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肩关节前内侧与肩关节外侧入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脱位的临床效果差异。方法将186例肱骨近端骨折并肩关节脱位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采用经肩关节前内侧入路治疗,对照组选择肩关节外侧入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愈效果与临床表现,同时在患者出院后随访调查其肩关节Constant评分。结果试验组术中出血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手术时间试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无明显差异。结论经肩关节前内侧与外侧入路在治疗肱骨近端骨折脱位中,治疗效果无明显差异,经肩关节外侧入路手术对患者的损伤程度轻,经肩关节前内侧入路手术视野清晰、手术时间短。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肱骨干骨折患者选择前外侧入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0年2月-2018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1例肱骨干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外侧入路锁定钢板固定治疗)和观察组(前外侧入路锁定钢板固定治疗),对照组40例,观察组41例.对比2组患者的相关观察指标以及肘、肩关节功能影响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术中出血量(90. 03 ± 5. 63)ml、手术时间(85. 08 ± 4. 61)分钟、骨折愈合时间(9. 02 ± 1. 25)周,显著低于对照组的术中出血量(130. 31 ± 6. 70)ml、手术时间(103. 40 ± 4. 50)分钟、骨折愈合时间(13. 62 ± 1. 50)周;观察组的肘关节功能优良率90. 24% 、肩关节功能优良率92. 68%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肘关节功能优良率72. 50% 、肩关节功能优良率77. 5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前外侧入路治疗肱骨干骨折效果明显,在降低术中出血量、缩短骨折愈合时间上均有一定的优势,同时能够有效提高患者肘、肩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肱骨远端后外侧解剖锁定钢板固定治疗肱骨中下段关节外骨折对肘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126例肱骨中下段关节外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后外侧入路组和前外侧入路组;两组患者均进行解剖锁定钢板固定治疗,后外侧入路组采用肱骨远端后外侧入路,前外侧入路组采用前外侧入路;术后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指标、肘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及桡神经损伤情况.结果:后外侧入路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均低于前外侧入路组(P<0.05);两组患者的术前及术后3个月肘关节屈曲及伸直活动度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患者的Mayo关节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后外侧入路组Mayo关节评分高于前外侧入路组(P<0.05),后外侧入路组患者的肘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高于前外侧入路组(P<0.05);两组患者的桡神经损伤比较,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外侧解剖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中下段关节外骨折效果较好,肘关节功能恢复良好,且桡神经损伤发生率未增加,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陕西医学杂志》2019,(4):499-501
目的 :探讨后外侧入路和后内侧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收集94例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7例,研究组给予后外侧入路+后内侧倒L型联合入路手术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后内侧倒L型入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为91.49%,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26%,对照组膝关节功能优良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72.34%和21.28%,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相应时间,膝关节HSS评分高于对照组评分(P<0.05)。结论:胫骨平台后内侧骨折患者实施后外侧入路联合后内侧倒L型入路行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能够有效的改善膝关节功能,减少骨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安全性较好,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研究改良后外侧入路治疗复杂肱骨中下段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7月至2013年2月期间我科采用改良后外侧入路方法治疗12例复杂肱骨中下段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1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3~24个月,平均13.4个月,骨折均于6~10个月内愈合.术后12个月按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评价肘关节功能:优10例,良2例.无感染、不愈合等并发症发生.结论:与传统的肱骨中下段后入路不同,改良后外侧入路不再劈开肱三头肌腱,使患者术后功能康复加快,疗效满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手术入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在我院进行治疗的肱骨近端骨折患者126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经三角肌中心入路手术,对照组采用经胸大肌与三角肌入路手术,比较效果.结果 观察组优良率为93.65%,对照组优良率为88.89%(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 经三角肌中心入路用于肱骨近端骨折的治疗,相对于经胸大肌与三角肌入路,具有预后好、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经腹直肌外侧切口入路治疗髋臼前柱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60例髋臼前柱骨折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均接受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其中对照组采用经髂腹股沟入路手术,观察组采用经腹直肌外侧切口入路方式.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解剖复位质量、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短于或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复位优良率为93.3%,高于对照组的66.7%(P<0.05);观察组髋关节功能优良率为86.7%,高于对照组的63.3% (P <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3%,低于对照组的43.3% (P <0.05).结论 腹直肌外侧切口入路治疗髋臼前柱骨折操作简便、创伤小,视野显露充分,复位良好,有利于术后临床功能的更好恢复,因此可作为临床治疗此类骨折类型的首选入路方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经三角肌前侧入路手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60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肩关节前侧入路解剖钢板固定治疗,治疗组采用经三角肌前侧入路手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情况及术后肩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治疗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较对照组短,术中出血量较对照组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肩关节功能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经三角肌前侧入路手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具有切口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短等优点,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外侧缘入路和传统Judet入路手术对肩胛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南阳市骨科医院2011年5月至2015年5月收治的肩胛骨骨折患者66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3例。对照组采用传统Judet入路手术治疗,观察组选择肩胛骨外侧缘入路。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及Constant-Murley评分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骨折愈合时间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6个月随访,观察组日常活动以及肌力Constant-Murley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外侧缘入路治疗肩胛骨骨折相比于传统Judet入路手术疗效更佳,且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杨锋  刘美芳 《当代医学》2014,(31):71-72
