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血小板的过度活化与凝血,动脉粥样硬化过敏性休克等多种病理改变有关。在促进血小板活化的诸因素中,近年发现的血小板活化因子(Platelet-Activating Factor,PAF)是作用最强者。PAF是多种细胞在适宜刺激下释放的一种磷脂介质,该介质在很低的浓度下即可引起血小板变形,聚集和释放反应。因而,寻找特异的PAF拮抗剂有可能对上述有关疾病的治疗提供适宜的药物。为此,我们以PAF引起的兔血小板聚集为指标检查了从近百种中草药  相似文献   

2.
血小板活化因子的生理、病理作用及机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血小板活化因子 (Platelet activatingfactor,PAF)是至今为止发现的一种最具强烈活性的脂类介质 ,参与了生殖、哮喘、过敏、炎症、凋亡、肿瘤、休克等多种生理及病理效应 ;PAF主要和细胞膜上的PAF 受体 (PAF Receptor,PAF R)结合 ,通过Ca2 ,IP3 和Zn2 ,NF κB ,TNF ,LFA 1,丝氨酸蛋白酶等参与介导生物学反应。  相似文献   

3.
血小板激活因子与炎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血小板激活因子(platelet-activating factor,PAF)最初是在抗原致过敏的兔嗜碱性粒细胞释放物中发现的,与过敏反应和炎症过程有关,有很强的促血小板聚集作用。现已证实大多数炎症细胞能释放PAF,PAF又能作用于多种炎症细胞,与前列腺素、白三烯、氧自由基、细胞因子等炎症介质相互作用,可降低血压,增高血管壁通透性,引起心肺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4.
血小板激活因子(PAF)是活性很强的脂质介质,静脉注射可引起动物体循环动脉压降低、心肌收缩功能抑制和血管壁通透性升高。本研究应用激光多普勒微循环显微镜技术,观察了PAF对大鼠活体肠系膜微循环的影响。结果发现,静脉注射PAF可引起体循环平均动脉压下降,肠系膜细动脉和细静脉血流速度减慢,血管口径  相似文献   

5.
脑内血小板活化因子受体及其信号转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小板活化因子 (PAF)是一种磷脂性活性介质、调质及细胞因子 ,机体中广泛存在 ,尤其在中枢神经系统 ,PAF参与了神经突触传导调节、神经细胞损伤与修复、免疫反应、聚集血小板、舒缩小血管等过程。因此 ,PAF也必然与某些神经系统疾病发生、发展密切相关。PAF的多种生物学效应是通过与其受体结合而实现的 ,涉及到PAF受体信号转导的关键酶及环节复杂多样 ,且详细机制仍未完全明了  相似文献   

6.
血小板活化因子(PAF)是一种磷脂细胞因子,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其生物效应是通过PAF受体产生。本文概述了PAF受体的组织细胞分布、亚型、分子结构、表达调控及细胞内信息传导等。  相似文献   

7.
血小板活化因子抑制T细胞早期活化信号的转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小板活化因子 (PAF)是一种脂类介质 ,可由多种细胞分泌。PAF除能引起血小板凝集外 ,还能活化嗜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PAF对T细胞的活化亦有调节作用 ,例如 ,PAF可抑制由PHA或CD3McAb诱导的T细胞增殖、IL 2和IL 4的合成、IL 2R(CD2 5 )的表达[1] 。本实验通过分别观察PAF对CD3McAb和PMA/iono mycin诱导的T细胞活化的作用 ,研究PAF对淋巴细胞活化的抑制作用是否与其对早期信号转导过程的调节有关。材料和方法淋巴细胞的制备和培养 :利用Ficoll Hypaque(Biochrom)密度梯度离心技术和E花结形成…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在血小板激活因子介导的血管收缩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游离灌注的猪冠状微动脉,在严格控制生理环境的条件下,观察微动脉口径的变化,探讨血小板激活因子(plateleta ctivating factor,PAF)对血管活性的影响,比较去内皮细胞血管收缩活性的改变及其PAF作用的变化。观察白细胞对PAF介导的血管收缩作用的影响。结果1.PAF可剂量依赖性地引起游离灌注微动脉的收缩,PAF的受体特异性拮抗剂PAF-hexanolamine阻断这种反应。2.内皮细胞缺乏的微动脉对PAF的缩血管反应明显减轻。当PAF浓度为10  相似文献   

9.
血小板激活因子(PAF)是一种具有广泛生物活性的内源性介质,它参与体内多种生理和病理生理反应.为评价PAF的作用机制,需要有敏感、简便且可重复检测这种介质的方法.特异性抗PAF抗体的制备成功地为研究PAF及其受体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10.
血小板活化因子及其受体与淋巴细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小板活化因子 (plateletactivatingfactor,PAF)是一种具有强大生物活性的磷脂类介质 ,在生物体内与其特异性受体结合而发挥作用。本文主要综述了PAF对淋巴细胞功能的影响及相关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B淋巴细胞及大多数B细胞株上存在组成性PAF受体 ,受到刺激后还可诱生性表达 ;PAF能直接促进B淋巴细胞免疫球蛋白的分泌 ;并能抑制B淋巴细胞的凋亡。T淋巴细胞及大多数T淋巴细胞株上没有PAF受体表达 ,一般不产生和代谢PAF ;PAF能引起T淋巴细胞的趋化反应。PAF参与NK细胞的趋化反应及杀伤肿瘤细胞。  相似文献   

