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对结直肠手术后病人应用肠道微生态制剂治疗的效果进行评价. 方法:前瞻性、单盲、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将32例结直肠中等以上手术的病人,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6例.试验组病人于术后第3天给予肠内营养 双歧杆菌/嗜酸性乳杆菌/粪链球菌(菌品名:金双歧),每天2次,每次4片,直至出院.对照组只给予肠内营养支持.观察病人术前及术后4~8 d的胃肠道症状、生命体征、粪便性状及量和菌群比例等. 结果:①胃肠道症状:两组病人术后恶心、呕吐、肠鸣音恢复等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总腹胀天数、总腹痛天数在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②腹泻及腹泻评分:两组病人在术后第6天腹泻例数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总腹泻天数、总腹泻人数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病人腹泻评分在术后第6天有显著性意义.③菌群比例:试验组病人菌群比例(杆菌/球菌)术后3次均比对照组高,术后第2次监测,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在结直肠术后病人中,应用肠道微生态制剂可改善病人胃肠道症状、减轻腹泻严重程度和纠正肠道菌群失调.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微生态肠内营养对结直肠癌患者术后肠道菌群、细胞和体液免疫功能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将90例行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45例。观察组给予常规肠外营养,治疗组给予肠内营养联合微生态制剂。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肠道菌群、淋巴细胞亚群、免疫球蛋白和血清炎症因子的变化情况,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差异。结果术前两组患者肠道菌群、淋巴细胞亚群、免疫球蛋白和血清炎症因子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两组患者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双歧杆菌与肠杆菌比值(B/E)均较同组术前降低(P0.05),大肠杆菌、肠球菌较术前升高(P0.05),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两组患者CD3+细胞、CD4+细胞、CD8+细胞、CD4+/CD8+、IgG、IgM和IgA均较同组术前下降(P0.05),且观察组较治疗组下降更为明显(P0.05)。术后7 d,两组患者CRP、TNF-α和IL-6水平均较同组术前升高(P0.05),且观察组较治疗组升高更为明显(P0.05)。治疗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9.05%,观察组为23.26%,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应用微生态肠内营养有助于纠正肠道菌群失衡,提高患者免疫功能,降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对术后并发症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溧阳市新确诊结直肠癌病例肠道菌群特征。方法 选取150例新确诊结直肠癌(结直肠癌组)及15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提取新鲜粪便中纯化基因DNA后采取聚合酶链反应扩增,采用16S rDNA高通量测序,同时将粪便样本接种于培养基中进行细菌培养,对菌群进行鉴定及计数。结果 结直肠癌患者中男性84例,女性66例,年龄32~75岁,平均(56.88±8.74)岁。NM分期:Ⅰ期26例、Ⅱ期94例、Ⅲb期30例。对照组中男性79人、女性71人,年龄30~68岁,平均(56.73±8.28)岁。2组性别及年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16S rDNA高通量测序结果,结直肠癌组Shannon指数及Chao指数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直肠癌组患者厚壁菌门丰度低于对照组,拟杆菌门、变形菌门、梭杆菌门、放线菌门丰度值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细菌培养结果显示,结直肠癌组患者肠道内大肠杆菌、肠球菌、葡萄球菌数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消化球菌、酵母菌数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溧阳市新诊断结直肠癌患者肠道菌群与健康人群比较多样性明显下降,患者厚壁菌门水平丰度下降,而拟杆菌门、变形菌门、梭杆菌门、放线菌门丰度升高,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益生菌数减少,大肠杆菌、肠球菌等条件致病菌数量增加。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平顶山市新确诊结直肠癌病例流行特征及其肠道菌群分布特点。方法 以平顶山市某医院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新确诊结直肠癌病例作为研究对象(病例组),在同期以1∶1选择年龄±0.5岁、性别相同的同医院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者(对照组),对2组研究对象进行资料收集并采集粪便用于肠道菌群检测。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对新确诊结直肠癌病例特征进行分析,并采用比较分析方法对2组人群的主要肠道菌群分布及菌量进行比较。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新确诊结直肠癌病例141例和健康体检者141名,病例组男性83例,女性58例,男女性别比为1.4∶1,病例年龄34~81岁,平均年龄(53.21±7.24)岁,以50~59岁患者所占比例最高,汉族病例占88.65%。