目的比较经肩关节前内侧与肩关节外侧入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将九江市第六人民医院186例肱骨近端骨折并肩关节脱位患者均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n=93)。试验组采用经肩关节前内侧入路治疗,对照组选择肩关节外侧入路治疗。观察2组患者治愈效果与临床表现,同时在患者出院后随访调查其肩关节Constant评分。结果试验组术中出血量(234.54±36.78)m L明显高于对照组(98.45±21.89)m 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上试验组(51.32±16.32)min明显低于对照组(88.13±16.34)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经肩关节前内侧与外侧入路在治疗肱骨近端骨折脱位中,治疗效果无显著差异,经肩关节外侧入路手术对患者的损伤程度轻,经肩关节前内侧入路手术视野清晰、手术时间短。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造影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 2010年1月-2012年3月行冠状动脉造影患者148例,其中87例经桡动脉途径,61例经股动脉途径,比较两组的穿刺成功率、造影成功率、手术操作时间、平均X线曝光时间、造影剂用量及并发症。结果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术成功率97.7%,与经股动脉组(100%)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穿刺成功率、手术操作时间、平均曝光时间、造影剂量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经桡动脉途径组并发症发生率(2.3%)较经股动脉途径组(22.9%)明显降低,住院时间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股动脉途径相比,经桡动脉途径冠脉造影安全有效,成功率高,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患者易于接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人体寄生虫学教学中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的融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人体寄生虫学的专业特点,对传统教学和多媒体教学进行比较分析,指出两种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各有优势与不足,应取长补短。并结合实例讨论如何形成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的有机结合,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探讨小骨窗开颅经侧裂入路血肿清除术和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7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临床资料,按手术方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为小骨窗开颅经侧裂入路血肿清除术,对照组为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日常生活能力(ADL)和病死率。结果对照组住院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均较实验组高,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时,两组患者病死率和ADLⅠ~Ⅲ级百分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3个月时实验组ADLⅠ~Ⅲ级百分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脑出血应用小骨窗开颅经侧裂入路血肿清除术可更好地改善患者生活能力,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也可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研究探讨外侧改良入路与传统“L”入路治疗跟骨骨折疗效对比。方法:2007年1月至2013年7月入院的跟骨关节内骨折病人48例(53足),分别采用改良外侧入路与传统“L”入路内固定治疗。结果:改良入路组仅1例并发切口感染,无皮缘坏死。传统入路组发生切口皮缘坏死5例,其中3例并发切口感染。术后功能评价改良入路组优17足,良7足,可3足,差0足,优良率为88.89%;传统入路组优15足,良5足,可4足,差2足,优良率为76.92%。结论:改良入路组术后并发症明显少于经传统入路组,术后功能评价高于传统入路组。  相似文献   

17.
基于皮肤性病学的专业特点,将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进行比较分析,指出两种教学方法的优缺点,阐述了两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在皮肤性病学中的必要性及两种方法相结合的做法,以期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分析直接前方入路(direct anterior approach,DAA)支架辅助下DAA与传统后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术后假体位置的影像学指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9月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80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由同一位手术医师进行手术,其中左髋40例、右髋40例,DAA支架辅助下直接DAA 40例(DAA组)、传统后侧入路40例(后路组),分析其术后双髋正位及患髋侧位X线摄片,计算髋臼假体的外展角、前倾角、双侧髋臼旋转轴差值(患髋-健髋)、股骨假体的柄-髓腔轴线夹角、柄-髓腔比以及双侧下肢长度差值(患髋-健髋)。[结果]DAA组前倾角(13.62±4.37)°、后路组(17.67±5.89)°,DAA组小于后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DAA组柄-髓腔轴线夹角(-0.40±1.77)°、后路组(-2.28±1.59)°,DAA组小于后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DAA组正位柄尖端近侧1cm处的柄-髓腔比(73.20±11.22)%、后路组(63.57±8.52)%,DAA组大于后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此外,髋臼假体的外展角、双侧髋臼旋转轴差值,股骨假体其他位置柄-髓腔比及双侧下肢长度差值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术后影像学评价方面,DAA支架辅助下直接DAA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较传统后侧入路更具优势,尤其在髋臼杯、股骨假体精准置入方面。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Wiltse肌间隙入路内固定与传统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对比。方法本研究纳入2011年5月至2012年10月收治的行单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结合椎体内植骨术的患者46例。术前脊髓损伤(ASIA)分级均为E级,胸腰椎损伤分类及损伤程度评分系统(TLICS)评分均大于4分。根据随机原则分组,23例采用Wiltse肌间隙入路治疗(A组),另外23例采用传统后正中入路治疗(B组)。观察两组手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前及术后1、3、7 d测定肌酸激酶水平,术后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等资料,影像学测量X线侧位片上后凸角与椎体前缘高度,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得随访,时间9~14个月,平均(12.5±2.6)个月。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肌酸激酶水平、术后疼痛VAS评分A组明显少于B组(P〈0.05)。两组方法术后均能明显矫正后凸角和椎体前缘高度。结论经Wiltse肌间隙入路内固定结合椎体内植骨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有效方法,能有效恢复椎体高度和纠正后凸角度(cobb角),且能明显减少手术出血及椎旁肌损伤,减轻了术后腰背部疼痛。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股内侧肌下入路与绕髌正中入路两种手术方式对于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3月—2013年1月在该院进行人工膝关节置换的患者68例,根据手术入口的不同,分为两组,分别接受股内侧肌下入路膝关节置换术(观察组)和绕髌正中入路膝关节置换术(对照组),对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可直腿抬高时间、膝关节可屈曲到90°时间和住院时间进行观察。结果观察组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中出血量和手术时间均低于对照组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的术后可直腿抬高时间、膝关节可屈曲到90°时间和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股内侧肌下入路可以显著提高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