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    探讨拔除下颌第二磨牙结合多曲唇弓(MEAW)技术矫治恒牙期骨性Ⅲ类错牙合的疗效。方法    选择2005年1月至2008年2月黑龙江省口腔病防治院正畸科就诊的7例恒牙期骨性Ⅲ类错牙合非手术患者,男3例,女4例;年龄13~16岁,平均14.3岁。所有患者均采用拔除下颌第二磨牙结合MEAW技术进行矫治,对比分析矫治前后的头影测量数据。结果    矫治后所有患者磨牙关系及尖牙关系均达到中性,前牙反牙合解除,达到正常覆牙合和覆盖关系,所有患者的软组织侧貌得到改善。下颌第一磨牙平均向远中移动3.1 mm,下颌切牙平均舌向移动2.8 mm,上齿槽座点、鼻根点与下齿槽座点构成的角(ANB角)平均增加1.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拔除下颌第二磨牙结合MEAW技术矫治,适用于下颌第三磨牙牙胚正常,下颌牙弓有拥挤需要拔牙且有开牙合倾向的恒牙期骨性Ⅲ类错牙合非手术患者。  相似文献   

2.
多曲方丝弓技术矫治恒牙期骨性Ⅲ类错的颌面变化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对比多曲方丝弓(MEAW)技术矫治恒牙期骨性Ⅲ类错畸形前后患者颌面变化,了解MEAW技术矫治恒牙期骨性Ⅲ类错畸形的机理。方法 选用0·46 mm×0·64 mm的托槽系统治疗骨性恒牙期Ⅲ类错畸形患者15例。测量矫治前后患者的正中位定位X线头颅侧位片并进行比较。结果 L6-Xi减少2·87 mm, L6/MP增大8·60°,L1-Xi减少2·60 mm,OP/MP增大约2·33°。颌骨变化较小。软组织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①MEAW矫治恒牙期骨性Ⅲ类错畸形,主要是通过牙齿的移动和牙槽骨的改变而完成的,骨组织及软组织变化是有限的。②MEAW纠正反,首先是由于磨牙的明显直立、远中移动,使磨牙关系得到明显改善,为下前牙舌向移动提供了宝贵的间隙。③下前牙在舌向移动与倾斜同时略有升高,平面变平。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比多曲方丝弓(MEAW)技术矫治恒牙期骨性Ⅲ类错畸形前后患者颌面变化,了解MEAW技术矫治恒牙期骨性Ⅲ类错畸形的机理.方法选用0.46mm×0.64mm的托槽系统治疗骨性恒牙期Ⅲ类错畸形患者15例.测量矫治前后患者的正中位定位X线头颅侧位片并进行比较.结果L6-Xi减少2.87 mm,L6/MP曾大8.60°,L1-Xi减少2.60mm,OP/MP增大约2.33°.颌骨变化较小.软组织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结论①MEAW矫治恒牙期骨性Ⅲ类错畸形,主要是通过牙齿的移动和牙槽骨的改变而完成的,骨组织及软组织变化是有限的.②MEAW纠正反 ,首先是由于磨牙的明显直立、远中移动,使磨牙关系得到明显改善,为下前牙舌向移动提供了宝贵的间隙.③下前牙在舌向移动与倾斜同时略有升高, 平面变平.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对比多曲方丝弓 (MEAW )技术矫治恒牙期骨性Ⅲ类错畸形前后患者颌面变化 ,了解MEAW技术矫治恒牙期骨性Ⅲ类错畸形的机理。方法 选用 0 4 6mm× 0 6 4mm的托槽系统治疗骨性恒牙期Ⅲ类错畸形患者 15例。测量矫治前后患者的正中位定位X线头颅侧位片并进行比较。结果 L6_Xi减少 2 87mm ,L6 /MP增大 8 6 0°,L1_Xi减少 2 6 0mm ,OP/MP增大约 2 33°。颌骨变化较小。软组织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①MEAW矫治恒牙期骨性Ⅲ类错畸形 ,主要是通过牙齿的移动和牙槽骨的改变而完成的 ,骨组织及软组织变化是有限的。②MEAW纠正反 ,首先是由于磨牙的明显直立、远中移动 ,使磨牙关系得到明显改善 ,为下前牙舌向移动提供了宝贵的间隙。③下前牙在舌向移动与倾斜同时略有升高 ,平面变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应用多曲方丝弓(MEAW)技术及扩弓技术矫治轻、中度骨性偏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5年1月至2006年12月于沈阳市口腔医院正畸科就诊的恒牙初期轻、中度骨性偏畸形患者12例,采用0.56mm×0.71mm托槽系统的直丝弓矫治器,应用MEAW技术及扩弓技术进行正畸掩饰性矫治。