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探讨肺炎支原体(MP)特异性IgG、IgM定量检测在小儿MP感染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SERI-ON定量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218例呼吸道感染患儿双份血清特异性MP-IgG;IgM,同时检测82例患儿家长血清特异性抗体。结果 各年龄组呼吸道感染患儿第1份血清MP感染阳性率分别为:婴儿组8.9%,幼儿组29.4%,学龄前组35.1%,学龄组47.8%,IgM总阳性率为23.9%,IgM总阳性率为17.0%。有20例患儿的第1份血清MP呈阴性,而第2份血清为阳性,双份血清的MP感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2例MP感染患儿家长中,27例血清特异性MP-IgG、IgM呈阳性;30例非MP感染患儿家长中,8例血清特异性MP-IgG、IgM阳性,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小儿呼吸道感染中,MP感染阳性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双份血清IgG、IgM的定量检测有助于提高MP感染诊断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感染与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的相关性,为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检测50例哮喘急性发作期组和50例哮喘临床缓解期组患者的外周血肺炎支原体抗体(MP-IgM)、血清总免疫球蛋白E(IgE)及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EOS);对比两组MP-IgM阳性率,对比MP-IgM阳性与阴性患者的IgE水平和EOS计数。结果急性发作期组MP-IgM阳性率(34.00%)显著高于临床缓解期组(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P-IgM阳性患者的IgE和EOS显著高于MP-IgM阴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炎支原体感染与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密切相关,对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应常规行MP-IgM检测,为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新的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MP感染对哮喘急性发作患儿临床特点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4例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患儿分为MP感染组27例与非MP感染组37例,比较分析MP感染组与非MP感染组患儿的临床特点、肺功能情况及血清中IL-4、IFN-γ、IgE的水平。结果MP感染组临床表现更为复杂、有更明显的肺外表现;存在明显的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血清IL-4、IFN-γ、IgE水平明显升高,而INF-γ与IL4比值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P感染诱发的哮喘急性发作患儿临床表现更为复杂;MP感染参与哮喘患几免疫机制。  相似文献   

4.
王杰民  周海依 《中外医疗》2014,33(6):107-108
目的分析肺炎支原体感染和儿童哮喘的相关性,并观察沙丁胺醇对儿童哮喘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11年3月-2013年3月期间收治的60例哮喘儿童(观察组)和60例呼吸道感染患JD(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选择金标快速检测方法检测患儿MP—IgM、kiP—IsG;对照组采用先锋类抗生素和氨茶碱点滴治疗,观察组吸人沙丁胺醇雾化液,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和症状体征缓解时间。结果观察组hiP—IgM阳性率(30.0%)明显高于对照组MP—IgM阳性率(1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MP-IgG阳性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5.0%)优于对照组治疗有效率(86.7%)(P〈0.05);对照组患儿症状和体征缓解和消失时间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炎支原体感染与儿童哮喘之间存在紧密联系,MP感染亦可能是儿童哮喘患病的原因之一;控制和消除MP感染是治疗儿童哮喘的关键,研究发现临床采用沙丁胺醇疗效显著,可大力在临床治疗中推广。  相似文献   

5.
徐文付  杨红  谷强  陈志刚 《农垦医学》2011,33(5):393-395
目的:通过研究白细胞介素-6(IL-6)在支气管哮喘发作并肺炎支原体(MP)感染患儿血清中的表达水平阐明支原体感染与哮喘发作的关系.方法:收集2009年2月~2010年8月支气管哮喘发作并MP感染患儿48例、非MP感染支气管哮喘发作患儿45例,采用ELISA方法检测两组外周血IL-6水平.结果:外周血IL-6水平在支气管哮喘并MP感染发作组(13.86±12.46 pg/mL)明显高于非MP感染支气管哮喘发作组(7.94±8.51 pg/mL),P<0.05.结论:支气管哮喘发作并MP感染患儿外周血IL-6水平明显高于非MP感染支气管哮喘发作患儿,表明MP感染在支气管哮喘发作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儿童分泌性中耳炎与肺炎支原体(MP)、肺炎衣原体(CP)感染的关系。方法对224例分泌性中耳炎患儿及56例不伴分泌性中耳炎的鼻咽疾病患儿,检测外周血肺炎支原体、衣原体抗体(MP-IgM、CP-IgM);并对比分泌性中耳炎组MP-IgM与CP-IgM阳性率及对照组MP-IgM与CP-IgM阳性率,对比分泌性中耳炎组与对照组的MP-IgM、CP-IgM阳性率。结果分泌性中耳炎组MP-IgM阳性率为20.98%,CP-IgM阳性率为12.05%,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05);对照组MP-IgM阳性率为8.95%,CP-IgM阳性率为7.14%,两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分泌性中耳炎组MP-IgM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MP-IgM阳性率(P〈0.05);而两组CP~IgM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生可能与肺炎支原体感染有关,但与肺炎衣原体感染关系尚不明确。  相似文献   

