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重复呈现情绪面孔对抑郁症状大学生注意偏向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 探讨抑郁症状大学生对重复呈现的情绪面孔是否存在注意偏向.方法 以贝克抑郁量表(Beck depression inventory,BDI)和自评抑郁量表(ser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为工具,从1 000余名青年大学生中随机筛选出正常被试(n=20,正常对照组)、抑郁低分被试(n=20,抑郁低分组)和抑郁高分被试(n=20,抑郁高分组).从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制作的真人情绪面孔中选取26组配对照片(中性面孔和悲伤面孔),分别呈现给各组被试,进行点探测任务的行为学实验.情绪面孔共重复呈现了4次.每次呈现之后,测量被试者对情绪面孔的反应时间和正确率.数据用SPSS 12.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①抑郁低分组、抑郁高分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在点探测任务正确率上没有显著差异;②抑郁高分被试在第4次呈现情绪面孔的平均反应时间明显低于第1次呈现的平均反应时间(P<0.01),而其他各组与呈现的次数间无显著差异(P>0.05);③与正常组相比,抑郁高分组对悲伤图片有较高的平均注意偏向分值,表现出明显的主效应(P<0.05).情绪面孔图片呈现次数也表现出明显的主效应(P<0.05).在图片类型x呈现次数x组别之间存在明显的交互作用(P<0.05).结论 抑郁高分个体对首次呈现的负性面孔出现注意偏向,4次呈现负性刺激能改变青年抑郁高分被试的注意偏向. 相似文献
2.
《成都医学院学报》2019,(4)
目的 探讨高特质焦虑个体对情绪面孔的注意偏向。方法 被试20名大学生,采用改进的朝向和反向眼跳实验范式,研究高低焦虑个体对情绪和中性面孔条件下的注意偏向。结果 朝向眼跳中,具有情绪意义的面孔相对于中性面孔会引起高特质焦虑个体更快更多的注意,并在认知加工过程中占有优先权。反向眼跳中,高特质焦虑个体对负性或者正性面孔的眼跳潜伏期相对于中性面孔而言更长,眼跳错误率更高。说明情绪图片被捕获,注意很难从情绪图片上解除,对其抑制比较困难。结论 验证了高特质焦虑个体对情绪信息存在注意偏向,这与很多结论是一致的,并进一步证明了高特质焦虑个体的注意偏向是由注意定向加速和注意解除困难共同导致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大学生中低特质焦虑个体在有无诱发恐惧情绪下对情绪面孔的注意偏向。方法根据特质焦虑问卷得分,在大学一年级学生中选择得分最低的59名随机分为低焦虑试验1、2组完成注意试验。采用点探测任务,以情绪面孔图片为刺激材料,要求被试尽快对探测目标作出判断。比较有无诱发恐惧情绪下低特质焦虑个体对情绪面孔的注意偏向差异。结果当无诱发情绪时,被试对负性面孔的注意偏向值与0比较差异显著[D=(-11.09±25.40),t=-2.391,P=0.024),其指向指数值与0比较差异显著[OI=(-20.28±22.90),t=-4.850,P<0.01];当诱发恐惧情绪时,被试的对负性面孔的注意偏向值与0比较差异不显著[D=(3.73±25.28),t=0.794,P>0.05]。结论低特质焦虑大学生对负性面孔存在回避现象是由指向引起的,而在诱发恐惧情绪时回避现象消失。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重复呈现的阈上或阈下悲伤情绪面孔对有抑郁症状的大学生注意偏向的影响.方法 整群抽取500名大学生,以贝克抑郁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为筛选工具,选取健康对照(C组)、抑郁症状得分低者(B组)和抑郁症状得分高者(A组)被试各20名.从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研制的情绪面孔库中选取中性情绪面孔20张和悲伤情绪面孔52张,分别重复呈现4次阈上(1 000 ms)、阈下(14 ms)情绪面孔给3组被试者,进行点探测任务的试验,测量3组对情绪面乳的反应时间、正确率和注意偏向得分.结果 (1)3组被试者在4次阂上、阈下呈现的悲伤面孔的正确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A组在第4次阈上、阈下呈现悲伤情绪面孔的平均反应时间明显低于前3次呈现的平均反应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C、B组在呈现悲伤情绪面孔的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与C组相比,A组对阈上呈现的悲伤情绪面孔在平均注意偏向分值、悲伤情绪面孔呈现次数两个方面有明显的主效应(P<0.05),在呈现时间、呈现次数、组别之间存在明显的交互作用(P<0.05);(4)A组在第1次、第2次和第3次阈上呈现悲伤情绪面孔时出现显著的注意偏向,但这种偏向在第4次时消失.