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目的研究大面积脑梗塞的病因、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对46例大面积脑梗塞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6例病人经治疗存活39例,29例均遗留不同程度偏侧肢体瘫痪,15例生活不能自理,自动出院3例,转院3例,死亡7例。结论大面积脑梗塞起病急,病情重,预后差,积极防治病因,早期采取有效的综合疗法,对降低死亡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对28例大面积创伤性脑梗塞进行临床分析,探索其致病原因、影响预后的因素及防治措施。方法 本组28例中伴有SAH21例(75%),梗塞发生于伤后24h-7d,CT断面上梗塞灶4-6cm直径以上,位于额叶8例,颞叶4例,颞顶叶11例,枕叶5例。入院行开颅手术18例,余常规行甘露醇、激素、巴比妥药、扩血管剂等治疗。结果 预后良好14例(50%),中残3例(10.7%),重残2例(7.1%),植物生存1例(3.6%),死亡8例(28.6%)。SAH位于脑裂池11例中有7例死亡(63.6%),占死亡总的87.5%。结论 颅脑损伤继发大面积创伤性脑梗塞死亡率高,预后差,尤其是SAH位于脑裂池。充分引流蛛网膜下腔积血,尤其是脑裂池的积血,防止脑血管痉挛的发生,是预防大面积创伤性脑梗塞产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入院低血压(收缩压≤90mmHg)和重症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对299例重症脑外伤患者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将发生低血压者54例定为低压组,占18.1%,未发生低血压的245例定为非低血压组。结果:低血压组死亡45例,重残2例,中残1例,恢复良好6例;非低血压组死亡98例,植物生存状态2例,重残7例,中残9例,恢复良好129例。低血压组死亡率是非低血压组死亡率的2倍余,(p〈0.01)。结论:我们认为低血压可作为单独预测重型颅脑损伤预后的一个指标,为减少这种继发性损害,应及早纠正低血压,可以改善重症脑外伤病人的预后。  相似文献   

4.
纳洛酮试验预测脑梗塞预后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为了探讨纳洛酮能否预测脑梗塞的预后,采用纳洛酮试验预测80例脑梗塞的预后,结果阳性组62例,阴性组18例。随访显示预后与测试结果相符者71例,总符合率88.75%,其中阳性组符合率为871%,阴性组符合率为94%,两组无差异(x2=0.67p>0.05)。阳性组死亡率为9.7%,阴性组死亡率为78%,两组有显著差异(x2=34.51P<0.01),灵敏度87.1%,特异度94.4%,约登指数0.82。提示此项试验符合率高,可信度高,试验结果阳性和阴性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且阳性组预后好于阴性组。  相似文献   

5.
结核性脑膜炎(结脑)是肺外结核中的重症结核病,其发病率与整个结核病的发病情况有关,是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结脑误诊率13.4%~49.6%,早期诊断仅10%,病死率高,死亡率19%~22%,后遗症25%,预后差。我科于1998-2005年治疗结脑56例,轻中症预后良好,重症20例治疗体会如下。  相似文献   

6.
37例脑梗塞病人甲襞微循环及血液流变性改变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脑梗塞是中老年最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病,致残率高.本文对37例脑梗塞病人和30例健康人进行了甲襞微循环及血液流变学检查。结果表明,脑梗塞病人存在明显的微循环障碍和血液流变性异常,与对照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甲襞微循环及血液流变学检查有利于脑梗塞病人的预防和诊治,以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应用东菱迪芙治疗重症脑梗塞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取随机分组将120名重症急性脑梗塞患者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60例、观察组(东菱迪芙治疗)60例,对两组重症脑梗塞患者进行动态疗效判定和实验室指标观察对比。结果:东菱迪芙治疗的重症急性脑梗塞的60例中,治愈8例(13.3%)、显著进步24例(40%)、进步2,1例(40%)、无变化4例(6.7%),总有效率93.3%;对照组确例患者中,治愈6例(10%)、显著进步15例(25%)、进步18例(30%),无变化21例(35%),总有效率75%。结果说明观察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东菱迪芙治疗急性脑梗塞疗效显著,安全性好,无明显毒副反应。  相似文献   

8.
复发性脑梗塞的临床特征及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通过对158例复发性脑梗塞进行临床分析,探讨其临床特点及防治措施。方法 对158例复发性脑梗塞进行临床特点总结,结合文献对复发率、复发危险因素及防治进行分析。结果 158例患者中复发率24.23%,总有效率81.02%,死亡率10.12%。结论 脑梗塞复发次数越多,预后越差。医院与社区形成网络化服务,才能有效降低脑梗塞的复发率。  相似文献   

9.
大面积脑梗塞的发病率约占同期脑梗塞的8.62%,但其死亡率却达25%~41.7%[1.2]。自1994年以来,我院应用东菱精纯克栓酶与甘露醇综合治疗16例大面积脑梗塞,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本组16例中,男12例,女4例。年龄46~68岁,平均56.4岁。既往有高血压病者10例,冠心病者4例,心律失常者3例,糖尿病者5例。发病距用药时间,12小时以内8例,12~24小时5例,25~72小时3例。本组16例均经CT扫描确诊、其中有6例发病24小时内CT扫描正常或有腔隙性脑梗塞,72小时后复查为大面积脑梗塞。本组16例均为幕上梗塞,以额叶或额顶…  相似文献   

