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为探讨婴儿脚气病与脑基底节对称性低密度病变的关系,作者回顾性分析了连续21例婴儿脚气病病例。21例入院时的脑CT扫描均示基底节对称性低密度影,17例用维生素B治疗,其中7例行CT复查;4例未用维生素B治疗。结果:治疗的17例痊愈,7例CT复查病变消失;未治疗的3例死亡,1例病情恶化出院失访。因此,作者认为双侧脑基底节对称性低密度病变是婴儿脚气病的一种重要的CT征象。文中强调了婴儿脚气病与Leigh病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婴儿脚气病与脑基底节对称性低密度病变的关系,作者回顾性分析了连续21例婴儿脚气病病例。文中强调了婴儿脚气病与Leigh病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CT表现及鉴别诊断。方法:对86例有明确围产期窒息史,且有临床症状的病例进行(T扫描,结合临床资料加以分析。结果:新生和缺氧缺血性脑病的CT表现为脑内多发斑片状低密度影,多为对称性分布;蛛网膜下腔出血是其最常见的并发症。结论:结合临床资料,CT可以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提供准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脑白质稀疏症的发病机理及CT表现与临床症状的关系。方法:分析124例脑白质稀疏症的CT及临床表现。结果:脑白质稀疏症的CT可表现为双侧侧脑室枕角周围对称性低密度和/或双侧侧脑室额角周围低密度、双侧侧脑室周围斑片状对称性低密度或脑白质弥漫性低密度。本病可合并基底节、丘脑腔隙性梗塞及出血。结论:脑白质稀疏症多发于双侧侧脑室枕角周围,也可以发生在双侧侧脑室额角周围,在严重病例可累及双侧侧脑室周围部分或全部脑白质区。本病病理表现为双侧侧脑室周围脑白质脱髓鞘,脑白质的供血特点、年龄的增长、高血压为脱髓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双侧基底核对称性低密度病变的CT诊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分析CT上表现为双侧基底核对称性低密度的各种疾病,以加深对该CT表现的认识。资料与方法 搜集16例,其中肝豆状核变性5例,EB病毒性脑炎3例,一氧化碳中毒8例。均行CT平扫。结果 16例均表现为双侧基底核(壳核、苍白球和尾状核)对称性低密度,其中1对、2对或3对核团同时受累。结论 CT上表现为双侧基底核对称性低密度的疾病很多,其中肝豆状核变性,EB病毒性脑炎和一氧化碳中毒具有一定CT特征。了解具有以上CT表现的疾病范畴对于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小儿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的CT诊断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小儿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的CT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 对9例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患儿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CT表现异常8例,其中双侧颞叶对称性低密度病变3例,双侧颞叶、额叶、丘脑及中脑对称性低密度伴左侧颞叶片状出血1例,双侧颞叶及右侧额叶非对称性低密度病变1例,右额叶单个低密度病变1例,幕上脑萎缩性病变2例。CT表现正常1例。结论 小儿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CT表现以颞叶病变为主,但可同时或单独累及其他脑区;颞叶病变与豆状核分界清楚是颞叶病变发展,累及岛叶、屏状核与外囊的结果。CT表现病变单发、脑水肿及占位征象轻、不伴出血者临床疗效较好,反之则临床疗效较差。CT可以作为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患儿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婴儿维生素B1缺乏性脑病的CT表现特点 ,提高临床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 2 5例经临床证实的婴儿维生素B1缺乏性脑病患者的临床和CT资料。结果 :2 5例脑CT扫描均显示为双基底节 (壳核、苍白球、尾状核 )对称性低密度影 ,呈圆形或斑片状 ,可伴有脑白质低密度病变、脑萎缩、脑软化。结论 :CT对婴儿维生素B1缺乏性脑病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有机磷农药中毒致脑部基底节区对称性出血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喜军 《临床放射学杂志》2003,22(6):460-460,489,490
患者 男 ,5 6岁。误服有机磷农药后来院就诊。临床表现为面色苍白 ,恶心 ,呕吐 ,腹痛 ,抽搐 ,立即给予阿托品、解磷定、速尿等药物抢救 ,用 1 %盐水洗胃后 ,患者出现神志不清 ,烦躁 ,四肢肌张力增高。行颅脑CT检查发现 :两侧豆状核及尾状核头部有对称性梭形略高密度影 ,密度均匀 ,边界清楚 ,CT值为 5 1HU ,两侧侧脑室上角略缩小 (图 1 )。 2 8天后颅脑CT随访 :两侧基底节区对称性梭形近脑脊液样低密度灶 ,CT值 9.6HU(图 2 )。讨论 有机磷农药中毒致基底节区对称性出血罕见。其原因有二 :一是因有机磷农药中毒可产生烟碱样症状 ,使血…  相似文献   