初中及以下学历者占39.72%。病变部位多在直肠(占51.77%),临床分期Ⅱ期病例最多(63.83%)。对照组年龄35~81岁,平均年龄(54.01±7.68)岁,男性83人,女性58人,病例组和对照组平均年龄和性别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健康体检者相比,新确诊结直肠癌病例的乳酸杆菌、消化球菌、酵母菌、双歧杆菌数量显著减少,大肠杆菌、肠球菌、葡萄球菌数量显著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不同临床分期的新确诊结直肠癌患者肠道菌群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Ⅲ期患者乳酸杆菌、消化球菌、酵母菌、双歧杆菌数量更少,大肠杆菌、肠球菌、葡萄球菌数量更多。结论 平顶山市新确诊结直肠癌患者具有一定的流行特征,男性多于女性、50~59岁患者居多、病变多见于直肠,存在肠道菌群失调,提示可根据流行特征及菌群分布特点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降低术后肠梗阻发生率,促进患者获得良好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迁延性腹泻患儿肠道菌群分布和肠黏膜屏障功能变化,为迁延性腹泻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月金华市人民医院收治的47例迁延性腹泻患儿为迁延性腹泻组,36例急性腹泻患儿为急性腹泻组,38例健康幼儿为正常对照组。比较3组粪便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大肠杆菌数量,计算双歧杆菌/大肠杆菌比值;比较3组血清细菌内毒素、二胺氧化酶、D-乳酸水平。结果 3组血清细菌内毒素、二胺氧化酶、D-乳酸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急性腹泻组、迁延性腹泻组血清细菌内毒素、二胺氧化酶、D-乳酸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均P0.05)。急性腹泻组和迁延性腹泻组血清细菌内毒素、二胺氧化酶、D-乳酸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大肠杆菌数量及双歧杆菌/大肠杆菌比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正常对照组、急性腹泻组、迁延性腹泻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数量及双歧杆菌/大肠杆菌比值依次降低,大肠杆菌数量依次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迁延性腹泻与肠道微生态失衡、菌群紊乱及肠黏膜屏障功能损伤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EN)添加双歧杆菌辅助治疗对重症脑卒中病人肠道菌群的影响. 方法:选择入住我科的重症脑卒中病人12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EN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双歧杆菌治疗,两组治疗观察14 d. 结果:治疗后,治疗组病人肠道有益菌群(乳酸杆菌、双歧杆菌、拟杆菌、真杆菌、消化球菌等)数量明显高于对照组,而肠道致病菌群(大肠杆菌、肠球菌和小梭菌等)数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 结论:EN液中添加双歧杆菌辅助治疗重症脑卒中病人能有效地调节肠道菌群失调,促进病人康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双歧杆菌联合美沙拉嗪对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氧化应激及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2月-2018年2月本院收治的UC患者60例,随机分为常规组(30例)和研究组(30例)。常规组采用美沙拉嗪治疗,研究组采用美沙拉嗪联合双歧杆菌三联胶囊治疗。比较2组UC患者治疗前后肠黏膜屏障、氧化应激指标及肠道菌群的变化。结果研究组患者D-乳酸、DAO及ET水平均显著低于常规组和治疗前(P<0.05)。研究组患者乳酸杆菌、双歧杆菌水平显著高于研究组和治疗前,大肠杆菌、肠球菌水平均显著低于常规组和治疗前(P<0.05)。研究组患者CAT、SOD及GSH-Px水平显著高于常规组和治疗前,MDA水平均显著低于常规组和治疗前(P<0.05),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双歧杆菌联合美沙拉嗪治疗可缓解氧化应激反应,改善肠黏膜屏障及肠道菌群紊乱,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青海地区轮状病毒性肠炎(RVE)患儿肠道菌群流行病分析。方法64例RVE患儿作为RVE组,同期在医院儿保科体检的62例健康儿童作为健康对照组。收集粪便标本,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粪便标本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大肠杆菌和肠球菌16S rRNA,并测定含量。比较两组常见肠道菌群含量,分析不同性别、年龄、民族和季节RVE患儿粪便四种主要肠道细菌含量变化。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RVE组患儿粪便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含量显著降低(P<0.05);不同年龄段RVE患儿粪便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含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1岁RVE患儿粪便大肠杆菌和肠球菌含量显著低于其他年龄段(P<0.05);藏族RVE患儿粪便双歧杆菌含量显著低于汉族,乳酸杆菌含量显著高于汉族(P<0.05);秋季和冬季RVE患儿粪便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含量显著低于其他季节(P<0.05)。结论青海地区轮状病毒性肠炎对儿童肠道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含量影响较大,不同年龄、民族和季节轮状病毒性肠炎儿童主要肠道细菌含量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9.
