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中青年脑梗死与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背景: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冠心病的一个新的独立危险因素,但与脑血管疾病的关系尚有争议,空腹血浆总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难以完全揭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对脑梗死的影响。目的:探索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及叶酸、维生素B12等营养因素和中青年脑梗死的关系,以及蛋氨酸负荷试验对于发现隐匿性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作用。设计:病例-对照实验。Spearman相关分析。对象:选择2000/2003解放军海军总医院神经内科发病2d内收住入院的脑梗死患者85例。男63例。女22例;年龄29-55岁,平均(48.74&;#177;5.05)岁。腔隙性脑梗死48例,动脉血栓性脑梗死37例。同期选择本科医务工作者及本院体检健康志愿者44名作为正常对照组,男30名,女14名,年龄29-55岁。平均(47.75&;#177;6.71)岁。方法:住院第1天空腹抽取静脉血6mL,取2mL测定空腹血浆总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空腹采血后即刻口服蛋氨酸0.1g/kg,4h后再次取血检测血浆总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取其余4mL空腹抽取的静脉血检测血清叶酸、维生素B12采用化学发光法。主要观察指标:①脑梗死组与对照组空腹及负荷后血浆总同型半胱氨酸水平。②脑梗死组与对照组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发生率[以高于正常对照组空腹或/和负荷后4h血浆总同型半胱氨酸水平95%参考范围的上限作为诊断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标准,即空腹,男性〉17.26μmol/L,女性〉14.17μmol/L;负荷后,男性〉44.57μmol/L,女性〉40.02μmol/L]。③脑梗死组与对照组血清叶酸、维生素B12水平。④血浆总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相关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分析。结果:85例脑梗死患者,44例正常对照组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脑梗死组与对照组空腹及负荷后血浆总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脑梗死组空腹及负荷后显著高于对照组[(22.49&;#177;9.80),(13.08&;#177;2.33)μmol/L;(48.07&;#177;11.20),(37.23&;#177;3.48)μmol/L,(t=8.409,8.187,P〈0.01)]。②脑梗死组与对照组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发生率:脑梗死组显著高于对照组[68%(58/85),(9%,4/44),X^2=40.628,P〈0.01],其中空腹血浆总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高于正常35例(41%,35/85),负荷后血浆总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高于正常23例(27%,23/85)。③脑梗死组与对照组血清叶酸、维生素B12水平:脑梗死组显著低于对照组[(5.73&;#177;2.52),(7.14+2.20)μg/L;(473.47&;#177;190.19),(576.70&;#177;212.05)ng/L,(t=3.151,2.809,P〈0.01)]。④血浆总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相关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分析:空腹及负荷后血浆总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性别、叶酸及维生素B12均具有显著性相关(r=0.306-0.488,P〈0.01),而与其他危险因素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无相关性(r=0.021-0.173,P〉0.05),仅空腹血浆总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空腹血糖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186,P〈0.05)。结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中青年脑梗死的一个独立的危险因素,而蛋氨酸负荷试验是发现隐匿性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必要手段,叶酸与维生素B12缺乏是引起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间接导致脑梗死的重要营养因素。  相似文献   

2.
背景很多研究表明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可能是导致脑卒中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目的探讨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脑梗死和脑出血发生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可能影响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相关因素.设计病例-对照实验.单位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对象选择2003-01/11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的住院患者57例,其中脑卒中57例(脑出血组21例,脑梗死组36例),并以同期到本院作体检的健康人28例作为对照组.方法所有被试者均晨起空腹抽取静脉血2 mL,测定血浆同型半胱氨酸、维生素B12、叶酸、肌酐等含量,并对所有患者进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脑出血组患者根据CT摄片计算出每例患者的血肿体积.主要观察指标①各组被试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②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叶酸,维生素B12,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及血肿体积的相关性.结果57例脑卒中患者和28例健康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脑梗死组、脑出血组男性和女性同型半胱氨酸的水平均高于同性别对照组[(25.2±21.4),(18.3±10.9),(11.5±2.9)μ mol/L;(22.8±18.9),(14.7±7.4),(10.8±2.6)μ mol/L,P<0.05-0.01].脑梗死组和脑出血组基本接近(P>0.05).②脑梗死组、脑出血组患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叶酸水平呈极显著负相关(r=-0.442,-0.531,P<0.05),与维生素B12水平无显著相关性(r=-0.086,-0.111,P>0.05).脑梗死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无显著相关性(r=-0.139,P>0.05),脑出血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和血肿体积无显著相关性(r=0.225,0.425,P>0.05).结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脑梗死和脑出血的危险因素.