7.
倪树芳  姚文江 《海南医学》2014,(12):1807-1809
目的探讨咽拭子快速培养在儿童肺炎支原体体(MP)感染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104例儿童下呼吸道感染者同时进行咽拭子肺炎支原体快速培养及MP-IgM检测,比较两者阳性率。结果病程≤7d,MP快速培养阳性率(32.7%)明显高于血清MP-IgM阳性率(1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76,P=0.046),而病程〉7d咽拭子御快速培养阳性率(22.4%)低于MP-IgM检测阳性率(5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004,p=0.001)。结论病程≤7d的患儿MP快速培养阳性率更高,MP快速培养对儿童MP感染的早期筛查诊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崔银香  陶艳琴 《吉林医学》2009,30(19):2315-2316
目的:探讨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及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与支气管哮喘(哮喘)急性发作的关系。方法:对哮喘急性发作组和缓解组患者取静脉血,离心后取血清,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IL-6、IL-8及sICAM-1水平,同时以20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组。结果:哮喘急性发作组血清IL-6、IL-8及sICAM-1较缓解组及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缓解组血清IL-8和sICAM-1水平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缓解组血清IL-6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L-6、IL-8及sICAM-1参与哮喘的气道炎症反应,而且哮喘缓解期患者的气道炎症反应持续存在。  相似文献   

9.
采用ELISA法对94例哮喘、91例喘息性肺炎(喘肺)、80例支气管肺炎(支肺)及25名健康儿童进行血清MP特异性抗体(MP-IgM,MP-IgG)检测。结果,哮喘、喘肺、支肺和健康儿童MP急性感染率分别是39.4%,35.2%,17.5%和0,既往感染率依次为29.7%,22.0%,8.8%和4.0%;其中哮喘组和喘肺组显著高于支肺组和健康组(P<0.05);且各组MP感染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特别是在1-3岁组亦有较高的感染率。认为MP是小儿下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体,与喘息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感染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发作中的意义.方法:62例COPD患者为观察组,男38例,女24例,年龄43~75a。慢性支气管炎33例为对照组,男20例,女13例,年龄28~64a。用ELISA法测定血清中肺炎支原体抗体IgM(MP-IgM),COPD组同时行痰细菌培养。结果:COPD组MP-IgM阳性率3l%(19/62),对照组为15%(5/33),两组差异显著(P<0.05)。COPD组中肺心病MP感染高于慢支肺气肿患者(P<0.05),细菌培养阳性率19%。结论:肺炎支原体感染是COPD急性发作的主要病原体,常与细菌感染混合存在。  相似文献   

