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探讨关节镜辅助闭合复位导向器引导内固定治疗髌骨骨折的手术方法,并与经典的切开复位克氏 针钢丝张力带内固定术比较,评价其临床疗效。方法 选自2016年1月—2018年1月利用自行研制的髌骨闭合复位 导向器,完成关节镜辅助髌骨骨折闭合复位空心钉内固定术患者30例(关节镜闭合复位组),另选取2015年3月— 2017年5月传统切开复位克氏针钢丝张力带内固定病例30例(切开复位内固定组),比较2组患者手术切口长度、手 术时间、术后疼痛评分、骨折愈合时间、Lysholm膝关节评分等,评价其疗效。结果 2组均随访12~18个月,骨折均 愈合,愈合率100%。关节镜辅助闭合复位导向器组的手术切口长度、术后疼痛评分、骨折愈合时间、Lysholm膝关节 评分指标均优于切开复位组(P<0.05)。结论 使用自行研制的闭合复位导向器进行关节镜辅助闭合复位空心钉内 固定术,相比较经典的切开复位克氏针钢丝张力带内固定术,具有微创和精准的优势,临床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军人腕舟骨骨不连的原因及治疗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1月—2011年2月收治的腕舟骨骨不连经手术治疗的26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26例均行带桡动脉茎突返支血管蒂桡骨茎突骨瓣植入联合克氏针内固定术治疗,平均随访18个月,骨性愈合率达100.0%,术后腕关节功能优良率为92.3%。结论带桡动脉茎突返支血管蒂桡骨茎突骨瓣植入联合克氏针内固定术,可重建骨折端血运且固定可靠,促进腕舟骨骨不连骨性愈合,有效恢复腕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3.
李进  李贵振 《现代医药卫生》2013,(13):2077-2078
交锁髓内钉治疗胫骨骨干骨折在临床上已成为"金标准",但医生对于胫骨近侧近端骨折在选择内固定器材上会陷入两难,钢板切开复位简单,但胫骨近端软组织少,创伤容易使皮肤坏死而钢板外露,选用髓内钉固定,术后发生感染的概率低[1],但会出现术中复位困难,控制不住骨折移位,强行复位可造成医源性损伤、骨质劈裂,术后骨折成角或内外翻畸形。有学者报道用髓内钉治疗胫骨近端骨折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应避免使用髓内钉[2]。现就本院2000—2002年收治的10例胫骨近端骨折患者采用髓内钉固定术治疗的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由高能量损伤所致的伴血管损伤的严重骨折日趋增多,治疗成功的关键在于能否在最短的时间内重建肢体的血液循环,而重建血液循环又首先需要恢复骨骼的连续性,治疗中应以快为主,尽量采取简单有效的方法固定骨折[1]。笔者对我院自2000—2006年33例伴血管损伤的严重骨折患者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技术(MIPPO)治疗四肢长管状骨骨折越来越普遍,笔者2006-02—2009—02采用微创经皮有限接触动力加压接骨板(LC-DCP)桥接治疗胫腓骨下段骨折40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坚强内固定联合颌间牵引对颌骨多发性骨折的复位效果。方法 2001年2月—2009年12月对收治的157例颌骨骨折按手术方式分为坚强内固定组77例和坚强内固定术联合颌间牵引组80例,观察两组骨折复位效果。结果两组颌骨单发性骨折复位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颌骨多发性骨折坚强内固定联合颌间牵引组复位优良率高于坚强内固定组(P〈0.05)。结论坚强内固定联合颌间牵引治疗颌骨多发性骨折具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顾华  付建  宋小勇  李峰  李乙 《现代医药卫生》2014,(3):359-360,362
目的探讨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MIPPO)技术结合锁定钢板与闭合复位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胫腓骨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方法选择2007年6月至2012年4月治疗的85例胫腓骨骨折患者。将患者分为MIPPO技术结合锁定钢板治疗组(锁定钢板组)40例,闭合复位交锁髓内钉内固定组(髓内钉组)45例。记录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并发症、下地时间、骨折愈合时间、膝关节功能美国组约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结果85侧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3—40个月。髓内钉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均低于锁定钢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锁定钢板组有1例感染,1例延迟愈合,1例畸形愈合;髓内钉组1例感染,2例延迟愈合,1例不愈合,两组在并发症发生率、完全负重下地行走时间、1年膝关节HSS评分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MIPPO技术结合锁定钢板治疗胫腓骨骨折较交锁髓内钉方法手术创伤更小,出血量更少,手术时间更短。严格掌握适应证和手术技巧,二者均是治疗胫腓骨骨折的理想方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微创内固定系统(LISS)治疗膝关节周围骨折效果与并发症。方法:2004年2月-2007年2月应用LISS接骨板固定治疗44例膝关节周围复杂骨折,其中股骨远端骨折16例,胫骨近端骨折28例,开放性骨折3例。术后即刻、1、3.6个月和1年随访,观察骨折愈合、关节活动度以及并发症种类、发生率、处理结果。结果:随访20—176周,平均52周。全部病例获得骨性愈合,5例取出内固定。发生与LISS相关并发症9例,其中2例浅表感染,1例深部感染,2例复位不良,2例骨折再移位,1例内固定失效,1例腓浅神经损伤。结论:LISS治疗膝关节周围骨折效果比较理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HA)内固定术治疗股骨伴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3月—2014年3月潞城市人民医院收治的股骨伴股骨颈骨折患者23例,随机分为观察组(13例)与对照组(10例)。观察组患者行 PFNA 内固定术治疗,对照组患者行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床时间、住院时间、平均花费)、生活质量及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下床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平均花费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及髋关节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PFNA 内固定术治疗股骨伴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显著,可缩短手术、下床及住院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及花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及髋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0.
