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脉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PDE)是诊断心脏瓣膜狭窄和返流的主要无创伤手段,其诊断主动脉瓣返流的敏感性>90%,特异性>90%。我们近年来应用PDE检测主动脉辦返流(AR)25例,全部经手术证实,现报告如下。材料和方法一、病例 25例均系我所住院患者,男15例,女10例;年龄8~15岁。手术证实除1例为动脉导管未闭外,24例全部有AR,其中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伴主动脉瓣脱垂(VSD+AP)4例,肥厚型心肌病伴主动脉瓣穿孔1例,主动脉瓣脱垂1例,风湿性心脏病18例(包括联合瓣膜病17例,单纯AR1例)。二、仪器使用日本Toshiba ssH-40A超声心动图  相似文献   

2.
陈鑫  郭子黄 《江苏医药》1995,21(1):24-25
报告先天性干下型室间隔缺损(VSD)伴主动脉瓣脱垂外科治疗14例。因脱垂的瓣叶盖住了部分VSD上缘,使实际左向右流量减少,临床症状及体征常与VSD大小不一致。早期关闭VSD可阻止继发性主动脉瓣病变的发展。对6例轻中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AI)只作SVDAD补片修补,2例重度AI者同时行主动脉瓣成形术。  相似文献   

3.
作者对100例临床健康的新生女婴做了临床和超声心动检查,观察到新生女婴二尖瓣脱垂的发病率是7%。3例有听诊和超声心动的脱垂证据,4例单独有超声心动的异常。7例中仅3例在听诊上有二尖瓣脱垂的所见,因而无症状的没有听诊体征的二尖瓣脱垂可能被忽略。无二尖瓣脱垂所见的93例婴儿中,91例超声心动和听诊正常,一例有符合室间隔缺损的杂音,另一例在超声心动图上见到偏离主动脉瓣,提示二瓣型主动脉瓣。在对本组的一系列观察中,发现二尖瓣脱垂是  相似文献   

4.
主动脉瓣脱垂系多种原因引起的舒张期主动脉瓣脱入左心室流出道,并引起单纯性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本文报告11例,其中9例经超声心动图证实,另2例经心室造影和手术证实伴发于高位室间隔缺损,并就病因,临床作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瘘的超声表现与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济源市第二人民医院经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诊断的30例冠状动脉瘘患者,所有患者均经冠状动脉造影和(或)手术确诊。结果 30例冠状动脉瘘患者超声诊断正确27例,其中一例为两个瘘口,误诊三例分别为川崎病、主动脉窦瘤破裂、漏斗型室间隔缺损并主动脉右冠状动脉瓣脱垂,超声诊断冠状动脉瘘的准确率为90%。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诊断冠状动脉瘘具有快速、简捷、确诊率高等优点,可作为诊断冠状动脉瘘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失败患者术后行经胸超声心动图复查,总结失败原因,以提高经胸超声心动图术前应用价值。方法:选取10例膜周部室间隔缺损封堵不成功患者。在分析左室造影主要观察指标后,用美国GE公司ViViD型彩色多普勒诊断仪在不同切面于术后重复测量室间隔缺损大小、观察缺损口形态与周围结构的毗邻关系以及各瓣膜的反流程度。结果:10例室间隔膜周部缺损,8例伴有膜部瘤,仅2例为单出口型,瘤体基底部宽度为6~18mm,基底部残端距主动脉瓣环距离0~5mm,距三尖瓣隔瓣距离2~5mm;均伴不同程度三尖瓣返流,其中,中至重度3例;伴有主动脉瓣反流4例,为微量至轻度。无膜部瘤2例。结论:由于经胸超声心动图受影响因素较多,因而对室间隔缺损的定位和大小的测量,应选择多切面、多方向的连续扫查法,严格标准切面,以筛选室间隔缺损封堵术的适应证及合适封堵器大小,保证室间隔缺损封堵术的成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胸二维超声心动图(TTE)取双半月瓣切面测量双动脉干下型室间隔缺损(VSD)直径的价值。方法对49例双动脉干下型室间隔缺损(VSD)进行经胸二维超声心动图(TTE)检查,取双半月瓣切面观测量VSD直径,将超声测量结果与外科手术所见进行对照。结果本组双半月瓣切面观VSD直径与手术测量具有良好的相关性(r=0.9623,P<0.001)且数字非常接近(y=0.11+0.9473x)(P>0.05)。结论经胸二维超声心动图取双半月瓣切面观察测量双动脉干下型室间隔缺损直径手术测量缺损直径接近吻合,超声能够及早给临床提供准确数值,对于病情评估,术式选择具有较好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黄灿南  潘翠珍 《江苏医药》1996,22(8):559-559
二尖瓣关闭不全由于病因和病理机制不同,在临床和超声诊断方面有其不同特点,本文研究风湿性二尖瓣关闭不全、二尖瓣脱垂以及二尖瓣连枷的超声心动图特征,报道如下。资料和方法一、研究对象为1989~1992年在本院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提示二尖瓣关闭不全,后经本院和他院手术证实的病人共37例。男20例,女17例;年龄14~56岁(平均年龄37.8±12.5岁)。二维超声心动图显示风心二尖瓣双病变20例(10例合并有主动脉瓣病变),二尖瓣脱垂10例(后叶脱垂5例,前叶脱垂1例,前后叶脱垂4例),连枷型二尖瓣7例(1例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二、仪…  相似文献   

