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比较乳牙期应用MRC与功能性矫治器(FR-Ⅲ)矫治安氏Ⅲ类错颌的临床效果。方法56例乳牙期安氏Ⅲ类错颌患儿,随机分为FR-Ⅲ组与MRC组,各28例。FR-Ⅲ组应用FR-Ⅲ功能矫形器,MRC组应用I3系列矫形器,配合肌功能训练。比较两组治疗前后颅底-上牙槽座角(∠SNA)、颅底-下牙槽座角(∠SNB)、上下牙槽座角(∠ANB)、上中切牙-前颅底平面角(∠U1-SN)、下中切牙长轴与NB连线之下交角(∠L1-NB)。结果治疗前,FR-Ⅲ组∠SNA(78.31±1.72)°、∠SNB(79.64±1.73)°、∠ANB(-2.00±0.87)°、∠U1-SN(104.07±1.07)°、∠L1-NB(23.71±1.06)°;MRC组∠SNA(78.08±0.98)°、∠SNB(79.71±0.99)°、∠ANB(-1.85±0.66)°、∠U1-SN(103.78±1.62)°、∠L1-NB(24.35±1.54)°。治疗后,FR-Ⅲ组∠SNA(79.54±1.39)°、∠SNB(78.28±1.38)°、∠ANB(1.21±0.80)°、∠U1-SN(105.14±1.41)°、∠L1-NB(22.64±1.22)°;MRC组∠SNA(78.12.±1.35)°、∠SNB(78.85±1.16)°、∠ANB(-0.64±0.84)°、∠U1-SN(104.85±1.70)°、∠L1-NB(22.14±1.83)°。治疗后,两组患儿∠SNB、∠ANB、∠U1-SN、∠L1-NB均优于本组治疗前,FR-Ⅲ组∠SNA大于本组治疗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RC组∠SNA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R-Ⅲ组平均疗程(6.8±0.5)个月短于MRC组的(7.9±0.8)个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C矫治器和FR-Ⅲ矫治器都有临床效果,能够解除临床反颌,舒适度方面FR-Ⅲ不如MRC,但唇挡和颊屏能够拉开唇颊肌肉,更好促进上颌骨发育。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口面肌功能治疗在安氏Ⅱ~1类错早期矫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接受安氏Ⅱ1类错早期矫治的患者70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32例)与观察组(38例)。对照组采取传统功能矫治器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口面肌功能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前牙覆盖、覆颌、上牙弓宽度、下牙弓宽度,蝶鞍中心、鼻根点与上牙槽座点构成的角(SNA),蝶鞍中心、鼻根点与下牙槽座点构成的角(SNB),上牙槽座点、鼻根点与下牙槽座点构成的角(ANB),上中切牙长轴与SN连线的夹角(UI-SN),下中切牙长轴与下颌平面的夹角(L1-MP),上下中切牙角(U1-L1)水平。结果 观察组的前牙覆盖(2.12±0.96)mm、覆颌(2.01±0.86)mm均小于对照组的(7.43±1.18)、(4.21±1.02)mm,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上牙弓宽度、下牙弓宽度水平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ANB(4.01±1.01)°小于对照组的(5.78±1.06)°, L1-MP(26.75±1.21)°及U1-L1(24.65±1.30)°均大于对照组的(25.81±1.32)°、(22.12±1.1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SNA、UI-SN及SNB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口面肌功能治疗操作简便,是治疗安氏Ⅱ1类错的有效方法 ,且与患者配合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杨璐  王斌 《安徽医药》2023,27(2):311-315
目的探讨数字化隐形矫治技术治疗成人轻中度骨性Ⅲ类错..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 2019年 8月至 2021年 8月合肥市口腔医院成人轻到中度骨性Ⅲ类错..病人 2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观察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 12例,观察组采用数字化隐形矫治技术,对照组采用固定矫治技术即 MBT矫治技术。测量治疗前后头颅侧位片 16项软硬组织指标,比较两组治疗后软硬组织的变化。结果骨性组织测量项目中,蝶鞍中心点、鼻根点和上牙槽座点的交角(SNA)、下颌平面与前颅底平面的交角(SN-MP)在矫治后较矫治前均增加(P<0.05),上牙槽座点、鼻根点和下牙槽座点的交角(ANB)变小(P<0.05);矫治后观察组较对照组 ANB[.0.22±1.47]比[.1.41±0.99];SN-MP[31.91±5.81]比[37.07±2.56];下颌平面与眶耳平面的交角(FH-MP)[22.80±4.14]比[26.74±3.56];..平面与前颅底平面的交角(OP-SN)[10.42± 4.31]比[15.93±2.10]均减小(P<0.05)。