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脉波指示剂连续心排血量监测(PiCCO)技术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合并感染性休克的老年患者早期目标导向治疗(EGDT)中的临床指导价值.方法:将88例ARDS合并感染性休克的老年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PiCCO技术指导下EGDT,对照组按规常进行EGDT.记录两组患者6、24 h各项参数,6、24 h达标率及30 d病死率等参数.结果:治疗组6、24 h复苏液体量显著多于对照组(P<0.01),血管活性药物用量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复苏24 h的MAP、CVP、ScvO2、每小时尿量、氧合指数(PaO2/FiO2)、全心舒张末期容积指数(GEDI)、胸腔内血容量指数(ITBVI)、心排指数(CI)、6、24 h达标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乳酸浓度(Lac)、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全身血管阻力指数(SVRI)、肺血管通透性指数(PVPI)、30 d病死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PiCCO指导下液体复苏在ARDS合并感染性休克的老年患者EGDT中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脉搏指数连续心排血量(PiCCO)监测指标对老年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判断的意义.方法 纳入2008-01~2010-03收入我院ICU的老年感染性休克患者24例,所有纳入患者均行PiCCO监测,收集首次PiCCO监测指标,按预后分为存活组及死亡组,比较两组患者首次PiCCO监测指标的差异,同时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可用于预后判断的PiCCO监测指标.结果 9例患者好转存活(存活组),15例病情恶化死亡(死亡组),置管后首次PiCCO监测指标中,存活组的心脏指数(CI)高于死亡组(P<0.05),而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PVPI低于死亡组(P<0.05),两组间的胸腔内血容积指数(ITBVI)、体循环阻力指数(SVR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CI可能是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OR=5.45[95%CI(1.46~20.34)].结论 由于心功能差、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老年感染性休克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情况更为复杂,CI可能是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脉波轮廓温度稀释连续心排量测量技术(PiCCO)在败血症休克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107例败血症休克和82例 ARDS 的患者按入院顺序分为对照组和PiCCO 组,在 PiCCO 监测下执行液体管理并采集两组的相关数据,比较两组间机械通气时间、住 ICU 时间和28 d 死亡率等。结果败血症休克患者:PiCCO 组与对照组相比,在救治6 h 后,中心静脉压(CVP)、心率(HR)、乳酸降低,而平均动脉压(MAP)上升(均 P <0.05);救治24 h 后,CVP、HR、乳酸显著下降,MAP 和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显著上升(均 P <0.05);救治72 h 后,乳酸显著下降。PiCCO 组使用呼吸机的时间和住ICU 的时间显著缩短(均 P <0.05)。ARDS 患者:救治6 h 和24 h 后,PiCCO 组的 CVP、胸腔内血容量指数等参数较对照组升高(均 P <0.05),血管外肺水指数则低于对照组(P <0.05);而救治72 h 后,两组间5个血动力学参数无显著变化。PiCCO 组机械通气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均 P <0.05)。结论PiCCO 能够为急性重症患者临床救治提供连续、动态、准确的信息,对于败血症休克和 ARDS 的治疗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床旁超声心动图监测重症患者血容量及心脏功能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我院重症医学科感染性休克患者52例,脉搏指示连续心输出量(PiCCO)导管法检测全心舒张末期容积指数(GEDI)、每搏量指数(SVI)、心排指数(CI)、全心射血分数(GEF)评估血容量及心功能;同时行床旁超声心动图监测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每搏量(SV)、心输出量(CO)、下腔静脉管径(IVC)、左室射血分数(LVEF);在PiCCO指导下经扩容治疗及应用血管活性药物治疗第2天,再次行床旁超声监测评估血容量及心功能,比较床旁超声心动图监测重症患者血容量及心脏功能与PiCCO导管方法测量的准确性。