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 体外观察并鉴定13-顺维甲酸诱导神经母细胞瘤(NB)干细胞的分化作用,为临床用维甲酸治疗NB微小残留病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取14例伴骨髓转移的Ⅳ期NB患儿的骨髓液标本,分离出NB细胞,将原代肿瘤细胞接种于无血清干细胞培养基中悬浮培养;在含5 μmol·L-1 13-顺维甲酸的分化培养基中培养神经球细胞,观察细胞的形态变化;RT-PCR法检测神经球细胞诱导前、诱导3和9 d Oct-4表达水平的改变;利用细胞免疫荧光技术比较诱导前及诱导9 d神经球细胞nestin表达的差异。结果 14例骨髓标本中,4例分离到原代NB细胞。无血清培养基中培养4~6 d后,可见原代悬浮神经球形成,传代后成球细胞能再次分裂增殖为神经球。神经球细胞在血清培养基中呈贴壁生长,呈三角形或星形,添加5 μmol·L-1 13-顺维甲酸后,细胞生长速度降低,形态发生明显改变。RT-PCR法检测结果显示,13-顺维甲酸诱导9 d后,神经球细胞Oct-4表达水平逐渐降低;细胞免疫荧光显示诱导9 d后神经球细胞nestin表达减弱。结论 13-顺维甲酸能有效诱导NB干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儿童神经母细胞瘤(NB)副肿瘤综合征的临床特点,提高对其认识。方法通过整理分析我科近年收治的合并有副肿瘤综合征NB患儿的临床资料,并回顾相关文献,归纳总结NB副肿瘤综合征的特点。结果近年我科收治的68例NB患儿中有9例(13%)伴有副肿瘤综合征的表现;神经系统受累4例(44%),消化系统2例(22%),心血管系统2例(22%),血液系统1例(骨髓未受累,11%);组织学分类:神经母细胞瘤6例,神经节母细胞瘤3例;人血丙种球蛋白和(或)糖皮质激素治疗可缓解副肿瘤综合症;随诊期2例复发,2年生存率71%。结论 NB副肿瘤综合征可涉及多个系统,但以神经系统最常见;免疫治疗可缓解副肿瘤综合征;合并有副肿瘤综合征的NB患儿预后似较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替莫唑胺(TMZ)联合托泊替康(TOPO)即TOTEM方案治疗儿童难治性/复发神经母细胞瘤(NB)的疗效。方法 6例难治性/复发NB患儿,分别给予替莫唑胺150 mg/(m~2·d),d1-5,口服;托泊替康0.75 mg/(m~2·d),d1-5,静脉点滴,每3周为一个化疗周期,每个患儿共接受8~10个周期的化疗。治疗中监测血常规、肝功、肾功、心脏功能等;每2个化疗周期行CT或MRI等影像学检查,同时结合骨髓受累病例中微小残留检测结果,进行疗效估。结果 6例NB患儿接受共53个周期TOTEM方案化疗,3例患儿临床达到完全缓解,2例患儿为部分缓解,1例患儿因疾病进展,放弃治疗,本组病人平均随诊时间为15个月,随访1年时4例存活。化疗期间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5例出现Ⅲ°~Ⅳ°骨髓抑制,3例出现Ⅱ°~Ⅲ°恶心、呕吐、厌食,但整个治疗中无化疗相关性死亡病例发生。结论难治性/复发NB患儿对TOTEM方案表现较理想的治疗反应和顺应性,但远期疗效尚待进一步观察,可作为目前治疗儿童难治性/复发NB的选择之一。  相似文献   

4.
