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可提取核抗原与体液免疫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可提取核抗原(ENA)抗体谱的临床意义及其与体液免疫指标的关系。方法对70例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血清样本,采用欧蒙斑点法检测抗ENA抗体,采用散射比浊法检测免疫球蛋白和补体。结果抗ENA抗体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有较高的检出率,其中抗Sm、抗dsDNA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阳性率为34.0%和32.0%,与健康对照组和抗体阴性组比较,抗ENA抗体阳性血清中IgG、Ig M及IgA增高,分别为(21.4±14.8)、(1.8±0.9)、(2.58±0.34)g/L,而C3、C4水平下降,为(1.10±0.35)、(0.23±0.13)g/L。结论抗ENA抗体阳性者体液免疫应答增加。  相似文献   

2.
目的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清指标及C1q抗体(Anti-C1q)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104例SLE患者(SLE组)及100例体检健康者(健康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检测其血清中Anti-C1q、双链DNA(dsDNA)抗体、其他相关自身抗体及生化指标,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SLE组的三酰甘油(TG)水平升高[(3.89±0.65)mmol/L vs.(1.12±0.48)mmol/L,P0.05],高密度脂蛋白(HDL)水平降低[(0.8±0.2)mmol/L vs.(1.2±0.3)mmol/L,P0.05],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升高[(5.5±1.4)mg/L vs.(0.9±0.6)mg/L,P0.05],补体C3水平降低[(87.6±14.7)mg/L vs.(128.2±20.3)mg/L,P0.05],补体C4水平降低[(16.2±4.8)mg/L vs.(29.1±7.4)mg/L,P0.05]。SLE组Anti-C1q水平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44±20)U/mL vs.(6.5±1.8)U/mL,P0.05],其中活动期SLE患者Anti-C1q水平明显高于非活动期患者(P0.05),狼疮性肾炎(LN)患者Anti-C1q水平明显高于非LN患者(P0.05),dsDNA抗体阳性者Anti-C1q水平明显高于dsDNA抗体阴性者(P0.05)。结论 SLE患者外周血中各种生化指标和自身抗体的异常为患者疾病诊断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其中Anti-C1q的异常表达更有助于对活动期SLE和LN的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与分析免疫学检验联合检测应用于系统性红斑狼疮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64例系统性红斑狼疮作为研究组,其中27例活动期患者为活动组,37例非活动期患者为非活动组,另外选取同期64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对所有受检对象进行免疫学联合检测,然后将所检测结果进行比较与分析。结果经检测发现,活动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Ig G和Ig A及Ig M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C3和C4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非活动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Ig G和Ig A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然其他各项免疫学检验指标与对照组比较(P0.05)。经检测发现,抗核抗体谱(ANAS)和抗双链脱氧核糖核酸抗体(ds-DNA)抗体及可提取核抗原(ENA)检测中,研究组各项指标阳性率检出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对照组中各项指标检测均为阴性。结论临床上联合检测免疫学各项指标对诊断系统性红斑狼疮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同时可有效判断患者病情发展情况,可有效预示患者预后情况,并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方向。  相似文献   

4.
