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方法:选取40例高龄急性脑梗死患者,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20例,对照组2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rt-PA静脉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结果:治疗后观察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观察组AD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颅内出血发生率、病死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t-PA静脉溶栓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可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且颅内出血概率并无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2.
苏慧  杨光  董秋艳  陈王晋 《中国医药导刊》2011,13(10):1661-1662
目的:探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超早期脑梗死合并心房颤动(AF)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29例发病<3h的脑梗死合并AF患者分为溶栓组16例和对照组13例。溶栓组给予rt-PA总量0.9mg/kg,最大剂量90mg静脉溶栓。对照组予常规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1h,24h,7d,21d)时的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以及治疗前、治疗后90d日常生活能力Barthal指数(BI)评分,早期神经功能改变情况,出血风险,死亡率。结果:溶栓组较对照组在治疗后1h,21d的NIHSS评分,90dBI评分均有改善(P<0.05);溶栓组较对照组早期神经功能改善有统计学差异(P<0.05);溶栓组出血事件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不增加死亡事件。结论:rt-PA静脉溶栓治疗超早期脑梗死合并AF可改善早期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和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与尿激酶溶栓治疗心源性脑梗死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60例心源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组给予rt-PA静脉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治疗7 d后的临床疗效,治疗1 h、1 d、7 d后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7 d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67%,高于对照组的7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1 h、1 d、7 d后的NIH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尿激酶,采用rt-PA静脉溶栓治疗心源性脑梗死效果更好,可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安全性与尿激酶相当。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比观察小剂量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 0.6mg/kg,最大剂量为60mg)与尿激酶(UK)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脑梗死患者116例的临床资料,其中应用rt-PA(0.6mg/kg,最大剂量为60mg)溶栓的患者23例,应用UK溶栓的患者92例。通过对两组患者溶栓后24h、7d的NIHSS及溶栓后7d的mRS评分及症状性颅内出血(SICH)和病死率进行对比,比较两组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①溶栓后24hrt-PA组NIHSS评分下降的分值为4.0±4.9,UK组NIHSS评分下降的分值为3.7±5.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后24hrt-PA组NIHSS评分下降≥4分的患者有9例,UK组NIHSS评分下降≥4分的患者有40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后7drt-PA组NIHSS评分下降的分值为3.9±7.7,UK组NIHSS评分下降的分值为5.2±7.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后7d rt-PA组NIHSS评分下降≥4分的患者14例,UK组NIHSS评分下降≥4分的患者58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后7drt-PA组mRS评分为2.4±1.6,UK组mRS评分为2.4±1.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后7天rt-PA组mRS≤2分的患者有13例,UK组mRS≤2分的患者有52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rt-PA组发生SICH的患者有2例,UK组有7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后1周内死亡的患者rt-PA组有4例,UK组有11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rt-PA(0.6mg/kg,最大剂量为60mg)静脉溶栓与UK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的疗效和安全性无差异。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动、静脉联合溶栓治疗超早期脑梗死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脑梗死超早期患者63例,随机分为尿激酶(UK)静脉溶栓治疗组,和UK动静脉联合溶栓治疗组。两组一般治疗均给予抗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环、一般营养脑神经细胞药物、降压和控制血糖等常规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治疗后24h第7天和第14天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并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并随访3个月进行Barthel指数评定生活质量,并进行比较。结果:组内比较,治疗7d和14d后,2组的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治疗后14dNIHSS评分、3个月Barthel指数,动静脉联合溶栓评分明显低于单纯静脉溶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动静脉联合溶栓治疗超早期脑梗死可以显著改善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减轻致残率。  相似文献   

6.
林宝荣  王顺旺 《吉林医学》2013,34(16):3181-3182
目的:观察阿替普酶对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选择7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组)使用阿替普酶(rt-PA)静脉溶栓治疗,以同期发病条件基本相同的患者64例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6 h、24 h、7 d、14 d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治疗后6 h、24 h、7 d、14 d的NIHSS评分减少程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只要严格掌握溶栓治疗时间窗、适应证、禁忌证,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是有效、安全的,并能显著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阿替普酶(rt-PA)静脉溶栓联合丁苯酞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9月至2018年9月郑州市第九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卒中中心符合rt-PA静脉溶栓的6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31例)和观察组(30例),两组均接受rt-PA静脉溶栓及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丁苯酞注射液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14 d,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24 h、14 d的NIHSS、ADL评分,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统计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24 h、14 d,两组NIHSS评分低于治疗前,且治疗后14 d NIHSS评分低于治疗后24 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4 d,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4 h、14 d,两组ADL评分高于治疗前,且治疗后14 d ADL评分高于治疗后24 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4 d,观察组ADL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6.67%(26/30),高于对照组的67.74%(21/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t-PA静脉溶栓联合丁苯酞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有效率高,患者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恢复较好,优于单一应用rt-PA,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8.
