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声门下联合口咽部冲洗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ventilator associated pneumonia,VAP)的影响。方法选择 2016年 7—12月在邢台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二附属医院重症监护病房( ICU)行机械通气治疗的 44例病人为对照组,选择 2017年 1—6月 44例行机械通气治疗的病人为观察组。对照组予以声门下冲洗,观察组实施声门下联合口咽部冲洗。比较两组细菌学检查结果、 VAP发生情况、机械通气时间、 ICU入住时间、人工气道留置时间、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中速发性 VAP、 VAP总发生率( 4.55%、22.73%)均低于对照组( 18.18%、43.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迟发性 VAP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中机械通气时间、 ICU入住时,间、人工气道留置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中真菌、革兰阴性菌检出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观察组中革兰阳性菌检出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声门下联合口咽部冲洗能有效减少 VAP发生、缩短病人治疗时间。  相似文献   

2.
目的前瞻性研究持续声门下吸引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及再插管率的影响。方法选择经口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者230例,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气管插管采用带声门下吸引管气管导管,插管后采用持续声门下吸引至拔管;对照组未采用持续声门下吸引直至拔管。观察两组的5 d内脱机病例数及其VAP发生率、24 h内再插管率;5天以上脱机病例数及其VAP发生率、24 h内再插管率;机械通气时间。结果治疗组的5 d内脱机患者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5 d内脱机患者的VAP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5 d内脱机患者的24 h内再插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5 d以上脱机患者率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5 d以上脱机患者的VAP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5 d以上脱机患者的24 h内再插管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的机械通气时间短于对照组(P〈0.01)。结论持续声门下吸引能降低VAP发生风险,但可能因气道损伤增高再插管率,尤其是对需机械通气较长时间的患者。  相似文献   

3.
唐丽玲  袁莉萍  张鹏  吴郊峰  王箴 《安徽医药》2017,21(6):1062-1064
目的 比较气流冲击结合间断声门吸引法、持续声门下吸引结合灌洗法在降低机械通气并发症上的效果.方法 选择行气管切开、机械通气>48 h的病人40例,按住院时间先后分为气流冲击组和灌洗组.气流冲击组采用间断声门下吸引结合每日2次气流冲击的方法清除气囊上滞留物,灌洗组采用持续声门下吸引结合每日2次声门下灌洗的方法,两组每日记录气囊上吸引量、呛咳、气道黏膜受损出血情况,并在人工气道建立1、3、7 d留取下呼吸道分泌物和声门下滞留物,进行细菌培养,比较两组病人1周气囊上吸引量、呛咳、气道黏膜受损出血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发生情况.结果 灌洗组与气流组病人比较中3 d VAP发生率分别为15%、5%(P>0.05)、7 d VAP发生率分别为30%、15%(P>0.05),气囊上吸引量分别为(85.30±33.50)、(84.80±35.58) mL·d-1(P>0.05),呛咳发生次数分别为(6.36±1.33)、(4.60±1.83)次(P<0.01)、气道黏膜受损出血的发生率分别为35%、5%(P<0.05).结论 气管切开病人使用气流冲击结合间断声门下吸引法较持续声门下吸引结合灌洗法,可以降低病人呛咳、气道黏膜受损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减轻病人痛苦.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持续声门下吸引对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的影响。方法根据是否行持续声门下吸引将外科重症监护室行机械通气超过48 h的225例危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09例和对照组116例,观察组采用持续声门下吸引,对照组采用常规人工气道护理方法 ,分析两组患者VAP发生率及机械通气时间。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VAP发生率分别为16.5%和27.6%(P<0.05),呼吸机使用时间分别为(112.61±45.98)h和(132.82±52.11)h,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应用持续声门下吸引可降低VAP发生率,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程森中  胡波  曹琴  黄明礼 《安徽医药》2020,24(12):2394-2398
目的探究中性粒细胞 /淋巴细胞(NLR)和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在机械通气病人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 2018年 2月至 2019年 2月在四川绵阳四〇四医院 152例重症监护室机械通气病人,根据是否发生 VAP分为 VAP组(72例)与非 VAP组(80例),血细胞分析仪检测 NLR,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中 FIB水平, logistic分析影响机械通气病人发生 VAP的危险因素;采取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 NLR、FIB在 VAP中的诊断价值,并比较单项检测与联合检测诊断效能。结果 VAP组 COPD例数、通气时间、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 Ⅱ(APACHEⅡ)评分、有创通气例数均显著高于非 VAP组(P<0.05)。与非 VAP组(3.15±0.94)、(2.39±0.59)g/L比较, VAP组病人血清 NLR、FIB水平(6.41±1.38)、(3.27±0.75)g/L显著升高;随着病情风险程度的升高, VAP病人血清 NLR、FIB水平升高(P<0.05)。通气时间、 APACHEⅡ评分、 NLR、FIB为影响机械通气病人发生 VAP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 NLR对 VAP预测的曲线下面积(AUC)值为 0.810(95%CI:0.738~0.869); FIB对 VAP预测的 AUC值为 0.767(95%CI:0.692~0.832)。 NLR联合 FIB诊断机械通气病人 VAP的灵敏度显著高于 NLR、FIB单项检测(P<0.05)。结论 NLR、FIB为影响机械通气病人发生 VAP的危险因素。两者在机械通气病人 VAP的发生中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联合检测后诊断效能更优。  相似文献   