结论 阈上(1 000ms)呈现悲伤情绪面孔第4次使抑郁症状高分组大学生注意偏向消失.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自杀意念大学生在注意偏向上是否存在情绪干扰。方法采用大学生人格问卷(UPI)和艾森克人格问卷(EPQ)相关题目结合结构式访谈对4 669名大学生进行筛查,抽取其中一部分有自杀意念大学生(自杀意念组,n=32)及正常大学生(对照组,n=32)使用情绪图词Stroop实验范式,考察有自杀意念大学生和正常大学生对情绪信息的注意偏向。结果 2组被试的反应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76,P<0.05)。自杀意念组大学生对情绪词语有更加突出的反应延迟特点(F=8.20,P<0.01);自杀意念组大学生在图词一致时反应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图词不一致时,反应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t=3.70,P<0.01)。结论有自杀意念大学生与正常大学生相比,表现出了明显的情绪干扰,且具有更多的负性认知偏向。有自杀意念大学生在图词不一致的情况下有更多的反应延迟存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忽视症(Unilateral Spatial Neglect,USN)患者在不同情绪面孔条件下的注意偏移情况.方法 将12例USN患者和与其人口学资料相匹配的30名健康志愿者(HC组)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高兴-中性和悲伤-中性情绪面孔嵌合图形(Expressional Chimeric Faces,ECF)进行注意偏移度测查.结果 USN患者在高兴-中性和悲伤-中性ECF试验中注意偏移度分别为(0.78 ±0.22)分和(0.50±0.20)分,HC 组在高兴-中性和悲伤-中性ECF试验中注意偏移度分别为(-0.31±0.20)分和(-0.25±0.17)分,USN组注意右偏,HC组注意左偏,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高兴-中性ECF:t=15.550,P<0.01;悲伤-中性ECF:t=12.192,P<0.01);组内比较发现USN组在悲伤-中性ECF试验中注意右偏程度小于高兴-中性ECF(t=3.954,P=0.002);而HC组在高兴-中性和悲伤-中性ECF试验中注意偏移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02,P=0.203).结论 USN患者注意右偏;但对悲伤-中性ECF注意右偏程度显著减小.这可能与USN患者对忽视侧情绪信息的意识下加工及半球对情绪认知的特点有关. 相似文献
8.
情绪障碍个体注意偏向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十年来,情绪与注意的关系一直是研究者们的关注重点,他们发现情绪与注意是互相影响的,究竟是个体的情绪感受影响其注意的功能,还是个体对信息的选择性注意引发了不同的情绪感受?有待进一步的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探讨首发型抑郁症患者注意偏向特点。方法选取34例未经治疗的首发型抑郁症患者以及与其人口学资料相匹配的40例健康对照组(HC)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中文情绪词stroop实验进行注意偏向的测试。结果患者组在负性词、中性词、正性词的反应时[分别为(1185.71±410.60)ms,(1127.92±344.89)ms,(1166.17±395.72)ms],高于HC组[分别为(754.68±215.36)ms,(755.37±213.49)ms,(761.70±194.66)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775,P〈O.01;t=5.675,P〈0.01;t=5.708,P〈0.01);方差分析显示患者组在负性词、中性词、正性词的错误数[(3.41±2.11)次,(2.24±1.65)次,(2.97±1.17)次]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197,P=0.018),LSD(Leastsignificantdifference)进一步两两比较发现,负性词与中性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抑郁症患者在治疗前对负性词具有显著的注意偏向,对负性相关刺激的注意偏向可能是抑郁症患者认知特质之一。 相似文献
11.