肱骨近端骨折是肩关节损伤中较为常见的一种骨折,随着内固定技术以及人工肩关节假体技术的临床推广,其后遗症及致残率大大下降。部分肱骨近端骨折合并肩袖损伤,其临床治疗较单纯骨折更加复杂化,加之肩袖损伤易漏诊,诊疗不当会严重影响肩关节活动,给患者带来终身痛苦。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自2003年2月—2009年6月采用开放性手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合并肩袖损伤45例患者,取得满意疗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胫腓骨开放性粉碎性骨折多由高能量损伤所致,常伴有严重软组织损伤或缺损,骨不连及感染的概率高,治疗比较困难.我院自2002年2月~2004年8月应用外固定架治疗35例小腿开放性粉碎性骨折,获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应用膨胀自锁髓内针治疗肢体干部骨折的效果及其适应证。方法:对2004年5月-2006年7月收入我所的肢体骨折31例应用膨胀髓内针治疗,其中肱骨6例,胫骨13例,股骨8例,股骨近端4例。骨折AO分型:A型21例,B型7例,c型3例。伴有多发骨折6例,脑外伤3例。术后第2d练习邻近关节活动,术后2—5周开始部分负重活动。结果:手术时间:肱骨31min,胫骨35min,股骨52min,股骨近端75min。最大出血量300mL。27例得到随访,随访时间10-18个月,平均愈合时间4.7个月。并发症:1例B型肱骨干骨折术中插入髓内针膨胀时骨折端发生明显移位,改用传统交锁髓内针固定。1例股骨干骨折当将髓内针敲击打入时针体顶端破裂,膨胀密闭系统破坏,重新扩髓后置入新的膨胀髓内针固定。1例股骨干A型骨折伴脑外伤者术后5周股骨短缩外旋畸形,更换交锁髓内针固定。1例股骨干中段B型骨折发生肥大性骨不连,1年后更换为交锁髓内针固定。结论:应用膨胀自锁髓内针固定骨折具有微创快捷、损伤小、出血少、放射线暴露时间短的优点,膨胀自锁固定效果比较可靠。但必须注意适应证,对B型和C型骨折特别是股骨干骨折应慎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锁定板、动力髁螺钉和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下骨折的临床疗效差异,优选及规范临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150例股骨粗隆下骨折患者病历资料,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锁定板内固定组(A组)、动力髁螺钉内固定(B组)和髓内钉内固定(C组),每组各50例,分别给予锁定板内固定、动力髁螺钉内固定和髓内钉内固定,测量计算平均切口长度、术中平均出血量,记录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骨折愈合时间、患肢完全负重时间,所有患者随访18月,进行髋关节Sander评分,统计髋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记录术后并发症(畸形、骨不连、髓内翻)发生情况。结果c组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引流量、愈合时间明显低于A组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A—C=4.432、9.779、9.224、6.212、5.483,tB-C=16.387、3.625、7.246、3.638、3.767,均P〈o.05),A组、C组手术时间明显低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9.277和10.026,均P〈0.05);C组、B组髋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分别为94%、80%,明显高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18.992、6.275,均P〈0.05),C组、B组髓内翻、内固定松动的发生率分别为0%、2%,明显低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9.890、7.110,均P〈0.01)。结论髓内钉内固定是治疗股骨粗隆下骨折的优选方法,具有操作简便、创伤小、固定可靠、骨折愈合率高、功能恢复好、并发症少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4.