ANA阴性的SLE的实验室检查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探讨自身抗体以及体液免疫对ANA阴性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诊断价值和临床意义。方法抗核抗体(ANA)的检测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抗ds-DNA抗体的检测采用绿蝇短膜虫为底物的间接免疫荧光法,ENA采用免疫印迹法。免疫球蛋白及补体采用速率散射比浊法。结果 ANA阴性的SLE与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AID)比较,抗dsDNA、抗Sm、抗核小体的阳性率有显著差异P0.05,而体液免疫IGG、IGA、IGM、C3、C4与其他AI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NA阴性的SLE,抗dsDNA、抗Sm、抗核小体阳性仍对SLE具有重要诊断价值,免疫球蛋白和补体C3、C4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ANA、抗ds-DNA抗体、抗ENA抗体和补体联合检测在SLE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ELISA法测定ANA和抗ds-DNA抗体,应用免疫印迹技术测定ENA,应用散射速率比浊法测定补体C3、C4.结果112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ENA阳性率为96.4%,抗ds-DNA抗体阳性率为72.3%,ENA总阳性率为56.3%,抗ds-DNA抗体和抗ENA抗体联合检测的阳性率为83.9%.40例对照组抗ds-DNA抗体和抗ENA抗体全部为阴性.SLE患者补体C3、C4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抗ds-DNA抗体和抗ENA抗体均为阴性的SLE患者补体C3、C4亦明显下降,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多种血清学指标联合检测有助于提高SLE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连续性血液净化联合DNA免疫吸附配合泼尼松片、环磷酰胺治疗重症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效果与安全性。方法选取80例系统性红斑狼疮重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均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对照组应用DNA免疫吸附治疗,试验组给予连续性血液净化联合DNA免疫吸附治疗。对比分析两组疗效、肾功能指标及抗核抗体情况。结果试验组的总有效率(95.00%)明显高于对照组(62.50%)(P0.01)。治疗2个月后,试验组的血尿素氮(5.31±1.25)mmol/L、血清肌酐(98.58±21.17)μmol/L明显优于对照组的血尿素氮(7.23±1.33)mmol/L、血清肌酐(128.38±25.76)μmol/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ANA(1.62±0.41)、抗ds-DHA抗体(0.91±0.42)明显低于对照组2.21±0.69和1.21±0.62(P0.05)。试验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7.50%)明显低于对照组(27.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抗核抗体敏感性为30.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62.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液净化联合DNA免疫吸附配合泼尼松片、环磷酰胺治疗重症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效果显著,改善患者肾功能,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背景:抗核抗体、抗着丝点抗体、抗细胞浆抗体、抗拓扑异构酶I抗体是系统性硬皮病疾病形成中产生的几种主要的自身抗体,并与疾病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目的:通过对系统性硬皮病患者各种自身抗体和蛋白的检测,探讨其在预后评估中的价值.设计:病例-对照实验.单位:江西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检验科.对象:选择1995-12/2004-12江西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门诊或住院系统性硬皮病患者74例,男19例,女55例,年龄12~59岁,包括皮肤弥漫型系统性硬皮病46例、皮肤局限型系统性硬皮病24例及重叠综合征4例.对照组为同期住院其他疾病患者40例,男14例,女26例,年龄19~54岁.方法: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抗核抗体、抗着丝点抗体、抗细胞浆抗体.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抗拓扑异构酶I抗体.采用速率散射比浊法检测血清中免疫球蛋白、C-反应蛋白及类风湿因子水平.主要观察指标:①两组患者抗核抗体、抗着丝点抗体、抗拓扑异构酶I抗体、抗细胞浆抗体检测结果.②两组患者血清中免疫球蛋白、C-反应蛋白及类风湿因子水平.结果:74例系统性硬皮病患者,对照组40例的血样合格,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抗核抗体、抗着丝点抗体、抗拓扑异构酶I抗体、抗细胞浆抗体阳性率:系统性硬皮病患者明显高于对照组[66%(49/74),53%(39/74),39%(29/74),7%(5/74),0,(x2=57.15,P<0.01)].皮肤弥漫型系统性硬皮病患者抗核抗体阳性率明显低于皮肤局限型系统性硬皮病患者[57%(26/46),83%(20/24),(x2=5.03,P<0.05)]、抗拓扑异构酶I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皮肤局限型系统性硬皮病患者[48%(22/46),21%(5/24),(x2=4.85,P<0.05)].