牙性测量项目中,上中切牙长轴到前颅底平面的交角(U1-SN)、下中切牙切点至下颌平面的距离(L1-MP)治疗前后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软组织测量指标上唇凸点至 E线距离(UL-EP)、下唇凸点至 E线距离(LL-EP)、眶耳平面和软组织鼻根点与软组织颏前点连线的后下角(FH-N''Pog'')、软组织鼻根点、鼻下点和软组织颏前点连线的夹角(N''-Sn-Pog'')在治疗前后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数字化隐形矫治技术掩饰性治疗骨性Ⅲ类错..在垂直向控制,减轻牙齿代偿方面较固定矫治技术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下颌前伸矫治器(SUS)治疗骨性Angle 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骨性安氏Ⅱ类错(牙合)病例,自愿接受功能矫治器的患者随机分三组,男女各半,年龄11~15岁,各组20人,分别应用SUS矫治器、Twinblock矫治器和头帽肌激动器进行矫治,治疗前后头影测量分析.不愿接受功能矫治器的患者追踪观察作为对照组.结果 SUA、SNB、ANB、U1-NA、U1-NA(mm)、覆(牙合)覆盖等治疗后减小,差异有显著性(P<0.01).L1-NB、L1-NBmm、NP-FH、L1-NB、U1-SN、L1-MP等在治疗后增大,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SUS矫治器临床疗效良好,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万茜  李群  唐镇 《江西医药》2021,56(10):1752-1754
目的 观察微型种植体正畸治疗安氏Ⅱ类错颌畸形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5年6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安氏Ⅱ类错颌畸形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正畸治疗,观察组采用微型种植体正畸治疗.治疗2个月后,对比治疗前后患者颌骨及牙齿相关指标、牙周炎症及咀嚼功能变化;记录并对比患者治疗过程中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2个月后,两组患者上齿槽座角(SNA)、下齿槽座角(SNB)、上下齿槽座角(ANB)、颌平面角(OP-SN)、上中切牙长轴与SN平面夹角(U1-SN)、上中切牙切缘至上槽牙座点连线垂直距离(U1-NA)较治疗前均有好转,且观察组OP-SN、U1-NA均小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龈沟液中IL(白细胞介素)-6及IL-8水平较治疗前均有升高,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咀嚼效率及咬合力均有提升,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过程中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微型种植体正畸治疗安氏Ⅱ类错颌畸形效果显著,能有效改善患者牙颌颅面结构,增强患者的咀嚼功能,且对牙周的炎症损伤较小,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治疗中正畸微种植体支抗的应用效果。方法86例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3例。两组患者均经直丝弓矫治器治疗,对照组在直丝弓矫治后采用口外弓支抗,研究组在直丝弓矫治后采用微型种植体支抗。比较两组患者头影测量硬组织颌骨指标[下齿槽座角(SNB)、上齿槽座角(SNA)、FH平面与牙合平面间的夹角(OP-FH)]、软组织指标[下唇突度、上唇突度、上下唇突点切线及颏前点与眼耳平面之间的夹角(Z角)]、牙齿指标[上中切牙切缘与NA连线垂直的距离(U1-NA)、上中切牙切缘与Apg线之间的垂直距离(U1-Apg)、上颌磨牙远中邻面与翼上颌裂后缘的垂直距离(U6-Ptm)]治疗前后差值。结果两组SNA、SNB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OP-FH治疗前后差值(-2.10±1.14)°明显小于对照组的(2.15±1.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后研究组OP-FH减小。研究组上唇突度、下唇突度治疗前后差值分别为(-3.58±1.01)、(-4.86±0.24)mm,均大于对照组的(-2.16±1.64)、(-3.98±0.21)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后研究组上唇突度和下唇突度下降更明显;研究组Z角治疗前后差值(11.04±1.35)°明显大于对照组的(8.64±1.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后研究组Z角升高更明显。研究组U1-NA、U1-Apg、U6-Ptm治疗前后差值分别为(-10.25±0.25)、(-5.84±1.08)、(1.76±0.81)mm,与对照组的(-11.51±0.21)、(-4.56±0.87)、(2.71±0.86)m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后研究组U1-Apg减小更明显,对照组U1-NA减小更明显、U6-Ptm增大更明显。结论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治疗中采用正畸微种植体支抗治疗,颜面部外貌相关指标改善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7.
