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8 毫秒
1.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是一种由EB病毒引起的急性或亚急性感染性疾病。近年来本病有增多趋势,且临床表现呈多样性,特别是外周血中出现异淋增高,而异淋增高在一些其它儿科常见疾病中也常可看到,无疑增加了诊断传单的难度。为此,将我院自1992年以来五年中诊治的185例IM,进行了临床分析与总结。传单诊断标准见参考文献“‘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年龄从1岁到12岁平均年龄为4.5岁,8岁以下161例(87.2%),其中3岁以下gi例(48.6%),男98例,女87例。发病一年四季均有,散发病例,无明显流行趋势。二、症状、体征:可有发热…  相似文献   

2.
阿昔洛韦治疗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染性单细胞增多症(IM)是儿童期常见的EB病毒感染所致的传染性疾病,目前尚无理想的治疗方法,且IM治疗不及时可转化为致死性IM,并同一些肿瘤性疾病的发生有关如白血病、淋巴瘤等。1995年1月-1996年1月我们用阿昔洛韦(ACV)治疗IM30例剂量为15mg/kg·d稀释静点,连用7-10天,并与青霉素、病毒唑等一般治疗组对照,结果表明,该药可使患者发热等临床症状快速缓解,肝、脾、淋巴结较早出现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伴多脏器损害的临床特点,减少漏诊和误诊。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06年6月于我院住院的14例IM伴多脏器损害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IM临床表现及症状多种多样,无明显特异性,且极易造成多器官损害,实验检查结果无特异性。结论IM伴多脏器损害应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于起病急、进展快、多脏器损害者应早期使用保护重要脏器功能的药物,防止和尽早治疗并发症是治疗成功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4.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简称高胆)是新生儿常见疾病之一,严重病例可发生胆红素脑病,目前多采用综合治疗的方法。2005年1月-2006年4月,我们对39例新生儿高胆患儿采用茵栀黄进行临床疗效的观察,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儿童感染性心内膜炎临床特点变化及病原学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儿童感染性心内膜炎临床特点变化及病原菌的变迁,为临床诊治提供进一步指导。方法回顾分析10年中我院73例14岁以下儿童感染性心内膜炎患儿外科手术的临床资料。并将1995年1月-1999年12月的32例(Ⅰ组)与2000年1月-2004年12月的41例(Ⅱ组)做统计学分析对比,比较两组病例临床特点的变化及病原菌的变迁。结果73例患儿占同期同年龄组住院患儿总数的7.3%(73/998),Ⅱ组的比例(41/671,6.1%)低于Ⅰ组(32/327,9.8%,P〈0.05)。66例有基础心脏病,其中室间隔缺损(VSD)47例,动脉导管未闭(PDA)15例,其他4例。心脏赘生物的检出率,Ⅱ组的比例(27/41,65.9%)高于Ⅰ组(15/32,46.9%,P〈0.01)。59例血细菌培养阳性,14例血细菌培养阴性。总的细菌培养阳性率为73.9%(54/73),Ⅰ组为96.88%(31/32),Ⅱ组为68.29%(28/41)。心脏赘生物的检出率增高,由Ⅰ组的46.9%(15/32)增高为Ⅱ组为65.9%(27/41)。儿童IE的病原菌菌谱发生明显变化,革兰阳性球菌的阳性检出率明显减少,而革兰阴性杆菌的检出率明显增加。结论外科治疗的儿童感染性心内膜炎临床特点发生一定变化,血培养的阳性率降低,而心脏赘生物的检出率增高。儿童IE的病原菌菌谱中革兰阴性杆菌所占比例有明显的增高。  相似文献   

6.
不同年龄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是最常见的疱疹病毒,可引起多种疾病,儿童约有50%的EBV原发性感染表现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近年来IM发病逐年增多,各个年龄组均可发病且临床表现多样化,少数甚至可进展为致命性EBV相关性噬血细胞综合征(EBV-associated hemophagocytic syndrome,EBV-AHS).鉴于目前关于不同年龄组儿童IM临床特点的报道较少,现将2000年1月-2006年4月期间在我院诊治的不同年龄组IM患儿共414例的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7.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特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是儿童常见传染病.现将我院1996年6月~1998年8月咽分泌物EBV-PCR阳性、同时血EBV-VCA-IgM阳性而确诊的96例IM患儿的临床表现,分析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男47例,女49例;发病年龄:8mo~12a,其中<1aZ例,1~3a26例,~5a25例,~7a17例.~9a18例,~12as例。<5a53/96例(55.2%).≥5a43/96例(44.2%)。二、临床表现1.症状:发热91例(94.8%).上呼吸道感染68例(70.8%).其中鼻塞25例(26.1%).睑肿40例(41.7%),咽痛38例(39.6%),颈部包块25例(26.0%).…  相似文献   

