱ组 3 9例 ,年龄 70~ 80岁 ,平均 ( 72± 7 1)岁 ,尿激酶 (UK)150万U在 3 0min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