结果扩容治疗后床旁超声心动图所测LVEDV、SV、IVC、CO及LVEF均增高,与扩容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床旁超声心动图监测指标LVEDV、SV、CO、LVEF分别与PiCCO导管监测指标GEDI、SVI、CI及GEF呈正相关(r=0.614、0.703、0.536、0.573、0.527、0.514、0.498、0.487,均P0.01)。结论床旁超声心动图监测重症患者血容量及心脏功能结果可信,弥补了PiCCO导管法诸多不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小剂量特利加压素联合去甲肾上腺素对感染性休克患者血流动力学和组织灌注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随机对照研究方法收集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感染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分别给予去甲肾上腺素(NE组)和小剂量特利加压素联合去甲肾上腺素(TP组)治疗维持目标血压,比较用药前(T0)和用药后12 h、24 h、36 h、48 h的PiCCO(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技术)检测相关指标及患者血乳酸、肌酐情况。结果:本研究共入选82例感染性休克患者,NE组39例,TP组43例,两组的一般资料和基线资料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NE组和TP组两组患者进行比较显示,组内比较中两组的CI、ScvO_2、SVRI、GEDI、EVLWI在各个时间点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乳酸和肌酐在第0 h、12 h、24 h、36 h、48 h时间点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两组均呈下降趋势。NE组血清中乳酸的含量较TP组下降明显(P0.05)。结论:特利加压素与去甲肾上腺素均有助于改善感染性休克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状况,提高乳酸清除率,小剂量特利加压素联合去甲肾上腺素更有效改善肾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肌钙蛋白(cTnⅠ)水平与感染性休克危重程度的相关性,并分析其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8月至2014年6月在我院急诊及重症医学科(ICU)收治65例的符合感染性休克的患者的临床资料,监测入院1h、治疗6h、12h、24h后cTnⅠ水平,并进行APACHEⅡ评分,根据患者预后将其分为存活组与死亡组,比较两组指标差异.结果:存活组的cTnⅠ、APACHEⅡ评分随治疗时间增加而显著降低,且不同时间段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死亡组的cTnⅠ、APACHEⅡ评分随着治疗时间的增加呈上升趋势,且不同时间段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死亡组各时间点的cTnⅠ、APACHEⅡ评分均比存活组高(P<0.01).结论:感染性休克患者cTnⅠ水平与APACHEⅡ评分正相关,监测cTnⅠ、水平利于帮助判断感染性休克患者病情的危重程度,对指导治疗和预后判断均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使用脉搏指数连续心输出量监测(PiCCO)中的容量指标指导液体复苏方案在感染性休克患者早期液体复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明确诊断的感染性休克患者36例,PiCCO组根据监测的胸腔内血容积指数(ITBVI)和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指导液体复苏,对照组以传统的中心静脉压(CVP)为指导的液体复苏目标。比较两组患者液体复苏治疗效果及预后的差异。结果 PiCCO组患者液体复苏治疗72 h后APACHEⅡ评分、血管活性药物评分和乳酸清除率均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PiCCO组与对照组相比28天病死率、住院病死率、住ICU天数、机械通气治疗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PiCCO组的第一次液体复苏成功率较对照组明显提高(P<0.05),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时间也较短(P<0.05)。结论 PiCCO中的容量指标指导下的早期液体复苏治疗,可以提高液体复苏的成功率;EVLW指导液体复苏治疗,并不能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8.