《药物与人》2009,(5):13-14
西医西药治疗 微生态制剂:这类制剂不仅可以清除体内“垃圾”,调节肠道菌群平衡,使肠道功能恢复正常,保持大便通畅,还能调节机体免疫功能,且副作用虫常用的有含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和粪链球菌的双歧三联活菌制剂培菲康、丽珠肠乐等。类似制剂有贝飞达、乳酸菌素等。  相似文献   

10.
姜晓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4):832-833
[目的]观察低聚果糖对骨折卧床病人肠道微生态的调整作用。[方法]年龄在25~40岁之间下肢骨折患者112名(女46名,男66名),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进食普食,实验组在进食普食的基础上口服3×5g/d低聚果糖,观察45d;在选定的时相点收集粪便,用选择性培养基分别对肠球菌、肠杆菌、类杆菌、乳杆菌以及双歧杆菌进行培养与计数。[结果]对照组双歧杆菌和乳杆菌数量显著减少,肠球菌和肠杆菌数量明显增多;实验组双歧杆菌和乳杆菌数量显著多于对照组,肠球菌和肠杆菌数量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长期卧床能够引起肠道微生态紊乱,低聚果糖具有凋节微生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酒精性肝病患者肠道中大肠杆菌、粪球菌、乳杆菌、双歧杆菌、拟杆菌及柔嫩梭菌的含量变化进行定量分析,并就其与肝损伤的相互关系进行初步探讨。方法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健康人及酒精性肝病患者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及谷氨转肽酶(GGT)活力;ELISA实验检测血浆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6(IL-6)、D乳酸(DAO)、二氨氧化酶(D-LA)和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FABP2)水平;荧光实时定量PCR技术对粪便中上述6种重要菌群进行定量分析。结果随着肝功能损害程度的加剧、饮酒史及饮酒量的增加,酒精性肝病患者血清ALT、AST、GGT活力,及血浆TNF-α、IL-6、DAO、D-LA和FABP2水平均较健康人群组及各自对应组有不同程度升高(P0.05)。粪便中双歧杆菌和拟杆菌含量均明显降低(P0.05),而大肠杆菌、粪球菌、乳杆菌和柔嫩梭菌含量有所改变,但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肠道微生态失调在酒精性肝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酗酒导致肠道中双歧杆菌和拟杆菌等肠道菌群生长受到抑制有关。  相似文献   

12.