6.
曹李瑶  王丹阳 《中国医药》2011,6(12):1500-1501
目的 观察改进的吸痰方法对降低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的作用.方法 将288例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48 h以上的患者完全随机抽样分为观察组(152例)和对照组(13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气道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清除气囊上滞留物及口咽部分泌物吸痰技术,观察2组机械通气后VAP的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发生VAP 24例,发生率为15.8%;对照组发生VAP 72例,发生率为52.9%.观察组VAP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改进后的吸痰方法可显著降低VAP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ICU机械通气患者每2h翻身前行声门下吸引对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影响。方法:将2015年3月-2015年9月我院ICU机械通气患者126例随机分为试验组62例和对照组64例.试验组每2h翻身前行声门下吸引,对照组患者不管有没有翻身每2h行声门下吸引。比较两组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VAP发生情况和住院期间的病死率等指标。结果:试验组1周内发生VAP的例数、发生的时间、机械通气时间、住ICU天数等均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期间的病死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ICU机械通气患者每2h翻身前行声门下吸引,可以提高吸引效果,减少VAP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持续声门下吸引在ICU预防机械通气(mechanical ventilation,MV)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VAP)中的作用.方法 根据是否行持续声门下吸引将入住ICU行MV超过48 h患者分为观察组(持续声门下吸引组)和对照组(常规人工气道组),分析2组患者VAP发生率、呼吸机使用时间、ICU平均住院时间.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VAP发生率分别为28.12%和48.39%,呼吸机使用时间分别为6.9 d和9.7 d,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15.9 d和22.6 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有效的持续声门下吸引可降低VAP发生率,缩短MV治疗时间,减少ICU平均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9.
王何刚  杨克  王世英 《安徽医药》2020,24(7):1356-1358
目的探讨序贯通气转换标准差异对重症肺炎伴呼吸衰竭病人病程及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武汉市第五医院 2016年 1月至 2018年 1月收治重症肺炎伴呼吸衰竭病人共 100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控制窗组( 50例)和呼吸试验组( 50例)分别根据肺部感染控制窗( PICW)和自主呼吸试验( SBT)确定序贯通气转换时机;比较两组病人通气用时、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用时、住院总用时、再插管率、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VAP)发生率及院内死亡率。结果呼吸试验组病人有创通气用时、机械通气总用时、 ICU住院用时及住院总用时分别为( 7.65±1.48)d,(10.10±2.10)d,(14.22±2.05)d,(20.74±3.51)d,均显著短于控制窗组的( 12.93±2.04)d,(16.33±3.17)d,(22.14±3.60)d,(29.47±4.64)d,P<0.05;呼吸试验组病人再插管率和 VAP发生率分别为 14.00%,8.00%,显著低于控制窗组的 38.00%,24.00%(P<0.05);同时两组病人院内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针对重症肺炎伴呼吸衰竭病人根据 SBT确定序贯通气转换时机可有效缩短通气时间,加快病情康复进程,预防再插管和 VAP发生,价值优于 PICW。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持续声门下吸引预防和减少呼吸机相关肺炎(VAP)的护理效果。方法将ICU144例行机械通气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气道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行持续声门下吸引,两组患者均收集声门下、气囊上滞留物及下呼吸道分泌物进行细菌学检查。结果观察组患者机械通气48h后VAP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持续声门下吸引可预防和减少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