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口咽部乳头状瘤是较常见的良性肿瘤,多发生于悬雍垂、软腭、腭弓、扁桃体表面及舌部。常规治疗方法有手术切除、激光、微波、射频等。2007年1月-2008年6月本科采用冷冻喷射法治疗口咽部乳头状瘤30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临床一般认为口咽部鳞状细胞癌发病与烟草、酒精等传统危险因素相关,但20%~30%患者并无吸烟或酗酒等危险因素,人乳头状瘤病毒可能是其发生口咽部鳞状细胞癌的原因.人乳头状瘤病毒引起癌变,可能因2个病毒癌基因和非结构蛋白(E6和E7)通过对P53和视网膜母细胞瘤蛋白发挥抑制作用而引起.人乳头状瘤病毒阳性口咽部鳞状细胞癌患者较人乳头状瘤病毒阴性者预后好.目前口咽部鳞状细胞癌的标准治疗方案并不取决于人乳头状瘤病毒阴性或阳性.最近临床研究的焦点是对人乳头状瘤病毒阳性口咽部鳞状细胞癌患者降低治疗强度的意义.本文对人乳头状瘤病毒阳性口咽部鳞状细胞癌的治疗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气管和支气管乳头状瘤的临床特点及支气管镜下介入治疗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8年6月在应急总医院确诊的气管和支气管乳头状瘤的24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16例患者有吸烟史,其中男患者13例;19例良性,5例恶变;9例病变为单发,占37.5%,累及2个及2个以上部位的共15例,占62.5%。喉部受累4例,中央型气道受累21例,二级支气管受累3例。肿瘤可以侵犯多个部位。结果经支气管镜下介入治疗后,气道狭窄程度、气促分级、卡氏评分(KPS)均得到明显改善(P 0.01)。结论气管和支气管乳头状瘤是气道内少见的肿瘤,多为良性病变,可以发生恶变,支气管镜下介入治疗是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4.
微波治疗外耳道乳头状瘤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微波热疗具有简便、出血少等优点,耳科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外耳道乳头状瘤。本研究对37例微波治疗外耳道乳头状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5.
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NIP)在临床上较为少见,约占鼻腔肿瘤的0.5%~4%,易误诊。在临床上主要依靠病理检查确诊,复发率和癌变率较高。为进一步探讨本病的诊断及治疗效果,现将我院自l983年1月-2003年12月收治的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67例临床资料进行总结,报道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食道鳞状上皮乳头状瘤与食道癌癌前病变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食道鳞状上皮乳头状瘤的内镜表现及12例5年追踪随访资料。结果:食道鳞状上皮乳头状瘤是一种罕见的良性肿瘤。结论:食道鳞状上皮乳头状瘤似乎不能作为食道癌的癌前病变,与人类乳头状瘤病毒感染无关,是否具有潜在的恶性损害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林瑶光  陈远能  胡彩琼  韦宗萍 《临床荟萃》2003,18(22):1309-1309
食管乳头状瘤是食管的一种良性肿瘤 ,随着内镜检查的普及检出率逐渐增多 ,药物治疗难以奏效 ,我们对经胃镜和活组织病理确诊为食管乳头状瘤的 2 6例患者采用内镜下微波治疗 ,并观察其疗效。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选择经胃镜和病理检查确诊为食管乳头状瘤患者 2 6例 ,男性 16例 ,女性 10例 ,年龄 36~ 78岁 ,平均4 8.6岁 ,病程 2个月至 3年。临床表现有上腹部不适、疼痛或胸闷、胸部不适等症状。病变位于食管上段 6例 ,中段 12例 ,下段 8例。单发病灶 2 4例 ,2个病灶 2例。内镜下伴发病 :反流性食管炎 2例 ,食管裂孔疝 1例 ,慢性浅表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诊断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学检查证实的28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患者高频超声声像图资料.结果:高频超声诊断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19例,诊断符合率67.9%.结论:高频超声是诊断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一种简单、有效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乳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免疫表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665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患者肿瘤组织中钙调蛋白(calponin)、平滑肌肌球蛋白重链(smooth muscle myosin heavy chain,SMMHC)、p63和cerbB-2的表达水平,并将患者分为导管内乳头状瘤组、不典型乳头状瘤组及导管内乳头状癌组,并随访其预后.结果:3组患者的发病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发病部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肿瘤直径:导管内乳头状瘤组平均(0.56±0.12)cm,不典型乳头状瘤组平均(0.75±0.26)cm,乳头状癌组平均(1.92±0.67)cm;后者明显大于前两组(P<0.01).SMMHC、calponin及p63抗体在乳头状癌中的表达明显低于乳头状瘤和不典型乳头状瘤,cerbB-2表达明显高于乳头状瘤和不典型乳头状瘤,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乳头状瘤与不典型乳头状瘤相比,3种抗体的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64例患者获得5年生存随访,乳头状瘤患者随访407例,其中3例(0.7%)复发;不典型乳头状瘤患者随访88例,其中2例(2.3%)复发;乳头状癌患者随访69例,无复发患者.但3组间5年的无病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SMMHC、calponin、p63和cerbB-2标记物在鉴别乳腺乳头状肿瘤的良恶性时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行扩大切除术后的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癌患者的预后与另两组相似.  相似文献   