8.
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7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分析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的发病趋势、临床特征、并发症的治疗情况及预后.方法 对70例确诊的IM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相关的文献进行复习.结果 不伴有多脏器功能损害IM预后良好,伴有多脏器功能损害IM应积极治疗并发症,减少后遗症发生.结论 根据临床表现及外周血常规检查结果给予早期确诊并积极治疗并发症是IM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Toll样受体(TLR)2、TLR9及T细胞亚群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患儿中的变化及意义。方法研究对象为2010年4月-2011年1月我院儿科初治急性期IM患儿35例(IM急性期组),IM恢复期组35例以及健康对照儿童35例(对照组)。采用SYBRGreenI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TLR2mRNA、TLR9mRNA的表达,运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中CD3+、CD3+CD4+、CD3+CD8+、CD4+CD25+T细胞的阳性表达率。结果(1)IM急性期组TLR2mRNA(4.03±0.56)、TLR9mRNA(8.88±1.56)相对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TLR2mRNA(2.22±0.57),TLR9mRNA(3.63±1.30)及恢复期组TLR2rnRNA(2.76±0.83),TLR9mRNA(5.34±1.60)(P〈0.01)。(2)IM急性期组CD3+、CD3+CD4+、CD3+CD8+、CD4+/CD8+、CD4+CD25+细胞百分比分别为(80.66±4.88)%、(16.53±5.55)%、(62.71±8.76)%、0.26±0.12、(2.38±1.32)%,对照组分别为(63.04±5.51)%、(37.98±4.20)%、(27.71±6.52)%、1.37±0.45、(7.85±1.97)%,二者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IM恢复期组儿童CD3+、CD3+CD4+、CD3+CD8+、CD4+/CD8+、CD4+CD25+细胞百分比分别为(74.25±7.33)%、(29.89±6.03)%、(42.25±7.33)%、0.71±0.19、(6.81±1.84)%,与IM急性期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IM恢复期组CD4+CD25+细胞百分比与对照组[(7.85±1.97)%]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1)IM急性期TLR2mRNA、TLR9mRNA表达相对上调,而IM恢复期二者表达相对下调;(2)IM急性期存在明显的免疫失衡,即CD3+CD8+明显增高,CD3+CD4+、CD4+/CD8+及CD4+CD25+Treg明显降低。提示在IM病程不同时期TLR2与TLR9的改变可能通过对T细胞的调节参与了IM发病。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匹多莫德辅助治疗小儿感染相关性急性粒细胞减少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诊治的61例小儿感染相关性急性粒细胞减少症患儿随机分成两组,29例对照组患儿给予包括抗病毒、抗支原体及对症、升白细胞等治疗,如继发细菌感染,加抗生素抗感染。32例治疗组患儿在此基础上加用匹多莫德口服,每次0.4g,每日2次,14d为1个疗程,对两组合并细菌感染的人数及住院时间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32例患儿中并发细菌感染3例,对照组29例患儿并发细菌感染9例(x^2=4.516,P〈0.05);治疗组平均住院天数为(5.61±0.62)d,对照组为(8.21±0.85)d(t=-13.739,P〈0.01)。结论匹多莫德佐治感染相关性急性粒细胞减少症患儿,可降低并发细菌感染的几率及缩短住院天数,临床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更昔洛韦(丽科伟)对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治疗观察。方法随机对照方法将400例符合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分为治疗组(350例)和对照组(50例)进行治疗,其他治疗方法相同。结果更昔洛韦治疗组疗效明显,患儿热退时 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且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更昔洛韦是治疗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最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12.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伴心肌损害59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是儿童常见病毒性传染病,常以发热、咽炎、外周淋巴结及肝脾肿大 等为主要表现,而有关心脏损害的报告较少。我院对1997年7月~1998年1月IM患儿59例进行心肌酶谱及心电图检查,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一、对象 选符合以下3项诊断为IM的患儿,共59例:①发热、咽炎、外周淋巴结肿大、肝脾肿  相似文献   

