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猝死预防的非药物疗法现状笠贯宏美国心脏性猝死每年达30~40万人,其中80~90%是由于室颤(VF)乃至持续性室速(VT)发生的。因此,VF、VT猝死的预测、预防不但是医学界而且已成为社会的大问题。作为其治疗方法不但抗心律失常药物(特别是胺碘酮),而...  相似文献   

2.
心脏猝死的病因及急性期处置的奏效率心脏猝死(SCD)是由心脏病所导致的突然死亡。估计在美国每年有30~40万人(发生率为0.1~0.2%),在日本有9~10万人发生SCD。根据美国Framinghan研究中心和日本厚生省猝死调查研究班报告,两者死亡总...  相似文献   

3.
QT延长综合征猝死的病理与预防江森哲郎等一、QT延长综合征猝死的流行病学特发性QT延长综合征因是比较少见的疾病,有关经过与生命预后还有很多不明之处。通过近年来大规模流行病学研究有了进一步阐明。有关特发性QT延长综合征大规模流行病学研究,最初是1985...  相似文献   

4.
通常,预防和治疗心力衰竭猝死和室性心律失常的较好方法是给予β受体阻断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和醛固酮拮抗剂。此外,纠正低钾血症、低铗血症等电解质紊乱也有效。大规模的临床试验证实目前没有一种抗心律失常药物可以优于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但是对合并无症状的阵发性室速的非缺血性扩张型心肌病患者,胺碘酮有希望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5.
慢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中有30%——50%会发生猝死,为了改善预后不仅关注心衰本身引起的死亡,还要重视对猝死的对策。8受体阻断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剂和胺碘酮能降低猝死的危险,但效果不能令人满意。心衰患者的猝死很难预测时,植入心律转复除颤器(ICD)会发挥难以替代的作用。欧洲和美国的大型试验已证明,ICD对猝有一级和二级预防作用,ICD的适用范围正在变宽。此外,心衰患者中伴室内传导阻滞者,室收缩的同步性发生障碍,而ICD恰好能使两心室电活动同步,所以在欧美ICD的应用已较普及。考虑到医疗费用的同时,今后ICD在日本应用的适应证,即对心衰患者发生猝死险的评价变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6.
猝死高危病例心律失常的管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猝死高危病例心律失常的管理土谷健等猝死多由于过速性心律失常所致,其中室速(VT)、室颤(VF)等室性心律失常占心脏性猝死的70~80%。本文拟就VT、VF发作时的治疗方法及复发的预防方法进行概述。一、室性心动过速1.分类及基础疾病3个以上连发小于30...  相似文献   

7.
动物癌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癌症从1981年就占日本死亡原因的首位,占总死亡人数的大约30%,每年死亡人数约30万。随着人口老龄化,死亡率有进一步增加的趋势。因此,预防癌瘤的对策是非常重要和紧迫的课题,原发性和继发性预防的研究备受重视。在欧美正积极开展癌瘤的原发性预防,实施了较多大规模临床干预试验。最近,日本也开展临床干预试验,提高了对癌化学预防研究的重视。  相似文献   

8.
缺血性心脏病猝死的病理与预防相义房缺血性心脏病(IHD)的猝死(发病1小时以内死亡的不能预期的内因性死亡),是心律失常或心肌缺血所致。因此,围绕急性心肌梗塞与致死性心律失常发病的问题很多,本文仅就猝死的病态、猝死与IHD的关系、梗塞后病例猝死的预...  相似文献   

9.
心脏猝死多数是心室颤动引起,要想终止必须在数分钟内行电除颤,但并非易事。心室颤动发生的基础是某种电活动存在异常,如果能够发现心电图的有关征兆,预防猝死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10.
慢性心力衰竭最终因泵功能衰竭进展而死亡,其中的半数为猝死,而猝死的大部分为心律失常,但抗心律失常药物不一定能阻止猝死。近年来的大规模研究还提示,抗心律失常药物反增加死亡率,故对于心力衰竭出现的心律失常,在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时应注意些什么、选择什么样的...  相似文献   

11.
降血脂药的预防再狭窄作用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术后约40~50%的病例发生再狭窄是本疗法的致命弱点。其机制为,内膜过度增生、血栓形成、细胞外基质的形成、动脉弹性回缩、血管重构等原因。一般认为,血清脂质在再狭窄过程中担负着重要的作用。一、血清脂质和...  相似文献   