9.
目的利用超声心动图技术对先天性心脏病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诊断价值进行分析探讨。方法以我院2011年1月至2014年11月收治的86例先天性心脏病合并感染心内膜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比超声检查与手术结果。结果超声心动图检查到的主动脉瓣、二尖瓣、二尖瓣与主动脉瓣混合、肺动脉瓣及三尖瓣赘生物附着同手术所见无显著性差异(P>0.05),超声心动图检查的瓣膜穿孔、瓣膜反流、瓣膜脱垂及瓣周漏同手术所见不具备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超声心动图对先天性心脏病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诊断率较高,能够为心脏基础疾病的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超声心动图诊断婴幼儿完全性大动脉转位的准确性。方法对象为45例超声心动图检查确诊后行大动脉调转术(ASD)患者。术前超声心动图均对左心功能、大动脉及合并畸形进行评估,与手术结果对照分析。结果 45例室间隔完整型大动脉转位29例(合并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13例,单纯合并动脉导管未闭6例,单纯合并房间隔缺损8例,单纯合并卵圆孔未闭2例);大动脉转位伴室间隔缺损16例(单纯伴室间隔缺损5例,单纯合并房间隔缺损3例,单纯合并卵圆孔未闭2例,合并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5例,卵圆孔未闭、动脉导管未闭1例)。与手术结果比较超声心动图诊断大动脉转位准确率为97.8%;合并畸形诊断准确率为91.1%。45例中冠状动脉发育正常41例;冠状动脉畸形4例,其中2支冠状动脉起源右冠状窦2例,1例因声窗差未能显示,左右冠状动脉发育细小走形于主动脉后壁1例,右冠状动脉起源于肺动脉1例,超声诊断准确率为75%。结论超声心动图能比较准确的诊断大动脉转位及心内合并畸形,为临床提供重要诊断信息。  相似文献   