左乙拉西坦治疗婴儿痉挛症的疗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左乙拉西坦(LEV)对婴儿痉挛症(IS)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对武汉市4家医院进行多中心联合研究.采用前瞻性研究,制定严格研究方案,统一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选择完成3个月以上疗程的IS患儿13例.男10例,女3例;年龄2.5~24个月.LEV起始剂量10 mg/(kg·d),每周添加10 mg/(kg·d)至最小有效剂量;治疗期间检测肝、肾功能及血常规,每2~4周门诊或电话随访1次,密切观察临床疗效及不良事件,应用3个月以上评价临床疗效.结果完全缓解4例(30.8%),有效5例(38.5%),无效4例(30.8%);LEV起效剂量(17.772±9.511)mg/(kg·d),完全缓解剂量(20.938±6.084)mg/(kg·d);起效时间(1.50±0.535)周,完全缓解时间(6.750±6.602)周.4例出现不良反应(30.8%),食欲下降、嗜睡各2例(各15.4%),未见严重致死性不良反应,治疗期间未见肝、肾功能及血常规异常改变.结论 LEV治疗IS具有良好疗效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分析低、中危神经母细胞瘤(NB)患儿采用NB-99方案治疗的长期疗效及影响其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至2008年10月初诊并接受NB-99方案治疗的70例低、中危NB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70例NB患儿中,低危组14例,中危组56例;获得完全缓解(CR)或非常好的部分缓解(VGPR)共67例(95.7%),部分缓解(PR)3例(4.3%)。10例复发,1例发生第二肿瘤,无化疗相关不良反应及化疗相关感染死亡病例。5年总生存率85.9%,无事件生存率81.0%。肿瘤骨髓转移、发病时年龄、分期、乳酸脱氢酶水平对预后有显著影响(P0.05)。结论完善遗传和分子生物学检测并改进治疗前的危险分层,对进一步改进治疗方案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伴骨髓转移的高危神经母细胞瘤(NB)患者治疗后骨髓缓解速度对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从2000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初诊时已有骨髓转移的Ⅳ期高危NB患者的临床资料。将≤2个疗程化疗后骨髓获得完全缓解(CR)定义为快速骨髓缓解组,2个程化疗后骨髓获得CR定义为缓慢骨髓缓解组。并对综合治疗后获得CR或非常好的部分缓解(VGPR)的73例患者的预后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纳入分析的73例患者,中位年龄4.0(1.6~9.8)岁,男52例、女2l例。快速骨髓缓解组19例,缓慢骨髓缓解组54例。全组4年无事件生存率(EFS)和总生存率(OS)分别为(15.6±4.9)%和(28.9±6.4)%。快速骨髓缓解组与缓慢骨髓缓解组4年EFS分别为(25.9±12.3)%和(12.4±5.0)%(P=0.033),4年0S分别为(51.6±15.2)%和(22.6±6.6)%(P=0.057)。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骨髓缓慢缓解是影响骨髓转移的高危NB患儿EFS的不良因素(P0.05);无维持药物治疗、N-myc基因扩增是影响0S的不良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示,N-MYC扩增、骨髓缓慢缓解为患者0S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P0.05);仅骨髓缓慢缓解是EFS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P0.05)。年龄≤2岁NB患者骨髓快速缓解的比例高于年龄2岁患者(x~2=5.608,spearman相关系数=0.277,P=0.018)。结论本研究显示骨髓转移的高危NB患者治疗后骨髓快速缓解者预后好于缓慢骨髓缓解者,有可能作为骨髓转移的高危NB患者的预后观察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变应性哮喘患儿对标准化尘螨提取液特异性免疫治疗的耐受性及依从性.方法对无锡市儿童医院哮喘专科临床诊断为哮喘51例患儿,应用标准化屋尘螨提取液皮下注射,进行特异性免疫治疗33周,观察剂量递增阶段和维持阶段每次免疫注射后速发和迟发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在每次变应原注射前和注射后30 min测其呼吸峰流速值(PEF),总结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的原因,分析患儿对治疗的依从性.结果剂量递增阶段(50例)和维持阶段(46例)患儿免疫注射总次数为992例次.其中32例(62.75%)发生150例次(15.12%)速发不良反应,136例次为轻度局部反应(肿胀直径<5 cm),14例次为轻度全身反应;23例(45.10%)发生42例次(4.23%)迟发不良反应,1例次中度哮喘,2例次变应性皮炎,其余均为轻度局部反应.各次免疫注射前后PEF变化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8.06P=0.42).51例中5例中途退出(9.80%),其中1例于剂量递增阶段(22周)不能耐受退出,4例于维持阶段退出.结论尘螨变应性哮喘患儿对标准化屋尘螨提取液特异性免疫治疗耐受性、依从性良好,轻度局部不良反应多见,全身不良反应均为轻度.