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叶酸水平呈负相关,与维生素B12、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血肿体积无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测定偏头痛患者及正常人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评价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在偏头痛诊断治疗中的意义。方法:收集38例无先兆或有先兆的偏头痛患者及40例健康人血液标本,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放射免疫检测法测定血浆维生素B12和叶酸水平,比较二者间差异。结果:偏头痛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主要分布8mmol/L以上范围,均值为(11.4&;#177;3,6)mmol/L。对照组主要分布在4.9~8.0mmol/L,均值为(6.6&;#177;1.1)mmol/L,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03,P&;lt;0.001)。而偏头痛组平均血浆维生素B12[(124.8&;#177;38.6)pmol/L]及叶酸水平[(9.9&;#177;3.9)nmol/L]较对照组[(267.4&;#177;64.8)pmol/L,(25.8&;#177;7.8)nmol/L]显著下降(t=3.56,t=2.69,P&;lt;0.001),对照组及病例组维生素B12、叶酸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呈显著负相关(r=-0.33~-0.50.P&;lt;0.001)。结论: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与偏头痛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与健康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观察甲氨蝶呤及叶酸治疗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和风湿性关节炎严重程度的影响。方法:①选择2002—03/2003—12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风湿免疫科住院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63例。均签署知情同意书。随机将63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分为2组:安慰剂对照组31例,叶酸治疗组32例。同期选择本院健康体检者40人为健康对照组。②两组均给予甲氨蝶呤治疗,10~20mg/次,1次/周。叶酸治疗组另外服用小剂量叶酸片,2.5mg/d,治疗3个月。安慰剂对照组患者另外服用安慰剂(淀粉制作),服用剂量及治疗时间同叶酸治疗组。③应用高效液相微柱层析法测定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浓度。④采用疾病活动度积分作为治疗前后风湿性关节炎严重程度判定标准。结果:安慰剂对照组有2例失访,叶酸治疗组有2例出现无法耐受的胃肠道副反应停用甲氨蝶呤,1例失去随访,最终进入结果分析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58例,健康者40人。①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治疗前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18.09&;#177;12.15),(13.24&;#177;5.72)μmol/L,P〈0.05]。安慰剂对照组治疗后明显高于治疗前[(22.04&;#177;11.90),(17.45&;#177;15.9)μmol/L,P〈0.05];叶酸治疗组治疗前后相近[(18.44&;#177;12.51),(16.21&;#177;8.34)μmol/L,P〉0.05]。②疾病活动度积分:安慰剂对照组治疗后明显低于治疗前(4.18&;#177;0.63,5.76&;#177;0.92,P〈0.01);叶酸治疗组治疗后明显低于治疗前(4.04&;#177;0.6l,5.67&;#177;0.89,P〈0.01);两组治疗后下降幅度相近。说明叶酸对甲氨蝶呤疗效无影响。结论:①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普遍存在着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甲氨蝶呤的治疗会引起同型半胱氨酸的进一步增高。②小剂量(2.5mg/d)的叶酸补充能有效地降低甲氨蝶呤引起的高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而且不影响甲氨蝶呤的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确定血浆载脂蛋白A1、载脂蛋白B、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与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关系。 方法:选择2004—06/2005—06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238例,全部经头颅CT或MRI明确诊断,在患者人院第2天,空腹12h以上,清晨取肘静脉血2mL,检测血浆载脂蛋白A1、载脂蛋白B、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浓度,并同时检测患者肝肾功能。根据梗死灶直径大小分为大梗死灶(直径≥40mm),中梗死灶(直径20~39mm),小梗死灶(直径〈20mm)。将全部患者的血浆载脂蛋白A1、载脂蛋白B、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浓度由低到高进行排序,分别取各项指标前10个百分点与后10个百分点的患者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并比较组间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梗死灶大小的差异。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采用改良的爱丁堡与斯堪的纳维亚评分标准,包括意识、水平凝视功能、面瘫、言语、上肢肌力、手肌力、下肢肌力、步行能力8个方面。 结果:238例患者均采集到血样,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载脂蛋白A1:平均值(1.26&;#177;0.22)mmol/L,位于载脂蛋白A1前10百分位点共26例,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10.51&;#177;1.61,位于后10百分点组共23例,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7.29&;#177;1.03。两组间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两组间梗死灶大小分布差异亦有显著性(P〈0.01)。②载脂蛋白B平均值(0.87&;#177;0.23)mmol/L,位于前10百分点共24例。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9.67&;#177;2.14,位于后10百分点共21例,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11.63&;#177;2.39,两组间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差异没有显著性(P〉0.05)。③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平均值(1.17&;#177;0.31)mmol/L,位于前10百分点共22例,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10.13&;#177;1.92,位于后10百分点共23例,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9.23&;#177;1.91,两组间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平均值(2.89&;#177;0.98)mmol/L,位于前10百分点共23例,神经功能缺损评分10.00&;#177;2.22,位于后10百分点共23例,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11.96&;#177;2.09,两组间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载脂蛋白A1浓度相对较高的患者较浓度相对较低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提示载脂蛋白A1水平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相关。