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兔腹主动脉狭窄至正常的55.2%,伊文思蓝对动脉染色,在扫描电镜下观察内皮细胞形态,计算细胞形态指数。动脉狭窄血管内流动壁面剪切率的分布由计算机数值模拟确定。结果表明,在紧接狭窄处的近远两侧,血流受到严重干扰,内皮细胞的形态和对伊文思蓝白蛋白复合物通透性发生明显改变。研究表明,这些改变不但与剪切应力的大小有关,还与血液流动的状态有关。这与动脉粥样硬化一般好发于血液流动受到干扰,流动发生分离区域的解剖观察一致。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利用来自活体的CCTA数据建立不同狭窄程度冠状动脉的精确解剖三维模型,并对该组模型进行有限元流体力学模拟研究,分析血流速度在不同狭窄程度冠脉血管中的变化情况,以及其对动脉粥样硬化的造成的影响。 方法 利用临床患者冠脉的CCTA数据建立精确解剖的三维模型,再使用有限元软件建立有限元模型,设置各种边界条件进行模拟分析,最后采用各种直观的图形形式输出结果。 结果 血流速度在冠脉狭窄处明显加快,又在狭窄后区域明显减慢并且产生了涡流;这种明显变化的血流速度对动脉斑块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结论 (1)利用CCTA数据建立的冠脉三维模型准确、真实。 (2)流速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狭窄动脉的流速变化可以加快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生长并影响斑块稳定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局部血管几何构型与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ARAS)的关系.对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患者,经肾动脉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的资料,分别进行三维图像分析,比较狭窄肾动脉与非狭窄肾动脉的局部几何构型参数变化.结果表明:对48例肾动脉磁共振血管成像的检查结果均显示,右肾动脉狭窄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左侧.通过对肾动脉磁共振血管成像构建的三维图像分析显示,狭窄的左侧肾动脉与矢状面的夹角大于左侧正常的肾动脉与矢状面的夹角,右侧狭窄肾动脉所对应的腹主动脉横径,大于右侧正常肾动脉所对应的腹主动脉横径,在单纯右侧肾动脉狭窄的患者中,其患侧肾动脉与矢状面的夹角,要大于其相应健侧肾动脉与矢状面的夹角.在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的患者中,左、右侧肾动脉的发病率有明显差异.部分局部几何构型参量的改变,可能与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基于颅内动脉数量众多且影响因素较多,本文重点研究了分叉角度、对称分支动脉狭窄度、不对称分支动脉狭窄度和斑块尺寸对颅内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和生长的影响作用,以期利用血流动力学参数的评估为动脉粥样硬化的预警、诊断及选择合适的血管内治疗等提供一定的指导作用.方法 基于计算流体动力学方法,构建主支动脉连接分支动脉的几何模型和有限元模型的边界条件,设计45°~135°区间共7种分叉角度,依托狭窄度λ来表征血管的狭窄程度,通过血液压力、流速和剪切力等血液流体力学参数对比分析各因素对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的产生及发展过程的机制.结果 分叉角度对速度比最大值和剪切力最大值基本没有影响,对压力最小值影响也较小,最大振幅不超过5%.随着狭窄度的增加,最小压力下降而速度比最大值增加,当λ从0增加到0.5、0.67和0.75时,最小压力分别下降了1.6 Pa、1.8 Pa和3.6 Pa,速度比最大值分别上升了48%、1.2倍和1.9倍;狭窄度对最大剪切力的影响很小,直到当狭窄度增大到0.75时,最大剪切力提升了5%.非对称两个支路狭窄度的比值φ增加时,3个参数均逐渐增加且增加的幅度随φ的增加而增大.随着斑块长度的增加,压力最小值呈线性增加,速度比最大值则逐渐增加,剪切力最大值则是逐渐下降,最后趋势趋于平缓.结论 分叉角度对血液流体力学参数的影响较小;对称分支动脉狭窄度越大,或者不对称分支动脉的狭窄度比值越大,或者斑块长度越短,均引起血管壁剪切力越大,越容易造成血管内壁损伤,加速动脉粥样硬化.本研究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机制、影响因素以及预测转归等方面提供有用信息.  相似文献   