11.
血小板活化因子及其受体与淋巴细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小板活化因子(platelet activating factor,PAF)是一种具有强大生物活性的磷脂类介质,在生物体内与其特异性受体结合而发挥作用。本文主要综述了PAF对淋巴细胞功能的影响及相关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B淋巴细胞及大多数B细胞株上存在组成性PAF受体,受到刺激后还可诱生性表达;PAF能直接促进B淋巴细胞免疫球蛋白的分泌;并能抑制B淋巴细胞的凋亡。T淋巴细胞及大多数T淋巴细胞 株上没有PAF受体表达,一般不产生和代谢PAF;PAF能引起T淋巴细胞的趋化反应。PAF参与NK细胞的趋化反应及杀伤肿瘤细胞。  相似文献   

12.
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参与多种生理和病理反应,其降解反应由乙酰水解酶催化.目前已分离到血浆型和细胞型两种类型PAF乙酰水解酶.血浆型酶的含量改变与多种疾病状态有关,体内体外实验显示重组血浆型PAF乙酰水解酶可显著抑制炎症反应.牛脑中细胞型PAF乙酰水解酶可能与脑的发育有关,提示PAF,PAF乙酰水解酶在神经系统中起作用.  相似文献   

13.
血小板激活因子(PAF)是一种具有广泛生物活性的醚健磷酯。本实验利用家兔SMAO休克模型观察PAF在休克中的变化和来源。结果显示,夹闭SMA 1小时开夹后血浆PAF活性(9.71±1.26AU/ml)较假休克组(6.29±  相似文献   

14.
血小板激活因子(PAF)可升高肺血管通透性并导致肺水肿。白细胞与PAF同时加入离体灌流肺所导致的肺损伤比单纯用PAF明显得多。用PAF灌流10分钟后洗去PAF,PAF增加液体滤过系数、白蛋白渗出、胸膜渗  相似文献   

15.
血小板活化因子(platelet activating factor,PAF)是一种具有强大生物活性的磷脂类介质,在生物体内与其特异性受体结合而发挥作用。本文主要综述了PAF对淋巴细胞功能的影响及相关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B淋巴细胞及大多数B细胞株上存在组成性PAF受体,受到刺激后还可诱生性表达;PAF能直接促进B淋巴细胞免疫球蛋白的分泌;并能抑制B淋巴细胞的凋亡。T淋巴细胞及大多数T淋巴细胞株上没有PAF受体表达,一般不产生和代谢PAF;PAF能引起T淋巴细胞的趋化反应。PAF参与NK细胞的趋化反应及杀伤肿瘤细胞。  相似文献   

16.
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是体外循环(CPB)后的一种严重并发症,其发生机制尚不十分清楚。本实验在自己设计的兔CPB模型上,研究了血小板激活因子(PAF)在CPB后肺损伤中的作用及其机制。动物进行CPB转流90min,其中主动脉和肺动脉阻断60min,并行循环30min。结果发现:①CPB开始后30min,血中PAF含  相似文献   

17.
血小板激活因子(PAF,Paf-acether,A GEPC)是在70年代初期发现的。其结构在70年代后期已被阐明,是第一个被发现有生物活性的醚键磷脂。  相似文献   

18.
败血症(sepsis)是一种全身性炎症反应,是机体遭受进行性感染时免疫机能缺失不能有效限制细菌蔓延所致。在此情况下,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及凝血酶作为重要的炎症介质就发挥了作用。在动物模型中,PAF拮抗剂的疗效或抗生素与重组血小板活化因子乙酰水解酶(rPAF-AH)联合治疗已经取得了预期的效果。为了探讨用于治疗败血症的抗生素与PAF和(或)凝血酶之间在抗炎和抗血栓方面的相互作用,希腊科学家研究了这些  相似文献   

19.
血小板活化因子(PAF)是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的磷脂,能够活化血小板和其他炎症因子,在变态反应及呼吸、消化等系统的炎症反应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血小板活化因子乙酰水解酶(PAF-AH)能够水解PAF和相关的氧化磷脂并使之失活,从而发挥有效的调节作用。本文对PAF-AH的结构特性以及对相关疾病的未来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随着对血小板活化因子(platelet activating factor,PAF)的深入研究,发现其参与了机体广泛的生理、病理作用过程。烧伤后,PAF参与的许多生物作用已得到一定的证实,它在炎症和重要脏器损害方面扮演重要角色,但仍有较多尚不明确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存在。本文就其在烧伤后的变化与作用以及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