10.
鼻内窥镜下鼻内翻性乳头状瘤切除术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鼻内翻性乳头状瘤虽然在组织上为良性肿瘤,但临床常以恶性肿瘤对待。我们自1998年1月~2001年1月切除鼻内翻性乳头状瘤31例,其中经鼻内窥镜切除20例,经鼻侧切开术切除1l例,随访13~43个月(平均23.7个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鼻内翻性乳头状瘤误诊为鼻息肉11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佳  王贵秋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25):6189-6189
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NIP)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易与鼻息肉等疾病相混淆,从而导致误诊误治。为了提高对其的认识和诊断水平,现将我科2002—12—2009一12收治误诊的11例鼻内翻性乳头状瘤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回顾分析鼻及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治疗经验和研究人乳头状瘤病毒基因(HPVDNA)与乳头状瘤预后关系。方法:总结我院15年来30例鼻及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临床资料。用PCR方法检测其中21例石蜡包埋组织中HPVDNA。结果:30例鼻及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中11例(36.6%)为复发性乳头状瘤,9例(30%)乳头状瘤癌变,全部采用手术治疗,癌变者配合放疗,随访1~3年11例未见复发,2例复发后再次手术,3例术后3个月至2年复发后癌变。3例癌变3年仍存活,2例全身转移死亡。21例HPVDNA阳性15例,其中HPV.6阳性6例,癌变中HPV阳性5例,全部HPV16型,3例复发癌变者癌变前后HPV16皆为阳性。结论:鼻及鼻窭内翻性乳头状瘤应彻底手术切除以减少复发及癌变。HPV感染与鼻及鼻窦乳头状瘤发病有关,HPV16与恶性转化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下呼吸道乳头状瘤的临床特点,以期提高对该病的诊断及治疗水平.方法 分析我科收治的两例下呼吸道乳头状瘤的临床特点并结合既往文献资料对该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进行总结.结果 例1患者考虑为肺单发型柱状细胞乳头状瘤,适合行手术切除.例2患者为气管、支气管多发型鳞状细胞乳头状瘤,适合行支气管镜下介入治疗.结论 下呼吸道乳头状瘤是呼吸系统少见的良性肿瘤,病因主要是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诊断主要依据活组织病理检查,治疗主要依靠手术切除或支气管镜介入治疗,一般预后良好,但有恶变可能,需定期随访.  相似文献   

14.
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是鼻部较少见的良性肿瘤,占鼻肿瘤的0.5%~4%[1]。其特点具有明显的侵袭性、高复发率及恶变倾向,故彻底清除病变组织尤其重要。传统术式特别是鼻外径路创伤较大,本科2001年1月~2005年10月应用经鼻内镜下切除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41例,经1~4年随访,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41例患者均经临床及病理学诊断为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男32例,女9例,年龄28~67岁,平均47.5岁。病程3个月~10年。均为单例病变。其中首诊32例,1~5次鼻部手术9例。本组病例按krouse[2]临床分期方法,Ⅰ期:病变仅限于鼻腔,3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儿童脉络丛乳头状瘤的临床特点、鉴别诊断要点和误诊原因、防范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0年6月收治的CT和MRI检查曾误诊的儿童脉络丛乳头状瘤8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CT和MRI检查误诊率30.77%,以颅内压升高或肢体活动不利等为主要表现就诊,术前行CT和MRI检查诊断室管膜瘤和髓母细胞瘤待鉴别3例,星形细胞瘤和胶质瘤各2例,乳头状脑膜瘤1例。8例均经手术治疗后病理检查确诊,确诊为良性脉络丛乳头状瘤(WHOⅠ级)5例,脉络丛乳头状癌(WHOⅢ级)3例。术后随访38 d~10个月,5例存活,3例死亡。结论儿童脉络丛乳头状瘤无特异性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临床误诊率较高。临床遇及10岁儿童CT或MRI检查脑室系统内见菜花状或分叶状肿瘤,瘤体内出现囊变、坏死或出血,增强后实性成分明显强化,且合并不同程度脑积液,要考虑脉络丛乳头状瘤。  相似文献   