5.
目的基于心血管患者的冠状动脉血管模型,通过计算和分析血管内血液流动的各个动力学参数,研究冠状动脉狭窄对心血管疾病的影响。方法基于心血管患者冠状动脉造影的CT图像,用Mimics软件对左冠状动脉及其主要分支进行三维重建;利用有限元方法,对冠状动脉模型进行流体力学计算。假设血管壁不发生变形,血液为不可压缩牛顿流体,在非定常速度进口的条件下计算各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变化规律。结果冠状动脉狭窄(75%面积狭窄)对下游的壁面剪切力和振荡剪切指数影响较大,并且会导致涡流和二次流的产生;在模型中装上血管支架,使得血管狭窄消失之后,涡流和二次流基本消失,而且振荡剪切指数明显变小。结论冠状动脉狭窄对血流动力学参数有重大影响,可能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原因;通过CT图像重建方法,可以诊断狭窄发生的地点以及严重性,对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有一定的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高分辨核磁检查(HRMRI)在颅内动脉血管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邯郸市第一医院2017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62例颅内动脉血管疾病患者,所有患者均行HRMRI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以DSA为金标准计算HRMRI诊断颅内动脉血管疾病类型的符合率,并采用Kappa检验二者的一致性;以DSA为金标准计算HRMRI诊断颅内动脉狭窄程度的符合率,并采用Kappa检验二者的一致性。结果:62例患者中DSA诊断出44例动脉粥样硬化、11例血管炎、7例动脉夹层;HRMRI诊断出43例动脉粥样硬化、13例血管炎、6例脉夹层,符合率90.32%(56/62),一致性较高(Kappa值=0.864)。DSA检查结果显示轻度狭窄9例、中度狭窄26例、重度狭窄27例;HRMRI显示轻度狭窄7例、中度狭窄24例、重度狭窄31例,符合率83.87%%(52/62),一致性较高(Kappa值=0.812)。结论:HRMRI可清晰显示管壁与管腔,对颅内动脉血管疾病类型的鉴别与狭窄程度的评估均与DSA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可在颅内动脉血管疾病的临床诊断中推广。  相似文献   

7.
研究颈内动脉病变时对整个颈动脉系统的影响。建立了一个带颈动脉分岔血管分支的体循环系统集中参数模型,基于一组可较好地模拟正常生理曲线的参数,通过改变颈内动脉段的集总参数来模拟颈内动脉狭窄,研究了其对颈动脉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颈内动脉发生狭窄时,会使其自身的流量、压力和颈总动脉的流量发生显著变化。这些变化主要是由液阻和液容的改变引起的,其中液阻的影响更显著。此外,颈内动脉发生狭窄对于颈外动脉的影响较小,对颈总动脉入口压力则不产生影响。由此说明:利用三维计算模型对颈动脉分岔血管进行血流动力学数值模拟时,入口边界条件用入口压力比用入口流量更合适。  相似文献   

8.
动脉粥样硬化( atherosclerosis)是一种复杂的累及大、中动脉的血管壁病变,其病理特征包括脂质蓄积、炎性细胞浸润、平滑肌细胞迁移进入内膜及增殖,并最终导致斑块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展或者斑块破裂是引起心血管事件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心血管事件的发生与斑块数量、病变血管狭窄程度及斑块的易损性( vulnerab...  相似文献   

