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1 毫秒
1.
目的 观察早期或晚期抢救性给予肺表面活性物质(PS)对呼吸窘迫综合征(RDS)早产儿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99例需要机械通气的RDS患儿的临床资料.按照PS的给予时间分为早期组(出生2 h内)48例和晚期组(出生2~12 h)51例,观察2组在机械通气时间、氧疗时间、病死率以及并发症:气漏(肺间质气肿、气胸)、肺出血、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PDA、严重脑室内出血(IVH)的发生率方面的变化.结果 早期组和晚期组机械通气时间[(4.14±1.88) d vs (5.84±3.36) d]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2组氧疗时间[(5.84±3.36) d vs (8.05±5.48) 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8 d内早产儿的病死率:早期组为6.25%、晚期组为5.88%,出生12 h内不同时间给予PS对病死率无影响(OR=1.07,95% CI 0.21~5.56,P=1.00).早期组BPD的发生率8.7%,低于晚期组16.0%,但无统计学差异(OR=0.49,95%CI 0.13~1.74,P=0.36).其他并发症如气漏、肺出血、PDA、NEC、严重IVH发生率,2组患儿之间均无明显差异(Pa>0.05).结论 早期抢救性给予PS能显著减少RDS早产儿的机械通气时间和氧疗时间,降低BPD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应用肺保护性通气策略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时,应用肺保护性通气策略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效果及其并发症。方法RDS早产儿(胎龄29~34周)72例,采用同步间歇指令通气模式行机械通气;在此基础上,根据是否应用肺保护性策略。随机分成保护通气组37例和传统通气组35例,对二组患儿疾病极期呼吸机参数设置、血气分析结果、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VALI)发生率及病死率等进行分析。结果保护通气组吸气峰压(PIP)和平均呼吸道压(MAP)分别为(2.08±0.25)kPa和(0.98±0.29)kPa,明显低于传统通气组[(2.90±0.29)kPa和(1.25±0.24)kPa];呼气末正压(PEEP)为(0.65±0.10)kPa,明显高于传统通气组(0.45±0.08)kPa;二组吸气氧体积分数(FiO2)(0.65±0.12vs0.66±0.18)、吸气时间(Ti)[(0.54±0.10)svs(0.60±0.21s)]和通气频率(VR)[(45±12)次/minvs(42±12次/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保护通气组血pH为7.29±0.20,低于传统通气组(7.40±0.21);pa(CO2)为(6.85±1.72)kPa,高于传统通气组(4.65±0.90)kPa;二组pa(O2)分别为(6.79±1.80)kPa和(6.74±1.43)kP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二组SaO2(0.85±0.17vs0.86±0.1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通气过程中,保护通气组气漏发生率(2.7%)明显低于传统通气组(17.2%);二组动脉导管开放、肺出血和颅内出血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保护通气组机械通气时间、住院天数及病死率也明显低于传统通气组。结论RDS早产儿实施肺保护通气策略,可维持适当的肺气体交换,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天数,显著降低VALI发生率和病死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肺保护通气策略的常频和高频机械通气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56例行机械通气的NRDS早产儿,分为常频机械通气(CMV)组和高频机械通气(HFOV)组,记录两组的血气和呼吸机参数的变化情况,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及慢性肺疾病(CLD)、肺气漏(PAL)、III-IV级颅内出血(IVH)、脑室周围白质软化(PVL)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HFOV组患儿氧合迅速改善,24 h内吸入氧浓度、氧合指数、平均气道压下降明显,差异具有显著性(F=4.23、5.09、4.37,P均<0.05).24 h时HFOV组吸入氧浓度与CMV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2.181,P<0.05).CMV组治愈27例,死亡3例;HFOV组治愈24例,死亡2例,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χ2=0.091,P>0.05).CMV组并发CLD 1例、PAL 2例、IV级IVH 2例、PVL 1例;HFOV组并发CLD、PAL、III级IVH、IV级IVH 、PVL各1例.两组CLD、PAL、IVH、PVL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χ2=0.015、0.015、0.241、0.007,P均>0.05).CMV组机械通气时间(86.5±20.5) h,HFOV组(60.5±16.5) h,两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t=2.641,P<0.01).CMV组住院时间(34.5±8.5) d,HFOV组(28.5 ±6.5) d,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2.015,P<0.05).结论 肺保护通气策略的CMV和HFOV治疗NRDS是有效和安全的,HFOV能迅速改善氧合,缩短上机和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4.