而载脂蛋白B、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浓度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应用多巴丝肼治疗及体内叶酸和维生素B6水平对加速帕金森病患者痴呆和认知功能障碍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1998-11/2001-10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门诊就诊的帕金森病患者15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其中治疗组口服多巴丝肼,0.25g/次,2次/d;对照组口服安坦,2mg/次,2次/d。两组均服用1年,于治疗前和疗程结束时测定两组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叶酸、维生素B6的水平,比较组间的差异性,分析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叶酸和维生素B6水平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按实际处理分析,治疗组有2例,对照组有1例脱落,1年后纳人结果分析治疗组为13例,对照组为14例。①两组治疗后情况:叶酸水平无显著差异[治疗组(13.2&;#177;10.8)pmol/L,对照组(12.8&;#177;10.4)pmol/L]:治疗组治疗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高于对照组[(13.1&;#177;5.2)和(8.7&;#177;3.3)μmol/L],维生素B6水平低于对照组[(80.2&;#177;75.6)和(150.0&;#177;89.0)nmol/L],差异均有显著性(t=17.845.12.283;P&;lt;0.001)。②治疗组中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叶酸和维生素B6水平呈负相关(r=-0.68,-0.62;P&;lt;0.05-0.01),对照组各指标之间无相关关系(r=0.48,0.39,P&;gt;0.05)。结论:多巴丝肼可升高帕金森病患者血浆中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其程度与体内维生素B6水平呈负相关,应用多巴丝肼治疗时需要补充更多的维生素B6才能维持正常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以延缓痴呆和认知障碍的发生和进程。  相似文献   

7.
血管性痴呆患者甲状腺功能及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血管性痴呆患者甲状腺功能及其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 方法:所有病例均为2004—02/2005-12期间郧阳医学院附属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患者,其中血管性痴呆组患者38例(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按文化程度,文盲≤17分,小学文化(教育年限≤6年)≤20分,中学及以上文化(教育年限〉6年)≤24分);对照组为同期收治非痴呆脑梗死患者40例(均经脑CT证实)。两组性别、年龄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采用放射免疫检测法测定所有患者的甲状腺激素水平。应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检测法测定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含量。由接受培训的专职人员对血管性痴呆组患者进行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Hachinski缺血量表和老年抑郁量表量表评分,评分在入院后24h内完成,根据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评分划分血管性痴呆患者严重程度,分为轻度(20~24分)、中度(10-19分)、重度(10分以下)。结果:血管性痴呆患者38例和非痴呆脑梗死对照组患者40例均测得各项指标,并完成量表评定,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血管性痴呆组T1(三碘甲状腺原氨酸)、L(甲状腺素)、FT,(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T3:(0.9&;#177;0.4),(1.3&;#177;0.3)μg/L,t=5.0129,P=0.0000];[T4:(92.9&;#177;26.4),(110.2&;#177;28.7)μg/L,t=2.7666,P=0.0071];[FT3:(3.9&;#177;1.8),(7.2&;#177;2.1)μmol/L,t=7.4336,P=0.0000],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高于对照组[(29.57&;#177;7.12),(24.53&;#177;4.98)μmol/L,t=3.6377,P=0.0005];两组间FT4(游离甲状腺素)、TSH(促甲状腺激素)水平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轻、中、重不同程度血管性痴呆患者之间的FT3,(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三碘甲状腺原氨酸)和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差异有显著性意义[FT3:(4.7&;#177;0.4),(3.5&;#177;0.5),(3.1&;#177;0.3)μmol/L,F=32.4,P=0.0000];[T3:(1.0&;#177;0.2),(0.9&;#177;0.1),(0.8&;#177;0.1)μg/L,F=5.91,P=0.0061];[血浆同型半胱氨酸:(26.52&;#177;4.84),(29.59&;#177;5.56),(32.71&;#177;6.17)μmol/L,F=3.59,P=0.03801;T4(甲状腺素)、凡(游离甲状腺素)、TSH(促甲状腺激素)水平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血管性痴呆患者的甲状腺激素水平降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甲状腺激素和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可作为血管性痴呆严重程度的间接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急性期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接受电针治疗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以及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水平的变化。方法:①选择2004—08/2005—10郧阳医学院附属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高血压脑出血患者60例。入院距发病时间3-24h,经CT及MRI明确诊断,出血量〈40mL;均对治疗方案和检测指标知情同意。在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将其分为2组:治疗组30例(男16例,女14例)和对照组30例(男17例,女13例)。②对照组仅行对症治疗。治疗组在对症治疗的同时,电针治疗仪(上海华谊医用仪器有限公司生产,型号G6805—2A)治疗2个疗程,针刺以头针为主(选穴以水沟、太阳、百汇、风府、哑门、上星为主),体针为辅(取穴上肢: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中渚;下肢:环跳、阳陵泉、足三里、解溪、风市、昆仑),均取患侧。电针参数疏密波,留针20~30min,1次/d,10d为1个疗程,间隔3d后进行下1个疗程。