9.
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分布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为我国研究脑血管疾病提供脑动脉粥样硬化形态学基础。方法:全脑血管造影检查结果阳性患者259例,对其斑块的发生部位以及与高血压、糖尿病及高血脂状态等合并症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脑动脉粥样硬化的好发部位主要为颈内动脉起始部和椎动脉起始部,其次为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和锁骨下动脉。27.6%合并糖尿病,24.1%合并高脂血症,58.7%合并高血压。结论:脑动脉粥样硬化是多因素疾病,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以多病变、双侧共同病变及复杂病变为主。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析外周动脉狭窄与老年脑卒患者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因素。方法将我院2011年2月~2012年4月收治的270例外周动脉狭窄症状患者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其临床治疗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外周动脉狭窄症状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影响因素主要有糖尿病、高脂血症、颈动脉狭窄、平均年龄以及高血压等,具有比较明显的相关性(P<0.05﹚。结论外周动脉狭窄与老年脑卒中患者发生心脑血管事件具有明显的相关性,与导致其它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因素也具有一定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11.
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 (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sis Stenosis,ICAS) 相关的遗传因素最近成为许多研究的热点。在国外多项临床研究中均提示颅内动脉狭窄患者存在年龄、性别及种族等分布的差异,这表明遗传因素与ICAS的病因学有重要关联。ICAS有自身独立的危险因素,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也是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相关及独立危险因素,二者相关但又有着不尽相同的分子遗传学背景。本文对ICAS与遗传相关疾病的关联性研究进行综述,期望为探索ICAS的分子遗传学机制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2.
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疾病的发病机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动脉粥样硬化是血管系统疾病的主要病理基础,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和继发的血栓形成是大多数急性血管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可引起动脉局部闭塞或远端栓塞,从而导致相应动脉部位的疾病,称作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性疾病。近年来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的发病机制的研究有了较大进展,从以前的脂质沉积假说演变成多种因素包括内皮功能障碍、炎症发应、细胞凋亡、组织因子等共同参与的病因理论。  相似文献   

13.
应用基因重组和基因转移技术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的研究进展梁红佘铭鹏平滑肌细胞增生是动脉壁对刺激的反应。动脉内膜平滑肌细胞增生和表型转换是动脉粥样硬化形态学的主要特征之一,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中起着极重要的作用。动脉再狭窄,严重地影响诸如经皮冠状动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体外反搏对局部狭窄动脉内血流动力学环境的影响,进而探讨体外反搏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干预作用.方法 设计了一个基于流体动力学理论的数学模型,在特定的空间坐标系下推导了描述血液脉动流的控制方程,给出了合适的边界条件,并设计了数值算法对模型进行求解.以雄性乳猪的颈动脉为对象,在体测量了动脉的几何参数及反搏前后心动周期内连续的流率、动脉内压和心电.通过将反搏前后的实测数据分别应用到文中建立的数学模型中进行求解.结果 得到了反搏前后心动周期里动脉模型内的多种重要的血流动力学量,包括血液流场、速度分布、壁面切应力(WSS)分布等.结论 体外反搏能有效提高心动周期内动脉的血流量、提高心动周期内尤其是舒张期的动脉内壁切应力水平及压力梯度、增加动脉局部狭窄段后端回流区的血液回流速度.这些改变对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及发展都有良好的干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体外反搏对局部狭窄动脉内血流动力学环境的影响,进而探讨体外反搏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干预作用。方法设计了一个基于流体动力学理论的数学模型,在特定的空间标系下推导了描述血液脉动流的控制方程,给出了合适的边界条件,并设计了数值算法对模型进行求解。以雄性乳猪的颈动脉为对象,在体测量了动脉的几何参数及反搏前后心动周期内连续的流率、动脉内压和心电。通过将反搏前后的实测数据分别应用到文中建立的数学模型中进行求解。结果得到了反搏前后心动周期里动脉模型内的多种重要的血流动力学量,包括血液流场、速度分布、壁山切应力(WSS)分布等。结论体外反搏能有效提高心动周期内动脉的血流量、提高心动周期内尤其是舒张期的动脉内壁切应力水平及压力梯度、增加动脉局部狭窄段后端回流区的血液回流速度。这些改变对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及发展都有良好的干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流场对高脂喂养家兔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对高脂喂养家兔狭窄,分支,主动脉弓不同流场部位的观察,对流场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流体力学机制进行了探讨。观察认为:高速度梯度层流流场及流动分离流场通过不同的作用方式均可引起血管内损伤,从面使脂质入侵,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以前种流场为严重,两种流场均可引起动脉内增厚,内膜增生是血管对皮损伤的反应:主动脉弓内粥校硬化易发生于二次流活跃的部位,二次流可能量主动脉弓中形成粥样硬化的主要流体力学因素。湍  相似文献   