11.
右腋下垂直小切口心内直视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右腋下垂直小切口在简单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择150例采用右腋下垂直小切口施术的房间隔缺损(ASD)和室间隔缺损(VSD)患者为小切口组(AMI组),同时随机选择之前100例采用胸骨正中切口施术的ASD和VSD患者为正中切口组(MS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升主动脉阻断时间、呼吸机辅助时间、住ICU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胸腔引流量和并发症等指标,分析其疗效。结果两组升主动脉阻断时间、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住ICU时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AMI组手术时间为(125±28)min、术后住院时间为(10.2±3.0)d,均明显短于MS组的(143±22)min和(11.8±4.8)d(P<0.05),胸腔引流量AMI组(170.3±115.0)ml明显少于MS组的(201.4±165.1)ml(P<0.05)。结论右腋下垂直小切口心内直视术具有创伤小,切口美观,手术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短、术后失血量少等优点,在简单先心病手术中应用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2.
王影  都鹏飞 《安徽医药》2018,39(9):1075-1078
目的 探讨介入封堵术对儿童左向右分流型先天性心脏病(CHD)心脏结构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至2016年6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行介入封堵术治疗的75例CHD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房间隔缺损(ASD)患儿24例、室间隔缺损(VSD)患儿24例、动脉导管未闭(PDA)患儿27例,采用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测术前、术后第3天、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及术后1年患儿心脏结构及血流动力学相关指标的变化。结果 介入封堵术后,VSD患儿的右心室内径(RV)、左心房内径(LA)、左心室内径(LV)、肺动脉压(PAP)、肺动脉瓣口血流速度(PV)、二尖瓣口舒张早期最大血流速度(MVE)、二尖瓣口舒张晚期最大血流速度(MVA)较术前减小,ASD患儿的RV、PAP、三尖瓣口舒张早期最大血流速度(TVE)、三尖瓣口舒张晚期最大血流速度(TVA)、PV及PDA患儿的LA、LV、MVE、MVA、AV、PAP均较术前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SD患儿的TVE、TVA、AV,ASD患儿的LA、LV、MVE、MVA、AV及PDA患儿的TVE、TVA、PV均较术前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介入封堵术可以显著改善儿童左向右分流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的心脏结构及血流动力学,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保留导丝技术应用于膜部室间隔缺损(VSD)介入治疗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5例先心病膜部瘤形室间隔缺损的患者行室间隔缺损(VSD)的保留导丝技术介入治疗,术前所有病例经胸超声心动图初次筛选,左室造影最终筛选确定。术中所有病例均使用经胸超声心动图及左心室造影,观察封堵即刻效果,术后随访1年,行胸超声心动图、心电图检查观察疗效。结果:5例封堵手术成功,即刻手术成功率100%,封堵伞位置良好,无房室传导阻滞、无异常分流。结论:保留导丝技术应用于膜部室间隔缺损(VSD)介入治疗成功率高,安全可靠,同时减少患者的治疗费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法洛四联症的右心室造影特征及相关病理学基础。方法回顾性分析124例经手术证实法洛四联症造影检查情况。结果肺动脉狭窄按Gay氏分类:Ⅰ型62例,Ⅱ型31例,Ⅲ型6例,Ⅳ型25例;依Partiole氏分类:轻度狭窄71例(0.51—0.6),中度狭窄33例(0.41~0.5),重度狭窄20例(〈0.4)。室间隔缺损分为:嵴下型室间隔缺损116例,侧位片室上嵴通常表现为舌状或带状充盈缺损,部分与主动脉窦重叠,其上缘从后上向下前延伸,边缘光滑,轮廓清楚,构成缺损前缘;正位表现为椭圆形或圆形充盈缺损;嵴上型室间隔缺损(或称肺动脉瓣下型缺损)8例,表现室上嵴不显影。结论右心室造影在术前能够比较准确地确定肺动脉狭窄及室间隔缺损情况,在法洛四联症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心间隔缺损并双向分流患儿的围术期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提高重症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成活率。方法 随机选择 32例拟行手术治疗的心间隔缺损并重度肺动脉高压、双向分流的患儿为研究对象。年龄 4个月~ 12岁 ,平均 4 3岁 ,体重 4 5~ 2 7kg ,平均 9 6kg,≤2岁者 18例 ,>2岁者 14例 ;单纯室间隔缺损 16例 ,室间隔 +房间隔缺损 5例 ,室间隔缺损 +动脉导管未闭 7例 ,室间隔缺损 +房间隔缺损 +动脉导管未闭 3例 ,完全性心内膜垫缺损 1例。术前采用合适的药物治疗 ,控制肺动脉压达满意水平 10~ 15d ,术后坚持使用药物治疗的同时延长呼吸机辅助时间 ,以维持适宜的血气指标在满意的水平。结果 本组 32例 ,治愈 2 9例 ,术后并发肺高压危象 9例 ,右心功能衰竭 3例 ,频发室性早搏 3例 ,低心输出量综合征 4例 ,共死亡 3例。结论 对心间隔缺损并重度肺动脉高压、双向分流者的围术期综合治疗是提高手术成功率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总结 18例先天性心脏病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手术治疗经验。方法 :手术均在体外循环下完成 ,行畸形矫正和赘生物清除。结果 :全组中除 1例术后死于低心排综合征和急性肾功能衰竭外 ,余均顺利康复。结论 :在抗感染治疗同时积极手术治疗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 ,并应强调术后处理  相似文献   