于矫治前后进行后前位头颅X线片头影测量分析和模型测量分析。结果12例患者均取得较好的矫治效果,矫治后磨牙为中性关系,前牙覆覆盖正常。头影测量分析显示上下磨牙各自均向远中倾斜、远中移动,矫治前后颌骨变化较小。模型测量分析示上颌尖牙和第一双尖牙的牙弓宽度矫治后较矫治前有所增加(P<0.05),而上颌第二双尖牙和第一磨牙的牙弓宽度比率矫治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MEAW技术及扩弓技术可有效地矫治轻、中度骨性偏畸形。MEAW技术治疗恒牙初期偏病例,主要是通过牙齿的移动和牙槽骨的改变而完成的,骨组织变化有限。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MEAW技术应用于直丝弓矫治器对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9例骨性Ⅲ类错袷患者,应用直丝弓矫治器配合MEAW技术进行矫治,测量矫治前后的x线头颅侧位片,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经MEAW技术矫治5~10个月后,上颌切牙和第一磨牙明显向近中移动(U1—FHV和U6-FHV分别平均增加2.9mm和2.8mm),下颌切牙和第一磨牙分别远中移动1.1mm和3.2mm(P〈0.05),覆盖由矫治前的-1.2toni增加到2.7mm,两者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前牙覆盖和后牙远中关系得到了良好的改善。APDI平均减小了3.1°(P〈0.05)。[牙合]平面(OP/MP)平均增加了3.3°(P〈0.01)。结论MEAW技术结合直丝弓矫治技术,治疗轻中度骨性Ⅲ类错[牙合]可有效的远中竖直下颌后牙,改变耠平面,增加前牙覆盖,达到非手术治疗的良好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比多曲方丝弓(MEAW)技术矫治骨性Ⅲ类错畸形前后患者X线片变化,探讨MEAW技术矫治骨性Ⅲ类错畸形的机制。方法选用骨性Ⅲ类错畸形患者15例采用0.56mm×0.64mm的直丝弓托槽系统治疗。测量矫治前、后患者的定位X线头颅侧位片并进行比较。结果由于下后牙的远中直立,L6/MP,L7/MP平均增加了7.2°和7.6°,OP-FH平均减少4.23°,OP-MP平均增加5.64°。结论MEAW技术矫治骨性Ⅲ类错畸形主要通过下后牙的远中竖直,以及平面的改变来完成,而矫治前后骨组织及软组织的变化有限。  相似文献   

8.
牟明奎  侯禄  展望  王传军  费明 《口腔医学》2008,28(5):240-241
目的 观察多曲方丝弓技术(MEAW)矫治骨性Ⅲ类错(牙合)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应用MEAW技术治疗的骨性Ⅲ类错殆畸形的患者16例,测量矫治前后的X线头颅侧位定位片并进行配对t检验评估疗效.结果 与矫治前相比,SNA角平均增加2.08°,SNB角平均减少1.49°,L6-FHV平均减少3.12mm,16-MP角平均减少9.83°,OJ平均增加4.92mm.结论 MEAW技术可以有效矫治轻、中度骨性Ⅲ类错(牙合).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对比治疗前后的X线头影测量 ,分析通过多曲方丝弓 (缩写为MEAW)技术矫治恒牙期骨性Ⅲ类错畸形的治疗前后颌面的变化 ,了解MEAW矫治技术矫治恒牙期骨性Ⅲ类错畸形的机理。方法 :本次研究应用 0 .0 18英寸× 0 .0 2 5英寸托槽系统治疗的骨性恒牙期Ⅲ类错畸形病例共 15例。结果 :L6 Xi减少 2 .87mm ,L6 /MP增大 8.6度 ,L1 Xi减少 2 .6 0mm ,0P/MP增大约 2 .33度。颌骨变化较小。软组织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1.MEAW矫治恒牙期骨性Ⅲ类错畸形 ,主要是通过牙齿的移动和牙槽骨的改变而完成的 ,骨组织及软组织变化是有限的。 2 .MEAW纠正反 ,首先是由于磨牙的明显直立、远中移动 ,使磨牙关系得到明显改善 ,为下前牙舌向移动提供了宝贵的间隙。 3.下前牙向舌侧移动与倾斜同时略有升高 ,面变平。  相似文献   

10.