刘昕  林苇 《安徽医药》2021,25(3):486-489
目的 探讨结合Orapix软件的数字化间接粘接技术治疗安氏Ⅱ类错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8年3—6月合肥市口腔医院安氏Ⅱ类错畸形病人3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病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6例,对照组采用在唇侧直接粘接自锁托槽技术,观察组采用数字化间接粘接自锁托槽技术,两组治疗期间每次复诊时记录托槽脱落情况,矫治结束后取石膏模型,拍摄全景片和头侧片进行美国正畸专家认证委员会客观评级系统(ABO-OGS)评分,比较两组粘接后托槽脱落率和矫治疗程,以评价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托槽脱落率8.64%(33/383)高于对照组5.00%(19/380)(P<0.05);观察组矫治疗程(18.13±2.39)月低于对照组(20.75±2.49)月(P<0.05);矫治结束后观察组OGS总评分(12.6±1.71)分少于对照组(15.75±1.95)分(P<0.05).其中边缘嵴高度评分观察组(1.75±1.29)分少于对照组(2.63±0.98)分、颊舌向倾斜度评分观察组2.00(2.00,3.00)分少于对照组3.00(2.00,3.00)分、牙根平行度评分观察组2.50(1.00,3.00)分少于对照组3.00(3.00,3.75)分(P<0.05).结论 数字化间接粘接技术在正畸矫治中较直接粘接技术精准,治疗疗程缩短,可在临床推广,但是操作要求高,需要减少其脱落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腺样体肥大对儿童颌面部发育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2017年3月~2020年6月收治的错(牙合)畸形或颌面部发育异常患儿102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有无腺样体肥大将102例患儿分为对照组(n=50)和观察组(n=52)。比较两组错(牙合)畸形的发生率。两组均拍摄头颅侧位片,测量并比较两组错(牙合)畸形角度、颌骨角度、颌骨长度指标。结果 观察组错(牙合)畸形发生率(71.15%)高于对照组(42.00%),P<0.05。观察组上中切牙长轴与鼻根点和上齿槽座点连线夹角(U1-NA)、下中切牙长轴与鼻根点和下齿槽座点连线连线夹角(L1-NB)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下颌平面与颅底平面夹角(MP-SN)、上中切牙长轴与颅底平面夹角(U1-SN)、下中切牙长轴与下颌平面夹角(L1-MP)、Y轴角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前面高(N-Me)、下面高(ANS-Me)、前面高/后面高(N-Me/S-Go)、下面高/前面高(ANSMe/N-Me)值明显高于对照组,下颌体长(Go-Gn)值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腺样体肥大能够增加儿童错...  相似文献   

9.
葛宇  汪世超 《安徽医药》2019,40(9):1024-1026
目的 探讨个性化舌侧矫正技术对成人双颌前突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2018年因双颌前突于合肥市口腔医院正畸科就诊的16例成人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采用个性化舌侧矫正器治疗,治疗前后拍摄头颅侧位定位片。观察治疗前后SNA角、SNB角、ANB角、上中切牙角(UI-SN)、下中切牙角(L1-MP)、上中切牙凸度(U1-NA)、下中切牙凸度(L1-NB)、上下中切牙角(U1-L1)、下颌平面角(MP-SN)的变化。结果 拔牙间隙完全关闭,磨牙关系、前牙覆牙合覆盖关系正常。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的U1-SN、U1-NA、L1-MP、L1-NB减小,U1-L1、MP-SN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患者的上下前牙内收,侧貌突度得到改善。结论 个性化舌侧矫正技术是成人双颌前突矫治的有效手段,可在保证美观的同时获得与唇侧矫治同样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中国医药科学》2017,(1):161-163
目的研究分析上下颌扩弓联合固定矫治器矫治错畸形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30例进行上下颌扩弓联合固定矫治器矫治结束的患者,矫治前后分别对每位患者进行模型测量和头影测量分析。结果矫治后,上下颌牙弓宽度和牙弓周长增加,差值最大为前磨牙区,其次是磨牙区,然后是尖牙区,上颌最大增加量为(4.51±1.82)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矫治前后上下颌牙弓长度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矫治前后,颌骨方面SNB、ANB及MP-SN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MP-FH等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牙齿方面U1-SN、U1-NA、覆盖减小,L1-MP增大,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上下颌扩弓联合固定矫治技术可以有效减轻安氏Ⅱ类Ⅰ分类错中牙弓不匹配等不稳定状况,改善了患者的颌面部美观。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比成人安氏II1类和安氏II2类错患者的牙、面、骨骼形态的对比研究,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指导。方法:选择安氏II1类60名和II2类60名,男女比1:1,年龄大于18岁。根据X线头影测量技术对选取的45项硬组织指标进行测量,测量结果进行成组t检验。结果:骨的矢状向指标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比成人安氏II1类和安氏II2类错(牙合)患者的牙、面、骨骼形态的对比研究,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指导.方法:选择安氏II1类60名和II2类60名,男女比1:1,年龄大于18岁.根据X线头影测量技术对选取的45项硬组织指标进行测量,测量结果进行成组t检验.结果:骨的矢状向指标相似文献   

13.