张军 《护理研究》2007,21(32):2943-2944
[目的]探讨经肺温度稀释法(PiCCO)与肺动脉热稀释法(Swan-Ganz)的相关性.[方法]对24例危重病人同时行Swan-Ganz、PiCCO连续监测,并记录心排血量(CO)、每搏量(SV)、心排血指数(CI)、外周血管阻力(SVR),PiCCO监护仪还可监测胸腔内血容量(ITBV)和血管外肺水(EVLW).于同一时间点采集血流动力学参数,比较两种监测技术的相关性.[结果]相关分析显示,心排血指数PiCCO与Swan-Ganz相关系数为0.885(P<0.05).应用PiCCO技术可准确测量心排出量,其所测量的全心舒张末期容积与胸腔内血容积较中心静脉压(CVP)更能反映心脏前负荷变化.[结论]PiCCO连续血流动力学监测可作为危重病人可靠的监测手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脉波指示剂连续心排血量监测(PiCCO)技术在脓毒性休克患者早期目标导向治疗(EGDT)中的临床指导价值。方法将60例脓毒性休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监测组和PiCCO监测组各30例,PiCCO监测组在PiCCO技术指导下行EGDT,常规监测组患者放置中心静脉导管和桡动脉导管监测血流动力学,按照EGDT方案管理血流动力学并进行治疗。观察2组患者治疗6 h、24 h、48 h时EGDT达标率及复苏后相关参数:血乳酸水平,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中心静脉压(CVP),平均动脉压(MAP),尿量,液体正平衡量,多巴胺和多巴酚丁胺用量,死亡率。结果与常规监测组比较,PiCCO监测组6 h、24 h、48 h ScvO2升高,血乳酸水平降低,液体正平衡量升高,多巴酚丁胺、多巴胺用量减少(P<0.05)。PiCCO监测组6 h、24 h达标率高于常规监测组,而30 d病死率低于常规监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脓毒性休克患者在PiCCO技术指导下进行EGDT,可更快纠正血流动力学、氧代谢异常,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改良超滤在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瓣膜置换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拟行瓣膜置换术的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84例,随机分为常规超滤组(CUF组)43例和改良超滤组(MUF组)41例。分别在围术期的不同时间点采集动脉血样监测电解质和血气;监测心排量(CO)、心排指数(CI)、左室每搏做功指数(LVSWI)及平均动脉压(MAP);计算氧合指数并记录相应时间点的气道压。结果 2组患者超滤后CO、CI、LVSWI均显著提高;与CUF组比较,MUF组改善更为明显;术后8~24 h,MUF组氧合指数好于CUF组;MUF组术后24 h尿量、胸腔引流量、呼吸机支持时少于CUF组,2组间气道压和ICU停留时间无显著差异。结论改良超滤用于重症心脏瓣膜病瓣膜置换术患者,可改善术后心肺功能,且效果优于常规超滤。  相似文献   

11.
《现代诊断与治疗》2020,(9):1446-1447
目的比较重症超声与连续心排血量监测在感染性休克患者液体复苏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9年6月我院感染性休克患者226例作为研究对象,参考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13例。对照组采取连续心排血量监测指导液体复苏,观察组采取重症超声指导液体复苏。比较两组复苏相关指标(液体复苏量、氧合指数、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以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复苏24h后,观察组液体复苏量低于对照组,氧合指数、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高于对照组,机械通气时长、ICU监护时长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7.96%(9/113)低于对照组17.70%(20/11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对于连续心排血量监测,重症超声应用于感染性休克患者液体复苏中,更能提升患者的复苏质量,且不良事件发生率更低,安全性能较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危重患者脉波指示持续心排血量(PiCCO)监测的护理方法。方法对9例危重患者行PiCCO监测,通过监测脉波波形心输出量指数、每搏变异度、心脏指数、血管外肺水指数、系统血管阻力指数等,用以指导液体的输入速度,并通过正确的护理方法,保证监测任务的完成。结果应用PiCCO技术可准确测量心排血量,数据的准确性需要护理手段的密切配合。结论PiCCO监测可作为危重患者的监测手段,正确的护理方法可降低并发症,延长其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13.