多曲方丝弓技术矫治骨性Ⅲ类错牙合前后变化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比多曲方丝弓(MEAW)技术矫治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前后患者X线片变化,探讨MEAW技术矫治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的机制。方法选用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15例采用0.56mm×0.64mm的直丝弓托槽系统治疗。测量矫治前、后患者的定位X线头颅侧位片并进行比较。结果由于下后牙的远中直立,L6/MP,L7/MP平均增加了7.2°和7.6°,OP-FH平均减少4.23°,OP-MP平均增加5.64°。结论MEAW技术矫治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主要通过下后牙的远中竖直,以及牙合平面的改变来完成,而矫治前后骨组织及软组织的变化有限。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双阻板磁力功能矫治器(twin-block magnetic appliance,TMA)对替牙期和恒牙早期下颌偏斜的矫治效果。方法替牙期或者恒牙早期骨性下颌偏斜患者16例,其中男7例,女9例,平均年龄11岁,疗程TMA5~8个月,平均疗程TMA6个月。分析矫治前后的模型、面相和全景片,观察疗效。结果所有患者的下颌偏斜均有明显改善,颌位不调得以纠正,中线居中,颌面形态正常,效果满意。结论 TMA对替牙期和恒牙早期下颌偏斜的患者治疗效果明显,可以作为矫治下颌偏斜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多曲方丝弓技术(MEAW)矫治骨性Ⅲ类错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应用MEAW技术治疗的骨性Ⅲ类错畸形的患者16例,测量矫治前后的X线头颅侧位定位片并进行配对t检验评估疗效。结果与矫治前相比,SNA角平均增加2.08°,SNB角平均减少1.49°,L6-FHV平均减少3.12mm,L6-MP角平均减少9.83°,OJ平均增加4.92mm。结论MEAW技术可以有效矫治轻、中度骨性Ⅲ类错。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多曲方丝弓技术在骨性Ⅲ类错矫治中的作用机理。方法选择应用多曲方丝弓技术矫治的恒牙期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12例,测量矫治前后的X线头颅侧位片并进行比较。结果矫治后下前牙显著舌向倾斜和远中向移动,上前牙唇向移动。L1MP平均减少4.10°,L1NB平均减少2.3mm,U1NA平均增加1.9mm,U1aEP平均增加1.1mm,前牙覆盖和覆平均分别增加4.5mm和0.8mm。结论多曲方丝弓技术能有效直立和远中移动磨牙,为下前牙远中移动提供间隙,从而使骨性Ⅲ类错牙合得以成功矫治。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多曲方丝弓技术在骨性Ⅲ类错牙合矫治中的作用机理.方法选择应用多曲方丝弓技术矫治的恒牙期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12例,测量矫治前后的X线头颅侧位片并进行比较.结果矫治后下前牙显著舌向倾斜和远中向移动,上前牙唇向移动.L1-MP平均减少4.10°,L1-NB平均减少2.3 mm,U1-NA平均增加 1.9 mm,U1a-EP平均增加1.1 mm,前牙覆盖和覆牙合平均分别增加4.5 mm和0.8 mm.结论多曲方丝弓技术能有效直立和远中移动磨牙,为下前牙远中移动提供间隙,从而使骨性Ⅲ类错牙合得以成功矫治.  相似文献   

15.