高频振荡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安全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综合比较高频振荡通气(HFOV)与传统机械通气(CMV)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安全性及潜在危害性.方法 通过数据库检索出符合纳入分析条件的相关文献14篇,采用meta分析方法进行定性、定量综合分析,得出合并OR值及其95%可信区间.结果 与CMV相比,HFOV可以降低RDS患儿慢性肺部疾病(CLD)的发生率(P=0.007),但增加新生儿脑室内出血(IVH)的危险性(P<0.05);两通通气方式引起的气漏、动脉导管重新开放、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早产儿视网膜病和脑白质软化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CMV相比,应用HFOV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可减少CLD的发生,但增加重度IVH发生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同步鼻塞间歇正压通气(SNIPPV)作为气管插管呼吸机撤离后的过渡通气模式,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疗效.方法 采用单中心、随机对照研究,将胎龄<35周、需应用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的早产儿67例,在符合拔管指征时,随机分为SNIPPV组(33例)及鼻塞持续正压通气(NCPAP)组(34例).比较2组患儿的血气分析、拔管失败率及并发症的患病率.结果 无创通气3h及12 h血气分析显示,SNIPPV组pa(O2)高于NCPAP组,pa(CO2)低于NCPAP组,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拔管后,SNIPPV组低氧血症及高碳酸血症的发生率及拔管失败率均低于NCPAP组(P均<0.05),呼吸暂停发作频率低于NCPAP组(P=0.000);与NCPAP组比较,SNIPPV组机械通气时间较短,氧疗时间较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SNIPPV作为拔管后的过渡通气模式,治疗早产儿RDS比NCPAP模式更有优势,可作为气管插管呼吸机撤除后的优先选择.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Bi PAP)作为气管插管呼吸机撤离后过渡通气模式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病例随机对照方法,将胎龄<35周、需应用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的RDS早产儿,在符合拔管指征时,随机分为Bi PAP组和鼻塞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组。比较两组患儿的血气分析变化、拔管失败率、呼吸机累计时间、住院时间、病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Bi PAP组33例,CPAP组32例,两组患儿基本情况和RDS分级、拔管时间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创通气3 h和12 h Bi PAP组PO2和动脉血氧饱和度(Sa O2)均高于CPAP组[3 h PO2:(63.5±3.7)mm Hg比(54.8±7.6)mm Hg,3 h Sa O2:(92.6±2.1)%比(88.4±2.2)%],PCO2低于CPAP组[3 h:(45.5±3.9)mm Hg比(55.0±3.4)mm 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拔管后,Bi PAP组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发生率及拔管失败率均低于CPAP组(9.0%比31.2%,12.1%比34.4%,9.0%比1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i PAP组呼吸机累计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CPAP组[(96.7±19.4)h比(118.5±30.1)h,(35.4±5.7)天比(42.7±6.1)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i PAP模式作为拔管后的过渡通气模式,治疗早产儿RDS比CPAP模式更有优势,可作为气管插管呼吸机撤除后的优先选择。  相似文献   

7.