齐齐哈尔市不同性别大学生对同性恋态度差异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齐齐哈尔市不同性别大学生对同性恋问题的认知和态度,以便为高校开展性健康教育提供材料,为研究大学生同性恋问题提供背景资料和依据.方法 采用了自编问卷从权利认同、情感认同、科学认识、被试本人的同性恋倾向、对同性恋态度转变的自我觉知等5个维度对通过分层随机抽样获得的齐齐哈尔医学院和齐齐哈尔大学不同专业共1000名学生进行了调查,利用SPSS 13.0对数据进行录入分析.结果 调查结果发现齐齐哈尔市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对待同性恋问题的态度差异显著,女性学生对待同性恋问题的接受程度明显高于男性学生.结论 大学生对同性恋的认识与被调查的地区、时期、文化背景及开放程度有关,目前同性恋群体仍遭受严重的社会歧视,高校应加强大学生的性教育,以助其建立科学健康的性观念,更加科学、客观的认识同性恋,促进同性恋群体与非同性恋群体的和谐相处,促进校园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正常人群中不同特质焦虑个体对负性汉语刺激的注意偏向特点.方法 采用点探测任务,使用汉语材料,比较不同特质焦虑个体(高焦虑组21、正常组20、低焦虑组21)在不同条件(负中词对、负正词对)下,对探测目标的反应时和注意偏向值差异.结果 当刺激为负中词对时,3组被试的注意偏向值与0差异有显著性[D1=(14.44±26.22)ms,t =2.401;D2=(12.05±19.89)ms,t =2.571;D3=(-13.14±24.07)ms,t =2.379;P <0.05];当刺激为负正词对时,只有低焦虑组和高焦虑组被试的注意偏向值与0差异有显著性[D4=(21.07±32.91)ms,t =2.791;D6=(-8.98±18.04)ms,t =2.170;P <0.05].结论 高焦虑被试对负性汉语存在注意偏向,低焦虑被试对负性汉语存在回避现象.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索注意偏向训练对特质焦虑军校大学新生的情绪体验和认知偏向的影响.方法 选取某军校2015级入学新生中有特质焦虑倾向的学员80名,分为趋向正性组、中性对照组、逃离负性组和空白对照组,训练采用情绪词点探测实验范式,其中趋向正性组的情绪词为正性词语和中性词语,探测点始终位于正性词语;中性对照组的情绪词仅有中性词,探测点位置随机出现;逃避负性组的情绪词为负性词语和中性词语,探测点始终位于中性词语;而空白对照组不进行任何训练.训练前后分别采用正/负性认知偏向量表(APNIS)和正负性情绪量表(PANAS)进行调查.结果 (1)空白对照组训练前后的正负性情绪分数和正负性认知偏向分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逃离负性组训练后的负性情绪显著减少(P<0.05),正性自己的分数显著增加(P<0.05).(3)中性对照组训练后负性情绪显著减少(P<0.05).(4)趋向正性组训练后负性情绪显著减少(P<0.05).结论 注意偏向训练对降低特质焦虑的军校大学新生的负性情绪,提升其正性情绪,增加其正性认知偏向均有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利用眼动追踪技术探讨注意偏向在焦虑情绪的发生与维持中是否发挥作用。方法 招募80名即将参加大学英语六级考试的在校大学生,采用情绪Stroop范式以及眼动追踪技术,比较高考试焦虑(考试焦虑量表评分≥15)者和低考试焦虑(考试焦虑量表评分<15)者对情绪信息注意偏向的差异。结果 情绪Stroop任务中,高考试焦虑个体消极兴趣区组反应时长于积极兴趣区组(t=2.184,P=0.035),低考试焦虑个体情绪区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61,P=0.875)。在眼动追踪实验中,高考试焦虑组对消极兴趣区的首视时长(t=2.117,P=0.041)和总时长(t=2.254,P=0.027)长于低考试焦虑组,而低考试焦虑组对积极兴趣区关注的总时长长于高考试焦虑组(t=2.226,P=0.029)。结论 高考试焦虑个体对消极信息存在注意偏向,注意偏向在焦虑情绪的发生和维持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 探讨冠心病伴发抑郁情绪者注意偏向的特点。