【摘要】目的 观察和评价活动翼矫治器治疗骨性垂直向不调内倾型深覆患者的效果。方法 选择恒牙期安氏Ⅱ2 类内倾型深覆患者20 例(女15 例,男5 例,平均年龄18.8 岁),均采用活动翼矫治器非拔牙治疗,矫治前后拍摄头颅侧位X 线片进行测量,并行配对t 检验,分析评价矫治效果。结果 应用活动翼矫治器治疗内倾型深覆牙合患者临床操作简单,矫治周期短,平均疗程11 个月。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患者下颌平面角(FH-MP)增加(23.00°± 6.76° vs 21.59°±5.32°),覆减小[(1.02±0.81)mm vs (5.67±1.22)mm],上下切牙唇向开展并压低,切牙突度和倾斜度增加,U1-NA 距增加[(4.67±1.21) mm vs (1.24±1.37)mm] ,U1-NA 角增加(24.40°±6.36° vs 11.70°±6.87°),下切牙高度降低 [(37.16±1.81)mm vs (38.90±1.84)mm], L6-MP 升高[(31.68±2.87) mm vs (30.38±3.45)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磨牙关系由远中调为中性关系。结论 活动翼矫治器治疗骨性垂直向不调的安氏Ⅱ2 深覆患者,能够较快打开咬合,矫正切牙舌倾,具有矫治效果明显,操作简便,疗程短的优点,但对后牙的转矩控制可能不足。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上下颌联合快速扩弓结合MBT直丝弓矫治器矫正错[牙合]畸形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20例错[牙合]畸形患者,均行上下颌联合快速扩弓结合MBT直丝弓矫治器进行矫正。比较患者矫正前后的牙弓变化(上下颌牙弓的宽度及长度),矫正前后的投影测量情况[前颅底平面-上齿槽座点角(SNA)、前颅底平面-下齿槽座点角(SNB)、上齿槽座点-鼻根点-下齿槽座点角(ANB)、下颌平面-前颅底平面角(MP-SN)、下颌平面角(MP-FH)、上中切牙-前颅底平面夹角(UI-SN)、下中切牙-下颌平面角(LI-MP)、覆颌、覆盖]。结果矫正后,患者上下颌牙弓的宽度均较矫正前增加、长度均较矫正前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矫正后,患者的SNB(75.7±2.2)°、LI-MP(98.3±3.1)°大于矫正前的(74.0±2.1)、(95.5±2.8)°,ANB(4.57±1.10)°、MP-SN(36.5±1.3)°、UI-SN(102.57±2.60)°、覆颌(2.01±2.00)mm、覆盖(4.46±1.60)mm均小于矫正前的(6.03±2.12)°、(37.6±1.6)°、(114.62±2.50)°、(3.29±1.30)mm、(7.43±2.20)m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矫正前后的SNA、MP-F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上下颌联合快速扩弓结合MBT直丝弓矫治器矫正错[牙合]畸形拥有显著的效果,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微螺钉种植体支抗在双颌前突正畸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48例双颌前突患者行微螺钉种植体支抗正畸治疗,治疗前后均摄X片,观察治疗前后的上中切牙唇倾角(U1-SN)、下中切牙唇倾角(L1-MP)以及上下中切牙长轴的交角(U1-L1),记录治疗后的并发症情况。结果本组48例双颌前突患者经治疗后,U1-SN、L1-MP及U1-L1值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随访均未发现矫治器脱落、松动及局部感染、肿胀等并发症。结论微螺钉种植体支抗的生物相容性及稳定性均较好,在双颌前突临床正畸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探讨MBT直丝弓技术矫治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在我院就诊的22例成年人安氏Ⅱ类1分类并开牙合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4例和对照组8例,观察组采用MBT直丝弓矫治器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直丝弓矫治器治疗.