张军 《护理研究》2007,21(11):2943-2944
[目的]探讨经肺温度稀释法(PiCCO)与肺动脉热稀释法(Swart—Ganz)的相关性。[方法]对24例危重病人同时行Swart—Ganz、PiCCO连续监测,并记录心排血量(CO)、每搏量(SV)、心排血指数(CI)、外周血管阻力(SVR),PiCCO监护仪还可监测胸腔内血容量(ITBV)和血管外肺水(EVLW)。于同一时间点采集血流动力学参数,比较两种监测技术的相关性。[结果]相关分析显示,心排血指数PiCCO与Swan—Ganz相关系数为0.885(P〈0.05)。应用PiCCO技术可准确测量心排出量,其所测量的全心舒张末期容积与胸腔内血容积较中心静脉压(CVP)更能反映心脏前负荷变化。[结论]PiCCO连续血流动力学监测可作为危重病人可靠的监测手段。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浆B型钠尿肽(BNP)对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评估的意义,并评价BNP与感染性休克时机体血流动力学改变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苏北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58例行机械通气的感染性休克患者,脉搏指示剂连续心排血量监测仪(PiCCO)持续监测心脏指数(CI)、每搏量指数(SVI)、全心舒张末期容积指数(GEDI)等血流动力学参数。入院后行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APACHE II)评分和序贯器官衰竭(SOFA)评分,动脉血乳酸、BNP测定。根据患者入院后28天的生存状态分为存活组(36例)和死亡组(22例),比较两组BNP、APACHE II评分、SOFA评分、乳酸与预后进行分析,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BNP对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死亡组入院时BNP水平明显高于存活组(P=0.009)。存活组第1、2、3天血浆BNP水平呈明显的下降趋势;而死亡组患者治疗后BNP水平未见下降,两组BNP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根据ROC曲线分析显示:BNP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679(P=0.031),对预后评价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6.7%、76.7%。结论 BNP水平与感染性休克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相关,BNP可用于感染性休克患者的预后评价。  相似文献   

15.
邵英 《全科护理》2021,19(27):3821-3824
目的:探究脉搏指示持续心输出量(PICCO)容量性指标在重症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CRRT)病人液体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20年3月医院收治的行CRRT疗法治疗的120例重症感染休克病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信封密封法随机将120例重症感染病人分为两组.两组病人分别采用PICCO监测(PICCO组,n=60)和中心静脉压监测(CVP组,n=60),比较两组病人不同时间点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28 d病死率等指标.结果:治疗24 h后PICCO组MAP、ScvO2明显高于CVP组(P<0.05),HR明显低于CVP组(P<0.05).治疗24 h后PICCO组病人全身血管阻力指数(SVRI)、心指数(CI)、全心舒张末容积指数(GEDVI)较治疗前明显上升(P<0.05),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PICCO组机械通气时间、入住重症监护室时间明显短于CVP组,28 d病死率、MODS发生率低于CVP组(P<0.05);治疗24 h后PICCO组B型脑钠肽(BNP)、乳酸水平明显低于CVP组(P<0.05).结论:PICCO监测仪在重症感染性休克病人中的应用能有效改善血流动力学,有效改善心功能及乳酸水平,降低血管外肺水,缩短病人入住重症病房时间,改善预后,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胸腔内血容量指数(ITBVI)在感染性休克患者液体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前瞻性临床观察研究方法,将入住重症监护病房(ICU)的33例感染性休克患者分为两组.ITBVI组17例患者接受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PiCCO)监测,以ITBVI作为液体管理的指导指标;对照组16例患者以中心静脉压(CVP)作为液体管理的指导指标.对比两组患者治疗1 d和3 d时的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I(APACHE I)评分、感染相关器官功能衰竭评分系统(SOFA)评分、血管活性药物评分,以及补液72 h内两组患者的液体管理数据.结果 ①ITBVI组3 d时APACHE I、SOFA和血管活性药物评分(分)均较1 d时显著下降[21.3±6.2比25.4±7.2,6.1±3.4比9.0±3.5,5.0(0,8.0)比20.0(8.0,35.0),均P<0.01];而对照组则均无显著变化.②虽然ITBVI组48~72 h液体出量(ml)大于对照组(2 421±868比1 721±934,P=0.039),但ITBVI组与对照组0~72 h的液体出入量和平衡量(ml)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入量:9 918±137比10 529±1 331,出量:6 035±1 739比5 827±2 897,平衡量:3 882±1 889比4 703±2 813,均P>0.05).③在快速补液试验中,ITBVI组与对照组患者除0~6 h胶体液入量[ml:250(125,500)比250(69,2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时段液体入量(ml)ITBVI组均比对照组高[0~6 h晶体液:250(150,250)比125(105,125),6~72 h晶体液:125(125,250)比100(56,125),0~72 h晶体液:250(125,250)比125(75,125),6~72 h胶体液:125(106,250)比75(50,125),0~72 h胶体液:200(125,250)比100(50,125),均P<0.01].结论 与以CVP指导相比,用ITBVI指导感染性休克患者的液体管理显示,3 d时患者病情较1 d改善,这种改善可能得益于对血容量状态的准确判断和适当的快速补液速度.  相似文献   