12.
“猝死”一般是指发病 2 4小时以内不可预料的内因性急性死亡。欧美文献报道 ,自然死亡中 1 0 %~ 30 %为猝死 ,其中 45 %~ 6 0 %是来自心脏、主动脉疾病。日本厚生省循环疾病研究组报道 ,猝死占全部死亡的 1 0 % ,丰岛等对新泻的调查研究表明 ,猝死占 1 7.5 % ,其中心源性猝死达 6 9%。用动态心电图 (Holter)进行研究发现心源性猝死的原因 ,83%为快速性心律失常 ,1 7%为缓慢性心律失常。从这些结果可以推测 ,要想预防猝死 ,快速性心律失常的治疗有着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器质性心脏病 (心肌病、心肌梗塞等 )的患者 ,发生致死性心律失常的危…  相似文献   

13.
脑卒中的超早期治疗专辑──脑出血超早期治疗中的诸问题田和悟等脑出血患者多有高血压病史,故称高血压脑出血。其原因是在持续性高血压的基础上,细小动脉的硬化变性导致脑内小动脉瘤破裂。好发部位分别是壳核(40~60%)、丘脑(15~30%)、小脑(7~10%...  相似文献   

14.
中高龄者安静时心电图RR_(CV)的倾向中高龄者心性猝死的原因,考虑为心梗后心功能低下、心律失常、缺血等。最近引人注目的是植物神经系统参与了猝死的发生.故评价植物神经的功能,可能对包含猝死的缺血性心脏病患病后的预后判断及作为预防的指标有价值.简便的筛?..  相似文献   

15.
猝死高危病例的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猝死高危病例的预测小泽友纪雄最近,劳动省在工伤认定中加入了过度劳累发生的心律失常死亡。这种情况的前提是无明确的基础心脏病,由于过度劳累发生致死的心律失常而猝死。在这样情况下,由于原来心脏无异常,或虽有也未表现出来,所以对其预测、预防只有通过对过度劳累...  相似文献   

16.
日本人猝死既往史的调查作者通过1984~1986年死亡通知单对猝死的情况进行了调查。死亡通知单存在着正确与否的问题,但在病因学方面研究猝死又是最大的情报资料来源,而且现时对死亡诊断书准确度的研究报告很少。1988~89年作者在新泻市比较大的医院,对死...  相似文献   

17.
猝死高危病例的β-阻断剂疗法水牧功一等一、猝死高危病例发病后早期死亡的大部分原因是心律失常。心律失常猝死中80%以上是过速性室性心律失常,即由于室颤(VF)与持续性VT、尖端扭转型VT(Tdp型VT)所致。而心肌梗塞后出现室早的一部分作为“警告性心律...  相似文献   

18.
门静脉高压和静脉曲张出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Sima.  UA 汪玲 《德国医学》1997,14(1):18-19
门静脉高压是肝硬化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除腹水和肝肾综合征外常导致食管静脉曲张出血,同时存在肝硬化伴凝血障碍又加重并导致初次出血病死率达15% ̄40%。用β受体阻滞剂进行一期预防,即防止第一次出血。目前硝酸盐的作用尚在研究,急性出血治疗的标准除所有急症医学措施、加压导管、Terlipressin和Octreotid外,是内镜下硬化治疗。对于二期预防,即防止复发性出血,药物和内镜治疗均有价值,可使用内  相似文献   

19.
戴红 《日本医学介绍》1991,12(9):396-398
关于小学、初、高中学生猝死的国内报告几乎都以日本体育、学校健康中心的猝死报告或监察医的剖检例为调查对象。由于前者仅限于学校管辖范围内的猝死,而后者剖检率又很低,故两者都难于掌握全面情况。本文以大阪府小学、初、高中学生为对象,进行了猝死的全面调查,并研究了预防措施。一、小学、初、高中生猝死实况作者对1985年1月至1986年12月两年内,大阪府5~19岁死亡名单中,抽出193例猝死及怀疑猝死的病例。然后对其各个家庭、学校、医疗机构、监察医事务所、警察署等进行了走访调查。结果表明,有92例(调查总数47.7%)是死于猝死。5~19岁间的猝死率,男性为3/10万,女性则为1.5/10万,男为女的2倍,而且  相似文献   

20.
脑血管性痴呆及其危险因素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脑血管性痴呆及其危险因素东仪英夫与阿尔茨海默病(AD)(或阿尔茨海默型老年痴呆,SDAT)并列的脑血管病是在老年期痴呆中所占比例最大的原因之一。在西欧,脑血管性痴呆约占65岁以上老年人痴呆的10~20%,日本为40~50%,但据最近的统计,在日本A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