13.
Zu Y  Li CR  Ma ZX  Li DF  Fu XL 《中华儿科杂志》2007,45(3):208-211
目的观察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患儿CD8^+CD28^-调节性T(Tr)细胞动态改变,探讨急性EB病毒感染的免疫调控机制。方法观察25例IM患儿及相同数量同龄对照组。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CD3^+、CD3^+CD4^+、CD3^+CD8^+、CD8^+CD28^+表面标志;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和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CD8^+CD28^-Tr细胞中IL-6、IL-10、IFN—γ及MC中ILT-3、ILT-4mRMA表达。结果IM患儿急性期CD8^+CD28^-Tr细胞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同龄对照组(P〈0.01),恢复期阳性表达率较急性期有所下降,但仍高于对照组(P〈0.01);IM患儿CD8^+CD28^-Tr细胞和MC效应分子IL-6、IL-10、IFN-γ、ILT-3、ILT-4表达明显增高(P〈0.01)。结论IM患儿CD8^+CD28^-Tr细胞增多可能是机体调控病毒感染的适应性免疫反应过程,其数量(及活性)降低或增高是否与EB病毒感染相关性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关尚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人类巨细胞病毒(HCMV)相关性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综合征的发病特征、临床特点及治疗反应.方法 对17例确诊HCMV感染相关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综合征患儿进行回顾性临床分析;并与25例EB病毒感染相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临床特点相比较.结果 与EBV组比较,HCMV组患儿淋巴结肿大少见(P<0.05),渗出性咽峡炎少见(P<0.05),肝功损害较轻(P<0.05),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增高程度较低(P<0.05),HCMV组病例经更昔洛韦治疗后可以全部治愈.结论 HCMV感染可引起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综合征,其临床特点与EB病毒相关IM有所差异,更昔洛韦对以上两种病原感染的IM治疗均有效.  相似文献   

15.
思密达治疗腹泻病85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我们应用思密达治疗腹泻病,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一、临床资料选择1996年12月~1997年1月我院儿科住院的急性腹泻患儿,年龄≤2a,共156例,治疗组男60例(70.59%),女25例(29.41%),≤6mo8例(9.41%),~1a47例(55.29%),~2a30例(35.30%);对  相似文献   

16.
鼻后滴流综合征致儿童慢性咳嗽6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目的 探讨儿童鼻后滴流综合征(postnasal drip syndrome,PNDS)致慢性咳嗽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案。方法 对68例临床确诊为PNDS的患儿,根据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等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68例中慢性鼻窦炎32例(47.1%),慢性鼻炎20例(29.4%),变应性鼻炎13例(19.1%),急性腺样体炎3例(4.4%),均以慢性咳嗽为主诉。经过积极的抗炎与抗变态反应治疗以及必要的手术治疗,60例(88.2%)咳嗽症状消失,8例(11.8%)症状明显减轻。结论 PNDS以咳嗽为主要临床特点,而不表现出典型的鼻一鼻窦疾病症状,是儿童慢性咳嗽较常见的原因。积极治疗鼻一鼻窦疾病,可有效地消除慢性咳嗽。  相似文献   

17.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是由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感染引起的以高热、咽峡炎和肝脾淋巴结肿大为主征的急性感染性疾病,因病情复杂,易被误诊误治,导致病情加重,发生多脏器功能损害而危及生命,本文就该病的早期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中的有关问题并结合64例重症患儿的诊疗体会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空气灌肠整复术在小儿肠套叠诊治中的应用经验。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3年3月我们收治的临床诊断为肠套叠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10年1月至2013年3月本院经腹部超声检查诊断为小儿肠套叠252例,其中经空气灌肠证实246例为肠套叠,6例未见明显套头,整复成功231例(93.9%),整复过程中出现肠穿孔1例(0.4%),呕吐39例(15.48%),反流误吸1例(0.4%),15例(6.1%)整复失败经手术治疗痊愈。结论肠套叠是小儿常见急腹症,X线透视下空气灌肠整复术治疗成功率高,相对安全,操作简便,费用低廉,灌肠过程中应注意防范并发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儿童肺炎支原体(MP)感染的临床特点和诊治方法。方法对38例被确诊为MP感染的儿童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并对红霉素和阿奇霉索序贯治疗与单用阿奇霉索治疗两种方法进行对比。结果本组患儿以婴幼儿为主,3岁以内19例(50.00%),3-6岁11例(28.95%),6岁以上8例(21.05%)。婴幼儿以发热及肺部表现为主,两种治疗方法无明显差异。结论婴幼儿MP感染的发生率较高,不同年龄组临床表现各异,阿奇霉素可作为治疗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川崎病(KD)并关节病变的临床特点。方法1995年1月-2005年2月住院的KD患儿117例中13例并关节病变。男9例,女4例;对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与转归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膝关节受累6例,颈、背关节受累2例,踝关节及膝、踝关节同时受累各2例,指(趾)小关节受累1例。除1例肿痛明显外,余均为轻度。肿痛持续时间12例为2-5d,1例为7d。活动稍受限2例,余均无明显功能障碍。经对KD正规治疗,病例均可在短期内恢复,并无复发表现。结论KD并关节病变时,大小关节均可受累,但以大关节受累为主,临床症状轻,恢复快,可随着对KD正规治疗而恢复,不留后遗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