目的:运用MEAW技术矫治骨性安氏Ⅲ类错,探索骨性安氏Ⅲ类错非手术矫治方法。方法:选择恒牙期骨性安氏Ⅲ类错10例,男4例,女6例,年龄13~22岁,平均16.5岁。用多曲方丝弓技术矫治,矫治结束时至前牙反解除,尖牙磨牙为中性关系。治疗前后拍摄头颅侧位定位片,进行X线头影测量分析。结果:矫治后上前牙唇倾度加大,上后牙近中移动,下前牙代偿性舌向移动,下后牙远中直立。平面变平,颌骨变化较小。结论:多曲方丝弓矫治技术可以通过牙的三维移动矫治骨性前牙反,拓宽了正畸矫治范围。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对比治疗前后的X线头影测量,分析通过多曲方丝弓(缩写为MEAW)技术矫治恒牙期偏畸形治疗前后颌的变化,了解MEAW矫治技术矫治恒牙期偏畸形的机理。方法本次研究应用0.018×0.025托槽系统治疗的恒牙期偏畸形病例共10例。结果L6-Xi减少,L6/MP增大,U6/FH减小,U6/PP减小,PNS-U6’(mm)的减小均表示上下磨牙各自均向远中倾斜、远中移动,颌骨变化较小。结论①MEAW治疗恒牙期偏病例,主要是通过牙齿的移动和牙槽骨的改变而完成的,骨组织变化是有限的。②MEAW纠正偏畸形,是由于在对侧使用短Ⅲ类牵引,使对侧下磨牙的明显直立、远中移动,偏侧则采用短Ⅱ类牵引,偏侧上磨牙远中倾斜、移动,使磨牙关系得到明显改善。同时纠正前牙中线不齐。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拔除下颌第二磨牙结合固定矫治器矫治恒牙期严重骨性Ⅲ类错畸形的疗效与机制。方法8例恒牙期严重骨性Ⅲ类错畸形患者,男4例,女4例,年龄12.0~17.8岁,平均(14.5±0.7)岁,全部患者采用拔除下颌第二磨牙,直丝弓矫治器矫治,治疗前后头颅侧位片及常规头影测量分析。结果8例严重骨性Ⅲ类错患者均取得良好的矫治效果。上颌前牙发生明显的唇向倾斜移动,下颌前牙发生明显舌向移动,前牙建立良好覆、覆盖关系,磨牙关系由完全近中变为中性关系,面型由凹面型变为直面型。疗程15~25个月,平均18个月。结论严重的骨性Ⅲ类错,拔除第二磨牙后,通过结合固定矫治器、应用差动力技术,可有效地矫正严重的骨性反,并且面型可以得到较大改善。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拔除结合固定矫正技术矫治恒牙期严重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的疗效。方法 14例恒牙期严重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男性4例,女性10例。年龄12.0~17.1岁,平均(13.3±0.8)岁。全部患者均被视为手术适应证,但患者均拒绝接受手术治疗。故采用拔除结合固定矫治器进行非手术矫治。治疗前后头颅侧位片以常规头影方法及 Pancherz 头影测量方法进行分析。结果与矫治前相比,矫治后下颌中切牙角减少1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上下唇凸点至 SnPg'距离的差值,由矫治前的负值转变为矫治后的正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减数结合固定矫正技术可成功矫治恒牙期严重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并使患者软组织侧貌发生显著改变。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恒牙期骨性Ⅲ类错病例在拔除下颌第二磨牙矫治后患者牙、、面垂直关系的变化。方法:恒牙期骨性Ⅲ类错畸形病例16例,男4例、女12例。年龄13.4~17.2岁,平均15.0±1.6岁。所有病例在拔除下颌第二磨牙后采用直丝弓矫治器进行掩饰治疗。对治疗前后X线头颅侧位片上反映垂直向关系的角度、线距及比例进行测量分析。结果:与矫治前相比,矫治后UM-PP增加1.83mm、LM-Gn增加5.38mm(P<0.05),UM-S及LM-MP无显著改变。SN-OP减小4.57°,SN-PP增加1.4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N-MP无显著改变。ANS-Me和Na-Me分别增加了2.22mm和2.77mm(P<0.05),但Na-ANS、S-Gn、ANS-Me/Na-Me及S-Go/Na-Me均无显著改变。结论:恒牙期骨性Ⅲ类错病例在拔除下颌第二磨牙矫治后下颌平面角无显著改变。但上颌第一磨牙伸长,平面出现逆时针旋转,同时腭平面发生了顺时针旋转。下颌第一磨牙远中移动显著,而上颌第一磨牙近远中位置保持不变,从而使磨牙关系得到基本改善。上颌磨牙的伸长导致前下面高及总面高有所增加,提示在矫治的过程中应采取措施保持上磨牙高度的稳定,从而避免前面高的增加。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拔除下颌第二磨牙结合固定矫治器矫治恒牙期严重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的疗效与机制.方法 8例恒牙期严重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男4例,女4例,年龄12.0~17.8岁,平均(14.5±0.7)岁,全部患者采用拔除下颌第二磨牙,直丝弓矫治器矫治,治疗前后头颅侧位片及常规头影测量分析.结果 8例严重骨性Ⅲ类错牙争患者均取得良好的矫治效果.上颌前牙发生明显的唇向倾斜移动,下颌前牙发生明显舌向移动,前牙建立良好覆(牙合)、覆盖关系,磨牙关系由完全近中变为中性关系,面型由凹面型变为直面型.疗程15~25个月.平均18个月.结论 严重的骨性Ⅲ类错(牙合),拔除第二磨牙后,通过结合固定矫治器、应用差动力技术,可有效地矫正严重的骨性反(牙合),并且面型可以得到较大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