11.
赵芬桃 《黑龙江医学》2006,30(6):442-442
目的探讨咳嗽变异性哮喘(CVA)与肺炎支原体(MP)感染的关系。方法随机选择CVA患者30例为观察组,30例同期就诊、年龄相仿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为对照组。应用颗粒凝集法测定两组患者MP-1gM。结果观察组MP-1gM阳性12例,阳性率40%;对照组阳性4例,阳性率为13%,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χ2=9.014,P<0.01)。观察组MP-1gM滴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基保滴度≥1:320者占33.3%,而对照组较低,仅1例最高滴度为1:320。12例CVA并MP感染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大环内酯类口服,总有效率81.2%,随访6~24个月,无1例出现哮喘发作。结论CVA与MP感染关系密切,对CVA患者应常规检测MP以排除MP感染,阳性者在按哮喘常规治疗同时予抗MP治疗,可取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2.
张梅  陈晓华 《四川医学》2012,33(6):979-980
目的探讨儿童支气管哮喘与肺炎支原体(MP)感染的关系,为儿童哮喘急性发作期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50例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儿为观察组,50例上呼吸道感染患儿为对照组,检测两组患儿外周血支原体抗体(MP-IgM),比较两组MP-IgM阳性率;比较观察组MP-IgM阳性患儿与MP-IgM阴性患儿的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EOS)。MP-IgM阳性组常规给予抗生素、激素及支气管扩张剂治疗基础上加阿奇霉素治疗。结果观察组阳性率42%(21例)显著高于对照组16%(8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P-IgM阳性患儿的EOS显著高于MP-IgM阴性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MP感染与儿童哮喘关系密切,对哮喘发作期患儿要考虑MP感染,应常规行支原体检查,阿奇霉素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3.
连学刚  廖传胜  唐志红 《吉林医学》2012,(34):7401-7402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感染与儿童哮喘急性发作的关系。方法:收集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患儿61例(观察组)、上呼吸道感染患儿99例(对照组),采用被动凝集法检测血清肺炎支原体抗体lgM(MP-lgM)。结果:观察组患儿MP-lgM阳性率为50.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A组平均住院时间为(7.29±1.51)d,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57±1.14)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炎支原体感染可能是引起儿童哮喘急性发作的重要病原之一,哮喘发作患儿常规检测MP-Ab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4.
刘宝凤 《当代医学》2013,(28):81-82
目的研究儿童哮喘与肺炎支原体感染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2010年10月-2011年10儿科治疗的哮喘患儿188例、肺炎患儿98例,另选择健康儿童2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对3组患儿的血清肺炎支原体IgM(MP-IgM)抗体使用颗粒凝集法进行检测,对哮喘患者血清总IgE进行测定。结果支气管哮喘患儿的MP-IgM阳性率(48.97%)明显高于肺炎患儿的MP-IgM阳性率(36.9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MP-IgM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5.9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学龄儿童的MP-IgM阳性率明显高于其它年龄的患儿阳性率(P<0.05)。MP-IgM阳性的支气管患儿血清总IgE水平明显高于MP-IgM阴性的支气管患儿的血清总IgE(P<0.05)。结论儿童哮喘的发病率与肺炎支原体感染有密切关系,尤其学龄儿童肺炎支原体MP-IgM阳性更高,应该加强关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过敏性哮喘患者脱敏治疗前后外周血IL 4、IL 5活性和IgE的变化。 方法 应用ELISA法分别测定发作期及缓解期过敏性哮喘患者脱敏治疗前后外周血IL 4、IL 5活性及IgE ;以肺功能仪测定FEV1%和PEFR以观察肺功能的变化。结果 ①发作期过敏性哮喘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培养上清液IL 5活性及IL 4明显高于缓解期过敏性哮喘患者和正常健康者 (P均 <0 .0 1) ;②发作期及缓解期过敏性哮喘患者脱敏治疗前后外周血IL 4及IL 5活性和肺功能 (FEV1、PEFR)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 (P <0 .0 5或P <0 .0 1) ;③IgE浓度比治疗前明显降低 (P <0 .0 1) ,与正常人无明显差异 (P >0 .0 5 )。结论 过敏性哮喘患者脱敏治疗后外周血IL 4、IL 5活性明显降低 ,IgE有一定程度下降 ,提示IL 4、IL 5、IgE在支气管哮喘发病机制上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肝素对过敏性紫癜(Henoch-Schonlein Purpura HSP)患儿血清中IL-6、IL-8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将215例过敏性紫癜患儿随机分为肝素治疗组及普通治疗组,并设健康儿童对照组53人。三组患儿分别取清晨空腹静脉血2 ml查血清中IL-6、IL-8水平后,普通组予基础治疗,肝素组在基础治疗基础上给予肝素钠注射液100~150u/(kg.d),静点10d。治疗10天后肝素组及普通组两组患儿再次查血清中IL-6、IL-8的水平。结果:①肝素治疗组与普通治疗组患儿治疗前IL-6、IL-8水平均明显高于键康儿童组(P<0.01)。②肝素治疗组与普通治疗组IL-6、IL-8水平在治疗前分别比较无差异(P>0.05),治疗10天后肝素治疗组IL-6、IL-8水平较普通治疗组均明显降低,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①过敏性紫癜患儿活动期血清中IL-6、IL-8水平均明显高于键康儿童。②肝素对过敏性紫癜患儿血清中IL-6、IL-8水平有影响,能降低其水平。  相似文献   