16.
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恶变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是一类少见的良性肿瘤,少部分病例可以发生恶变。迄今为止,有关该病恶变的临床报道甚少。本文旨在总结分析7例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恶变病例的临床特点、治疗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8年6月在本院治疗的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及恶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7例恶变病例占我院同期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22.6%(7/31)。7例肿瘤恶变患者均为单侧发病;年龄45~70岁;男女比例为2:5;2例接受了鼻内镜肿瘤切除术,2例鼻侧切开肿瘤切除术,1例面中部掀翻术,1例上颌骨次全切除术,1例颅面联合手术,其中手术后给予辅助放射治疗3例;除1例失随访,2例死亡肿瘤复发外,余4例患者均无瘤生存至今。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80%、40%。【结论】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恶变患者应采取积极彻底的手术切除,必要时辅以放、化疗。  相似文献   

17.
鼻内窥镜下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切除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自 198 1年Stammberger应用鼻内窥镜技术治疗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后 ,该技术已成为治疗该病的主流方法。 1994~ 2 0 0 0年我科用此方法治疗了 15例该病患者 ,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5例病人 ,男 12例 ,女 3例 ,年龄 32~ 70岁 ,平均 4 5岁 ;乳头状瘤位于左侧鼻腔鼻窦 9例 ,右侧6例 ;乳头状瘤局限于鼻腔 8例 ,鼻腔和鼻窦 7例。术前皆行鼻窦冠状位CT检查 ,示骨质破坏者 2例。所有病人均做组织病理学检查 ,其中 10例为术前做 ,5例为术后做 ,报告都为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 ,无恶变。初次手术 11例 ,第 2次手术 3例 ,第 3次…  相似文献   

18.
内镜下鼻内翻性乳头状瘤切除的手术进路选择与疗效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切除鼻内翻性乳头状瘤手术进路的选择及其与疗效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2005年12月经鼻内镜手术治疗鼻内翻性乳头状瘤21例的临床资料。根据Krouse分类法分为4级:Ⅰ级2例,Ⅱ级7例,Ⅲ级11例,Ⅳ级1例。采用鼻内镜鼻内手术16例,鼻内镜联合鼻外进路10例(其中包括复发再手术5例)。结果术后随访6~69个月,有5例复发(23.8%),再次手术采用鼻内镜联合进路切除,均随访24个月未再复发。结论鼻内镜手术是治疗鼻内翻性乳头状瘤的安全有效方法,但需按分期选择术式。对于肿瘤涉及上颌窦、额窦等病变广泛的Ⅲ、Ⅳ级患者,采用联合进路可以避免手术盲区,减少肿瘤残留,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青少年型喉乳头状瘤的临床所见及其与组织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观察10例小儿叫做乳头状瘤和4例尖锐湿疣的组织病理特征,联合其临床所见,进行对照分析。结果:叫做乳头状瘤和尖装饰品湿疣均为乳头状增生,镜下均以上皮组织增生为主要特征,棘细胞增生增厚,有异型性,叫做乳头瘤可见凹空细胞(koilocyte)单个或小灶或片状分布,并多分布于棘层,而形态与叫做乳头状瘤凹空细胞基本一致的尖锐湿疣的凹空细胞可达基底层甚至全层,结论:叫做乳头状瘤标本有凹空细胞的病儿父母多有性病史,且多次复发病历的标本中多见这一改变。  相似文献   

20.
小儿喉乳头状瘤的临床特征与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分析探讨小儿喉乳头状瘤 (JLP)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方法 :对 8例小儿喉乳头状瘤的临床资料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该病的常见症状是声嘶及呼吸困难。发病年龄越小 ,越易复发。喉乳头状瘤与尖锐湿疣的致病因子均是乳头状瘤病毒 (HPV )。结论 :以手术摘除为主 ,结合免疫疗法 ,尽量避免气管切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