壳聚糖对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观察壳聚糖对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取昆明种小鼠20只,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灌胃壳聚糖的冰醋酸溶液400mg/kg.d和0.5%冰醋酸,连续七天,而后检测两组肠道菌群的变化。「结果」观察组双歧杆菌、乳杆菌数量比对照组明显增多(P〈0.05),大肠杆菌、肠球菌数量在两组间无明显改变。「结论」2%的壳聚糖溶液能促进双歧杆菌、乳杆菌的增殖。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酒精性肝损伤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以及植物固醇能否通过改善肠道菌群发挥对酒精性肝损伤大鼠的保护作用。方法 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组,正常对照组;酒精模型组;植物固醇低[200 mg/(kg·d)]、高剂量组[400 mg/(kg·d)]。8 w后,末次灌胃后使用代谢笼留取大鼠1 h粪便3~5粒冻存备测;禁食12h后麻醉处死,腹主动脉取血,剥取肝组织及小肠组织。检测肝功能,血脂,血清炎症因子水平。HE染色观察大鼠肝脏组织病理学改变。透射电镜观察大鼠小肠上皮细胞超微结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定量分析粪便中大肠杆菌、肠球菌、双歧杆菌及乳杆菌的含量。结果 HE染色结果显示酒精模型组中央静脉出现大量炎性细胞浸润,脂肪变性,肝细胞索排列紊乱。植物固醇低、高剂量组没有或较少发现典型脂肪变性和炎性细胞浸润。透射电镜结果显示酒精模型组中小肠绒毛结构发生明显萎缩,植物固醇低、高组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植物固醇干预后炎症因子IL-6和TNF-α的水平显著下降(P0.05),菌株定量分析显示酒精模型组大肠杆菌(P0.05)数量显著升高,粪肠球菌数量呈上升趋势(P 0.05)。植物固醇低、高剂量组大肠杆菌数量显著下降(P0.05)。酒精模型组乳酸杆菌与双歧杆菌数量都显著下降(P 0.05),植物固醇高剂量组乳酸杆菌数量呈上升趋势,双歧杆菌数量显著升高(P0.05)。结论植物固醇对慢性酒精性肝损伤大鼠具有改善作用,对大鼠小肠屏障具有保护效果;定量分析证明植物固醇的保肝效果与其调节肠道菌群有关。[营养学报,2019,41(4):367-373]  相似文献   

14.
医务人员肠道菌群生态分布初步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医务人员肠道微生态菌群,方法:采集30例大于60岁老年健康医务人员及32例小于60岁中青年健康医务人员粪便,每例作需氧、厌氧和真菌培养,计数和鉴定。结果:共分离出19种细菌;比较不同年龄组人群在19种细菌中的差异,结果显示在肠杆菌、棒状杆菌、酵母样菌、非发酵革兰阴性杆菌、梭菌和厌氧球菌的数值上两组人群有显著差异P<0.05;比较不同性别组对19种菌的数值差异表明,除乳杆菌外均无统计学差异,医务人员肠道菌群中的主要6种菌,包括肠杆菌、肠球菌、拟杆菌、梭菌、双歧杆菌和乳杆菌均高于非医务人员P<0.01。结论;医务人员肠道菌群有意义的高于非医务人群。  相似文献   

15.
[目的]调查列车机车乘务员肠道益生菌含量,为该人群的肠道相应益生菌菌群含量提供参考依据,进而 推断旅行者肠道内正常益生菌含量,为益生菌的合理、科学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对73例机车乘务员和86例非机车乘务员进行肠道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类杆菌等进行培养计数定量,同时应用PCR定量技术进行方法对照.[结果]机车乘务员组肠杆菌(8.13±1.64) logcfu/g、双歧杆菌(8.58±0.92)logcfu/g、乳酸杆菌(8.29±1.12) logcfu/g、类杆菌(9.44±1.58) logcfu/g、肠球菌(7.15±1.29) logcfu/g、酵母菌(3.37±0.83) logcfu/g.对照组肠杆菌(7.16±0.73) logcfu/g、双歧杆菌(9.61±1.06) logcfu/g、乳酸杆菌(8.57±0.73) logcfu/g、类杆菌(10.26±1.16) logcfu/g、肠球菌(6.62±1.56) logcfu/g、酵母菌(3.17±0.47) logcfu/g.两组结果统计比较双歧杆菌、类杆菌有显著下降(P<0.01),肠杆菌显著增加(P<0.01);肠球菌显著增加(P<0.05),乳酸杆菌、酵母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铁路机车乘务员的工作性质对其肠道菌群的生长、繁殖有一定的影响,易造成肠道微生态失衡.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通腑汤肠道准备对结直肠癌术后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于2013年10月至2015年2月间我院收治的结直肠癌患者6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采用电脑随机分组方式,将此次收治于我院的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常规组,各组30例.其中常规组患者例给予常规肠道准备;研究组患者例给予通腑汤肠道准备.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肠道菌群改变状况.