韦潋滟  徐冬娟 《浙江医学》2019,41(15):1625-1628,1632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采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技术在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468例在本市5家医院接受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将其中242例采用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患者设为观察组,226例采用常规治疗的患者设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两组患者溶栓前、溶栓后12h、7d、14d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溶栓前的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溶栓后12h、7d、14d的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非症状性颅内出血和症状性颅内出血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对出现非症状性颅内出血和症状性颅内出血的病例并未作特殊处理,14d后予CT检查发现出血均被吸收。观察组泌尿道出血和牙龈出血比例与对照组比较明显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用rt-PA静脉溶栓治疗,可明显改善临床症状和体征,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不良反应较低。有条件的基层医院应积极推广rt-PA静脉溶栓技术,改善临床疗效和预后,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早期静脉溶栓联合双重抗血小板治疗轻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20年3月本院收治的轻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68例,按照入院编号随机分为对照组(n=34)和观察组(n=34)。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观察组患者行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24 h后,给予口服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比较两组患者NIHSS评分、BI评分、mRS评分,并观察症状性颅内出血、无症状性颅内出血、脑梗死复发等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治疗14 d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NIHSS评分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90 d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BI评分较高,而mRS评分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症状性颅内出血、非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90 d内脑梗死复发率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静脉溶栓联合双重抗血小板治疗轻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效果显著,有利于改善患者神经缺损症状,整体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脑梗死急性期不同时间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6年5月至2018年5月收治的64例自发病至给药时间4.5 h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发病3 h内给予rt-PA静脉溶栓治疗患者25例(A组),3-4.5 h内予rt-PA溶栓治疗患者21例(B组),发病4.5 h未溶栓治疗患者18例(对照组)。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1 h、7 d、14 d四个时间点分析比较其NIHSS评分,评价其疗效。并对A组和B组溶栓后7 d内并发出血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A组、B组治疗后1 h、7 d、14 d的NIHSS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均P0.05),也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A组、B组治疗后的NIHSS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B组的颅内出血率显著高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发病3-4.5 h和3 h进行rt-PA静脉溶栓疗效均显著,但时间窗的延长可导致颅内出血的风险增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rt-PA(重组组织型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治疗超早期脑梗死(<6h)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对55例发病6小时以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分析,其中16例接受rt-PA静脉溶栓治疗.结果:两组治疗后NIHSS评分、Barthel指数、mR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脑出血发生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符合溶栓治疗条件的超早期脑梗死患者,采用rt-PA治疗是安全有效的,能够改善神经功能,恢复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比分析不同药物静脉溶栓治疗早期急性脑梗死的效果。方法选取新乡市第二人民医院2013年4月至2015年3月收治的9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抽签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9例。分别进行尿激酶(UK)和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并辅以常规诊疗,观察两组凝血指标水平、临床疗效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血小板数量逐渐降低,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纤维蛋白降解产物与D-二聚体水平均在治疗后2 h明显升高,3 d时下降至治疗前水平,其中,rt-PA组在治疗后2 h时水平明显高于UK组(P<0.05)。治疗后rt-PA组有效率为83.7%,显著高于UK组的65.3%(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NIHSS评分均显著下降(P<0.05),rt-PA组分数明显低于UK组(P<0.05)。rt-PA组脑血管再发、颅内出血与血管性死亡的总发生率与UK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rt-PA对早期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静脉溶栓治疗可获得较UK更好的疗效,兼具一定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不同时间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0月—2015年10月收治的75例从发病至给药时间<4.5 h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从发病至给药时间<3 h,且静脉给予rt-PA溶栓治疗患者24例(A组),发病至给药时间3~4.5 h,且静脉给予rt-PA溶栓治疗患者30例(B组),发病至给药时间<4.5 h未溶栓而常规治疗患者21例(对照组),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24 h、7 d 三个时间点分析比较其NIHSS 评分,并在治疗后7 d对3组的临床疗效、颅内出血及死亡情况进行评估。 结果 A组、B组治疗后24 h、7 d的NIHSS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t≥3.38,均P<0.05),也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后(t≥3.42,均P<0.05);A组、B组治疗后24 h、7 d的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1、0.99,均P<0.05)。A组、B组治疗后7 d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11.667、11.286,P<0.05),但A组、B组的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98,P>0.05)。A组、B组的病死率显著低于对照组(χ2=3.780、4.989,P<0.05),但A组、B组的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26,P>0.05)。B组的颅内出血率显著高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881,P<0.05)。 结论 发病3~4.5 h和<3 h进行rt-PA溶栓临床疗效均显著,但时间窗的延长可导致颅内出血的风险增加,但死亡风险未增加,对发病4.5 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应当积极给予rt-PA静脉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14.