郭少伟 《现代医药卫生》2012,28(19):3038-3038
锁骨骨折是临床常见多发性骨折,多呈粉碎性,骨折移位明显,且有碎骨块游离,锁骨内侧由于受胸锁乳突肌牵拉向内上移位,外侧受肢体重力和肌肉牵拉向下移位。近年来由于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提高,多需手术治疗,特别是骨折移位明显者[1-2]。手术多采用切开复位克氏针或钢板螺丝钉内固定,必要时加用钢丝加强。本院自2005—2011年采用以上方法治疗锁骨骨折,多数患  相似文献   

15.
李立华 《河北医药》2009,31(18):2439-2440
胫骨干骨折是四肢骨折的常见创伤,存在相当比例的骨不愈合及延迟愈合。据Heppenstall统计,临床中骨干骨折后不连的发生率为5%,延迟愈合的发生率更高,且主要是医源性因素所致。我们对12例胫骨干骨折不愈合及延迟愈合患者采用加压交锁髓内钉固定治疗,并进行X线检查及Klemm标准评定,对其治疗结果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髓内钉—螺旋刀片(PFNA)与动力髋螺钉(DHS)在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中的疗效。方法将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45例分为PFNA组22例和DHS组23例。治疗后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愈合时间、Parker髋关节功能评分。结果 PFNA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DHS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均少于DH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FNA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可靠、创伤小,能提高疗效,减少手术并发症,允许早期功能锻炼,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较理想的内固定物。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双钢板内固定治疗粉碎性肱骨远端骨折的效果. 方法 对我院34例粉碎性肱骨远端骨折采用AO重建双钢板固定技术行开放复位内固定,并早期进行功能锻炼. 结果 本组术后随访1~3年,5例失访.获随访的29例桡骨小头、尺骨冠状突、鹰嘴及肱骨髁上骨折均愈合,其中6例严重粉碎骨折1.5~2.0年延迟愈合,2例内髁骨折未愈合.无感染及肘内翻出现.根据Cassebaun评分系统对本组进行术后疗效评定:优10例,良12例,可3例,差4例. 结论 双钢板内固定治疗粉碎性肱骨远端骨折方法可靠,术后并发症少,肘关节功能恢复满意.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双钢板内固定治疗粉碎性肱骨远端骨折的效果. 方法 对我院34例粉碎性肱骨远端骨折采用AO重建双钢板固定技术行开放复位内固定,并早期进行功能锻炼. 结果 本组术后随访1~3年,5例失访.获随访的29例桡骨小头、尺骨冠状突、鹰嘴及肱骨髁上骨折均愈合,其中6例严重粉碎骨折1.5~2.0年延迟愈合,2例内髁骨折未愈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析2型糖尿病老年骨质疏松性粗隆间骨折后的延迟愈合因素。方法将2011年2月—2013年8月在本院接受粗隆间骨折治疗的50例老年患者依据有无患2型糖尿病分成两组,实施相同的手术方法,观察术后疗效。在术后,对观察组中的12例患者使用胰岛素进行辅助治疗,观察患者用药后骨伤愈合情况。结果对照组骨折延迟愈合总有效率为92.3%(24/26),高于观察组的70.8%(17/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12例术后接受胰岛素辅助治疗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1.7%(11/12),未接受胰岛素治疗的12例患者的总有效率为50.0%(6/1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型糖尿病是影响老年骨质疏松性粗隆间骨折后延迟愈合的一大因素。  相似文献   

20.
螺旋CT三维重建诊断鼻骨骨折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安虎山 《中国基层医药》2009,16(9):1642-1642
目的探讨螺旋CT三维(3D)成像在诊断鼻骨骨折中的临床应用。方法用美国产GE—Light.speed4排螺旋CT机对54例鼻外伤患者进行鼻骨横断面及冠状面扫描,并进行三维(3D)重建成像,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54例鼻外伤患者中,单纯鼻骨骨折为34例(63%),粉碎性骨折为20例(37%),其中合并上颌骨额突骨折8例,上颌骨骨折5例,鼻中隔断裂4例。54例患者中,9例普通X线侧位片上未发现骨折线,CT图像均能清晰显示骨折线。结论螺旋CT三维(3D)成像对于诊断鼻骨骨折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