高频振荡通气治疗新生儿肺出血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高频振荡通气(HFOV)治疗新生儿肺出血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高频和常频通气(CMV)治疗肺出血患儿62例的临床效果,比较两组患儿的肺氧合功能、肺出血时间、住院时间、上机时间、氧疗时间、合并症及转归。结果 HFOV组治疗后1、6、12、24、48、72 h氧合指数(OI)明显低于CMV组,动脉/肺泡氧分压(a/APO2)明显高于CMV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FOV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明显低于CMV组(P<0.05),治愈率增高(P<0.05)。HFOV组气胸、颅内出血、消化道出血、血糖异常、败血症、肾功能损害的发生率与CMV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存活患儿中,HFOV组在肺出血时间、住院时间、上机时间、氧疗时间较CMV组明显缩短(P<0.05)。结论 HFOV能更好地改善肺出血患儿氧合功能,降低VAP的发生率,缩短病程,提高治愈率,与CMV组比较并不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与压力支持加容量保证通气(PSV+VG)两种模式在呼吸窘迫综合征(RDS)早产儿撤机阶段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6年3月至2017年5月入住新生儿重症监护室、胎龄小于32周,且需要机械通气的40例RDS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40例患儿从进入撤机阶段开始被随机分为SIMV组和PSV+VG组,每组各20例。比较两组间呼吸机参数、动脉血气、撤机时间(从进入撤机阶段到拔管时间)、拔管后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使用时间以及拔管失败率;比较两组病死率及气胸、动脉导管未闭(PDA)、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的发生率。结果 与SIMV组比较,PSV+VG组的平均气道压、撤机时间、撤机后NCPAP使用时间、拔管失败率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而两组在动脉血气、病死率及气胸、PDA、BPD发生率等方面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在RDS早产儿撤机阶段,PSV+VG模式可能是一种相对安全有效的通气方式,但仍需要大样本、多中心的临床试验来证实。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改良INSURE[气管插管-肺表面活性物质(PS)-拔管后鼻塞呼吸道正压通气]方法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 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2月淮安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INSURE方法治疗的51例RDS早产儿临床资料.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研究组23例(改良INSURE方法即拔管后经鼻间歇正压通气),对照组28例(传统INSURE方法即拔管后经鼻持续正压通气),比较2组治疗前及治疗后24h动脉血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动脉氧分压/吸入氧体积分数[pa(O2)/FiO2]、无创通气和氧疗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第2剂PS、氨茶碱应用等情况.结果 治疗后24h,研究组pa(O2)、Pa(CO2)、PH、pa(O2)/FiO2均比对照组改善明显(t=2.196、2.702、4.255、3.706、0.000、0.000,P均<0.05).研究组无创通气、氧疗和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t=2.638、2.254、2.620,P均<0.05).研究组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比例、需药物关闭的动脉导管开放、第2剂PS及氨茶碱应用均低于对照组(x2=5.123、4.366、5.123、4.791,P均<0.05).在气漏、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坏死性小肠结肠炎、Ⅲ~Ⅳ级颅内出血等方面,2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0.000、0.032、0.000、0.000,P均>0.05).结论 改良INSURE方法治疗RDS疗效优于传统INSURE方法,可减少RDS早产儿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第2剂PS及氨茶碱的需要,缩短无创通气、氧疗和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肺表面活性物质固尔苏(通用名:猪肺磷脂注射液)对不同胎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RDS)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26例RDS新生儿根据胎龄分为早产儿组(<35周)89例,(近)足月新生儿组(>35周)37例.观察固尔苏治疗前后两组症状体征及氧合指数变化,比较两组需机械通气例数、辅助通气时间、氧疗时间、呼吸困难持续时间及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气漏和肺动脉高压的发生率.结果 应用固尔苏治疗后两组患儿呼吸困难明显改善,氧饱和度较治疗前上升,氧合指数明显下降(P<0.05).需机械通气比例(近)足月新生儿组高于早产儿组,需辅助通气时间、氧疗时间和呼吸困难持续时间早产儿组均短于(近)足月新生儿组(P均<0.05),(近)足月新生儿组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气漏、肺动脉高压发生率高于早产儿组(P<0.05).结论 肺表面活性物质固尔苏对早产儿RDS疗效显著,对(近)足月新生儿RDS疗效相对较差,且应用固而苏后呼吸困难持续时间较长,易并发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气漏、肺动脉高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