10.
内科急重症1122例病种及死因分析刘秋慧,杨璧卿,王爱琴,张莉我院急诊内科近5年间共抢救急重症病人1122例(其中中毒655例,占58.4%).占同期接诊的急诊病人243597例的0.04%,死亡221例,死亡率为19%。为探讨内科急重症病种和发病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亚低温脑保护对救治重型颅脑损伤的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将40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随机分为亚低温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给予控制血压、脱水、营养脑细胞等常规治疗,亚低温组采用33℃~35℃亚低温下给予控制血压、脱水、营养脑细胞等治疗。结果亚低温组20例恢复良好6例(30.00%),死亡6例(30.00%);对照组恢复良好3例(15.00%),死亡9例(45.00%)。亚低温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亚低温能显著降低重型颅脑损伤的死亡率,改善颅脑损伤病人神经功能预后。  相似文献   

12.
腔口及皮肤护理在重症药疹患者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总结近年来收治重症药疹病人的护理经验。方法 制定重症药疹病人的腔口及皮肤护理对策,观察护理结果。结果 28例重症药疹病人中24例治愈,占85.7%;4例合并皮肤感染,占14.3%,无一例继发腔口感染。结论 及时有效的腔口及皮肤护理,对预防继发感染、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3.
大面积脑梗死45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面积脑梗死的临床特点、治疗原则及预后。方法:回顾分析45例大面积恼梗塞患者的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及治疗预后。结果:死亡15例,病死率33%;存活患者中遗偏瘫生活能自理6例(20%),植物状态24例(80%)。结论:大面积脑梗死病情凶险,临床症状重合并症多,治疗效果差,预后差。早期足量应用脱水药是关键。  相似文献   

14.
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是危重症病人中常见的临床综合征之一,它的发生与病人的死亡率和预后密切相关。最近的一个多种族研究发现?在纳入观察范围的30000余例重症病人中,出现AKI并需要行。肾脏替代治疗的发生率为5.7%,最终死亡率高达60.3%。多组实验研究已经证实AKI的发生对危重病人的总体预后有明确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5.
大面积脑梗塞是脑梗塞的一种特殊类型,预后欠佳,病死率和致残率均高,为了探讨其有效的治疗方法,降低其病死率和致残率,本文将我院2000年至2004年收治的52例大面积脑梗塞病例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临床发病学特征及预后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明贤  贾林 《中国综合临床》2006,22(10):902-904
目的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临床发病特征,包括病因、误诊情况、治疗及预后,提出早期诊断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73例SAP住院患者临床资料,并对研究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SAP男性多见,为女性的1.3倍;胆石症为主要病因(45.1%)。其次是高脂血症和酗酒(分别为16、2%、15.0%);误诊率9.8%,并发症发生率48.6%,治愈率74.0%,病死率26.0%。结论SAP病情复杂,容易误诊,治愈率低,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高,预后差,尽早明确诊断并及时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烧伤后全身性感染成为大面积烧伤主要死因,特别是侵袭性感染的死亡率高达70%以上。目前大面积烧伤病人早期应用抗生素的时机越来越收到重视。为提高大面积烧伤抢救的成功率,持统计我科近8年来收治的53例大面积烧伤病人,其中12例发生了早期侵袭性感染,探讨早期感染与抗生素应用时机的关系。临床资料1组:1988~1991年间我科收治的严重烧伤病人18例,男12例,女6例,平均年龄为32.4土10.66岁,平均总面积为67.8%土16.2%。深!”46.3%士6.6%,1。17.24%is.6%。l组18例病人均是伤后2’J\时内入院,入院后预防应用青霉素、…  相似文献   

18.
陈攸 《临床医学》1995,15(2):7-8
大面积脑梗塞是指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主干的完全性闭塞所引起的大脑半球大部分脑组织缺血坏死。头颅CT上显示2个脑(?)以上的低密度区。临床症状严重,预后不好,死亡率高。现将我科54例大面积脑梗塞病人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我科1991年元月~1993年9月共收治大面积脑梗塞患者54例,全部头颅CT检查确诊,其中男24例,女30例,年龄38~77岁,平均年龄54.23±4.15岁。既往有冠心病伴房颤者9例,风心病伴房颤者5例,另有冠心病史者8例,发病前心电图表现为窦性心律、有ST—T波的轻度改变或显著改变。3种情况共22例,占40.7%。 1.1 起病形式 睡眠后发病25例,轻微活动(做家务、说话、散步)时发病16例,看电视时发病3例,2例有生气诱因,2例在治疗房颤时发病,2例在  相似文献   

19.
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早期临床征象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早期发现迟发性颅内血肿,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和总结60例重型颅脑外伤迟发性颅内血肿病人的早期临床症状及观察要点。结果 60例病人中治愈50例(aa.3%),伤残9例(15%),死亡1例(1.7%)。结论 早期发现迟发性颅内血肿并进行及时的诊治和处理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IL-6水平检测与重症并发感染者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清IL-6水平在重症并发感染及非感染者体内的变化规律及意义。方法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40例APACHEⅡ评分≥12分重症并发感染的病人,30例正常对照组,30例重症非并发感染病人血清IL-6水平并进行比较和相关性分析。结果重症并发感染组血清IL-6水平比重症非并发感染组升高,但该两组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他们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升高,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重症并发感染组血清IL-6水平与病人的预后呈正相关,与A—PACHEⅡ评分呈正相关,与白细胞数均值呈正相关。40例重症并发感染患者中有20例死亡,他们的血清IL-6水平较生存病例高。30例重症非并发感染病人的血清IL-6水平与APACHEⅡ评分呈正相关。IL-6水平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0%和90%,APACHEⅡ评分为65%和80%。结论重症患者无论并发感染与否其血清IL-6水平均升高,其升高反应了损伤的严重程度,与预后有较好的相关性,IL-6的灵敏度和特异度更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