③于治疗前,治疗2,4周后分别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最高分45分,神经功能缺损轻度0-15分,中度16-30分,重度31-45分)。疗效判定:基本恢复为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显著进步为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进步为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显效率(%)=(基本恢复患者数+显著进步患者数)/患者总数~100%。按北京邦定生物医学公司提供的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酶联免疫分析测定盒说明书检测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④用两样本均数的t检验和两因素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比较组间差异的显著性。结果:急性期高血压脑出血患者60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④疗效:治疗组显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80%,53%,X^2=4.800,P〈0.05)。②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比较无明显差异[(19.6&;#177;7.8),(18.8&;#177;6.7)分,P〉0.05],治疗2和4周后明显降低[治疗组:(15.8&;#177;6.2),(11.5&;#177;3.5)分;对照组:(16.6&;#177;6.4),(13.6&;#177;4.4)分,F=46.352,22.547,P〈0.01,0.05]。治疗2周后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差异不明显(P〉0.05),治疗4周后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t=2.0458,P〈0.05)。⑧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水平:治疗组治疗2和4周后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14.5&;#177;4.2),(12.6&;#177;3.),(19.7&;#177;6-3)分,F=67.56,P〈0.011;治疗前2组患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水平差异不明显(P〉0.05);治疗2和4周后治疗组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组:(14.5&;#177;4.2),(12.6&;#177;3.5)分;对照组(17.3&;#177;4.6),(14.8&;#177;3.7)分,t=2.4621,2.3659,P〈0.05]。结论:电针可以降低急性期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水平,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9.
背景:尼莫地平作为钙离子拮抗剂已广泛用于蛛网膜下腔出血,但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及生活能力改善的作用以及对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icificenolase,NSE)的影响客观研究不足。目的:观察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使用尼莫地平后患者神经功能及生活能力的恢复以及对血浆NSE的影响。设计:随机对照试验研究。单位:四川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对象:1997-10/1999-03住四川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的85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人院时发病时间不超过24h,经头颅CT证实为脑实质出血,血肿均小于40mL。患肿瘤、原发性脑室出血、继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混合性脑卒中或其他神经系统疾病的患者排除在外。方法:85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尼莫地平治疗组,动态观察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总的生活能力评分,血浆NSE水平及血肿体积。主要观察指标: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总的生活能力评分;血浆NSE水平。结果:尼莫地平治疗组与对照组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生活能力评分在病程第14天时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在第30,90天时治疗组的神经功能(77.91&;#177;42.46,85.03&;#177;45.95)。恢复优于对照组(65.21&;#177;35.74,73.02&;#177;40.12),差异有显著性意义,两组患者的血浆NSE水平在各个时间点上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结论:脑出血急性期静脉应用尼莫地平有可能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和生活能力,但血浆NSE水平作为评价脑出血药物疗效的指标尚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0.
阿尔茨海默病与维生素B12及同型半胱氨酸的相关性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李方明  彭海 《中国临床康复》2004,8(28):6210-6211
背景:维生素B12缺乏会产生神经功能障碍,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及全身的代谢,补充维生素B12对预防及延缓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的发展作用机制尚不清楚。目的:研究AD与血清维生素B12,叶酸及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之间的关系,探讨导致痴呆的机制。设计:以诊断为依据的非随机对照研究。地点和对象:2002—10/2003—05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住院治疗的AD患者30例(AD组),均符合美国神经病学语言障碍和卒中-阿尔茨海默病和相关疾病学会(NINCDS-ADRDA)的很可能AD标准。对照组为同期参加体检的健康正常人30例。方法:采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对两组患者进行评分,并用放免分析法测定血清维生素B12及叶酸水平,荧光偏振免疫法(fluorescence polarization immunoassay,FPIA)测定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主要观察指标:①AD组及对照组之间维生素B12水平差异。②AD组及对照组之间Hcy的水平差异。③MMSE得分与维生素B12及Hcy之间的相关性。结果:AD组维生素B12水平(217.3&;#177;134.2)pmol/L明显低于对照组(313.6&;#177;184.7)pmol/L,二者差异有极显著性(t=3.93,P&;lt;0.001)。AD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18.9&;#177;6.8)μmol/L高于对照组(9.4&;#177;4.1)μmol/L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t=7.66,P&;lt;0.001)。AD组叶酸水平(29.2&;#177;12.7)nmol/L低于对照组(37.2&;#177;21.2)nmol/L,但差异无显著性(P&;gt;0.05)。AD患者维生素B12水平与MMSE得分呈正相关(r=0.87)。结论:AD患者血清维生素B12水平与智能障碍及其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