陈晨 《医学综述》2014,(8):1496-1498
目的观察脑梗死超早期患者应用重组组织型纤维酶原激活物剂(rt-PA)进行不同溶栓方式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08年11月至2013年11月在太原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超早期脑梗死患者80例,依据不同溶栓方式分为静脉溶栓组(30例)、动脉溶栓组(20例)与对照组(30例)。记录各组治疗前、治疗后24 h、7 d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各组颅内出血等并发症及死亡情况,评估各组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静脉溶栓组和动脉溶栓组在溶栓前的NIHSS评分由(12.4±8.9)分和(13.7±8.9)分,分别降至治疗后24 h的(10.3±7.3)分和(11.1±6.3)分,并且7 d时的NIHSS评分低于溶栓治疗前(P<0.05)。静脉溶栓组的颅内出血发生率高于动脉溶栓组(P>0.05)和对照组(P<0.05)。各组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t-PA静脉溶栓与动脉溶栓均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而动脉溶栓的临床安全性优于静脉溶栓。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静脉溶栓治疗超早期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19例符合入选标准的超早期脑梗死患者分为静脉溶栓组和对照组。rt-PA50mg,90min内静脉滴入;两组次日均用低分子肝素(速避凝4100U),每12h腹部皮下注射1次,连续7d;对照组应用706代血浆500ml加活血化淤中药,1次/d,连用8d。采用欧洲卒中量表(ESS)、Barthel指数(BI)评价神经功能恢复状况。结果:溶栓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且无死亡病例。结论:超早期脑梗死(发病3h内),静脉溶栓有效,且比较安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80岁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有效性。方法:选择发病4.5 h内予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年龄分为≥80岁组和80岁组,比较两组患者溶栓前、溶栓后7d的NIHSS评分及90 d随访时m RS评分。结果:两组溶栓后7d的NIHSS评分都较溶栓前显著降低(P0.05)。90 d随访,≥80岁组13例,80岁组47例预后良好,两组预后良好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80岁脑梗死患者应用rt-PA静脉溶栓治疗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7.
《右江医学》2019,(1):38-40
目的研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以银杏内酯注射液、阿替普酶(rt-PA)静脉溶栓联合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1月~2018年1月收治的AIS患者87例,按随机数字表分为两组,对照组43例,以rt-PA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组44例,以银杏内酯注射液联合rt-PA静脉溶栓治疗。比较两组疗效、治疗前及治疗14 d后神经功能(NIHSS评分)、运动功能(MAS评分)、安全性。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NIHSS、M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 d后两组神经及运动功能均不同程度改善(P<0.05或0.01),且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MA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均未出现颅内出血等并发症。结论以银杏内酯注射液、rt-PA静脉溶栓联合治疗AIS效果显著,能有效改善神经及运动功能,且不增加出血事件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阿替普酶(rt-PA)静脉溶栓后继续应用羟乙基淀粉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方法治疗组2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给予rt-PA(0.9 mg/kg)溶栓联合羟乙基淀粉500 ml静脉滴注治疗;对照组27例脑梗死患者采用rt-PA(0.9mg/kg)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h、8h、24h、14d美国国立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治疗14 d后的脑卒中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的NIHSS评分及脑卒中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0.01)。结论 rt-PA联合羟乙基淀粉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比较不同rt-PA静脉溶栓时间对急性脑梗死合并房颤患者早期疗效及远期预后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25例行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合并房颤患者的临床资料,按发病至溶栓时间的长短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发病至溶栓时间为3.0h-4.5h)13例,对照组(发病至溶栓时间<3.0h)12例,比较两组患者的NISSH评分、90d mRS评分及脑出血转化率,分析两组患者的早期疗效及远期预后。 结果 溶栓后7d,两组患者的NISSH评分较均溶栓后24h显著下降(t=2.2,2.0,P<0.05),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溶栓后24h的疗效明显优于研究组(χ2=4.8,P<0.05),两组患者溶栓后7d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远期疗效、出血性脑梗死型和症状性颅内出血型的转化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脑实质出血型转化率(46.2%)远高于对照组(8.3%),差异存统计学意义(χ2=4.4,P<0.05)。 结论 3小时内进行rt-PA静脉溶栓治疗可明显改善急性脑梗死合并房颤患者的短期神经功能,而3-4.5小时内进行rt-PA静脉溶栓治疗会增加其脑实质出血的风险,但不对症状性颅内出血造成影响。不同rt-PA静脉溶栓时间对急性脑梗死合并房颤患者的远期疗效无明显差异,均可有效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0.
谢亚军  罗琼 《右江医学》2013,(4):494-496
目的探讨急诊科应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ACI)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1年2月~2012年7月在急诊科就诊的ACI患者79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9例采用常规治疗,溶栓组4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rt-PA静脉溶栓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治疗前及治疗后1天、14天、30天的脑卒中量表评分(NIHSS),治疗后1个月和2个月时的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溶栓组总有效率为92.5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92%,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NIHSS、Barthel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溶栓组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t-PA急诊院前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确切,安全,明显改善患者预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