9.
婴儿维生素B1缺乏症的颅脑CT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目的探讨婴儿维生素B1缺乏性脑病的CT表现特点,提高临床诊断水平。方法回顾分析22例维生素B1缺乏性脑病婴儿的临床和CT资料。结果临床上主要以抽搐、精神萎靡、目光呆滞和呕吐等症状发病。脑CT示:双侧豆状核(20/22)、尾状核头部(15/22)、丘脑(3/22)、内囊前肢(4/22)、外囊(1/22)和侧脑室旁白质(2/22)对称性低密度区,18例脑沟增宽,16例脑室扩大,1例脑皮质密度普遍较低。给予维生素B1治疗后,临床表现明显改善,2~5天后临床症状消失。结论我们认为双侧豆状核、尾状核头部、丘脑和脑白质对称性低密度病变是婴儿维生素B1缺乏性脑病的一种重要的CT征象。  相似文献   

10.
图1 头颅正位片:双侧顶骨外板对称性弧形凹陷,板障消失,内板完整图2 头颅侧位片:冠状缝与人字缝之间的顶骨呈弧形低密度,内见分层图3 CT骨窗:双侧顶骨凹陷,板障消失,内板完整图4 CT脑窗:双侧顶骨凹陷,脑表面沟增宽 对称性顶骨凹陷症是一种少见的对称性颅骨病变,好发于中老年人,主要累及双侧顶骨,一般无明显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提高CT对双侧脑基底节区对称性低密度病变的诊断水平。方法:我们对14例资料完整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肝豆状核变性3例,脑炎、脑外伤、脑梗塞与维生素B1缺乏症各2例,霉变甘蔗中毒、一氧化碳中毒与甲醇中毒各二例。结果:CT表现为双侧脑基底节区对称性低密度,呈片状、椭圆形或扇形,可伴有其他部位的低密度区、脑萎缩、脑软化灶、儿童脑发育不全、脑梗塞。结论:强调诊断结合临床病史和其他检查的重要性。肝豆状核变性有肝肾的损害,维生素B1缺乏症用VitB1诊断性治疗有效,脑外伤、一氧化碳及霉变甘蔗中毒等均有明确的病史。一氧化碳中毒常伴脑白质脱髓鞘改变。苍白球黑质色素变性MR检查有特征性,呈短T2低信号。  相似文献   

12.
兰永胜 《西南军医》2005,7(6):37-38
目的研究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CT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例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临床及CT资料。结果Ⅰ型92例,双侧对称性室旁低密度改变;Ⅱ型136例,侧脑室体部旁半卵圆中心白质对称性、弥漫性低密度灶;Ⅲ型,低密度病变范围扩大,脑室扩大,脑沟,裂增宽,伴发脑梗塞及脑出血。结论随着社会老年化进程的加快,对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显得尤另重要。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婴幼儿急性中毒性脑病的CT及临床表现,以便明确诊断。资料和方法:选择有明确感染及药物接触史的18例1—10岁儿童,行头颅CT检查并结合临床症状,观察其CT表现。结果:急性冲毒性脑病主要CT表现为弥漫性脑水肿,部分患者基底节丘脑区呈对称性低密度区,个别患者基底节区和大脑多发钙化斑,晚期出现脑萎缩、软化灶。结论:CT诊断尚缺乏特异性,必须密切结合临床表现,对估计预后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4.
汪茂文  王钢  张瑜 《实用放射学杂志》2005,21(10):1033-1035
目的分析肝豆状核变性的颅脑CT征象,进一步提高对W ilson病的认识及诊断的正确率。方法全部病例均行脑CT扫描,回顾性分析其CT征象及临床表现。结果31例壳核出现对称性带状或弓状向外新月形低密度区,形如“八字”或“展翅蝴蝶”样;3例尾状核头见卵圆形低密度区;4例丘脑见对称性卵圆形低密度区;1例脑实质内未见异常密度但有脑萎缩表现。全部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脑沟裂增宽等脑萎缩表现。结论肝豆状核变性颅脑CT最多见征象是脑萎缩与基底节低密度灶,特别是双侧豆状核区对称性低密度灶最具有特征性。  相似文献   