结果:经对比分析发现,研究组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致病菌计数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研究组乳酸杆菌、双歧杆菌等益生菌中计数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常规组术后Ⅲ度肠道菌群失衡9例,Ⅱ肠道菌群失衡12例,Ⅰ肠道菌群失衡7例,而研究组分别为2例、7例、6例.在Ⅲ度肠道菌群失衡率方面,两组各自占比30%、6.67%,两组患者菌群失调状况对比差异显著(p<0.05).术后研究组并发症发生1例,占比3.33%,常规组8例发生并发症,占比26.67%,数据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术前针对结肠癌患者予以通腑汤肠道准备,有助于减少术后对肠道菌群的影响,起到平衡肠道菌群的作用,避免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富硒锌益生菌对犬全血硒锌含量、抗氧化能力和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8条18月龄本地犬,雌雄各半,均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在整个试验期间饲喂犬基础日粮,试验组在饲喂犬基础日粮的基础上,每天补给富硒锌益生菌2.0g,连续30d。分别于饲喂的第0d、15d和30d采样测定全血硒锌含量与抗氧化能力和肠道菌群的相关指标。结果在试验15d,犬全血硒和锌含量、全血GPX活性、血清SOD活性、血清T-AOC和粪中乳杆菌数量显著高于对照组,粪中肠杆菌数量显著低于对照组,血清MDA含量和粪中双歧杆菌、葡萄球菌和肠球菌数量与对照组之间差异不显著;在试验30d,犬全血硒含量、血清SOD活性、血清T-AOC和粪中乳杆菌数量极显著高于对照组,全血锌含量、GPX活性和粪中双歧杆菌数量显著高于对照组,粪中肠杆菌数量极显著低于对照组,血清MDA含量、粪中葡萄球菌和肠球菌数量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富硒锌益生菌能提高犬的全血硒和锌含量,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调节肠道菌群和改善肠道内环境。  相似文献   

18.
乳杆菌对致病性大肠杆菌感染小鼠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乳杆菌对致病性大肠杆菌感染小鼠肠黏膜屏障的保护作用.方法:将BALB/c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致病性大肠杆菌感染组、乳杆菌JCM1081灌胃组、乳杆菌治疗组等,实验进行14 d.观察各组小鼠肠黏膜形态变化、肠道菌群变化、细菌移位以及肠黏膜钙黏蛋白表达的差异.结果:致病性大肠杆菌感染组小鼠与对照组相比,肠黏膜形态有明显改变,肠道内厌氧菌数量显著下降,肠杆菌和肠球菌数量明显增加,在肝、脾、肾以及肠系膜淋巴结中有细菌存在,但肠黏膜钙黏蛋白无明显变化.乳杆菌灌胃组小鼠各项指标无显著变化.乳杆菌治疗组小鼠各项指标变化程度较致病性大肠杆菌感染组显著减轻.结论:乳杆菌能黏附定植于肠黏膜并形成生物屏障,起着保护肠黏膜免受损伤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状态之初步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报吿62例肝硬化、14例肝炎患者和30例正常人的肠菌群定性与定量检查结果。观察到:肝硬化患者的粪便中厌氧菌总数、总活菌数、大肠杆菌、肠球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和梭菌菌数显著高于正常人和肝炎患者;新近发生过肝昏迷组肠球菌和梭菌数高于无肝昏迷组;肝功能损害较重组双歧杆菌数明显增高;但内毒素阳性组与阴性组的粪便中G-细菌量无显著差异。提示肝硬化患者存在肠菌群繁殖增多现象,肝功能损害程度与肠菌群量之间存在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20.
赵平  吴晓玲 《中国妇幼保健》2023,(15):2763-2766
目的 探讨复合乳酸菌胶囊联合布拉氏酵母菌散对腹泻患儿肠道微生态的改善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10月—2021年1月在台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腹泻患儿156例,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78例。对照组给予布拉氏酵母菌散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复合乳酸菌胶囊治疗。于患儿治疗前、治疗3 d后、7 d后检测患儿肠道菌群数(肠球菌、肠杆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肠黏膜功能相关指标[内毒素(ET)、二胺氧化酶(DAO)、D-乳酸],统计临床症状、治疗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治疗3 d后、7 d后两组患儿肠球菌、肠杆菌数量均少于治疗前,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数量多于治疗前,肠黏膜功能相关指标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治疗3 d后、7 d后,研究组肠球菌、肠杆菌数量少于对照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数量高于对照组,肠黏膜功能相关指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6.5%高于对照组的85.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 d后临床症状时间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