17.
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2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应用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并对其疗效进行初步评估。方法总结我院2005年7月-2009年5月共有20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介入治疗。其中室间隔缺损(VSD)(膜部)8例,房间隔缺损(ASD)(继发孔型)6例,动脉导管未闭(PDA)6例。结果20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中一例室间隔缺损行左心室造影示缺损小于3mm,终止介入治疗;一例室间隔缺损行左心室造影示两个小缺损,面积共4mm,后转心胸外科行室缺修补术;余18例皆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成功率为90%。有一例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术后第五天出现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CAVB),立即行临时心脏起搏器安置术,地塞米松10mgIV3天后CAVB恢复正常,其他患者无不良并发症发生。随访2月~4年,无不良并发症。结论国产封堵器用于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安全有效,价格低廉,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8.
室间隔缺损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115例外科治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室间隔缺损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外科治疗。方法回顾115例室间隔缺损(VSD)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AI)病例,其中动脉干下型室间隔缺损者96例,膜周型者19例。手术均采用全身中度低温体外循环。室间隔缺损修补有16例行直接修补,余均采取补片修补术。对于主动脉瓣的病变,施行瓣膜成形术92例,5例无法作瓣膜成形者则施行主动脉瓣置换手术,18例单纯行室间隔补片修补术对主动脉瓣未作特殊处理。结果手术效果满意。术后随访4个月至2年,死亡10例,心功能Ⅰ级72例,Ⅱ级31例,Ⅲ级2例。结论室间隔缺损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患者进行同期外科治疗效果好。  相似文献   

19.
胸腔镜辅助体外循环下治疗先心病的初步体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电视胸腔镜微创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手术的方法。方法 5例房间隔缺损和4例室间隔缺损的先心病患者应用单腔或双腔气管插管机械辅助呼吸,采用股动脉、股静脉和上腔静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通过胸壁打孔借助电视胸腔镜进行房间隔缺损和室间隔缺损修补。结果 9例患者术后一周皆痊愈出院,未出现残余漏及传导阻滞。结论 电视胸腔镜微创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安全可行等特点。只要熟练电视胸腔镜下手术器械的操作方法和技巧,大部分室缺、房缺皆可在电视胸腔镜下顺利完成。  相似文献   

20.
低体重婴儿室间隔缺损并肺动脉高压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总结连续57例体重小于5kg婴儿室间隔缺损并肺动脉高压(VSD+PH)外科治疗经验。方法1998-03~2003-03手术治疗5kg以下婴儿VSD+PH57例,术前给予强心、利尿、扩血管治疗,长时间对症治疗心衰仍无改善者行急症手术。在中度低温(肛温26~28℃)体外循环下行VSD及合并畸形修复,术后早期彻底镇静,给予压力控制(PC)机械通气模式,动脉血PaCO2维持25~35mmHg,拔除气管插管后加强体疗,防止肺部并发症及肺高压危象。结果早期(术后30d)死亡2例(3.5%)。早期并发症5例:2例残余漏,2/6级收缩期杂音,1年后自愈;右束支传导阻滞3例,无临床症状,未予处理。55例存活者随访2~60个月,体重及活动量均有增加,智力正常,心功能Ⅰ~Ⅱ级,无晚期并发症及晚期死亡。结论低体重婴儿VSD+PH特别是心衰难以控制者一经确诊应及时手术,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