15.
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临床表现及CT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SAE)的CT特征及其与临床表现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确诊的216例SAE患者的临床表现有CT特征。结果:全部患者中214例颅脑CT平扫显示双侧脑室周围自质有稍低密度影,病变模糊边界不清,双侧对称或基本对称;合并腔隙性梗塞210例,合并程度不同脑萎缩187例。渐进性痴呆表现越重,CT异常表现越明显。结论:对有脑动脉硬化表现者行头颅CT平扫可较早期诊断SAE。  相似文献   

16.
海洛因海绵状白质脑病的CT和MR表现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目的:总结海洛因海绵状白质脑病的CT及MRI特征。方法:分析5例海洛因海绵状白质脑病的临床特点,影像表现及1例病理所见,总结其CT和MRI的诊断要点。结果:海劣因海绵状白质脑病的CT和MRI特征为:(1)病变广泛累及小脑,大脑白质及脑博干,内囊后肢,多以小脑损害为重,其中以小脑中线两侧对称性边界清楚的类圆形蝴蝶样病灶为特征。(2)病灶双侧对称,边界清楚;(3)CT示病灶为低密度。MRI示病灶为T1WI低信号以及T2WI高信号影;(4)增强病灶无强化。主要的病理改变为脑白质的空泡样变性。结论:海洛因海绵状白质脑病的CT和MR表现为特征性改变,有海洛因烫吸史者,一旦出现小脑受损的表现,应及早行头部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双侧基底节区对称性低密度的CT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肝豆状核变性5例、中毒性病变7例、Wemicke脑病2例、Huntingtion氏大舞蹈病1例、kigh病1例和Hauervorclen-spatz氏病1例的CT平扫表现及临床意义.结果17例中,CT显示双侧豆状核低密度7例、苍白球6例、双侧豆状核伴胼胝体1例、壳核伴外囊2例、壳核伴尾状核1例;双额顶叶低密度5例、单侧壳核出血1例、大脑萎缩4例和小脑萎缩1例.结论CT平扫显示双侧基底节区对称性低密度可见于多种疾病,必须密切结合其他征象和临床,才能作出准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的影像特征及诊断价值。 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临床证实的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患者的CT和MR影像;MRI检查10例,4例增强成像,CT扫描12例,3例增强。结果:16例患者均有典型的双侧侧脑室枕角旁白质内大片对称性低密度或中长T1长T2信号病变,经胼胝体压部相连,呈蝶翼状分布;此外,病灶还见于额、顶、颞叶、内囊、小脑、脑干,视路和听路病灶对称。5例见低密度灶内细点状、簇状钙化灶。6例增强均见花边样强化,平扫等T1长T2信号灶见强化;1例连续观察见病变向前、向下、向周围发展,并沿传导束分布。结论: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的CT、MRI表现多有特征性,包括典型蝶翼状分布、花边样强化、对称性侵犯双侧视路和听路、沿传导束分布,有助于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9.
肝豆状核变性的颅脑CT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分析肝豆状核变性的颅脑CT表现 ,评价CT对肝豆状核变性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对临床及实验室检查证实的 110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均进行颅脑CT平扫 ,部分给予增强扫描。结果 :颅脑CT无异常发现 2 0例 ,有异常发现 90例 ,阳性率为 81.8%。主要表现为各灰质核团区显示低密度影和 /或脑萎缩改变。其中双侧或单侧豆状核 5 2例 (单侧 8例 ) ,双侧丘脑 2 9例 ,双侧大脑脚 4例 ,桥脑 2例 ,双侧尾状核头 2例 ,双侧侧脑室旁 2例 ,双侧额叶 2例 ,双侧小脑齿状核 1例。脑萎缩 60例 ,仅表现为脑萎缩者 2 2例。结论 :颅脑CT对肝豆状核变性有很高的诊断价值 ,可为临床提供诊断和治疗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在CT平扫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围产期有窒息史,且具有相应临床症状和CT诊断为不同程度的HIE病例。结果:HIE病儿颅脑CT平扫发现脑实质内程度不同的不对称性低密度区,1-4个脑叶可同时受累,有的合并颅内出血。结论:CT是诊断HIE最合适、简单的首选方法之一,而且平扫就获得明确诊断^[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