17.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24):4512-4514
目的探讨每博量变异(SVV)、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在烧伤机械通气患者液体复苏中的临床指导意义。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7年3月我院收治的68例大面积烧伤急诊气管切开机械通气患者。按其是否采用PiCCO监测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8例。其中观察组依据患者有创血压、每博量变异(SVV)、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心率、每小时尿量等监测指标指导液体复苏;对照组依据有创动脉压、中心静脉压(CVP)、心率、每小时尿量等监测指标指导液体复苏;观察两组患者休克期内各个时间点(6h、12h、24h、36h、48h)血流动力学指标、血气分析指标、休克期第1个24h、第2个24h补液总量;两组患者入院72h后肺水肿、胸腔积液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第1个24h、第2个24h液体补充总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入院72h后肺水肿发生率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每博变异、血管外肺水指数可有效监测烧伤机械通气患者休克期液体复苏过程中心脏及机体液体负荷情况,减少因机械通气液体复苏时胸腔内压对CVP的影响,保证各个脏器有效灌注,减轻肺水肿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伴有中重度低钠血症的休克患者脉搏指数连续心输出量(PiCCO)监测的血流动力学特点.[方法]对19例伴有中重度低钠血症的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预后分为存活组11例、死亡组8例,比较PiCCO连续监测记录每例置管期间的血流动力学参数,记录每例置管期间每日液体平衡(W),分析PiCCO监测的血流...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感染性休克早期应用PiCCO监测液体复苏后血管外肺水的变化特点。方法:选择48例入住ICU存在血容量不足胸腔内血容积指数[(ITBVI)<750 mL/m2]的感染性休克早期患者,根据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是否大于7 mL/kg分为肺水正常和肺水偏高两组。两组患者均给予羟乙基淀粉130/0.4氯化钠注射液(万汶)按250 mL/15 min的速度行早期液体复苏,使其ITBVI>850 mL/m2,监测两组患者复苏前、复苏终点后即刻、复苏终点后2 h及6 h的EVLWI、氧合指数(PaO2/FiO2)和血流动力学等指标水平的变化。结果:液体复苏扩容对ITBVI、GEDVI、CI、SVI、CVP、EVLWI有影响(P<0.05),两组液体复苏达终点后的即刻、2 h、6 h各时间点的ITBVI、GEDVI与复苏前相比均有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PaO2/FiO2各时间点与复苏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肺水正常组的CI、SVI各时间点与复苏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肺水偏高组的CI在复苏达终点后即刻和2 h两个时间点与复苏前比较有增加(P<0.01),SVI在复苏终点后2 h和6 h两个时间点与复苏前比较有增加(P<0.01)。CVP与复苏前相比,肺水正常组仅复苏终点后6 h有增加(P<0.01),肺水偏高组复苏终点后2、6 h均有增加(P<0.01)。EVLWI与复苏前相比,复苏达终点后的即刻、2 h、6 h均有增加(P<0.05)。结论:感染性休克早期进行液体复苏可使GEDVI、ITBVI、CI、SVI增加,对CVP和EVLWI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但不影响氧合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去甲肾上腺素联合酚妥拉明治疗感染性休克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在本院接受治疗的42例感染性休克患者,依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联合用药组A,予以去甲肾上腺素联合酚妥拉明治疗;联合用药组B,予以多巴胺联合酚妥拉明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用药后024h内的心率、平均动脉压、休克指数、动脉血乳酸的变化。结果:治疗24h后,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均得到有效改善;而A组的血乳酸浓度在用药24h后,明显低于B组(P<0.05),其他指标如心率、休克指数等的改善程度优于B组(P<0.05)。结论:去甲肾上腺素联合酚妥拉明治疗感染性休克在改善组织缺血、提高平均动脉压等方面均有积极意义,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