17.
肺炎支原体感染诱发儿童支气管哮喘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探讨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与支气管哮喘发作的关系,改善临床诊断与治疗的效果。方法:对收治的支气管哮喘患儿42例,采用颗粒凝集法检测血清肺炎支原体IgM(MP-IgM)抗体。结果:①支气管哮喘患儿MP-IgM阳性率为47.6%;②在各年龄组支气管哮喘患儿MP-IgM阳性率比较中,发现学龄期儿童MP-IgM阳性率最高。结论:支气管哮喘患儿要高度警惕支原体感染,应做相关化验检测,明确致病病原体。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双染色Th细胞测定法(双色法)在临床Th1/Th2状态分析中的可行性。方法:以双色法、RTPCR和ELISA法分析乙型肝炎、哮喘和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的Th1/Th2状态。结果:①乙型肝炎患者肝功能异常组的IFNγmRNA显著升高(P<0.05),肝功能正常组的IL4mRNA升高(P<0.05)。血浆IFNγ和IL4水平分析,肝功能异常组IFNγ升高(P<0.05),肝功能正常组IL4升高(P<0.05)。②RA患者血浆IL4和IL6水平显著升(P<0.05和P<0.01)。RA患者CD3+和CD4+细胞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CD8+/CD28-细胞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CD25+细胞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RA患者CD19+细胞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③与正常对照组比较,不管是蛋白水平还是转录水平,哮喘患者IL4升高,IFNγ无明显变化。④双色法分析临床Th1和Th2的变化,类风湿性关节炎和哮喘患者以Th2细胞升高为主,乙型肝炎肝功能正常的患者Th2细胞升高,肝功异常组Th1细胞增加。结论:双色法可用于临床Th1/Th2分析。  相似文献   

19.
张平 《黑龙江医学》2011,35(1):11-13
目的 探讨基因重组γ-干扰素(rIFN-γ)对支气管哮喘患儿血清IgE影响.方法 将年龄段相近、体重相近、性别相同、喘憋程度相近、并发症相近的患儿量量配对,再按随机的方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本文共50对,100例.治疗组应用基因重组γ-干扰素(rIFN-γ),剂量50 μg/(m2·d),4次/d,疗程12个月.对...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介素-8(interleukin-8,IL-8)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等细胞因子在胆道术后感染监测中的价值。方法选取35例胆汁细菌培养阳性的胆道感染患者作为实验组、选取40例细菌性肺炎作为细菌性感染对照组、21例病毒性肝炎患者作为病毒性感染对照组,以及19例健康个体作为正常对照组,分别抽取空腹静脉血3ml,定量检测血清IL-6、IL-8和TNF-α的水平,对3者在各组间的差异、以及在鉴别细菌性感染与非细菌性感染中的价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IL-6、IL-8和TNF-α在胆道感染和细菌性肺炎组均明显高于病毒性肝炎和正常对照组(P<0.01),其中IL-6和IL-8在胆道感染和细菌性肺炎组间均无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P>0.05)、TNF-α在细菌性肺炎组较高(t=4.253,P<0.01)。TNF-α在病毒性肝炎和正常对照组间无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P>0.05)、IL-6和IL-8则在病毒性肝炎组中较高(P<0.05)。当IL-6测定值>17.4pg/ml时,鉴别细菌性和非细菌性感染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3.3%和77.5%;IL-8测定值>102.1pg/ml时,分别为89.3%和87.5%,TNF-α测定值大于104.5pg/ml时,分别为100%和97.5%。结论胆道感染时,血清IL-6、IL-8和TNF-α均显著增高,其中以TNF-α在术后炎症监测中的价值最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