17.
本文应用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对颈动脉狭窄中的非线性的血液流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在该研究中假定颈动脉是刚性轴对称的狭窄管,血液是粘性不可压缩的牛顿流体。该研究对稳态和非稳态两种情况进行了计算。探讨在稳忘情况下,本文对雷诺数、狭窄长度、狭窄程度、狭窄上、下游的3渤称性等几何参数和生理参数对血流流动的影响进行了计算模拟。而在Iffe态情况下,除以上这些因素外,而且还考虑了WOMERSLEY数的作用。通过采用数值方法对Nayier-Stokes方程的求解,得到流经狭窄动脉的流场及压力和剪应力的分布。计算结果表明,狭窄输入端的…  相似文献   

18.
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动脉内大分子的传输过程密切相关。1985年Weinbaum等提出,血液中的LDL等大分子进入动脉壁的主要通道是动脉内皮细胞发生有丝分裂时其周围的易漏间隙。本文根据这一思想,提出了一个新的数学模型。所考虑的动脉壁分为四层,即内皮细胞,皮下内层,内弹性层和介质层。这一模型的主要特点是考虑了皮下内层中沿横向(平行壁面)的压力梯度与对流。计算表明,在大分子刚进入动脉壁的短时间内,内弹性层构成对分子传输的暂时屏障,使大分子浓度高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建立兔动脉粥样硬化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模型的有效方法。方法:30只雄性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成3组,即空白对照组、下肢动脉切开组及下肢动脉穿刺组,每组10只。空白对照组仅行高脂饲料喂养,另外2组高脂饲料喂养1周后行下肢动脉穿刺或切开行髂动脉内膜剥脱术,继续高脂饲料喂养4周,下肢动脉穿刺组再次穿刺股动脉行髂动脉球囊成形术,下肢动脉切开组经颈动脉切开行髂动脉球囊成形术。3组均普通饲料喂养4周,计算每天进食饲料量,采血化验血脂,取病变段血管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及图像工作站对血管造影结果行血管狭窄分析。结果:下肢动脉切开组进食饲料量减少,血清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显著低于对照组。3组动物均出现下肢动脉粥样硬化,其中下肢动脉穿刺组及下肢动脉切开组内膜显著增厚,管腔狭窄。动脉穿刺组与动脉切开组血管面积狭窄率及直径狭窄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1)。结论:下肢动脉穿刺与球囊损伤、球囊血管成形术结合可成功建立兔动脉粥样硬化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模型,方法简单,可重复性强,较下肢动脉切开术更适合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模型的建立。  相似文献   

20.
动脉血栓形成过程的血流动力学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研究动脉粥样硬化或血栓形成过程中血流动力学改变,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指导。方法:采用ANSYS V5.4有限元分析软件模拟血管建模并通过有限元分析方法观察了该模型因动脉粥样硬化斑或血栓形成所致血管逐步狭窄后血流状态的改变。同时观察了血液粘度逐步下降过程对血流状态的影响。结果:正常情况下,动脉血管内血流形式为层流,每层间血流速度不同,中心处血流速度最快,越向管壁处血流速度越慢。在血管狭窄部位则主要为高速层流,且该高速层流区流速随狭窄加重而回加快,缩窄区两端出现血液瘀滞区。血液粘度下降,高速层流区向远心端移动,缩窄区两端血液瘀滞区发生改变。结论:实验提示,临床上通过持续扩张血管的治疗有可能性改善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效果,有必要进一步研究血液粘度在该病治疗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