各次免疫注射对肺通气功能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神经母细胞瘤(NB)患儿应用铂类药物化疗后毒性反应和药物基因多态性检测结果,探索二者之间的关联性,为指导临床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方法连续纳入2016年2月1日-2017年5月31日期间,北京儿童医院血液肿瘤中心确诊并系统治疗的NB患儿。依据BCH-NB-2007危险度分组标准,分为低危、中危、高危组,接受含顺铂或卡铂方案化疗。化疗前留取外周血,采用荧光杂交方法对两种铂类化疗药物基因组DNA进行检测,化疗后记录患儿各系统毒副反应,并按国立癌症研究所常规毒性标准(NCI-CTCAE 5. 0中文版)进行分级。进一步将3/4级毒性反应与药物基因检测结果进行关联性分析。结果共纳入98例NB患儿,男50例,女48例。中位年龄为46(5~115)个月。中低危组单用卡铂者36例(36. 7%)。高危组62例(63. 3%),其中单用顺铂者46例,顺铂+卡铂者16例。所有NB患儿在病初时留取血标本检测GSTP1基因多态性,AA型61例(62. 2%),AG型33例(33. 7%),GG型4例(4. 1%);部分患儿(51例)还进行了XPC基因多态性的检测,其中GG型8例(15. 7%),GT型24例(47. 1%),TT型19例(37. 3%)。所有NB患儿中,出现3/4级毒性反应共61例(62. 2%),其中以3/4级血液毒性最为常见(55例,56. 1%); 3/4级恶心呕吐、肝损害及电解质紊乱各2例,共占6%。分析3/4级毒副反应与所检测的两种药物基因多态性之间的相关性,GSTP1基因多态性与3/4级毒性反应相关,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AA型毒副反应重于AG型和GG型(P 0. 05); XPC基因多态性与3/4级毒性反应相关性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NB患儿应用铂类化疗毒性反应以血液系统毒性、消化道毒性为主,GSTP1基因多态性与3/4级毒性反应相关,AA型毒副反应最重; XPC基因多态性与3/4级毒性反应无相关性,有待扩大样本量加以验证。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并总结单中心10年诊治的伴有肝脏受累的神经母细胞瘤(neuroblastoma,NB)患儿临床特点及预后,为进一步修订完善NB的诊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连续纳入2007年4月—2017年5月间于我院血液肿瘤病房就诊的、伴有肝脏受累的NB患儿临床资料。随访截止日期为2017年12月31日。采用χ~2检验进行临床特点分析,采用Kaplan-Meier进行生存分析。结果伴有肝脏转移NB患儿共77例,占13%(77/603),中位年龄为31(2~132)个月,男性41例,女性36例,肿瘤原发部位包括腹膜后(69例,占90%),纵膈(6例,占8%),其他部位(2例,占3%)。危险度分组:高危64例(83%),中危4例(5%),低危9例(12%)。影像学表现为肝转移(64%)或肝脏直接浸润(36%)。骨转移发生率为70%,骨髓转移发生率62%,肿瘤邻近脏器受累发生率为52%,进行MYC基因检测的患儿29%伴有MYC基因扩增,17%患者丙氨酸氨基转氨酶升高,18%患儿谷氨酰转移酶升高。77例患儿中59例(77%)规律接受BCH-NB危险度分组分层治疗,中位随访时间为19(6~122)个月。59例患儿5年累积总生存率为52%。单因素分析表明年龄≥12个月、LDH≥上限2倍、伴有N-MYC扩增、危险度分组为高危组患儿预后较差,5年总生存率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伴有肝脏血行转移且年龄≥12个月NB患儿更易发生远处转移,伴肝脏直接浸润NB患儿更易发生邻近器官的侵犯。丙氨酸氨基转氨酶及谷氨酰转肽酶均不能作为肝脏受累的酶学指标。肿瘤侵袭性强及肿瘤负荷高是影响这类患儿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基于美国儿童肿瘤学组(COG)危险度分级的化疗方案,探讨神经母细胞瘤(NB)患儿诊断年龄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以2007年1月至2013年3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外科诊断为NB的连续病例为研究对象,划分低危、中危和高危,分析不同INSS分期NB患儿的5年总体生存率和5年无事件生存率(EFS),并对诊断年龄和5年EFS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获得与EFS相关的最佳诊断年龄界值。结果 68例NB患儿进入分析,男41例(60.3%),女27例;Ⅰ期7例(10.3%),Ⅱ期14例(20.6%),Ⅲ期11例(16.2%),Ⅳ期23例(33.8%),Ⅳs期13例(19.1%)。低危24例,中危14例,高危30例。128例高危患儿术前行诱导化疗,非常好的部分缓解率为60.7%(17/28),部分缓解率为14.3%。60/68例接受手术治疗,肉眼完整切除(GTR)率为71.7%。28例失访,32例随访至5年,5年总体生存率为65.6%,其中Ⅲ期为66.7%,Ⅳ期为22.2%;5年EFS为59.4%,其中Ⅲ期为50.0%,Ⅳ期为11.1%,GTR患儿5年EFS高于未GTR患儿(70.2%vs 57.4%)。35/30例MYCN基因扩增阳性(Ⅱ期1例,Ⅳ期4例),2年总体生存率为40%(2/5),2年EFS为20%(1/5);25例MYCN基因阴性患儿,2年总体生存率为92%(23/25),2年EFS为88%(22/25)。4诊断年龄和5年EFS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13,诊断年龄2.4岁时的敏感度为75.0%,特异度为66.7%。结论采用COG治疗方案的Ⅳ期患儿的5年总体生存率为22.2%,5年EFS为11.1%。GTR与NB的预后相关,诊断年龄2.4岁可能提示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