③系统性硬皮病患者免疫球蛋白G和类风湿因子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16.89±11.94),(11.89±2.05)g/L;(23.06±6.18),(22.44±5.53)IU/mL,(t=8.01,2.46,P<0.01)].结论:系统性硬皮病患者血清抗核抗体、抗着丝点抗体、抗细胞浆抗体和抗拓扑异构酶I抗体阳性率及免疫球蛋白G和类风湿因子水平明显增高,以上实验室指标的检测对预后评估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自身抗体和补体联合检测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ANA、抗ds-DNA抗体、抗ENA抗体和补体联合检测在SLE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ELISA法测定ANA和抗ds-DNA抗体,应用免疫印迹技术测定ENA,应用散射速率比浊法测定补体C3、C4。结果112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ENA阳性率为96.4%,抗ds-DNA抗体阳性率为72.3%,ENA总阳性率为56.3%,抗ds-DNA抗体和抗ENA抗体联合检测的阳性率为83.9%。40例对照组抗ds-DNA抗体和抗ENA抗体全部为阴性。SLE患者补体C3、C4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抗ds-DNA抗体和抗ENA抗体均为阴性的SLE患者补体C3、C4亦明显下降,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多种血清学指标联合检测有助于提高SLE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免疫学联合检测在系统性红斑狼疮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6年5月我院接受治疗的54例SLE患者设为观察组,另选同期在我院体检的54例健康者设对照组,均接受免疫学联合检验。比较两组检测结果。结果在观察组中活动期IgA、IgM、IgG含量均比对照组高,C_3、C_4含量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活动期的IgA、IgG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其他指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检出ANAS阳性率、抗ds-DNA抗体阳性率、抗SS-A阳性率、抗SS-B阳性率、抗SS-A与抗SS-B阳性率、ENA多肽抗体Sm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系统性红斑狼疮经免疫学检验联合检测能有效诊断患者病情进展,为临床诊治提供更加准确的指导。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血清淀粉样蛋白A(serum amyloid A protein,SAA)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中的浓度水平及意义。方法选取SLE的患者92例,年龄范围20-66岁。用系统性红斑狼疮病情活动度评分表(SLEDAI)进行活动性评估,其中SLE活动期患者26例,非活动期患者66例。选取体检的健康人45例作为对照组。采用乳胶增强免疫比浊法测定SAA、HS-CRP水平。结果 SLE患者SAA浓度8.48±5.08mg/L,明显高于正常组SAA浓度3.14±1.41m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LE活动期患者SAA浓度24.01±4.97mg/L,明显高于SLE非活动期患者SAA浓度3.23±2.62mg/L,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SAA浓度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群,且与疾病是否活动期相关,可协助临床对SLE患者的诊断、分期和治疗监测。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体液免疫功能测定结果,探讨其变化及规律,探讨SLE发病机制。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9月风湿免疫科接诊的SLE住院患者36例,入组后于次日清晨空腹状态下行静脉血采集,以免疫比浊法行体液免疫指标测定,包括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M(IgM)、补体C3与补体C4。结果 SLE组IgG为(13.12±0.57)g/L、IgM为(0.76±0.12)g/L、IgA为(2.90±0.47)g/L,健康对照组IgG为(11.62±0.21)g/L、IgM为(0.89±0.27)g/L、IgA为(2.16±0.25)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LE组补体C3为(0.69±0.17)g/L、补体C4为(0.13±0.22)g/L,健康对照组补体C3为(1.16±0.25)g/L、补体C4为(0.26±0.17)g/L,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LE患者表现为明显的免疫球蛋白水平升高,补体水平下降的免疫变化,在评价和判断SLE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定量检测各种结缔组织疾病 (CTD)患者血清中抗可提取核抗原 (ENA)自身抗体滴度 ,并探索其临床意义。方法 自制抗各种ENA单克隆抗体 ,以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定量检测 1 2 8例CTD患者、5 0例非CTD患者及 6 0名健康人血清的各种抗ENA自身抗体滴度。用健康人血清各ENA抗体滴度的均数加上 3倍标准差 ( x +3s)为cutoff值 ,界定各种ENA抗体检出率。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和非CTD患者组比较 ,抗Sm抗体在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抗ul RNP抗体在SLE和混合性结缔组织病 (MCTD)、抗SSA和SSB在干燥综合征 (SS)、抗Scl 70抗体在系统性硬化病 (PSS)、抗Jo 1抗体在多发性肌炎 /皮肤炎 (PM/DM)患者中的水平和阳性率都明显升高 (P <0 .0 1 )。