两组均在治疗前后拍摄头颅侧位片,观察记录两组治疗前后临床效果.结果 两组患者均较治疗前有效,且观察组治疗效果更明显(P<0.05);观察组SNA、ANB、LI-MP、MP-SN治疗后减少,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U1-SN、U1-L1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开牙台7 mm,治疗后OB 2 mm,恢复正常覆牙合覆盖,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BT直丝弓矫治技术临床操作简单,牙齿定位准确,可简化矫治程序和缩短治疗时间,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安氏类上颌前突下颌正常型成人患者进行拔牙矫治,了解颌面部硬组织变化情况。方法:选择17例前牙深覆盖安氏类上颌前突下颌正常型患者,其中男5例,女12例,年龄19~33岁,平均25岁,全部病例均拔除4个第一双尖牙,应用直丝弓矫治器进行矫治。治疗前后拍摄头颅定位侧位片,并进行矫治前后的X线头影测量分析比较。结果:矫治前后SNA角、ANB角、SNB角、MP-FH角、MP-SN角、Y轴角、L1-NB角变化无显著性,L1-FH角有显著性差异,其他6项均有高度显著性差异。结论:成人上颌前突下颌正常型类错临床矫治骨骼无明显改变。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安氏Ⅱ类1分类严重深覆盖错进行双期矫治,了解第一期矫治的牙颌面结构变化情况.方法:应用肌激动器(activator )和固定矫治器对12例覆盖>10 mm的安氏Ⅱ类1分类严重深覆盖错做双期矫治,对肌激动器矫治前后的头颅侧位片进行分析.结果:SNB角增加1.25°,下颌基骨向前生长2.29 mm,磨牙关系在矢状方向变化3.75 mm,前牙覆盖由12.42 mm减少至5.63 mm,上切牙向后移动2.25 mm,下切牙向前移动2.54 mm,下颌平面角无明显改变.结论:用Activator对安氏Ⅱ类1分类严重深覆盖错进行第一期矫治后,颌骨和磨牙的Ⅱ类关系得到改善,前牙覆盖减小,主要是下颌向前生长以及下颌位置变化所致,而上切牙向舌侧移动和倾斜,下切牙轻微向唇侧倾斜对减小覆盖也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对恒牙早期安氏Ⅱ类1分类错治疗结果的回顾性研究,为该类患者拔牙与否的选择提供一个判别方程。方法应用PAR指数对矫治前后的143例恒牙早期的安氏Ⅱ类1分类错患者牙模型进行评估分析,按矫治结果等级分为三类:A、变坏或无改善,B、改善,C、极大改善,然后将B、C两类患者矫治前的头影测量片及模型分析数据按拔牙与未拔牙进行两样本t检验的单因素分析,找出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的软硬组织和牙模型指标,对这些指标合并年龄因素进行逐步判别分析。结果通过逐步判别分析得出的判别方程为:Z=0.952x1(下颌拥挤度)+0.591x2(上中切牙凸距)-0.430x3(上唇厚度),Z≥0时,拔牙的可能性较大,Z〈0时,不拔牙的可能性较大。结论临床上在排除各种主观因素的影响外,下颌拥挤度、上中切牙凸距、上唇厚度是决定恒牙早期安氏Ⅱ类1分类错拔牙与否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通过X线投影测量技术,观察分析MBT矫治技术矫治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时上颌切牙转矩及位置变化,为正畸临床实践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21例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的病例,采用MBT滑动直丝弓矫治器拔除4个第一双尖牙进行矫治,测量分析矫治前后X线的变化.结果 MBT矫治技术能有效控制上颌切牙唇舌向倾斜度,平均增加16.60°;同时切牙的阻抗中心U1R至颚平面的距离U1R-PP平均减少0.53mm.结论 MBT滑动直丝弓矫治器对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拔牙病例前牙的转矩有着很好控制,MBT矫治技术是矫治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畸形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