方法 选取2012年9月-2014年12月在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住院的冠心病患者40例,根据Zung氏抑郁自评量表(SDS)将患者分为单纯冠心病组和冠心病伴发抑郁情绪组,各20例。患者均参加注意返回抑制试验,记录其反应时,并分析返回抑制效应。结果 对反应时进行多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发现,组别主效应显著(F=94.44,P<0.01),冠心病伴发抑郁情绪组反应时长于单纯冠心病组;间隔时间(SOA)主效应显著(F=57.98,P<0.01);组别×面孔性质×提示类型×SOA交互作用显著(F=10.09,P<0.01)。当SOA为14 ms时,组别主效应显著(F=22.68,P<0.01);提示类型主效应显著(F=13.90,P<0.01),无效提示反应时短于有效提示;组别×面孔性质×提示类型交互作用显著(F=10.84,P<0.01),简单效应分析发现:冠心病伴发抑郁情绪组对悲伤面孔无效提示的反应时短于中性面孔(F=15.19,P<0.01)。SOA为750 ms时,组别主效应显著(F=37.89,P<0.01);提示类型主效应显著(F=5.01,P<0.05),无效提示反应时短于有效提示;组别×面孔性质×提示类型交互作用显著(F=7.92,P<0.01),简单效应分析发现:冠心病伴发抑郁情绪组对悲伤面孔无效提示的反应时短于高兴面孔和中性面孔(F=6.92,P<0.05)。对返回抑制效应(无效提示反应时-有效提示反应时)进行多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发现:SOA为14 ms时,冠心病伴发抑郁情绪组对悲伤面孔的返回抑制效应小于单纯冠心病组(F=5.61,P<0.05);SOA为250 ms时,冠心病伴发抑郁情绪组对悲伤面孔的线索效应大于单纯冠心病组(F=6.49,P<0.05);SOA为750 ms时,两组对3种不同性质的面孔图片均出现返回抑制效应。结论 冠心病伴发抑郁情绪者存在注意偏向,表现为对负性情绪刺激的注意偏倚和解除困难。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探讨不同社交焦虑水平大学生在加工不同情绪面孔时注意偏向的行为和眼动特点。方法:根据Liebowitz社交焦虑量表得分筛选高、低社交焦虑大学生26人和27人,通过点探测任务测量被试在一致和不一致条件下的反应时和正确率,同时记录被试在观察愤怒、厌恶和中性面孔时的眼动特征。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不同试验情景下不同社交焦虑水平的大学生对威胁性面容表情图片的注意偏向.方法 根据在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上的得分从500名大一学生中筛选出23名高分组被试和24名低分组被试,并将被试随机分入威胁性(预先被告知要发表演讲)和非威胁性试验情景,完成点探测试验,记录注意偏向得分(ABS).结果 在威胁性试验情景下,社交焦虑高、低分组被试的ABS分别为(-2.63±1.83)ms、(0.42±1.36)ms,差异有显著性(t=4.641,P=0.000);在非威胁性试验情景下,社交焦虑高、低分组被试的ABS分别为(-0.41±1.56)ms、(0.47±0.67)ms,差异无显著性(t=1.732,P=0.106).社交焦虑个体在威胁性、非威胁性试验情景下的ABS分别为(-2.63±1.83)ms、(-0.41±1.56)ms,差异有显著性(t=3.122,P=0.005);而低分组被试在威胁性、非威胁性试验情景下的ABS分别为(0.42±1.36)ms、(0.47±0.67)ms,差异无显著性(t=0.124,P=0.903).社交焦虑和试验情景的交互作用对注意偏向得分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F=6.881,P=0.012);社交焦虑和试验情景的主效应因素均差异有显著性(F=20.429,P=0.000)、(F=6.413,P=0.015).结论 社交焦虑大学生回避威胁性面容表情图片,而且在威胁性试验情景下,这种回避倾向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