结论 定量检测CTD患者血清中各种ENA抗体滴度 ,对CTD疾病的鉴别、诊断和分型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体液免疫与可提取核抗原联合检测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6月某院收治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90例,根据疾病是否于活动期进行分组,分为活动期组38例、非活动期组52例。同时选取同期在某院进行体检的志愿者50例作为对照组。抽取所有参与者空腹肘静脉血,离心处理后留取上层血清。比较三组间体液免疫指标水平,包括免疫球蛋白A(immunoglobulin A,IgA)、免疫球蛋白M(immunoglobulin M,IgM)、免疫球蛋白G(immunoglobulin G,IgG)、补体C3及C4;另对比三组可提取核抗原阳性检出率,包括抗干燥综合征A(sjogren syndrome A,SSA)抗体、抗干燥综合征B(sjogren syndrome B,SSB)抗体、抗双链DNA(double strain DNA,ds-DNA)抗体、抗U1小核糖核蛋白(nuclear ribonuclear protein,nRNP)抗体及抗Sm抗体。结果活动期组Ig A、Ig M、Ig G水平均高于非活动期组及对照组,且活动期组C3、C4水平均低于非活动期组及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非活动期组Ig M及C3、C4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活动期组与非活动期组抗SSA、抗SSB、抗ds-DNA、抗nRNP、抗Sm抗体、Ig A、Ig M、Ig G、C3及C4阳性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活动期组与非活动期组可提取核抗原及体液免疫阳性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液免疫与可提取核抗原联合检测在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中发挥互补作用,对其水平及阳性率进行判断,可早期发现病情,并明确病情严重程度,利于为治疗方案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3和抗双链DNA抗体水平与疾病活动度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诊断为系统性红斑狼疮者103例,按临床疾病活动度评分表评分分组,分为无活动组29例,轻度活动组31例,中度活动组18例、重度活动组25例;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法比较各组受试者25-羟维生素D_3水平;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中的抗双链DNA抗体。结果无活动组25-羟维生素D_3水平为(21.79±8.09)ng/mL,高于其他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5-羟维生素D_3与疾病的活动度呈负相关(r=-0.436,P0.05)。无活动组抗双链DNA抗体水平为(10.44±11.07)IU/mL,低于其他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双链DNA抗体与疾病的活动度呈正相关(r=0.238,P0.05)。而血清25-羟维生素D_3与抗双链DNA抗体水平无相关性。结论血清25-羟维生素D_3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活动度呈负相关,监测25-羟维生素D_3可为临床诊治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甲基泼尼松龙联合环磷酰胺治疗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细胞因子、免疫球蛋白、补体水平的影响及其疗效研究。方法选择该院于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92例,分成对照组(46例)与观察组(46例)。对照组给予甲基泼尼松龙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环磷酰胺进行治疗,两组均以90d为1个疗程。观察并记录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4(MCP-4),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免疫球蛋白A、G、M(IgA、IgG、IgM),抗双链DNA抗体(抗ds-DNA抗体),以及补体C3、C4水平的变化情况,同时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1个疗程后两组患者细胞因子MCP-4、IL-4、IL-6、TNF-α,免疫球蛋白IgA、IgG、IgM及抗ds-DNA抗体,补体C3、C4水平均明显改善,且观察组的上述指标水平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3.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基泼尼松龙联合环磷酰胺治疗能够明显改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清细胞因子、免疫球蛋白及补体水平,且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陈涛  肖庆忠  宁波 《检验医学》2004,19(4):344-346
目的定量检测各种结缔组织疾病(CTD)患者血清中抗可提取核抗原(ENA)自身抗体滴度,并探索其临床意义.方法自制抗各种ENA单克隆抗体,以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定量检测128例CTD患者、50例非CTD患者及60名健康人血清的各种抗ENA自身抗体滴度.用健康人血清各ENA抗体滴度的均数加上3倍标准差(+3s)为cut off值,界定各种ENA抗体检出率.结果与健康对照组和非CTD患者组比较,抗Sm抗体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抗ul-RNP抗体在SLE和混合性结缔组织病(MCTD)、抗SSA和SSB在干燥综合征(SS)、抗Scl-70抗体在系统性硬化病(PSS)、抗Jo-1抗体在多发性肌炎/皮肤炎(PM/DM)患者中的水平和阳性率都明显升高(P<0.01).结论定量检测CTD患者血清中各种ENA抗体滴度,对CTD疾病的鉴别、诊断和分型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清和关节液中葡萄糖-6-磷酸异构酶(G6PI)抗原和抗体含量变化与类风湿关节炎(RA)病情活动状态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RA患者176例、其他免疫疾病患者35例、健康体检者100例的血清标本及RA患者33例、其他免疫疾病患者11例的关节液标本中G6PI抗原和抗体水平。结果 G6PI抗原在诊断RA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5.0%和93.3%;176例RA患者血清G6PI含量为(4.37±8.65)μg/mL,显著高于疾病对照组(0.07±0.07)μg/mL(P0.01)和健康对照组(0.34±1.30)μg/mL(P0.01);在RA组中,活动期患者血清G6PI含量为(7.61±10.69)μg/mL,显著高于缓解组(0.47±0.47)μg/mL(P0.01);关节液G6PI表达量也显著高于疾病对照组,分别为(1.39±0.58)μg/mL和(0.16±0.17)μg/mL(P0.05)。以波长450 nm吸光度值(A_(450nm))表示抗体含量,G6PI抗体的含量在RA组、疾病对照组以及健康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RA活动组与非活动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关节液中G6PI抗体含量RA患者与疾病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G6PI抗原在RA患者中高表达,并且与疾病活动性有密切关系。因此G6PI抗原可以作为敏感度、特异性俱佳的RA辅助诊断指标,尤其对病情判断有重要作用。而G6PI抗体在RA的诊断中价值不大,与病情活动亦无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抗核小体抗体(AnuA)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检测中的敏感性,并且探讨AnuA、免疫球蛋白及补体与系统性红斑狼疮活动性的关系。方法:速率散射免疫比浊法检测免疫球蛋白及补体;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抗核小体抗体、抗dsDNA抗体,同时用免疫印迹法检测SLE病人血清抗Sm抗体。结果:SLE患者血清AnuA阳性率是59%,其与对照组血清中AnuA阳性率差别具有高度显著性(P<0.001);66例SLE患者血清AnuA与免疫球蛋白IgG、IgM和IgA存在明显相关性,(P<0.01和P<0.05),与补体C3呈明显负相关,P<0.01,但与补体C4无相关性。结论:检测抗核小体抗体较检测抗dsDNA抗体和抗Sm抗体更敏感,对SLE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测定过敏性紫癜患者白细胞介素-8(IL-8)、免疫球蛋白A/补体3(IgA/C3),探讨二者之间的相关性,研究过敏性紫癜患者相应的免疫失衡状况,为临床采用更有效的治疗方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IL-8,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IgA、C3,并计算IgA/C3。结果双抗体夹心法(ELISA)检测实验组血清中IL-8表达量为(389.00±51.68)ng/L,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升高(P0.05)。IgA水平为(306.2±32.21)mg/L,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升高(P0.05)。C3水平为(114.5±20.7)mg/L,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gA/C3为3.041 0±0.508 5,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升高(P0.05)。IL-8与IgA/C3呈正相关关系(r=0.534,P0.05)。结论过敏性紫癜患者存在细胞因子与免疫球蛋白水平紊乱,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均处在高反应状态,IL-8与IgA/C3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0.
ENA检测对诊断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应用及临床价值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ENA检测对诊断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应用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印迹技术检测抗ENA抗体对45例SLE患者和40例健康对照组进行了检测,并对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5例SLE患者检测ENA结果为抗Sm抗体阳性率为31.11%(14/45)、抗U1RNP抗体阳性率为8.89%(4/45)、抗SSA抗体阳性率为24.44%(11/45)、抗SSB抗体阳性率为6.67%(3/45)、抗核糖体抗体阳性率为11.11%(5/45)、抗RO-60抗体阳性率为46.67%(21/45)为最高。抗Scl-70抗体和Jo-1抗体没有检测到,其中SLE患者检测抗Sm抗体、抗SSA抗体和抗RO-60抗体与健康对照组比较,经χ2检验,P<0.01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抗ENA多肽抗体谱检测灵敏度高、结果可靠、方法简便、易于推广,对SLE的诊断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